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揚,洪添水,李廈平
(福建省安溪縣魁斗鎮(zhèn)農(nóng)業(yè)服務中心 362401)
培育壯秧是水稻增產(chǎn)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但爛秧直接影響水稻生產(chǎn)。安溪縣魁斗鎮(zhèn)全年水稻播種面積1530 hm2,由于當?shù)剞r(nóng)民對培育壯秧的技術掌握不當,影響種子萌芽、秧苗正常生長,如遇天氣異常,易導致爛秧大量發(fā)生,嚴重時需重播,這不僅打亂生產(chǎn)布局,還造成人力、物力、財力上的浪費,同時延誤播期,嚴重影響水稻產(chǎn)量。因此,防止爛秧是奪取水稻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的重要一環(huán)。
一是種子質(zhì)量差,如成熟期間碰到不良天氣、無充分曬干、后熟程度差、貯藏運輸管理失誤、多年陳種等,導致種子發(fā)芽勢、發(fā)芽率降低。二是種子處理不當:夏天直接在水泥板、石灰板上曬種,高溫促使破谷與燙傷;浸種消毒劑濃度過高、時間過長;水質(zhì)差,換水不及時,造成浸種水發(fā)臭引起胚中毒;浸種時間過短、無浸透,催芽時淋水過多,造成通氣不良,進行無氧呼吸產(chǎn)生過量酒精而中毒,或養(yǎng)分外滲、病菌侵入而爛種;催芽溫度低、催芽時間長,使種子養(yǎng)分消耗過多而降低種子活力;催芽溫度、淋水的水溫過高而燙種。三是盲子下田:種子成熟度低、成熟度不一致;隨收隨用種子沒經(jīng)過曬干、后熟;浸種不透,導致催芽不均勻、發(fā)芽不整齊。
主要有綿腐病爛芽、翻根倒芽、黑根爛芽、淤種、焦芽。
1.2.1 綿腐病爛芽 播種后遇到日平均氣溫低于12℃、日最高溫度在15℃以下連續(xù)3 d 的陰雨天氣,種子的生理機能嚴重減弱,遲遲不能扎根露針,此時一些適應于低溫生存的如綿腐菌、水霉菌、腐霉菌等病原真菌容易侵入危害。初期在胚周圍出現(xiàn)水楊梅狀的白色菌絲,后逐漸變成黃褐色,并在谷粒附近出現(xiàn)銹斑,開始時零星發(fā)生,后向四周蔓延擴大成片。一般發(fā)生于早稻秧田。
1.2.2 翻根倒芽 呈現(xiàn)芽長根短,即芽入土而根浮于水面,不扎根。主要原因:①秧板整地不平、播種后長期灌深水,芽谷在水層下,使根部厭氧不長根,而芽鞘徒長。②秧板太硬、播種后無壓種,胚根雖伸長但不入土。③催芽時芽太長而根短,入土能力減弱。④鰓蚯蚓危害,造成表土泥爛扎根困難。⑤暴雨淋洗使芽谷外露。
1.2.3 黑根爛芽 在還原性高的土壤、施用過多未經(jīng)腐熟的有機肥、長期淹水缺氧、溫度較高的情況下,產(chǎn)生大量的硫化氫物質(zhì),使芽谷中毒,胚根發(fā)黑腐爛。
1.2.4 淤種 秧田未經(jīng)沉實而整畦播種,芽谷深陷。
1.2.5 焦芽 秧板不平、畦面積水,在夏天水溫達43 ~45℃時引起燙種煮芽。秧板太硬,露籽不著泥,春季轉(zhuǎn)北風天或夏天烈日暴曬,引起芽葉焦枯。鹽堿地的灌水不足產(chǎn)生生理性干旱。施用過多的尿素、硫銨、碳酸氫銨引起氨中毒。
有生理性與侵染性兩種,生理性是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而產(chǎn)生的,侵染性是由病菌侵入而產(chǎn)生的,兩者相互影響。
1.3.1 黃枯死苗 產(chǎn)生較早,以1 葉包心至3 葉前,為慢性型。從腳葉到心葉、從葉尖到葉基,逐漸變黃、枯萎,起初在假莖基部產(chǎn)生水漬狀褐色斑點,逐漸擴大而腐爛,同時在基部表土會產(chǎn)生褐色或粉紅色的霉狀物,手拔秧苗易于基部斷離。為早稻濕潤秧在長期低溫條件下的主要死苗類型。
1.3.2 青枯死苗 在2 ~3 葉斷乳期突然發(fā)生。從心葉開始萎蔫,后全株變成針狀,手拔秧苗連谷拔起,初期零星團狀,后迅速擴大蔓延。為早稻秧田在低溫轉(zhuǎn)暖后劇烈型死苗,管水不當也會發(fā)生。
1.3.3 凍害死苗 播種過早,溫度降到0℃以下,局部受到凍傷呈水漬狀而枯萎。
1.3.4 肥害、藥害、毒害死苗 秧田土壤的還原物質(zhì)強、施用過多未經(jīng)腐熟的有機肥,在厭氧條件下產(chǎn)生硫化氫等有毒物質(zhì)而中毒;施用過多的速效氨態(tài)氮肥,土壤pH 值偏高、溫度低、氧氣充足條件下,好氣的亞硝酸細菌活躍,促使亞硝酸含量提高,降低根系的吸收能力,導致根系直接中毒;在露水未干時施用過量化肥、農(nóng)藥而中毒。
1.3.5 縮腳苗 因播種量過多,出苗后擁擠而產(chǎn)生高腳苗與縮腳苗。
1.3.6 白化苗 一是遺傳性生理病害,較少、零星出現(xiàn)。二是秧苗受低溫傷害引起葉綠素分解,從葉尖開始逐漸退黃變白,轉(zhuǎn)暖后可恢復。三是因溫度變化大、日夜溫差大而出現(xiàn)一白一綠,即花苗。
適期播種、塑料薄膜育秧可減少爛秧。旱育秧、軟盤育秧、濕潤育秧可將爛秧發(fā)生程度減少到最低,且節(jié)水耐旱、秧苗素質(zhì)最高,增產(chǎn)效果最佳。但旱育秧、軟盤育秧秧齡短(20 d 左右),而濕潤育秧秧齡較長(30 ~45 d),因此育秧方式應根據(jù)播插期而定。當前本地育秧方式以濕潤育秧為主,晚稻均為倒種春,秧齡較短,可大力推廣旱育稀植(旱育秧)和軟盤育秧輕型拋栽(拋秧)高產(chǎn)栽培技術。
2.2.1 選種 常規(guī)稻應選擇谷粒飽滿,沒有秕粒、半粒谷的新種作種子。雜交稻飽滿谷、半粒谷分級處理,舊種、陳種播種前應進行發(fā)芽率試驗,發(fā)芽率低于70%應淘汰,同時根據(jù)發(fā)芽率確定播種量。
2.2.2 曬種 利用太陽光熱能及短光波輻射,降低種皮水分及殺死表皮病菌。一般早稻種子曬2 d,晚稻曬1 d,春收秋用種子曬2 d 貯藏1 ~2 d 再曬1 d。曬種應在笪席(笳簍)進行,禁止在水泥板、石灰板上直接曬種,特別是夏天應在8:00 ~10:00和15:00 ~16:00 進行。曬種時應均勻鋪曬、勤翻動。
2.2.3 浸種催芽 先把種子清洗干凈,去掉秕、雜粒,再用55℃溫清水浸3 min。換常溫清水浸12 h 后,每2.5 kg 稻種用強氯精10 g 加水5 kg 浸種12 h,換清水再浸。早、中稻浸48 h,晚稻浸24 h,早季溫度低于20℃應浸72 h。先用50℃水進行淘種,使其受熱均勻,后溫度控制在35 ~37℃密封催芽,至90%破胸露白即可;破胸露白后用30 ~35℃溫水進行淋種,再保持30℃左右促其長根。至芽長半粒谷、根長一粒谷,播種前在常溫下煉芽幾小時待播。
2.3.1 秧地選擇 選擇避風向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主要是濕潤秧)、通透良好、雜草少、肥沃疏松的菜園地做秧田。如用稻田地,應使前季的落粒充分發(fā)芽長出后再溶田整畦使用,特別是前季雜交稻的落粒谷易產(chǎn)生混雜而造成減產(chǎn)。
2.3.2 秧地施肥 育秧掌握“低氮高磷鉀”原則,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速效肥料。有機肥用腐熟人糞尿、火燒土、草木灰,化肥用硫銨、尿素、鈣鎂磷肥、硫酸鉀等肥料。秧田每667 m2施用農(nóng)家肥1000 kg 作基肥;化肥施N 3.5 kg、P2O52.5 kg、K2O 2.5 kg;磷肥作基肥全部施下;鉀肥基肥和追肥各占50%;氮肥基肥占30%,追肥占30%,送嫁肥占40%?;式Y(jié)合溶田,分次翻耕混入10 ~15 cm 床土中,混合均勻。
2.3.3 苗床制作 濕潤秧要精細整地,以上浮下疏、軟硬適度為宜。秧田溶田耙平后待土壤沉實,排淺水整畦;整畦畦寬1.3 m、溝寬26 cm、溝深13 ~17 cm,以溝水定平畦面,整平推光讓畦面沉實,要求達到溝直如線,畦平如鏡;播種時再取溝中泥漿鋪在畦面,經(jīng)整平推光后即可播種。旱育秧,結(jié)合施足基肥基礎上進行干耕干整,播種前畦面潑水,并攪弄成泥漿整平推光后即可播種;軟盤育抰,應在溝中攪弄泥漿,后灌入盤中并推平,以蓋平軟盤為度。
2.4.1 播種 早稻在播種適期內(nèi)掌握冷尾暖頭搶晴播種,晚稻在晴天傍晚進行。每667 m2播干種子10 ~13 kg。播種時要按畦定量,逐畦勻播3 ~5次,使種子分布均勻。播后稍壓種,以半粒谷入土為度,篩蓋火燒土,以蓋實種子為宜。早稻要支拱架覆蓋塑料薄膜保溫,當膜內(nèi)溫度超過30℃時日揭夜蓋,當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在15℃時徹底揭膜。
2.4.2 合理施肥 追肥根據(jù)苗情,看天看苗分期追肥,早稻秧田選擇晴暖天搶施,晚稻選擇雨天或晴天傍晚施。在2 葉1 心期施用斷乳肥,一般每667 m2施尿素5 kg、硫酸鉀5 kg。在4 葉期重施1次壯苗肥,施人糞尿1000 ~1500 kg 或尿素7.5 kg左右,在移栽前4 ~5 d 施用尿素7 kg 作送嫁肥。
2.4.3 科學管水 濕潤秧芽期抗寒力強,應保持秧田濕潤,管水上做到晴天半溝水,雨天灌深水護種,轉(zhuǎn)晴逐漸排干水;見青后秧畦上薄水,陰冷天灌淹腿水(不能淹心),時間長換新水,回暖后保持淺水層,待秧苗長新根后排水追肥。如遇寒流應灌水淹秧腿,間歇排干換新水,寒流過后逐漸排水,恢復淺水灌溉,做到以水保溫,以水調(diào)氣、調(diào)肥,促進根系發(fā)達,增強秧苗素質(zhì)。旱育秧、軟盤育秧,整個秧苗期應保持秧畦濕潤。
在1 葉1 心期,發(fā)現(xiàn)秧尖不吐水時,為綿腐病爛芽,每667 m2可用65%敵克松250 g 或硫酸銅150 g 加水250 kg 潑澆秧畦。在青枯病、青苔多時,用硫酸銅100 g 加水75 kg 進行噴霧。鰓蚯蚓與稻搖蟲大量發(fā)生時,用5.7%甲維鹽5 mL 對水60 kg進行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