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生活充斥著超負荷的信息,讓很多尋常的決策(如選擇一個手機套餐)都出人意料的艱難。雖然選擇意味著消費者擁有更多選項,但太多的選擇常常導致決策拖延或者做出非最優(yōu)的選擇。最近有一項關(guān)于個人如何處理信息的研究,為應(yīng)對信息過量提供了一些有益對策;這些對策的關(guān)鍵詞是“心理距離”——讓人從細節(jié)的沼澤中掙脫,從更加抽象的層面思考并做出決策。
研究者們開展了多項實驗,探索心理距離如何影響決策并發(fā)現(xiàn):心理距離能夠幫助人們過濾掉次要的細節(jié)而專注于最核心的要素。在其中一項實驗中,研究者們將來自康奈爾大學的實驗對象分成人數(shù)相同的三組:第一組寫下“明年如果買車,希望買怎樣的”;第二組寫下“如果明天買車,希望買怎樣的”;第三組則什么都不準備,作為參照。然后,安排這些實驗對象從四款車中進行挑選:電腦屏幕依次顯示每款車的12個特點(里程數(shù)、操作系統(tǒng)、車載空間等),每一種特點只顯示7秒鐘。結(jié)果顯示,第一組做出的選擇最佳,69%的人選擇了最好的那款車;第二、三組中,選中最佳車型的人數(shù)只占40%和39%。
在另一項心理距離的實驗中,研究者依然將實驗對象分成三組,并要求第一組用三分鐘時間寫下一年前某天發(fā)生的事情,第二組用三分鐘時間寫下前一天發(fā)生的事情,第三組則什么都不用寫。然后向他們提供四款汽車的信息:電腦屏幕每次顯示一款汽車的所有特性,實驗對象們則按自己的節(jié)奏閱讀;當結(jié)束信息瀏覽后,請他們選出最中意的一款汽車。最后,第一組做出最佳選擇的人數(shù)占比(59%)遠超第二、三組(34%、29%),且體現(xiàn)出了更明顯的“抓住要旨”思維特征。
當然,心理距離并不適用于所有的決策行為,尤其是陪審團審案、投資決策等,這些場合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具體細節(jié)。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巧用心理距離可以幫助人們免受信息過量的困擾,做出更好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