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壽宗
(詔安縣教師進修學校,福建 詔安 363500)
葉圣陶先生在《略談學習國文》中說過:“從國文科,咱們將得到什么知識,養(yǎng)成什么習慣呢?簡括地說,只有兩項,一項是閱讀,又一項是寫作?!保?]這話深刻揭示了語文科學習的精髓。在語文學習中,閱讀與寫作在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提升方面,各有自己的任務與優(yōu)勢。同時,它們又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邏輯聯(lián)系,閱讀是吸收,是積累,而寫作則是表達,是展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因此,語文新課標提出:“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加強教學內容的整合,統(tǒng)籌安排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又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lián)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p>
然而,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存在“重純粹閱讀,輕讀寫結合”的偏頗。在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只注重純粹的閱讀材料分析,淡化甚至忽略了引領學生閱讀中學習寫作的訓練,機械地割裂了讀寫聯(lián)系。以至于學生的文章用詞不當、語言干巴、內容空洞、情感淡薄,讀來倍感呆板、干澀,味同嚼蠟等。因此,為提升小學語文學習的有效性,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該貫徹課程標準精神,貫通閱讀和寫作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讀中學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讓學生一方面在掌握閱讀知識、方法、能力的過程中,豐富語言積累,發(fā)展寫作能力,提升寫作情意,另一方面借助寫作的訓練,反過來生深化、豐富對閱讀材料的理解與把握,盤活知識積累,構建合理的語文知識、能力結構,促進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作文課上常??梢园l(fā)現(xiàn),很多學生面對題目抓耳撓腮、苦思冥想,無從下筆。這很大的原因就是平時語言積累不足,腹中無詞。實踐證明,學生日常語言積累不足,即使素材有多好,立意有多新,構思有多巧,寫作時依然會出現(xiàn)這種無從下筆的現(xiàn)象。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人類的思維活動主要借助語言來進行。寫作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學識、智力、能力等諸多方面的綜合訓練,更是離不開豐富的語言材料支持。因此,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一是背記一定量的名篇佳作、優(yōu)美詞句,摘錄感興趣的詞語、語段、修辭等,并分類存儲,如“刻畫人物形象”“敘述事件細節(jié)”“寫景狀物”“發(fā)表議論”“抒發(fā)情感”等等,而且經常性反復閱讀、背記。二是借鑒所積累語言材料的表達手法。在語文教材中,課文作者在煉字、遣詞、修辭方面,有豐富、生動的范例。如單就句子形態(tài)而言,有長句與短句,有常序句與變序句,有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和祈使句,有比喻、排比、擬人、夸張……各種句子形態(tài)不一樣,所表達出來的意義與效果也大不相同。平時應讓學生以文本語言表達手法為借鑒,加以遷移、運用訓練,促進理解體驗、感悟積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原》,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其中有句“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教師提示:“在不改變原意的前提下,運用適當?shù)男揶o手法給句子換個說法?!睂W生有的運用比喻手法寫道:“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匯成了一曲民族團結的頌歌。”有的夸張地寫下:“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徹九霄云外?!庇械膭t又采用比喻、反問手法寫道:“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一片,這不正像一首團結友誼之歌嗎?”這樣,抓住一個句子,進行多種形態(tài)的轉換,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大量實踐證明,許多學生的寫作興趣是往往從閱讀文本開始萌發(fā)的。作家通過自身對生活的觀察和感悟,創(chuàng)作出了足以引起學生共鳴的精神產品——文學作品,其中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jié)描寫,生動傳神的形象刻畫,優(yōu)美靈動的遣詞造句,新穎獨特的個性展示,都能給學生以強烈的刺激,從而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平時指導學生閱讀時,要巧于、善于挖掘作者的感情升華點,捕捉學生情緒興奮點,引領他們深入體驗,喚起強烈的寫作情意。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我最好的老師》中成功塑造了“懷特森先生”這一感人形象。由于貼近生活實際,學生有著真切而深刻的體驗,情感產生了共鳴,心中特別地羨慕作者成功的創(chuàng)作。教師啟發(fā):“其實同學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老師,想一想,說出來和大家交流。”大家積極聯(lián)系平日里的老師,細心回顧其言行舉止,用心體會、感悟其思想感情,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美、發(fā)現(xiàn)美,并學著把對美的經歷與感受訴諸筆端,于是寫出了一篇篇生動感人的文章。如有的寫“科學老師平時總是帶我們動手做實驗。告訴我們:科學真理不能靠從書本獲得,而要親手去實踐?!庇械膶憽皵?shù)學老師每次上新課前,總是要求我們先嘗試解題,記下不懂的地方,然后組織大家交流,激發(fā)我們主動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有的寫“語文老師每次早自修總要檢查我們背下的詩文”……學生強烈的寫作動機正是來自于對文本的體驗與啟發(fā)。
葉圣陶先生在《寫文章跟說話》中指出:“寫文章跟說話是一回事兒。用嘴說話叫說話,用筆說話叫寫文章?!保?]414這生動地說明了說話與寫作的內在關系。口語交際作為語言應用訓練形式,對提高寫作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因為口語表述具有克服寫作中語言單調乏味弊病,以及確立觀點、理清思路的作用。學生平時發(fā)言、討論,甚至是辯論,把要表達的內容有頭有尾、條理清楚地說給老師、同學聽,然后大家再做評價。這樣,學生語言能力必然獲得鍛煉與發(fā)展。所以,平時要開好口語交際訓練課,引領學生提煉觀點,并以之為中心,巧妙構思,力求把話說得明白、條理、連貫和完整,提高表達能力水平,為寫好文章奠定能力基礎。
在平時閱讀課中,同樣應鼓勵學生多作口頭表達訓練,比如對文本大至主題、思想道德價值取向,作者觀察、分析、表達事物的方法,小至句子含義、字詞的錘煉等等發(fā)表見解,以深化對文本內涵的理解和把握,訓練與發(fā)展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唯一的聽眾》一課,文中寫到,當“我”從妹妹口中知道了老人不僅不是聾子,而且還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時,行文用了一個“……”并且獨立成段來表達。這是意味深長之筆!教師啟發(fā)討論:“此時此刻的‘我’心里會想什么呢?”有的說:“‘我’會覺得很羞愧,同時感到被老人騙了,很是不高興?!瘪R上有學生反對:“不對。老人說自己是聾子,是因為‘我’琴拉得不好,怕‘我’丟臉而沒信心繼續(xù)練琴。”有的又說:“應該是想自己怎么這么笨,早知道就該向她請教了?!痹谶@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見仁見智,他們對文本的認識在不斷豐富,其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與發(fā)展。接著,教師順勢要求學生寫下來。學生明確、具體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收到很好的訓練效果。如有學生這樣寫:
“什么!”我愣住了,“那個每天清晨聽我拉琴的老人居然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我的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心中無比愧疚,同時充滿感激。愧疚的是自己居然一直當她真是聾子;感激的是老人為了維護我的自尊心,謊稱自己耳聾,還一直鼓勵我,使我的琴技在不知不覺中有了進步,真是位大大的好人!我一定要再接再厲。
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寫作沖動,但卻往往無從下筆。因為要將零碎的語言、感悟有機地組織成一篇主題突出、構思新穎、條理清楚的文章,離不開寫作方法。因而語文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目標提出:“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對文本中所表達出來的作者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表達思想感情等的方法進行分析、歸納,并設計一些遷移性的寫作習題,讓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聯(lián)系自己熟悉的生活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寫作訓練,表達自己內心的獨特感受。這是他們作文能力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如,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我想》,是一首充滿情趣的兒童詩,教師指導學生在閱讀中仔細體會:①作者構思特點,即每一節(jié)都是先寫我想做什么,再想象會怎么樣;②作者所采用的哪些修辭手法;③詩歌的節(jié)奏、韻味有何特點。然后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翅膀:“讀了這首詩你有何感想,能學著也來寫一首詩嗎?”在詩歌童真童趣的感染下,學生紛紛拿起筆來。如有學生這樣寫:
我想把耳朵連在鳥兒頭上,
聆聽鳥兒的歡歌,
靜聽森林的濤聲,
聽啊,聽——森林是我歡樂的天堂。
我想把眼睛裝在露珠上。
欣賞迷人的夜空,
捕捉清冷的月色,
看啊,看——夜色給了我夢幻。
我想把嘴巴接上擴音器。
唱著快樂的歌,
表達心中的理想,
唱啊,唱——生活是我成長的搖籃。
我想把自己融入人生的長河。
變流水,
涌動浪花,
變蛋石,
色彩斑斕。
成為砂子,
更是我最大的愿望,
我準備啊,
準備——為人類建設做貢獻。
學生們所寫詩歌主題鮮明、語言活潑、形象鮮明、富于靈性,讓人讀來有耳目一新之快。這說明,當學生從閱讀中獲得相應的寫作方法,并加以借鑒運用后,寫作便成了一種樂趣,他們會在借鑒、遷移應用中不斷有所綜合,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提高。
此外,閱讀教學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汲取文本思想情感元素,生成寫作素材,以開闊視野,拓展寫作思路等。[2]
總之,教師應堅持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準確理解并充分把握閱讀與寫作在學生語文能力發(fā)展、綜合素養(yǎng)提升過程中的內在本質聯(lián)系,引領學生讀中學寫,以寫促讀,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就會更明確,過程更合理,效果更突出。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倪文錦.語文新課程教學方法(小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