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帥超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信陽民歌的傳承與發(fā)展
李帥超①
(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浙江金華 321004)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載體,它彰顯了人類文化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性,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信陽一貫以來都享有河南歌舞之鄉(xiāng)的佳譽,擁有眾多的漢族民間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并且在表現風格上和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內各地區(qū)有很大的差異。2008年,信陽民歌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來分析信陽民歌的傳承現狀,并對其傳承與發(fā)展進行探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信陽民歌 傳承 發(fā)展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會議在巴黎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是:被各社區(qū)、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根據國務院公布的前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所做的類別劃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為民間文學、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民俗等十大類別。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展的民族民間文化十套集成工作,已經開始著手進行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搶救和保護工作。信陽民歌的傳承和保護也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展開的一項有著重要意義的文化活動。
河南省信陽市,古時稱為義陽、申州,又名申城、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是華夏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信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淳樸,民間藝術蘊藏量極為豐富,如花鼓戲、咳子戲、皮影戲、灶戲、吹打樂、地燈、民間舞蹈、民間歌曲等,其中民歌更是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具有鮮明的信陽特色。
關于信陽民歌的由來,有這么一個傳說。相傳,居住在淮河流域的東夷部落以鳥為圖騰,認為鳥的歌唱是神發(fā)出的聲音。有一位先民先是模仿鳥的歌唱,這時巖壁回應了他的歌聲,這種回聲讓他異常興奮。于是他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控制歌聲,唱出他想唱的曲調。這位先民被稱作信陽的第一個歌手,他回蕩在巖壁間的歌聲就是信陽的第一首民歌。目前商城的鑼鼓唱、車水歌等民歌依舊保留著六朝時期的形式,宋元時期,信陽民歌又深受戲曲、曲藝的影響,到了明清之際,信陽民間樂班更是蓬勃發(fā)展。隨著封建帝制的推翻和新中國的成立,信陽地區(qū)歌舞久盛不衰,創(chuàng)作了很多革命歷史歌曲,并且多次進京匯報演出,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中以《八月桂花遍地開》最為著名。改革開放后,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開展,信陽民歌越來越受到重視。
五句子是信陽民歌的最大特色。五句子中勞動歌是其精華,情歌又是精華中的精華。例如這首《床底下挖個養(yǎng)魚塘》:“想郎想得臉焦黃,夜夜睡覺想著郎。打開枕頭給郎看,眼淚發(fā)芽二寸長。床底下挖個養(yǎng)魚塘?!鼻皟删涫前酌?,第三句開始起跳,第四句是奇句,第五句跟進,這樣的創(chuàng)作模式在其他民歌中實屬罕見,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得信陽民歌歷久不衰。
另外,信陽地區(qū)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使東西南北各種聲腔的戲曲及風格各異的民歌匯集于此。吳歌楚辭、皖腔蘇韻、中州戲曲、昆腔京曲等都與當地的方言土語、音韻節(jié)奏融合在一起,在這個環(huán)境中,信陽民歌采納了大量其他地區(qū)的民歌,并將它們的精華吸收融合進自己的軀體中。這種兼收并蓄使得其形式多樣,種類齊全,題材廣泛。如果按照體裁分類法來對信陽民歌進行分類,主要可分為五類:即“號子”“田歌”“山歌”“小調”和“燈歌”。若以題材分類,信陽民歌種類更為廣泛,可分為茶歌、酒歌、哭喪歌、哭嫁歌、農事歌、節(jié)氣歌、表現愛情的民歌(情歌)、反映重大歷史事件的民歌、新中國成立以后產生的新民歌等等。①韓冰、黃鐵成:《信陽民歌音樂結構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2008年6月14日,信陽民歌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在中國流傳了一代又一代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形式的生存與發(fā)展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新環(huán)境新語境下保護和傳承信陽民歌成為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一)信陽民歌的當代傳承與發(fā)展
信陽民歌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漫長,再加上信陽南北相交的地理位置,使得信陽民歌漸漸失去了它原生態(tài)的面貌,流傳至今的曲目并不是很多,在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更少之又少。現如今只剩下一些留守老人和少數的茶農以自娛自樂的形式在傳唱,年輕一代更多的是選擇外出務工或從事其他行業(yè),由于長時間不唱或無人傳唱,信陽民歌中很多有價值的傳統(tǒng)歌謠已漸漸失傳。信陽民歌的傳播群體在逐漸縮小,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
自信陽民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信陽地區(qū)政府開始注重對信陽民歌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地方文化部門積極組織文藝工作者對舊民歌的詞曲進行整理,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氣息和濃郁地方特色的新民歌,使得信陽民歌在演唱風格和歌詞內容上面更加新穎。此外,民歌整理工作也得到了長足發(fā)展,20世紀80年代初,中原農民出版社出版的《信陽地區(qū)民歌卷》,1500余首民歌是從近萬首民歌中精選出來的;王道云、陳有才編輯的《信陽地區(qū)歌謠卷》選錄兩千多首信陽民歌;《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河南卷》共收錄信陽民歌224首,占河南卷總數的1/5;《河南民間文學集成·信陽地區(qū)歌謠卷》收錄信陽各類民歌849首;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著的《信陽民歌》,收錄了信陽各類傳統(tǒng)民歌387首并附有光盤。政府部門也對民歌傳承人設立了專項資金,使他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讓他們可以無后顧之憂地進行民歌創(chuàng)作和傳授。這些舉措使得很多瀕臨消失的民歌曲目保存了下來,民歌的記錄整理存檔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二)信陽民歌傳承與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自2008年信陽民歌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后,信陽民歌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但是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zhàn),主要問題有以下三個方面:
1.商品經濟迅速發(fā)展,民歌失去其生長土壤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生產方式和社會生活的改變,小農經濟逐漸萎縮,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這就使得信陽民歌慢慢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比如說田歌和號子,都是在田間集體勞作時,用于農作娛樂和配合勞動節(jié)奏所創(chuàng)作的。但是機械化生產方式的改進,已經不需要石匠一錘一錘地上山采石,也不需要人工打夯、打峨了,婦女也沒有必要在家紡線織布。很多人都把土地流轉或者承包出去,自己外出務工賺錢。這樣一來,與這些勞作活動相關的信陽民歌,就失去了其傳唱的空間。
2.新媒體的沖擊,民歌失去其發(fā)展市場
在講求效率的當代社會,速食文化深受大家的喜愛,人們更愿意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社交軟件去交流和聯系,發(fā)短信和打電話遠比唱一首民歌省事得多。再加上娛樂活動的日益豐富,電視節(jié)目和娛樂設施的增加,唱民歌早已不再是人們的主要娛樂方式,民歌的娛樂功能漸漸被遺忘,只成為對外宣傳的一種手段。
3.老一輩傳承人先后辭世,民歌傳承出現斷層現象
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有很大差異,它是和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特別是民歌這種依靠口頭傳承的原生態(tài)文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就是文化的活化石和載體,傳承人是要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存在著“人在藝在,人亡藝亡,藝在人身,藝隨人走”的現象,有著明顯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①薛藝兵:《“非物質文化”新語境下的音樂文化遺產保護問題》,《人民音樂》2008年第2期。信陽民歌是口耳相傳的原生態(tài)藝術,老一輩的民歌傳承人漸漸老去,青年人或外出務工賺錢,或追求時尚,對民歌沒有深厚的感情,民歌作為人們感情交流和情感表達的功能漸漸衰退。我們在走訪調查中了解到,目前能夠教授和傳承信陽民歌的藝人年齡層次相差很大,可以演唱民歌的年輕人少之又少,據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調查顯示:“非物質民間文化傳承人平均年齡64歲,年齡最大的109歲。”②周斌、郭興華:《傳承人越來越老,河南民間文化難找繼承人》,《大河報》2006年8月23日。信陽民歌傳承出現斷層現象。
(一)建立原生態(tài)民俗村,培育民歌的生存空間
在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熱潮下,原生態(tài)民俗旅游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信陽地方政府可以加大投資力度,在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保存條件良好、民歌傳唱比較集中的地區(qū),建立小規(guī)模的原生態(tài)民歌民俗村。這樣不僅可以為民歌的發(fā)展提供生存土壤,而且還能帶動信陽市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還可以利用發(fā)展民俗旅游的收入,為民歌的傳承保護提供經費支持,實現多贏的局面。
(二)利用網絡新媒體,擴大民歌影響力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微信、微博等網絡新媒體的飛速發(fā)展。雖然民歌是農耕社會的產物,但是也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借助新媒體大力宣傳民間傳統(tǒng)音樂文化。例如,可以借助一年一度的“茶文化”節(jié)這個舞臺,積極“走出去”。或者利用網絡這個公眾平臺,拍攝信陽民歌紀錄片,設立信陽民歌公眾微信號,定期更新微博微信動態(tài),讓更多的人了解信陽民歌,愛上信陽民歌。
(三)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培養(yǎng)信陽民歌傳承人
信陽民歌是一種口頭傳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其載體。政府部門應該完善相關的保護措施,設立培訓機構,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請當地著名的民歌傳承人對一些對民歌感興趣的人進行專業(yè)培訓,使更多的人能夠掌握信陽民歌的演唱技巧。傳承人出現斷層現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對民歌的保護意識比較淡漠,并不了解應該如何去保護民歌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政府可以邀請民歌方面的專家學者,來對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文化部門人員和民歌傳承人講解信陽民歌保護的知識,讓他們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政策,掌握保護的相關措施。
(四)響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高等院校設立學科研究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是一項全民性的活動,如果僅僅依靠政府機構和一些民間組織去做這項工作,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人才的培養(yǎng)重點是在高校。信陽民歌是我國原生態(tài)民歌的珍寶,它唱法獨特,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各高校要積極響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民間文化,愛上民間文化。河南省信陽師范學院位于信陽市浉河區(qū),是河南省重點高師音樂教育基地之一。在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學校要進一步做好學科建設的課題規(guī)劃,設置相關的師資隊伍,學生也可以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民歌的田野調查,觀看民歌表演團體的演出,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編制教材,推動信陽民歌傳承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信陽民歌不僅表達了信陽地區(qū)勞動人民的思想情感、心理素質和審美取向,也反映了許多信陽地區(qū)過往的歷史、文化、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狀況,可以說是一座活的民俗博物館,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平臺。在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后,信陽民歌確實迎來了發(fā)展的春天,但是這個發(fā)展需要持續(xù)下去。傳承與保護信陽民歌,對于提高人們的文化自覺性,豐富精神生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都有積極的意義。通過本文的闡述,筆者希望對于民歌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應該深入人心,成為全民族自發(fā)性活動,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生生不息。
① 李帥超,女,浙江師范大學文化創(chuàng)意與傳播學院民俗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