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展 李濤安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 南昌 330004)
*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2WW325)。
名詞化在中醫(yī)翻譯中的應用*
★熊展*第一作者:熊展(197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功能語言學、中醫(yī)翻譯。E-mail:xz020507@163.com。李濤安*通信作者:李濤安(1968—),女,碩士,教授。(江西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南昌 330004)
*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12WW325)。
摘要:在中醫(yī)藥國際化進程中,翻譯是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但是中醫(yī)翻譯的問題也同樣不可忽視。為了探究名詞化在中醫(yī)翻譯的可行性,尋找恰當的翻譯策略,本文通過文獻調查法分析了中醫(yī)翻譯之現狀,發(fā)現中醫(yī)翻譯有待語言和翻譯研究者的關注;并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名詞化現象的研究和例示名詞化在中醫(yī)病因病機語言以及中醫(yī)診斷里的描述語言,來分析名詞化在中醫(yī)翻譯中的運用,發(fā)現恰當地使用名詞化,可以簡化句子結構、增強譯文信息密度和提高譯文正式度。但應防止過度使用名詞化。
關鍵詞:名詞化;中醫(yī)翻譯;翻譯策略
中醫(yī)學植根于中國古代哲學和傳統(tǒng)文化,在2000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中醫(yī)學因其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獨特診療體系越來越受到世界歡迎。尤其是近20年來,世界上相繼出現“針灸熱”“中藥熱”和“中醫(yī)熱”,這實為中醫(yī)藥進軍國際市場的良好機遇。要想讓中醫(yī)藥在世界范圍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中醫(yī)翻譯是個不可忽略的問題。然而,我國中醫(yī)翻譯起步較晚,雖取得一定成就但總體滯后。中醫(yī)深受古代哲學和文化的浸染,其語言體現了人文性、歷史性、取象比類以及隱喻等豐富的文化表達。因此,要把中醫(yī)語言恰到好處地翻譯成英文并非易事。而且,中醫(yī)不像西醫(yī)那樣有現成的醫(yī)學英語供我們參考,中醫(yī)翻譯只有把中文翻譯成英文或其他語言,這種帶有一定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其難度可想而知。
1中醫(yī)翻譯現狀
我們以“中醫(yī)翻譯”或“中醫(yī)英譯”為主題詞,在中國知網(CNKI)上檢索了1994年—2013年這20年間的文獻(剔除雜志訂閱等廣告條目),共檢索到文章422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128篇,約占總數的30.33%,這說明熱愛中醫(yī)的人士為了將傳統(tǒng)中醫(yī)推向世界在不斷地努力。這20年間有關中醫(yī)翻譯的核心期刊文章篇數不斷增多,尤其是最近兩年文章數量大幅度增加。為了清晰呈現檢索結果,本文針對核心期刊名、作者機構以及文章所采用的理論作出統(tǒng)計分析。
就核心期刊來看,主要以醫(yī)學類期刊為主,也包括翻譯類期刊。統(tǒng)計發(fā)現,各期刊的發(fā)文數量很不平衡。其中,發(fā)表在《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上的中醫(yī)翻譯類文章最多,共計32篇;其次是《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發(fā)表11篇;第三是《時珍國醫(yī)國藥》,發(fā)表中醫(yī)翻譯文章10篇;第四是《中國科技翻譯》,發(fā)表了中醫(yī)翻譯文章8篇;接下來是《中國翻譯》,文章數是7篇。從以上結果可以看出,發(fā)表中醫(yī)翻譯類的文章前三名的核心期刊都是醫(yī)學類期刊,共53篇,占核心期刊發(fā)文總數的41.41%;其次是翻譯類期刊《中國科技翻譯》和《中國翻譯》,占總數的11.72%。結果表明中醫(yī)翻譯類的文章發(fā)表的渠道相對較窄,主要局限于醫(yī)學類而且是中醫(yī)學類期刊。
其次,中醫(yī)翻譯的文章較少刊載在語言研究類、翻譯類期刊上,說明中醫(yī)語言翻譯研究還有待語言研究和翻譯研究人員的關注。從文章作者來看,約一半以上來自高等中醫(yī)藥院校。這對中醫(yī)語言翻譯研究以及促進中醫(yī)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非常有利的。中醫(yī)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翻譯,更重要的是要用英(外)文準確地傳播傳統(tǒng)中醫(yī)藥文化。中醫(yī)藥高等院校的師資、研究人員就成了中醫(yī)翻譯的主力軍。
最重要的是,在檢索結果中,把中醫(yī)翻譯或英譯與名詞化直接結合的文章不超過10篇,例如李虹等[1]、羅海燕等[2]。但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中醫(yī)翻譯的文章不少,但正如醫(yī)學英語一樣,中醫(yī)英語也屬于科技英語的一種。因此,中醫(yī)英譯可能被科技英語翻譯或醫(yī)學英語翻譯等表述涵蓋,而無法在檢索結果中呈現出來。事實上,這些文章內容或多或少包含了中醫(yī)翻譯的名詞化現象。如前所述,文章作者大都是中醫(yī)院校的研究和教學人員,他們精通中醫(yī)但并不是從英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中醫(yī)翻譯。其次,中醫(yī)翻譯涉及中醫(yī)名詞術語的翻譯表達問題。而這自然涉及到名詞化表述。但實際上名詞化卻沒有出現在主題詞中,所以在限定條件下無法檢索。即便如此,我們也應當看到中醫(yī)翻譯研究的發(fā)展勢頭。研究中醫(yī)翻譯的理論已然呈現出多角度、多樣性態(tài)勢。例如:蘇峰[3]研究等效翻譯理論指導下的中醫(yī)英譯;周義斌等[4]從關聯理論和文化圖式理論出發(fā)探討中醫(yī)英譯;張斌等[5]從認知理論角度研究中醫(yī)翻譯;游越[6]分析了文化多樣性對中醫(yī)翻譯的影響;范春祥[7]從隱喻角度探討中醫(yī)翻譯;趙麗梅[8]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研究中醫(yī)翻譯;郭先英[9]從等效翻譯出發(fā)研究中醫(yī)翻譯的語用問題;李永安等[10]研究奈達的翻譯理論在中醫(yī)翻譯中的運用;羅海燕等[2]研究中醫(yī)語言的名詞化問題。但是,無論是等效翻譯也好,語用翻譯也罷,都是從翻譯技巧出發(fā)來研究中醫(yī)英語的翻譯問題。作為科技英語的一種,中醫(yī)英語語言本身值得關注。因此,本文擬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分析中醫(yī)英譯的名詞化現象及翻譯策略。
2名詞化
Jacobs[11]指出:名詞化(Nominalization)是“人類語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但是,我們對此的理解仍然是微乎其微?!泵~化現象自20世紀初逐漸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同時,分析句法、結構主義語言學、轉換生成語法、認知語言學以及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等國外主流語言學流派,也從不同角度對名詞化作出各自的闡釋。雖然各大流派對名詞化研究的角度各異,甚至對名詞化這一術語的表述都不一樣。但不管是名化,還是名物化的表達,名詞化的實質還是一樣的。這里僅以分析句法、轉換生成語法以及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名詞化的研究為例。在分析句法框架中,Jespersen[12]研究了名詞化及其引起的問題。他把名詞化稱為“主謂實體詞”,并討論了名詞化引起的句法變化及語義問題等。轉換生成語法認為名詞化是沒有規(guī)則的,主張從詞義角度來解釋名詞化。而范文芳[13]認為:相比之下,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對名詞化的研究更為系統(tǒng)深入。從Halliday[14]的觀點看,名詞化是一種語法隱喻,是“用名詞來體現本來要用動詞或形容詞所體現的'過程'或'特征'”。
Halliday[15]認為,名詞化使用得越多,語篇的技術性就越強。反之,語篇的技術性越強,名詞化出現的頻率越高[16]。王晉軍[17]通過對名詞化在不同語類中的分析發(fā)現,科技語類中的名詞化比例高達72.6%,僅次于法律語類的83.5%,并由此得出結論,名詞化使用比例越高,語篇的正式程度也就越高。從句法結構來看,英語是一種名詞化語言,而名詞化和被動語態(tài)的廣泛使用是科技英語的兩大顯著特征。中醫(yī)英語是科技英語語類的一種,因此,分析名詞化現象對于中醫(yī)翻譯十分必要。
3名詞化在中醫(yī)翻譯中的示例
中醫(yī)語言言簡意賅且信息含量大,四字結構的使用更使得準確翻譯中醫(yī)語言變得困難。而名詞化翻譯正好能符合使語言簡潔的同時又具有高信息密度的要求。作為科技英語語類的一個分支,中醫(yī)英語無疑是書面語,而且是正式、嚴肅的。書面語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詞匯密度大。名詞化就是用盡量少的詞匯呈現盡量多的意義,把本來要用句子或更多詞匯表達的意義用少數幾個名詞“打包”來表達,增加了詞匯密度,提升了語篇的正式度。
例如:肺氣抑郁則使人心胸滿悶,呼吸不暢;肝氣郁結可致脅肋脹滿或疼痛,心中不快等。
譯文a:The depression of lung-qi causes chest oppression and unsmooth breath; stagnation of liver-qi leads to hypochondriac distension and fullness or pain, and unhappiness.
譯文b: If lung-qi is depressed, it would cause oppressed condition in chest and make one breathe unsmoothly; If liver-qi is stagnated, it would lead to hypochondriac depressed, full or painful condition and make one feel unhappy.
本例中譯文a是簡潔正式的書面表達,譯文b相對口語化。a中的名詞化形式depression、oppression、breath、stagnation、distension、fullness、pain and unhappiness把b中的小句、形容詞表達的復雜信息打包成了幾個名詞,減少了小句和詞匯數量,增加了譯文的詞匯密度。
同樣,“氣血運行遲緩,臟腑功能減退”可譯成“slow movement of qi and blood, hypofunction of the viscera”,譯文也使用了名詞化“movement”和“hypofunction”。又如:“陰陽失調包括臟腑失常,經絡失調,氣血失和等”。這句可譯為:“Im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 includes dysfunction of the viscera, disorder of the meridians and disharmony of qi and blood, etc”,這里名詞化形式“imbalance、dysfunction、disorder和disharmony”簡化了原文里的四字結構,使表達簡練正式,而且“dysfunction、disorder、disharmony”還呈現出英文的音韻美?!氨孀C求因”“審證求因”“審因論治”可譯成“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 to find causes”“analysis of symptoms to find the causes”and“analysis of causes to decide treatment”。譯文沒有采用動詞來翻譯原文中的動詞,而是采用了名詞化的形式。通過把動詞以及其他詞類轉變?yōu)槊~,可以增加語篇的內容含量,從而提高詞匯密度[18]。
以上例證均來自《中醫(yī)基礎理論》[19]。同樣,《中醫(yī)診斷學》中也富含四字結構。例如:“精神萎靡”譯成dispiritedness;“語聲低怯”譯成low voice;“寒熱往來”譯為alternation of cold and fever;“畏寒喜暖”譯成aversion to cold with preference for warmth;頭暈目眩譯為dizziness;腎精不足譯為insufficiency of kidney essence;等等。以上翻譯均用名詞化替代了動詞或形容詞表達的“動作”或“特征”,使得“動作”或“特征”實體化,這也符合英語語言是名詞性的語言這一特點。連淑能[20]認為“英語傾向于多用名詞,因而敘述呈靜態(tài)”。因而名詞化的使用能讓敘述更為客觀、正式。
4結語
在翻譯中醫(yī)病因病機語言以及描述病情的中醫(yī)診斷語言時,名詞化的使用毫無疑問能夠使譯文正式、簡潔、客觀并且符合英文的表達習慣。但這并不意味著所有的中醫(yī)翻譯一定或都可以使用名詞化。由于名詞化是語言正式度、技術性的特征,過度使用可能會使譯文過于晦澀難懂從而阻礙中醫(yī)文化的傳播。因此,中醫(yī)翻譯要求譯者首先要理解中醫(yī)語言,再選擇合適的英文語言并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這時,恰當地使用名詞化可以簡化中醫(yī)語言結構,優(yōu)化譯文,避免口語化的表達從而提高翻譯質量。值得注意的是,醫(yī)學關乎人命,我們不能一味追求譯文好看而不顧原文原意,甚至過度使用名詞化,否則不僅譯文生澀難懂,還可能曲解原意造成隱患。這都不利于中醫(yī)的發(fā)展和傳播。
參考文獻
[1]李虹,董敏華,徐亞萍,等.論名詞化在中醫(yī)文本英譯中的運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33(5):701-704.
[2]羅海燕,鄧海靜.有關中醫(yī)英語名詞化及英譯策略的討論[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3,24(11):2 806-2 808.
[3]蘇峰.等效翻譯理論在中醫(yī)英譯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2,18(3):337-338.
[4]周義斌,王銀泉.基于關聯理論和文化圖式理論下的中醫(yī)文化缺省及其英譯探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3,19(3):334-336.
[5]張斌,杜福榮.認知理論視域下的中醫(yī)隱喻翻譯[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11,32(6):66-67.
[6]游越.文化多樣性視域下中醫(yī)翻譯的語言障礙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11):2 877-2 879.
[7]范春祥.隱喻視角下中醫(yī)典籍語言特點及其翻譯研究[J].時珍國醫(yī)國藥,2012,23(11):2 875-2 876.
[8]趙麗梅.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看中醫(yī)術語“同字異譯”之現象[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32(6):852-854.
[9]郭先英.中醫(yī)英語等值翻譯的語用研究[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9,15(7):554-555.
[10]李永安,李經蘊.奈達的翻譯理論在中醫(yī)翻譯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6,26(9):857-859.
[11]Jacobs, Roderick A. English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M].London: Ginn & Company,1968:225.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4.
[13]范文芳,汪明杰.論三大流派對英語名詞化現象的研究[J].外語研究,2003(3):15-18.
[14]Halliday, M. A. K.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352-353.
[15]Halliday, M. A. K. Things and relations. Re-grammaticising experience as technical knowledge[A].1998 In J.R. Martin & R. Veel (eds.). Reading Science: Critical and 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Discourses of Science[C].London:Routledge.
[16]朱永生.名詞化、動詞化與語法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38(2):83-90.
[17]王晉軍.名詞化在語篇類型中的體現[J].外語學刊,2003(2):74-78.
[18]高文艷.從功能語法的角度談英文醫(yī)學論文中的名物化現象[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9):25-27.
[19]吳昌國.中醫(yī)基礎理論[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02:148-201.
[20]連淑能.英漢語對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
Applica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XIONG Zhan,LI Tao-an
HumanityCollegeof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Abstract: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during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vertheless, the problems in TCM translation are worthy of attention.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nominalization in TCM translation and suitable transl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adopts document investigation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CM translation and finds that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fields of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hould be paid to.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nominalization both home and abroad, and with the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nominal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auses of disease、pathogenesis and diagnostics of TCM, it is found out that suitable application of nominalization could simplify sentence structure、enhance the density of information and improve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of translation. However, excessive use of nominalization should be avoided.
Key words:Nominalization; TCM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4-06-09)編輯:薛鐵瑛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