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立
(福建師范大學 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藝術作為人類審美活動的最高形式,集中體現(xiàn)了人類的審美意識,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審美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中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盵1]藝術教育作為文藝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于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進步具有巨大積極的推動作用。藝術教育主要是通過藝術欣賞活動,使人們受到真、善、美的感染,思想上受到啟迪,實踐上找到榜樣,認識上得到提高,從而正確地了解和認識生活,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校越來越重視藝術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并不斷嘗試將藝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藝術教育在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內涵和路徑上都有獨特價值,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育人,為了給人以智慧與情感的啟迪,引導人們追求真善美,在本質內涵和終極目標上,思政和藝術教育具有高度一致性。從這個意義上,將藝術教育的特色與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不僅能為思政教育提供更富感染力的素材和更為寬闊的外延,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因此將藝術教育融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
在改革開放以來,各種西方的文化思潮沖擊著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一部分學生在紛繁復雜的外來信息面前失去了立場,表現(xiàn)出政治信仰迷失、理想信念淡泊,價值觀念扭曲等一系列突出的問題,這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當前,思政教育存在著教育素材陳舊枯燥、教育傳達缺乏感染力、教學手段單一模式化等一系列問題,在面對新形勢下的教育對象時顯示出其難以突破瓶頸,具體有以下幾個問題。
1.思想政治教育說教性強,難以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意義上以“兩課”理論教學、集中教育以及日常隨機教育為主,傳統(tǒng)上的方式多以單向“灌輸”為主,在教法上缺乏情感理念的支撐,顯得刻板生硬,這種單一的方式與現(xiàn)代教育所提倡的開放性、創(chuàng)造性、思辨性、多樣性的要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也難以在學生中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內容上的單一模式化。一些老師授課“千人一面”和“新人老辦法”,不根據(jù)授課對象和時代的變化更新授課內容,造成授課內容脫離實際,墨守陳規(guī),循循相因,在面對新的授課對象顯得力不從心,疲于應對;從學生角度來說,對于缺乏情感啟迪和凌空虛蹈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也難以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思政教育課本應起到的思想引領卻淪為學生單純?yōu)榱丝荚嚭蛯W分的工具,這種“填鴨”式教育模式與當代大學教育崇尚的開放創(chuàng)新的精神顯得格格不入,已不能適應現(xiàn)實的教育環(huán)境的內在要求。
2.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性強,不易于學生理解。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設置上包含了《馬克主義理論》、《思想品德課》等課程,是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陣地。但是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思政課所采用的教學方式都是以“教授”式為主,照本宣科成為一以貫之的風格,課程內容偏于抽象,過于偏重理念的輸入,缺乏對人認知和情感上的教育,對于晦澀的純理論和抽象的概念,難免會造成一些學生對思政內容理解上空泛,導致他們在理性認知和感性體驗上的斷裂和分離。在教學中,面對形同枯槁且缺乏情感與溫度的教學內容,學生缺乏生動可感的形象和直觀具體的體驗,加上思政課程重復的設置會讓學生失去對其的新鮮感,難免會使學生出現(xiàn)麻木、倦怠等消極情緒,使思政教育陷于泥潭、固守僵化,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的發(fā)揮。
3.趣味性較弱,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就內容和形式本體上具有單調平乏、趣味性弱的特點,在內容上以思政思想的灌輸為主,缺乏文化感染力和藝術美感,具有純理性的內在特征;在實施中過于強調它的工具性,單刀直入而缺乏旁征博引,具有較強的說教性和目的性;在課程結構設計上以單一的教育模塊為主,缺乏立體交叉的互動體驗,具有封閉性和凝固性的內在機制。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大多扮演著被動接受者的角色,學習的主體性較弱,內在的潛能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學生與教師在情感上無法達到共鳴,對于思政學習興趣不能被完全調動起來。
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chǎn),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藝術集中體現(xiàn)了人的審美意識,凝聚和物化了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審美關系,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意識;欣賞者通過對作品的藝術欣賞滿足審美需要,達成與創(chuàng)作者的間接對話。所以說,藝術欣賞活動就是通過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來影響人的思想認知,并以此為基點,輻射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而達成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筆者認為藝術教育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以下三點優(yōu)勢和作用。
1.藝術作品具有迷人的形式和內容,有利于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藝術的審美教育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教育形式,它是以審美價值為基礎,具有美學上的意義和獨特的魅力。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藝術家根據(jù)自己的文化判斷將生活真實有機地升華為藝術真實。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蘊含著極為廣闊的社會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它能使受教育者在審美愉悅中接受作品的內在意義,做到藝術審美和思想啟迪的有機統(tǒng)一。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審美認知體驗中,受教育者在情感上受到審美熏陶,思想上帶來啟迪和引導,形象認知和情感認知得到有機的統(tǒng)一,從對藝術作品的欣賞中獲得人生的啟示和思想的啟迪,在專注、興奮、釋然的情感體驗中獲得教育中的審美愉悅,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2]
2.藝術以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反映生活,有利于思政教育的引人入勝。藝術包含了繪畫、音樂、建筑、雕塑等多樣的藝術形式,運用線條、音韻、空間、形體來表現(xiàn)客觀對象;在具體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中,優(yōu)秀的藝術家善于采用多種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反映現(xiàn)實生活、抒發(fā)個人情愫,使他們的作品做到情感和理念的統(tǒng)一,以此揭示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生活中的假惡丑。此外,藝術的認識作用具有審美性,藝術作為一種表情和造型藝術,以生動可感的形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給人帶來愉悅和震撼的同時,深刻地揭示和表現(xiàn)了生活的本質特征和本質規(guī)律,使得原來形而上的抽象理念形象化、具體化。藝術教育具有開發(fā)智力、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功能,將藝術教育有機地融入思政教育,不僅能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可讀性、可感性,而且能使教育者在毫無強制的情況下,自由自愿地受到感染,啟迪心靈、引人入勝。
3.藝術作用于人的心靈,有利于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藝術作為人類審美意識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它的多重社會功能始終是以審美價值為基礎的,藝術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審美教育功能,藝術審美教育作用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情感人”。把藝術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據(jù)不同的教育內容選取不同的藝術素材,通過引導學生對于形象的感知,使本來抽象、理論性強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變得具體、形象、感人、具有藝術性,易于接受,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學生通過欣賞藝術作品,了解藝術作品中所展示的歷史事件和相關背景,使其介入到具體的相關情境,使藝術素材和課程內容形成關聯(lián),從而更為形象地體會課程的內容和知識點;通過體會作品中藝術家所灌注的思想感情,體會作品中所蘊藏的藝術家對生活的理解、認識、評價和態(tài)度,使藝術作品成為學生思想的共鳴場,從而更為深刻地體會課程內涵,使思政教育由表及里,達到情意合一。
在一些綜合性高等院校中,一些非藝術學生普遍認為藝術是“陽春白雪”,看不懂也聽不懂,欣賞不來,功利地認為藝術不能給自己直接創(chuàng)造出物質財富,故而忽視自己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馬克思說過“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3],因此,在大學教育中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大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全面修養(yǎng)的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常常是分開的,沒有做到有效的結合和優(yōu)勢互補,如果能夠有效地開發(fā)藝術中豐富的資源,對于思政教育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筆者提出幾項將藝術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陶冶情操、愉悅心靈。在實際的學生實踐活動中,通過藝術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使大學生在學習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開發(fā)自身的潛能,促進身心健康和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第一,開展書畫展等校園文化活動。以思想教育為引導,組織學生學習繪畫、書法并舉辦展覽。通過同學們手中的畫筆,將祖國的山川風物、民俗風情囊括筆端,抒發(fā)同學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進而激發(fā)出他們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懷。書法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藝術形式,通過書法藝術的這一載體書寫中國古代經(jīng)典篇章,由此促進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學修養(yǎng)的全面提升;另外,繪畫、書法等藝術行為能夠陶冶人的性情,培養(yǎng)同學們的高尚情操,西方發(fā)達國家某些高等院校還專門設立了藝術療法的機構對患者進行繪畫心理治療,實驗證明藝術對人的深層心理有宣泄作用[4],藝術可以使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壓抑或無法實現(xiàn)的情緒、愿望、期待通過藝術創(chuàng)造的想象世界或夢幻世界得到完成和滿足,通過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藝術天地里回復心理平衡與精神和諧,通過對藝術與美的追求,提高人的價值,達到個性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格的完善,有效地防止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
第二,開展宿舍文化節(jié)品牌活動。宿舍是校園文化的基礎,是校園文化的發(fā)源地與消化地,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教育的基本載體。宿舍占據(jù)了我們的大部分生活空間與時間,宿舍文化的好壞將直接影響每個人的大學生活乃至今后的長遠發(fā)展。通過開展宿舍社區(qū)文化節(jié)等品牌活動,打造文明宿舍,提倡生活藝術化與藝術生活化。大學校園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其校園藝術品位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美的認知。以宿舍為單元開展豐富多彩的宿舍裝飾大賽,提供學生藝術展示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布置社區(qū)公共空間,集思廣益,有助于增進同學間的認同感和宿舍的凝聚力,同時作為學校社區(qū)文化節(jié)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展現(xiàn)了學生的個性風采,而且由此及彼,不斷擴展,成為提升校園藝術文化品位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2.將生動豐富的藝術素材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運用多媒體技術等手段將豐富的藝術素材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以圖、文、聲、像等信息調動課堂氛圍,賦予內容以富有感性色彩的美學形式,從感官和心靈上感染學生,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如在講授到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時,可以在課堂上播放《國際歌》,那激昂雄壯的旋律,催人奮進的歌詞會讓同學們聯(lián)想到共產(chǎn)主義先輩們在巴黎公社為了信仰而頑強斗爭的圖景,在此之后再指揮同學們共同唱起《國際歌》更能使課堂成為思想和情感激蕩的共鳴場,列寧曾經(jīng)說過:“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里,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的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5]通過音樂藝術本身魅力來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又如在講授到《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時,可以引入2005年經(jīng)由國家文化部主持的“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chuàng)作工程”中當代中國美術家所創(chuàng)作的反映中國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程的精品力作,這些作品都是藝術家經(jīng)過精心的構思和藝術化凝練而創(chuàng)作的,集藝術真實和感染力于一體。比方在講到抗日戰(zhàn)爭華北戰(zhàn)場可以引入詹建俊創(chuàng)作的《黃河大合唱》組畫,通過繪畫形式強化教材內容,使同學們更直觀地理解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的苦難和抗爭的兩條主線;在講到中國共產(chǎn)黨一大會議時可以引入何紅舟、黃發(fā)祥的油畫《啟航》,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毛澤東、董必武等中國共產(chǎn)黨先輩憂國憂民的情懷以及當時革命斗爭“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嚴峻形勢,用藝術來講述重大歷史事件,充分發(fā)揮藝術在愛國主義、革命傳統(tǒng)和改革開放教育中的作用。
3.繼續(xù)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高雅藝術所傳達的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追求,引進具有高水平的樂隊、劇團、演出團體和藝術展覽走進校園,讓學生們真切地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接受情感的熏陶,這不僅滿足了學生對于高雅藝術的追求,而且在欣賞藝術的同時同樣可以學習到演員的敬業(y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高雅藝術進校園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倡導,也能有效地防止大學生由于文理分科所造成的理性和感性的斷裂,通過對藝術和美的追求及感悟,最終實現(xiàn)兩者的統(tǒng)一和諧。比方引進省級交響樂團進校園演奏經(jīng)典交響樂曲目《紅旗頌》,這首曲子通過旋律的不斷變奏展現(xiàn)了新中國磅礴的氣勢以及中國革命推進的艱辛歷程,最后通過引子的再現(xiàn)表達了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一定會實現(xiàn)的壯志豪情,極具藝術感染力。這種“以情感人”的藝術教育作為第二課堂在大學校園里是應當值得提倡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面對新形勢下不斷變化的教育對象,思政教育必須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于求新求變中提高思政教育的效能。藝術教育以其本體功能上具有的價值和意義,對于大學生身心的發(fā)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將藝術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不失為一條切實有效的改革之路??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曾經(jīng)說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辯證地闡釋了“道”、“德”、“仁”與“藝”相互生發(fā)、相互促進的關系,說明了藝術在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格和陶冶人的良好情操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此,將藝術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將有效地發(fā)揮藝術的長處,突破思政教育面臨的部分瓶頸,在潛移默化中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從而使我們思想政治工作開放出更為絢麗的花朵。
[1]龐興雷.吹響時代前進的文藝號角[N].人民日報,2014-10-16(第1版).
[2]黃海波,汪瑞霞.傳統(tǒng)藝術的傳承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及方法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7):196.
[3]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7.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6.
[5]列寧.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12.30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