■李萬祥
資源共享時代更需獨家視角——關于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新聞報道的幾點感悟
■李萬祥
對于長期參加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記者而言,每逢雙月底都會鉚足了勁準備一場 “新聞比武”。雖然它沒有每年一次的 “大會時刻”轟轟烈烈,但也是充滿挑戰(zhàn),含金量很足。
對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上會記者來說,單兵作戰(zhàn)是常態(tài)。每次上會、聽會、領取會議材料,或在會場迅速翻閱、尋找與自己報道主題相關的內(nèi)容,或是迅速敲擊鍵盤將重要消息第一時間傳遞出去……這些往往需要一個人扛下來。
除了程序性報道之外,報道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上會記者還要從厚厚的會議材料中挖掘新聞,努力做到 “不一樣”。因為上會記者所掌握的會議素材,都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統(tǒng)一提供的紙質(zhì)報告或電子版。可以說,這是一個資源充分共享的競技舞臺,在其中找到新聞報道的獨家視角就顯得尤為關鍵。資源共享時代,如何獲得 “共享成長”?以下是筆者的一點從業(yè)心得,與大家共享。
作為黨的宣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人大宣傳工作是對黨的主張有力的宣傳,同時也是對人民心聲的真實反映。尤其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這一點尤為重要。作為一名上會記者參與其中,見證著我國立法的進步,在推進依法治國過程中書寫制度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精神,這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責任。
一般來說,會議新聞就是報道會議的新聞,通過對會議的報道,及時將國家大政方針等各項工作的信息傳遞到社會各界,積極地引導社會輿論,這始終是新聞媒體一項重要的社會職能。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外交、軍事等各個方面,而且與會人員包括各行各業(yè),可謂是新聞報道的一座 “富礦”。
以今年8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為例,本次會議議程多達22項,其中既有審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 (九)(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修訂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zhuǎn)化法修正案 (草案)》《中華人民共和國資產(chǎn)評估法 (草案)》等法律草案,也有審議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批準2015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的議案、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計劃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國務院關于今年以來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報告等重要內(nèi)容。
然而,正如有人所指出的,富礦、優(yōu)質(zhì)礦不等于露天礦,不等于俯首即拾。于是,大力開挖、深挖、巧挖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這座新聞富礦,應當是新聞記者的責任。同時,這座 “富礦”還是考驗其水平、提升其技能的訓練場。
筆者認為,在挖掘會議新聞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是體現(xiàn)群眾民主參政議政的發(fā)表意見的平臺。我們一方面及時地將政府的決策過程公之于眾,讓群眾對決策內(nèi)容看得明明白白;另一方面,我們還為群眾提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的平臺,讓群眾對決策內(nèi)容充分討論,說個清清楚楚。我們的目的就在于使決策與民意在平等對話中達成共識。這也是媒體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責任。
人們常說,會議新聞是黨和政府聯(lián)系群眾的橋梁。如何讓這座橋梁變成“連心橋”,報道內(nèi)容和報道方式是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是對新聞報道的一種考量。
以 《我國將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刊發(fā)于 《經(jīng)濟日報》2014年12月24日頭版)為例,記者從當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國務院關于統(tǒng)籌推進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挖掘新聞線索,通過簡潔的文字,拎出“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機關事業(yè)單位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這兩個熱點話題,用客觀數(shù)字和事實說話,向社會傳遞這兩項重大民生改革事項。
此消息在報紙頭版頭條位置刊發(fā)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各大門戶網(wǎng)站、重點新聞網(wǎng)站都在顯著位置轉(zhuǎn)載,并通過 “兩微一端”和網(wǎng)站二次傳播推送后,進一步擴大了傳播范圍,加強了宣傳效果。
人大新聞是座富礦,關鍵在于如何挖掘。以前,因為具有政治性、權威性、法律性等特點,人大新聞宣傳稿件大多給人以嚴肅刻板、脫離大眾生活的印象。如何增強人大宣傳稿件的趣味性、可讀性是對每一位上會記者的要求。
筆者認為,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新聞報道,就要不斷 “挖新”,仔細“找亮”。所謂 “挖新”,就是從會議材料中發(fā)現(xiàn)新情況、新思路、新舉措、新目標、新突破;所謂 “找亮”,就是從會議材料中找出亮點、炫耀點,既打眼又入眼,營造適度的 “噱頭”。
2014年8月25日至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本次會議聽取了有關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審議結(jié)果的報告、保險法等5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說明,同時審議了國務院關于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zhuǎn)變工作情況的報告等。從修法到審議報告,一大亮點就是,修法引領保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政府職能轉(zhuǎn)變的作用日漸突出。
據(jù)統(tǒng)計,截至此次會議,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已3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修改法律22部,4次一攬子修改行政法規(guī)63部,廢止3部。一年多來,國務院先后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圍繞這些事實,記者發(fā)現(xiàn),舞動政府這只 “有形之手”,就必須于法有據(jù)。一年多來,國務院在大刀闊斧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的同時,堅持依法行政,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不僅取消了一批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含金量高的審批事項,而且在推進改革中及時修改相關的法規(guī),或向全國人大提請修改相關法律。
遵循這條思路,一篇名為 《為簡政放權鋪就法治軌道》(刊于 《經(jīng)濟日報》2014年8月30日5版)的新聞稿件就這樣誕生了。版面上再配一幅本次會議相關立法項目明細的圖表,可讀性進一步增加。
除具備基本素質(zhì)外,新聞記者還要掌握黨的方針、政策,要精心策劃、精心準備。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的最大特點就是預先確定性,因為每次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前,都有一次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委員長會議,以確定會議召開時間和具體議程。于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報道也就相當于 “命題作文”,更多的是靠媒體和記者的策劃組織。
會議新聞既是新聞宣傳工作的重點領域,也是新聞業(yè)務改革的突破口。最后,結(jié)合紙媒的特點,筆者選取一個側(cè)面具體談談對常委會會議的報道的認識。其實,每次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幕前,各家媒體都會做好報道計劃,安排報道重點,預留重點稿件版面,加強采編對接。
2013年10月2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舉行閉幕會議。會議以150票贊成、2票反對、1票棄權,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決定。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實施近20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首次大修。
由于貼近現(xiàn)實生活、貼近老百姓,法律草案的每次提交審議,都會在社會上掀起熱議的浪潮。閉幕會的當天,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在人民大會堂廣西廳召開新聞發(fā)布會,邀請了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家工商總局有關方面負責人就新消法相關問題回答記者提問。這一做法現(xiàn)如今已成為全國人大新聞宣傳工作中的 “慣例”。
如何讓讀者一目了然地了解一部新通過的法律?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上清晰呈現(xiàn)?
記者根據(jù)當天從發(fā)布會上獲取的信息,結(jié)合法律條文,通過新老對比的方式,梳理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修訂的5個亮點。其中,針對每個亮點,都盡量做到簡潔明了,將字數(shù)控制在400字左右,包括了專家觀點、法律條文、事實舉例等內(nèi)容。如此,加上導語部分,整篇報道字數(shù)在3000字左右。
一篇3000字的稿件,對于報紙來說,版面布置相當重要,處理不好就會影響視覺效果和傳播效果。尤其是當天寫稿當天拼版,時間非常緊張。由于采編對接順暢,夜班編輯對這篇稿件在版面上的處理方式是成功的。
編輯的做法是:通過 “視點”欄將稿件導語部分突出,每個小標題都用數(shù)字顯著標明,左下還配圖解,倒頭條用專訪文章。整個版面布局與稿件文體結(jié)構(gòu)結(jié)合后,顯得相得益彰,既有針對性,又有服務性。由于當天夜班給予彩版處理,更見美觀大方。
在速讀時代,視覺傳播的效果不可低估。抓人眼球,才能有機會傳而播之。在稿件與版面之間,在報紙與讀者之間,作為傳統(tǒng)媒體,不光是要有深度的新聞報道,同時還要有新穎的視覺沖擊。
“效用并不是指有用性而是指一個人所享受到的愉悅和快樂的持續(xù)性?!比绾巫屪x者在報紙閱讀上獲得這種 “效用”的最大化,一直是紙媒長期探索的課題。在筆者看來,這也是如何做好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新聞報道的追求所在。只是,這個追求更具有政治性、法律性、確定性。
(作者系經(jīng)濟日報社文化新聞部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