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昌連
利用會議信息做好深度報道
■全昌連
時政新聞報道,有很多是跟各種各樣的會議相關的。這些看似枯燥乏味、生硬艱澀的會議信息,其實是新聞報道的富礦,其中蘊含了大量有價值的新聞報道線索和素材,值得深度發(fā)掘。
因此,這些會議信息,除了常見的根據(jù)會議簡報、通稿之類,編發(fā)一些簡訊消息之外,很有必要仔細研讀和深究,可以利用這些會議信息作出一些出彩的深度報道。
很多會議都跟公共政策相關,而這些政策都關乎公眾利益。這些政策為什么出臺,有什么樣的社會和制度背景?這些政策跟此前比較有何變化?將會給哪些群體帶來怎樣的影響?受影響的群體、組織、個人,對此有怎樣的態(tài)度和反應?接下來實施的難點,以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哪些?
圍繞會議發(fā)布的政策,把這些問題和疑問解讀、解釋清楚,按照一定的邏輯組織稿件和版面,本身便是不錯的縱深報道。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公報,公布了一系列關乎國計民生的改革方針、政策、制度,涉及 “放開二胎”“廢除勞教”“高考不文理分科”“房產(chǎn)稅立法”“學校醫(yī)院取消行政級別”“漸進式延遲退休”“院士打破終身制”“探索官邸制遏制官員住房腐敗”等時事熱點。
《新京報》當天推出了22個版的專題報道,每一個熱點議題都按照縱深報道的思路,作了一個整版。實際上,每個議題在會議公報中提到的只有寥寥數(shù)語,幾十個字,通過采訪政策涉及的相關中央部委和地方部門,參與政策制度設計和意見征求的專家,政策將會影響到的群體和個人,各地此前的試點情況,改革實施和政策落實的難點分析以及具體路徑建議,把宏大的中央全會的會議公報操作得通俗易懂,立體豐滿。
此外,會議部署的決策,出臺的政策,在地方以及職能部門落實和實施情況,后續(xù)進展何如?試點地區(qū)的實際個案,在操作層面是怎樣的情形和局面?這些也是可以再操作時政調(diào)查類的縱深特稿,使得枯燥艱澀的時政新聞報道,能夠見人見事,生動鮮活。
會議信息也會披露一些關于程序、議程、議題的信息,也值得認真探究,也是關于會議縱深報道不錯的角度和素材。
2014年9月10日 《山西日報》報道了一則很短的會議簡訊:山西省委常委會9日召開會議,同意于9月28日召開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
如果足夠敏銳的話,這一句會議簡訊,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山西要增開一次人代會,這相對于正常的省級人代會來講,是非常罕見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罕見的變化?聯(lián)系山西坍塌式腐敗,背后值得縱深解釋報道的空間就很大了。
《新京報》當時就以這則會議簡訊,以 《山西反腐官場 “地震”月底增開人代會》為題,操作了一個整版的解釋性深度報道。
報道首先解釋了省級人代會召開時間和程序問題。根據(jù)省級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guī)則,代表大會會議每年至少舉行1次。每年的例會一般于第一季度舉行。如果省人大常委會認為必要,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提議,可以臨時召開代表大會會議。
那為,山西什么要在將近年底的時候,增開一次人代會呢?原因在于,山西在 2014年因為坍塌式腐敗引發(fā)官場“地震”。當年2月,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金道銘落馬,隨后的6月和8月,山西省原副省長杜善學和任潤厚又先后落馬,緊接著王儒林接替袁純清擔任山西省委書記,已經(jīng)調(diào)離的山西省原省委書記袁純清提出辭去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
根據(jù)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省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和副省長,應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上選舉產(chǎn)生。
接著,報道解答了另外的一個疑問,臨時增加 “人代會”,議程和議題與平常的人代會,有何不同?
每年年初舉行的各省級人代會上,一般要聽取和審議6個報告:政府工作報告、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預算報告、法院報告和檢察院報告。此外,還有人事選舉等議程。由于2014年的工作沒有完全結(jié)束,9月增開的人代會,不會聽取上述6個報告。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 “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中央提出 “八項規(guī)定”后舉行的地方兩會和全國兩會,會風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成了媒體競相報道的一大亮點。
尤其是2013年全國兩會,是十八大后首次舉行的全國兩會,更加備受關注,媒體針對會風和會議安排的變化,從不同的角度操作了生動的縱深和特寫報道。比如,輕車簡從不封路無警車帶道;代表、委員們報到基本都是自己來報到,秘書已經(jīng)不讓入駐;無鮮花沒橫幅:機艙門外,沒有迎接隊伍,也沒有擺放鮮花和懸掛橫幅;勤儉節(jié)約:代表和委員駐地賓館、會場,提供的瓶裝水上都附有節(jié)水貼,可以隨手做記號,避免混淆而丟棄浪費;吃自助餐無酒水,沒有大魚大肉;會議大幅減少會議簡報;代表委員住地不再送土特產(chǎn)……
還有一些會議上,一些細微細節(jié)的變化,也可以操作縱深報道。
2009年3月3日,全國政協(xié)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大會主持人宣布開幕后,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2100多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同時起立,齊唱國歌。這其中有個細節(jié)的變化,往年的奏國歌儀式改為了唱國歌。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改變?這一儀式的改變意味著什么?與會人員對此有怎樣的感受?全國人代會以及其他重大會議和活動,以后是否也要由奏國歌改為唱國歌?這些都值得深入采訪報道。媒體通過采訪全國政協(xié)方面、與會的政協(xié)委員、全國人大方面,以及專家學者,把這些問題解答清楚,自然就是一篇很好的時政縱深報道了。
總而言之,要從枯燥生澀、看似大同小異的會議通稿信息中,發(fā)掘有價值的縱深報道素材,需要加強時政素養(yǎng)的積累和提升,“修煉”出敏銳的辨別和判斷力,因為有的變化從字面上看,只是個別措辭的改變,但是意義差之千里,新聞價值和意義重大。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縱深報道不一定都要是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的大特稿,或者動輒大量版面的專題報道,關鍵是要有縱深的思維,只要把問題解釋清楚即可。短小精悍的報道也有深度的價值,對于時政報道而言,所謂 “無延展不新聞”“無解釋不新聞”。
(作者系新京報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