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河春
(福建省明溪縣夏坊鄉(xiāng)農業(yè)技術推廣站 365207)
福建省西北部山地資源豐富,這里兩熱同期、溫光同步、四季分明,適合發(fā)展以中亞熱帶氣候為特色的種植業(yè)生產,尤其是晝夜溫差大,有利于梨樹的生長發(fā)育。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梨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高峰期,明溪縣梨種植面積733 hm2,其中夏坊鄉(xiāng)種植面積300 hm2,約占全縣梨種植面積的41%、占全鄉(xiāng)果樹種植面積的31%,梨成為當地農業(yè)的支柱產業(yè)。隨著種植面積擴大、種植年限增長及氣候變化,梨主要病蟲發(fā)生為害日趨嚴重,防治難度加大,經濟損失嚴重;同時隨著化學防治面積加大,導致農殘超標,影響品質。根據梨樹主要病蟲害發(fā)生為害特點,提出綜合防治技術,以促進梨業(yè)的健康穩(wěn)步發(fā)展,提高梨產品的品牌度。
梨園發(fā)生普遍,為害猖獗,呈逐年上升趨勢。在閩西北地區(qū)1年發(fā)生6代,第1代為害盛期在4月中下旬,以后每隔1個月發(fā)生1代;2~4代蟲口數量多,為主害代,5~7月為害嚴重,全年在9月中旬結束為害。
梨癭蚊在明溪縣1年發(fā)生3~4代,第1代幼蟲盛發(fā)期為3月中下旬、第2代為4月中下旬、第3代為5月中下旬。明溪縣每年3~6月進入梅雨季節(jié),時晴時雨,雖梨園多為丘陵地的山坡梯田,長年不易積水,但山區(qū)霧重露多、土壤濕度大,有利于老熟幼蟲化蛹、成蟲羽化與卵孵化,2、3代為害重;若雨季推遲到7月結束,維持悶熱天氣條件,有利于第4代發(fā)生。
全年發(fā)生5代,從3月下旬至4月中旬開始發(fā)生為害,每隔1個月左右發(fā)生1代。從5月下旬至6月下旬開始,第3、4代嚴重為害寄主;第5代發(fā)生在8月以后,梨果大多采收完成,對梨產量影響不大。
一般發(fā)生4代,世代重疊,以2齡若蟲和少數雌成蟲在梨樹的主干、枝條上越冬,來年梨芽萌動開始繼續(xù)為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若蟲發(fā)生,直到5月中下旬結束,此代發(fā)生較整齊;以后各代若蟲發(fā)生高峰期依次為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和11月上、中旬。
是梨樹植株地上部的主要病害,梨樹自開花展葉開始,直到果實采收為止均可發(fā)生為害,而且發(fā)生普遍、為害較重。常年一般在4月上中旬開始侵染新葉,此時的幼嫩綠色組織受害后,病部形成黑色橢圓形的凹陷斑,葉柄、果??O縮,失水干枯,致葉片或果實早落。發(fā)病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發(fā)病后期造成落葉,果實發(fā)病,幼果木栓化、堅硬并龜裂、多為畸形果,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1]。
4月上旬病害開始侵染發(fā)生為害,全年有2個發(fā)病高峰期,分別在5月上中旬的梅雨季節(jié)和8月上中旬多臺風雨的高溫季節(jié),發(fā)病嚴重易引起落葉、落果。
5月下旬開始侵染幼果、并初見病果,果實膨大期至采果期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該病的發(fā)病高峰期。蟲害多、肥水管理不當的梨園比水肥管理得當的發(fā)病重;品種間的抗病能力差異大,杭青較黃花梨發(fā)病重。
發(fā)生普遍,為害重。4月上旬可見個別幼果被侵染,果實膨大期是該病害的發(fā)病高峰期,預防不及時將對梨產量造成較大損失。
2.1.1在梨園中大力推廣利用發(fā)展豬—沼—果模式 以畜禽糞便為原料大量生產沼渣、沼液,解決有機肥源的問題。沼渣中含有機質36.0% ~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8%~1.5%、全磷 0.39% ~0.71%、全鉀 0.61% ~1.30%,還富含礦物成分的灰分,是優(yōu)質的有機肥料。每667 m2梨園可施1000~2000 kg沼渣或沼液作基肥,并在梨樹生長過程中噴施沼液4~5次,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施化肥就能增強樹勢、提高植株抗病蟲能力、減少化學防治次數的目的。在采果后隔7~10 d噴灑沼液4~5次,還可增強果樹抗凍害能力。
2.1.2加強梨園冬季管理 12月剪除徒長枝、枯死枝、病蟲枝;刮除主干和主枝上的粗皮、翹皮;將修剪掉的枝條、樹皮落葉及雜草清理出園并集中燒毀;修剪清園后再用4~5波美度石硫合劑全園噴霧1次。
2.1.3樹勢生長的調節(jié) 一是在冬季修剪采用開心形或主干疏散分層樹形,及時疏掉外圍密生枝、過密結果枝組;二是在3月下旬和5月中旬,分別對春梢和夏梢進行摘心、剪除徒長枝,減少樹體養(yǎng)分消耗,保持通風透光,要充分調節(jié)好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關系。
2.1.4加強肥水管理 結果樹按每產100 kg果需N 0.6 kg、P2O50.43 kg、K2O 0.62 kg來定全年總施肥量,N∶P2O5∶K2O 為 1∶0.7∶1,有機肥施用量應占全部施肥量的50%以上。施肥方法以溝施為主,即在樹冠滴水線挖半圓溝或施肥穴,施后覆土。有機肥應在9月落葉前一次性施入,追肥分別在3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下旬分3次施入;要根據樹體長勢,結合病蟲害防治的同時,酌情使用濃度為0.2%~0.3%磷酸二氫鉀進行2~3次的根外追肥。4~7月進入多雨季節(jié),平地梨園應及時進行清溝,防止積水;遇上干旱年份,在果實膨大期、施肥后應及時灌水,使用稻草或雜草等有機物料進行覆蓋樹盤,以保持足夠的土壤含水量。
2.1.5進行疏果 4月上中旬,當梨果長到黃豆粒大小時應及時進行疏果,疏除多余果、病蟲果,每個花序只留1~2個果,留果間距15 cm左右。
2.1.6果實套袋 套袋技術避免了果實與病蟲、農藥的直接接觸,能夠有效降低果實中的農藥殘留,同時能改善果品的外觀品相,達到提高果品的商品附加值的目的。果實套袋時間過早或過晚都會影響套袋的效果。套袋通常于疏果后進行,即在4月中旬開始、5月上旬結束。選用梨專用雙層套袋,套袋時應注意不要劃傷果實的表皮。在套袋前還應進行1次防病治蟲,有利于控制果實病蟲害的擴展蔓延,主要是預防或殺滅侵染及已在果實發(fā)生的病蟲害,特別是要防控梨炭疽病、輪紋病。殺菌劑可選用大生、克菌敵、甲基托布津等,待藥液干了,可立即進行套袋,5~7 d內結束套袋。
梨園的害蟲天敵資源豐富,充分保護和利用害蟲天敵,可以減少農藥使用次數。一是進行梨園留草栽培,可選留禾本科雜草或人工種植綠肥,有利于擴大害蟲天敵活動空間;二是選用生物源農藥種類,以減小對害蟲天敵的傷害,達到保護害蟲天敵的目的。
2.3.1性誘劑防治梨小食心蟲 應用性誘劑誘殺梨小食心蟲雄成蟲,是無害化防控的有效途徑。誘盆放置:每667 m2梨園放置5個誘盆 (誘盆直徑25 cm,高8 cm,盆中裝滿水并加少量洗衣粉,盆上懸掛1枚誘芯,誘芯底部距水面0.5~1.0 cm),靠山邊、溪河等邊緣地帶園區(qū)的誘盆數要增至7~`10個,誘盆應掛在距地面1.8 m高的樹枝上。懸掛誘芯從3月下旬開始,5月下旬應更換1次誘芯,每天傍晚撈除死蟲,檢查誘盆水面,加水調節(jié)誘芯至水面高度。
2.3.2頻振式殺蟲燈誘殺害蟲 頻振式殺蟲燈對植食性害蟲有極強的誘殺力,可誘殺梨園內鱗翅目、半翅目及同翅目等多數害蟲,對環(huán)境無污染,對人畜安全,可維護生態(tài)平衡。平地梨園每2.6 hm2、坡地梯田梨園有1.6~2.0 hm2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殺蟲燈底部距離地面高度1.5 m,于害蟲成蟲發(fā)生期內天黑后開燈、天亮后關燈,示范結果表明: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可節(jié)省農藥成本30%~40%,降低防治成本50%以上。
我國南方雨水多、濕度大,有利于梨樹病蟲害的發(fā)生,生產上應根據梨樹不同生長時期不同防治對象,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種類進行不同品種輪換使用,避免重治不重防、藥劑亂混亂配、重防果不重防葉等用藥誤區(qū),應嚴格執(zhí)行農藥使用濃度標準,采果前15~20 d應停止用藥[2-3]。
2.4.1蟲害防治藥劑 防治中國梨木虱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防治蚜蟲可用3%啶蟲脒乳油2000~2500倍液,防治梨小食心蟲、梨癭蚊可用48%樂斯本乳油或辛硫磷乳油500倍液。
2.4.2病害防治藥劑 防治梨黑星病,可在發(fā)芽前 (芽子露綠)用43%好力克懸浮劑3000倍液進行全樹噴霧,使樹干呈淋洗狀態(tài)。褐斑病可結合梨銹病防治,噴施0.6%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落花后,當病害初發(fā)時,4月中、下旬噴第2次藥;在多雨天氣,有利于病害盛發(fā)的年份,應于5月上中旬再噴施1次0.6%波爾多液。防治炭疽病可選用龍燈太盛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懸浮劑800倍液及70%丙森鋅 (安泰生)600倍液噴霧,防治輪紋病可用40%福星乳劑4000~5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800倍液等,并與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交替使用。
[1]劉俊生,李鑫,樊民同,等.梨黑星病發(fā)生主要誘因分析[J].中國植保導刊,2004,24(10):22-23.
[2]曾土邁.農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續(xù)治理研究進展 [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9.
[3]王金友,姜元振.梨樹病蟲害防治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