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紹興市越城區(qū)富盛鎮(zhèn)中心小學(312037) 韓焱龍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學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得靠老師的善于運用?!边@句話告訴我們,教材是教學的主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因此,教師要從數學學科固有的知識體系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創(chuàng)造性地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適度的發(fā)掘、延伸和拓展,才能讓學生在習得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更好地深化數學理解和提升數學素養(yǎng)。下面,筆者就如何處理教材,談一些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數學教材是實施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可塑性。教材給我們呈現的往往只是一堂課中所學知識要點的基本素材,不會出示一個完整的、串聯(lián)所有知識點的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整合、重組教材,進行適度鏈接,使教學變得前后連貫。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以一當五’的條形圖”中,教材只是呈現了需要“以一當五”的條形圖實例。如下:
這樣教學是孤立的,缺少前后鏈接。要讓學生理解“以一當五”和“以一當多”產生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就必須通過比較,才會有一個系統(tǒng)、深刻的理解,還可以為后續(xù)的數據分析提供必要的素材。為此,教師需對例題進行改變。
1.談話引入:韓老師有一位朋友小王在交警支隊工作,昨天領導派他到迪蕩新城的三個十字路口采集數據,小王分別在三個路口統(tǒng)計了20分鐘,得到了四種機動車通過的輛數。
2.把小王采集的數據填入統(tǒng)計表,再猜一猜:小王是用什么方法采集數據的?
路口1 機動車20分鐘通過的輛數統(tǒng)計表
路口2 機動車20分鐘通過的輛數統(tǒng)計表
路口3 機動車20分鐘通過的輛數統(tǒng)計表
3.根據數據特征確定制圖時需“以一當幾”,再完成三幅條形圖。
4.補充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數據分析:猜猜交警支隊為什么要對三個路口進行車流量統(tǒng)計,再說說支隊長會對數據作怎樣的分析。如果你是支隊長,你會采取什么措施?
統(tǒng)計課程的核心是發(fā)展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而發(fā)展數據分析觀念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數據的情感,使他們知道數據能幫助人們做事,通過數據進行判斷比瞎猜要好,且這個數據自己也能夠得到。
重組教材,適度鏈接,可以使教學前后連貫,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同時,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建構和應用水平的提高。
在教學中,我們習慣被《數學課程標準》和《教師教學用書》中規(guī)定了的教學目標限制著,似乎脫離了這兩根韁繩就是離經叛道。然而,筆者以為,在達成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外,適度超越教材,提出引人思考的核心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提升學生的思維張力。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3的倍數的特征”時,大多教師都會制訂讓學生發(fā)現、掌握3的倍數的特征的主要教學目標,而忽視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3的倍數的特征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課堂教學中,在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出3的倍數的特征后,教師不妨出示111這個數讓學生思考:“111是3的倍數嗎?為什么?”學生自然會說:“一加一加一等于三,所以111是3的倍數?!贝藭r,教師不妨提出這樣一個核心問題:“為什么各數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用“拆開來看余數”的方法深入研究以下問題:100除以3有余數幾?10除以3有余數幾?1除以3有余數幾?111除以3會有余數嗎?接著,教師再出示一些數,如222、531、789、456等,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使學生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各數位上的數就是它們除以3的余數,所以各數位上的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有時設置一個教材中沒有提到的,《教師教學用書》中也沒有要求的,但學生能通過思考解決的核心問題(知識的重難點或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讓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不僅能使學生徹底領悟知識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因此變得深刻,學生的思維習慣或許會由此而改變,質疑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也會由此得到提升。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往往不止一個,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中,常常會有一個起到統(tǒng)攝作用的核心問題,這個核心問題對知識的掌握具有核心意義,作用非同一般。因此,教師應適度跳出教材的限制,找準核心問題,在學生的認知范圍內引發(fā)認知沖突,讓學生在思辨中進行認知“突圍”。這樣不僅會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還能使他們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利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簡便計算”時,教師對例 9(780÷30)和例 10(840÷50)進行了改進,出示240÷20和250÷20這一組便于比較的習題讓學生列豎式計算,接著讓學生討論這一組題的異同點,再啟發(fā)學生利用商不變的規(guī)律進行豎式計算。如下:
當學生發(fā)現“250÷20=25÷2”的商無法寫時,都感到這太奇怪了,接著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商無法寫的原因。有的學生認為商不變的規(guī)律只是說商不變,并沒有說余數不變;有的學生后來又發(fā)現被除數和除數都除以10,雖然商不變,但余數也要除以10,由10變1。于是,教師順勢拋出一個核心問題:“250÷20和25÷2是相等的,商一定能用同一個數來表示,這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數?”同時,教師在黑板上把余數和除數一連,再提問:“余數和除數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時,學生頓悟:兩個余數都是除數的一半,商可用我們沒學過的小數12.5表示。
上述教學中,教師不拘泥于教材,有意把“250÷20=25÷2=?”融入教學中,讓學生進入“陷阱”并探索突圍,為學生構建了一個思維不斷演進的生態(tài)場,使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
從現有認知水平出發(fā),進行知識遷移,是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之一。遷移不僅可以使知識前后連貫、更易理解,還能使知識變得有厚度、更深遠。
例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運算定律”一課時,教材設置了一幅植樹的情境圖:“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里有4人負責挖坑、種樹,2人負責抬水、澆樹。一共有多少名同學參加了這次植樹活動?”在實際教學中,不少教師會照搬教材,復制情境,引導學生用兩種不同的思路進行解答,從而得出 25×(4+2)=25×4+25×2,為概括乘法分配律打下基礎。
乘法分配律被稱作乘法對加法的分配性質,既是溝通加法和乘法兩種運算之間聯(lián)系的運算定律,又是小學階段學生最難理解和掌握的定律。如果能找出一個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溝通其與乘法分配律的聯(lián)系,再讓學生自主探索出乘法分配律,那學生肯定會學得容易且深刻。
為此,教師棄用教材情境,創(chuàng)編了這樣一道題:“一副羽毛球拍要44元,購買25副羽毛球拍要多少元?”列式后教師先讓學生估算,再用豎式計算,并讓學生說出豎式中每一步的含義。
接著教師讓學生說說怎么口算25×44,在學生獲得對乘法分配律的理性認識后,再引導學生把豎式改寫成橫式,即 25×44=25×(□+□)=25×□+25×□=□+□=□,進而得出乘法分配律。
這樣多算結合,由舊推新,直接把豎式計算遷移到乘法分配律中,實現了舊知對新知的順應,促進了學生的數學理解,這樣的理解才會“永不相忘”。
總之,教師應充分認識教材的重要性和嚴肅性,但不要把理解教學內容等同于領會編者意圖,因為后者怎么說也是他人的想法,可以借鑒,但不能盲從,我們得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教材的發(fā)掘和拓展不是一種裝飾,更不應該成為教學的累贅,而應該立足學生實際,體現學科精神,服務教學需要,做到拓之有理、拓之有據、拓之有度,方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數學理解和提升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