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紫暉 黎 輝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四川 成都 610075)
仲景之六經,本依各經陽氣的多少不同立論。太陰者,三陰之表也,為陽氣始虛,故在太陰病的治療過程中,仲景重視陽氣的作用,第227條有“當溫之”之說。手太陰肺之陽氣,在肺病發(fā)展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仲景對肺陽虛的論述分散于《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主分三個階段進行治療。
痰濕水飲之咳嗽,仲景治療之時,最喜干姜細辛五味子三味配用以標本同治,如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厚樸麻黃湯、射干麻黃湯等方,并在或然證中,若見咳者,常常三味同用或取二味用之,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真武湯。觀干姜細辛五味子,《本經》言干姜“主治……咳逆上氣”,細辛“主治咳逆”,五味子“主……咳逆上氣”,三者均有治療咳嗽的作用。
“人感于寒,微則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則為咳?!碧碉嬃粲谖钢校嘁蚱㈥柼撊?,不能正常溫化所致,而又痰飲上逆,上犯于肺,若肺陽虛弱,不能正常溫化傳送,則見咳嗽。故以干姜溫補脾肺之陽,直指根本。脾肺之陽得以恢復,則津液自能正常溫化傳輸。
細辛,入肺腎,味辛性散,善于溫化痰濕水飲,又能祛上下焦之寒,以治病之標也。干姜細辛肺脾腎同治,上中下并調,直指水液代謝之源,從源頭以治痰飲水濕的產生?!皾袷t陽微”,痰飲水濕者,皆為陰寒之邪,容易傷及陽氣,故治療則“以溫藥和之”,而干姜細辛,正為此類治法之代表。
干姜細辛均為辛散善行之品,兩者配合使用,則辛散之性疊加而更善動不居。痰飲水濕之陰寒之邪,其性留著不去,故當使用辛散溫化之力緩緩化其痰濕,除其水飲。五味子酸斂,制約干姜細辛之辛散。
姜細味本在治寒痰之咳,然若伴痰熱為病者,仲景則加用清熱之品以治療,如石膏、黃芩、大黃等。
《傷寒論》第40條言:“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第316條言:“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一兩,干姜一兩?!贝藘蓷l,均為姜細味與附子同用,以干姜細辛溫肺,以附子干姜溫脾,以附子細辛溫腎,從而加強了姜細的溫通補養(yǎng)及辛散祛邪之性。
第40條為中焦有停飲,說明中焦陽氣本就不足,現(xiàn)外寒侵襲,人體正氣向上向外以抗邪,內停痰水隨之上逆,上犯于肺而為咳。此時病證主要表現(xiàn)在肺,中焦癥狀不甚明顯,說明病情較輕,肺陽能夠抗邪于外,邪氣尚未傳及中焦。但又見呃逆者,中焦癥狀亦為突出,此因中焦陽氣不足明顯,正氣較弱,邪氣從上傳中,故此時當加強扶正祛邪之力。五臟六腑之陽根于腎陽,附子者,入腎溫陽,腎陽得溫,則脾肺之陽自然得養(yǎng),脾肺之陽得以恢復,自能抗邪外出而咳噎自愈。
第316條乃因腎陽虛弱,虛陽不化,水濕內盛所致,其病勢偏內偏下,因病史尚短,陽虛不重,為少陰病初期階段。水濕本為陰邪,其性下趨,更有下焦腎陽不足,溫化失常,故水濕多聚于下焦,現(xiàn)見咳者,乃水濕上泛于肺所致,在病勢向下向內為主的同時伴有向上向外的癥狀,此說明肺陽不甚大虛,能夠與邪相爭。若從肺陽出發(fā),則可認為此為肺陽虛重證而邪氣始傳及腎,只因水濕較重而加強了辛散利水之品。
第40條為邪氣從上焦傳入中焦,尚未及下焦,故見咳嗽、呃逆之癥;第316條則病始傳及下焦,故見咳嗽、四肢沉重疼痛、腹痛腹瀉、小便不利之癥。第40條用附子者,因仲景在第277條言“自利不渴太陰也,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故按太陰病未病先防及少陰病正治之法。第40條邪氣傳及中焦及第316條始傳及腎,均使用附子以扶助陽氣。
《金匱要略》言:“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shù)。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
肺臟即病,則肺氣必能自動抗邪而見咳嗽,現(xiàn)無咳者,乃因肺陽大虛,不能與邪相爭所致。病人無吐利四逆之癥,且“其人不渴”者,腎陽不虛也。現(xiàn)肺陽虛甚,肺氣痿弱不用,肺臟無從發(fā)揮水之上源的作用,致使從脾傳輸而來的津液不能正常溫化布散而順從三焦直趨膀胱,水液內停,致使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常而見遺尿、小便數(shù)之癥,此因肺陽不能溫散津液所致,非膀胱自病也。涎唾者,五液也,在脾為涎,在腎為唾,“多涎唾”者,說明脾腎不虛,津液在脾在腎尚能正常布散,只因肺陽虛甚,加重了脾腎的負擔,故而有涎唾,且“多”也。
肺陽虛甚,然脾腎不虛者,治療之時當直指根本,以恢復肺之陽氣為主,故仲景用炙甘草四兩、炮姜二兩以溫補肺陽。炮姜與炙甘草之甘緩相配合,充分發(fā)揮其留守溫補的作用。
任某某,男,72歲。2014年11月22日初診。
本為老慢支患者,1周前感寒而見咳嗽,咽癢,咽部痰聲轆轆,胃脘痞悶,心悸,大便日三、四行,便稀,舌紅暗苔白稍厚膩,六脈小緊,小數(shù)而細,力不足,兩尺弱甚。診斷:咳嗽。辨證:陽虛寒濕,心陰不足。治以小青龍湯、四逆湯合生脈散加減。處方:
制附片 10g,法半夏 10g,桂枝 15g,芍藥 8g,干姜 15g,炙甘草 30g,遼細辛10g,五味子 10g,麥門冬10g,黨參 20g,肺經草 20g,磁石 10g。6劑。日 1劑,分3服。
11月29日復診:藥后咳嗽明顯好轉,心悸減輕,咽部痰鳴音減輕,大便同前,胃脘仍覺痞悶,舌紅暗苔白厚膩于舌中,脈兩關上浮大,寸沉而滑數(shù),關下及尺沉弱。治以小青龍湯合葦莖湯加減:上方去麥門冬、黨參、肺經草、磁石,加葦莖20g、薏苡仁20g、海蛤粉15g、豬牙皂 3g、廣藿香15g。后依法治療,再進6劑而愈。
按:患者年老體弱,久患肺病,致使肺脾腎三臟陽氣虛損,又新感外寒,寒邪內侵致發(fā)本病。肺陽不足,又見寒邪內侵,則津液不能正常運化,變而為痰,故見咳嗽,咽癢,咽部痰聲轆轆;脾腎之陽不足,津液運化失常而下流于腸,故見胃脘痞悶,大便日三、四行,便稀;陽虛而推動無力,又寒邪凝滯,致使氣血不暢,故見舌紅暗,脈緊而力不足,兩尺弱甚;陽氣不足,津液運化失常,不能正常化生充養(yǎng)心陰,久久則見心陰不足,心失所養(yǎng)而心悸不安,脈數(shù)而細。此為肺陽虛重證,伴見脾腎陽虛,又見心陰不足者,故治療以溫陽散寒為主,兼以益氣養(yǎng)陰。方用小青龍湯、四逆湯、生脈散化裁:以制附片、干姜、桂枝、遼細辛、肺經草溫陽散寒,五味子、麥門冬、黨參、炙甘草、白芍益氣養(yǎng)陰,磁石納氣安神,半夏化痰除濕。二診見兩關上浮大、寸沉滑、苔白厚膩于舌中者,乃痰濕內阻將欲化熱之象,故去肺經草,合葦莖、薏苡仁、海蛤粉、豬牙皂以加強祛痰之力,與小青龍湯、四逆湯寒溫并用,標本共治;加藿香以芳香除濕,宣暢氣機,以助解表;心悸已了,故去麥門冬、黨參、磁石以防助痰濕之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