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鴻
全媒體時代會議側記的寫作技巧
■江鴻
作為會議新聞的重要補充,會議側記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即受到了各大媒體記者的青睞,并在一些重大的會議報道中誕生出了一批堪稱經典的會議側記。那么在網絡媒體興起后,隨著全媒體報道時代的到來,今天的會議側記應該怎樣寫作才能獲得受眾的認可和接受呢?
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一統(tǒng)天下的時代,全媒體時代的傳播語境已然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這一變化的出現(xiàn),受眾的閱讀重點、閱讀口味都隨之發(fā)生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會議側記的寫作也必須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進,只有這樣,會議側記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出補充、完善、豐富會議報道的作用。
在人類的傳播時代邁入網絡傳播時代之后,全媒體化播報、自媒體式傳播便成了很多媒體人關注的重點,而這種全媒體化報道、自媒體式傳播也給傳播語境帶來了一系列巨大變化,這些變化中最明顯的即受眾在報道中的主體性地位上升,主動意識大為增強。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受眾在面對媒體的報道時有著較強的被動性色彩,媒體報道什么只能被動地接受什么。即便某一受眾自身掌握著記者采寫中未能知曉的關于一些新聞事件的深層次內容的話,大多數(shù)情況下,受制于自己缺少信息的媒體類發(fā)布平臺的制約,這位受眾也只能借助人際傳播的手段將其所知在很狹小的范圍內傳播,起不到大眾傳播的效果。而到了網絡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能借助包括微博、微信或者網絡跟帖等形式,隨時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發(fā)布出去,從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了我們現(xiàn)在經常說的 “全民麥克風”時代。
上述變化使得傳統(tǒng)時代作為信息傳播主體的記者、編輯,與作為信息接收主體的受眾之間形成了新的關系,這就是傳受雙方的身份處在了經常性的互相變換之中,信息傳播者會經常性地扮演信息接受者的角色,而信息接受者也會經常性地扮演信息傳播者的角色。加之,自媒體的蓬勃興起,受眾獲知新聞信息的渠道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化、擴大化的變化,如此一來,受眾在接收同一則新聞信息時會更容易接受那些報道視角更具貼近性、閱讀或者觀看起來更加簡潔易懂、傳播手段更加 “活潑”多樣的報道。如果記者不能科學地認知這一變化并及時作出寫作方式、傳播手法方面的調整的話,受眾的大量流失將會不可避免。
雖然都圍繞著會議展開報道與寫作,但會議側記不同于一般的會議新聞寫作,其補充、豐富、完善會議新聞的特性決定了記者在對會議側記進行寫作時必須要采用一種符合其定位的寫作方法,概括而言,這些寫作方法包括:
(一)寫作視角——“平民化+異質化”
在會議側記的寫作中,寫作視角不亞于足球比賽中的 “臨門一腳”,視角選好了,整篇會議側記會帶給受眾 “下筆如有神”之嘆,而視角選擇不當,則極容易使受眾產生 “味同嚼蠟”之感。那么怎樣才能選好會議側記的寫作視角呢?
其一,記者要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從參會人員的性別、民族、學歷、工作經歷等個體性相關信息和提案、建議,或者參會目的等外圍性相關信息中發(fā)現(xiàn)有新聞價值的 “蛛絲馬跡”,然后從中尋找到最能和社會 “熱點”“焦點”或公眾關心的話題建立起聯(lián)系的相關點,找到了這一相關點也就找到了一個比較接“地氣”,比較有貼近性的寫作視角。
其二,寫作中不妨多用用逆向思維、發(fā)散思維等思維方式,換一個角度思考一下,這樣做的最大好處就是容易使你的寫作視角呈現(xiàn)出 “與眾不同”的 “異質化”特點。
2015年9月20日,《新民晚報》的《2015感動上海年度人物頒獎大會側記》一文的開篇這樣寫道:
“當你處于黑暗之中的時候,當你看見一支蠟燭點亮的時候,你會有什么感受?你會感覺到溫暖,你會感覺到光明。為什么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這支蠟燭?在照亮別人的同時,照亮我們自己?!碑斷u碧華的聲音在頒獎現(xiàn)場響起,他仿佛從未離開過。
把獲獎者中最具感染力的話語拿來作為開篇,其最大的好處就是規(guī)避了傳統(tǒng)的會議側記那種單純羅列新聞報道五要素的做法,不但讀來令人感動,而且也與報道主題實現(xiàn)了高度吻合。同時,在接下來的正文中,記者還以 “關鍵詞”的方式將2015年度的獲獎人物概括為“燃燈前行、無私善行、舍生逆行”三大類,并且每一類都以小標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如此一來,受眾不僅能對本次會議的主題、意義等有了一個透徹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會議精髓的廣泛傳播。
可見,寫作視角選擇適當,既可以收獲 “獨家”,在媒體競爭中占得優(yōu)勢,又能提升報道在受眾中的有效到達率和接受率,有利于會議精神的深入人心。
(二)寫作主題——“鮮明化+單一化”
寫作主題猶如文章的心臟,它既能發(fā)揮出統(tǒng)領寫作素材,提煉文章核心的巨大作用,又能起到指明側記挖掘范圍的特殊作用。在確定主題的過程中側記的記者應秉承 “兩要兩不要”的基本原則。
所謂 “兩要”即:1.主題要鮮明。作為會議側記寫作的 “主心骨兒”,主題的確立應該既能體現(xiàn)出事件的新聞價值,又能使受眾一目了然,很容易地就知道報道的重點。做一個比喻就是,主題就相當于側記的最重要的關鍵詞。如果記者能夠將自己縮寫的會議側記的主題能用一兩個詞明白地表現(xiàn)出來,那么這篇側記的主題也就可以稱得上鮮明了。2.主題要單一。為了提升報道的有效性,一般的會議側記應該主題單一化,多主題式的會議側記往往會使得整篇報道給受眾難以找到報道中心的感覺,讀來也會有一種 “零散”之感,自然也就很難達到 “以有限篇幅,形成合力”,最終實現(xiàn)報道效果的目的。
兩 “不要”則是:1.主題不要過于寬泛。面面俱到往往等于面面不到。2.主題不要過于狹窄。過于狹窄會使文章在寫作中人為地壓縮了表現(xiàn)空間,可能導致很多頗有意義、頗有趣味的素材因為與確立主題無關而失去了 “用武之地”,這樣不僅會導致文章讀來乏味,更會使報道從整體上降低新聞價值和 “含金量”。
(三)寫作風格——“通俗化+背景化”
不同于一般的會議新聞,會議側記的寫作風格應該有著自己的一套要求,切不可與會議新聞的寫作要求等同起來。記者在寫作會議側記時,要想把會議側記寫好,把握下面幾點尤為重要。
1.平中見深,俗中見雅
在全媒體已然深深影響了每一位受眾的今天,會議側記的寫作風格也應該適應全媒體時代受眾媒體接觸習慣的變化,而這一變化中最明顯的一方面就是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受眾更喜歡看語言通俗易懂、說理透徹深入的報道。在這種情況下,記者就需要注重寫作中語言風格的選用,這樣才能把會議側記寫作好、制作好。
在語言風格方面,記者應該注意用語的通俗易懂性或者基于通俗易懂性基礎上的 “語言美”。
例如在報道全國政協(xié)開幕的會議側記 《心聲,在這個春天交匯》中,作者開篇就寫道:
這是不平凡的發(fā)展歷程,半個多世紀的人民政協(xié)參政史,一個主題穿越時空恒久不移:把握人民意愿,建言國計民生。
這是不平凡的會前瞬間,全國政協(xié)十屆一次會議開幕前一個小時,新華社記者走進北京的街市、醫(yī)院、學校、北京中央商務區(qū),走近學生、民工、下崗工人
………
百姓的酸甜苦辣通過會內、會外記者的電話連線,迅速反映到人民大會堂東大廳里的委員中間。政協(xié)委員與群眾的心聲,在這個春天交匯
……
短短數(shù)語,既通俗易懂,讓讀者一目了然,又有著一定的行文美,同時平淡的行文中還暗藏著一定的報道深度,堪稱會議側記中平中見深、俗中見雅的典范。
此外,要實現(xiàn)平中見深、俗中見雅,記者還要注意不要使用句法結構過于復雜的句子展開寫作,應該盡可能多地實用短句子,西方媒體界曾有人提出了句子長度最長不超過25個單詞的說法,對漢語而言這個長度也基本實用。雖然我們不應該在寫作中過于僵化地制定出一個嚴格的量化標準,但從閱讀和理解的角度講,句子過長會給閱讀者在閱讀和理解方面形成干擾,不利于句子原有意思的完整表達。
除了要避免長句和復合句的大量使用外,在寫作會議側記使還應該注意多段落化,最好一個意思一個段落,哪怕這個意思只有一句話,那么這一句話也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段落。對文章內容進行多段落處理是短句子的延伸性做法,簡短的段落不僅容易從外在形態(tài)上為文章營造出一個 “節(jié)奏明快”的感覺,而且也會有助于閱讀者對文章內涵的完整接受和理解,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夠避免長段落帶來的閱讀疲勞感。
2.增加背景,提升價值
作為報道的有機組成,背景材料在報道中能起到補充、烘托、解釋新聞事實,說明事件的來龍去脈,表現(xiàn)事件的特色和意義等特殊作用。在一篇報道中,如果沒有了背景材料,那么報道本身必將是乏味和膚淺的。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麥爾文-門徹所說,不使用背景材料,幾乎沒有什么報道是全面的。在會議側記寫作中,背景材料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對記者而言,在會議側記中應該如何選擇和應用背景材料呢?
第一,選用背景材料時,除了那些對事件報道的完整性和意義有著特別重要地位的一般性背景材料外,盡量選用那些特色鮮明、趣味性或者感染力突出的背景材料。例如,參會主要人員中有一位在年輕時曾有過乞討經歷,那么這就是一則很值得寫進文章中的背景材料,對提升報道主題,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可視性和感染力大有裨益。
第二,記者選用背景材料的視野一定要開闊。要知道,很多看似不相關的事物,其內在都有著千絲萬縷甚至頗為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一個熟練的會議側記記者在搜集會議側記的寫作素材時,其目光一定是寬廣的,甚至可以說牽涉到了會議的歷史、地理、人物、知識、社會等諸多領域,只有這樣才能使會議側記更具深度,更有 “看頭”。
第三,在應用背景材料寫作時,盡可能采用 “穿插融入式”的寫作方法,也即根據(jù)不同段落的不同需要,將背景材料打散,分散到各個段落之中,這樣做,相當于給新聞事件加入了 “融合劑”“潤滑油”,對提升文章的整體性報道效果有著很大的作用。
第四,注意背景材料在會議側記中應用的 “量度”??v然背景材料對會議側記的寫作有著重要作用,但是正如人們日常所言,“事情做過頭,好事也會變壞事”,背景材料應用太多的話,也會給人一種材料隨意堆砌的不良效果,也容易導致報道主題被背景材料 “喧賓奪主”,得不到有效顯現(xiàn)的結果。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背景材料可以用、必須用,但和主題的事實相比它處在次要的地位,切不可在寫作中出現(xiàn)主次倒置的現(xiàn)象。
今天的媒體受眾和數(shù)十年之前的媒體受眾相比有著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就是越來越多的受眾喜歡閱讀帶有配圖的報道,喜歡觀看帶有短視頻的報道。這也就是為什么頗多媒體,特別是網絡媒體喜歡大量配圖、配視頻甚至專門開設圖片頻道、視頻頻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面對受眾接受習慣的上述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 “讀圖時代”,記者在寫作會議側記時也應該注意在展現(xiàn)方式上要勇于創(chuàng)新,應該結合題材大膽地嘗試推出一些有著 “圖片化+可視化”色彩的報道。
當然,在實施 “圖片化+可視化”策略時,記者一定要 “因材制宜”,適宜采用以圖片為主進行報道的,不妨就直接制作一個專門類的圖片式會議側記,適宜用短視頻進行報道的,剪輯制作一部短視頻式的專題報道也未嘗不可,切忌不要不顧題材,盲目配圖、盲目制作視頻。
在2014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兩會報道中,筆者無意中接觸了一位來自基層的“養(yǎng)豬專業(yè)戶”代表,而且這位“養(yǎng)豬專業(yè)戶”身上有兩點比較吸引人,第一點她是大學畢業(yè)生,第二點她是一位尚未婚嫁的年輕女性。在綜合考慮到這兩點后,筆者意識到對這位代表進行常規(guī)性訪談的效果遠不如以側記的方式進行展示的效果,確定了會議側記這種形式后,筆者馬上發(fā)動記者開始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準備采訪寫作文字稿;第二,收集整理該代表日常工作中的照片以及參會照片 (這個可以現(xiàn)場拍攝);第三啟動拍攝人物類微紀錄片的工作。
在兩會期間,這幾項工作同步推進,會議尚未結束時,有關該代表的三部會議側記在網絡上同步推出,由于選題較為新穎,切涵蓋了文字報道、圖片報道、視頻報道等形式,因此獲得了眾多網民的 “點贊”,收到了單純的文字報道收不到的效果。
可以說,在 “讀圖時代”,會議側記除了傳統(tǒng)的純文字式會議側記外,圖片式、視頻式的會議側記也應該受到一定的重視,對于那些選題適合的會議側記,能夠用多種表現(xiàn)方式同步呈現(xiàn)的話,其所帶來的報道效果將大大超過單一的文字式會議側記。
總之,作為一類較為特殊的會議寫作方式,會議側記以其較強的現(xiàn)場感、可讀性而深受受眾歡迎,對提升會議新聞報道質量有著其獨特的作用。在全媒體時代,伴隨著受眾媒體接觸習慣和閱看口味的變化,會議側記不但不能削弱,反而更應該以一種“新視角、軟行文、重文采、多媒體、立體化”的嶄新姿態(tài)出現(xiàn)在今天的受眾面前,如果能做到這一點的話,我們的會議新聞報道水平也必將獲得有效提升,走出一條 “內容形式受眾喜歡,會議精髓深入人心”之路。
(作者系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主任、正北方網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