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麗
記得參加區(qū)名師工作室的活動時,特級教師潘文彬給我們做了《讓學,語文教學的醇然之境》的講座。潘老師說:“語文課堂要做語文自己的事情,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孩子在‘豐富的安靜中用心靈去感悟?!迸死蠋熞浴白寣W”為切入點,提醒教師要轉(zhuǎn)變“教”與“學”的觀念,不要用我們的“教”束縛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讓學生熱愛學習,讓學生積極自主地投身到學習實踐活動中,讓學生經(jīng)歷崎嶇、曲折的探索發(fā)現(xiàn)之旅,獲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頓悟和豁然。這樣的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寶貴資源。是啊,細細想來,我的學生愛思考、會學習嗎?我的課堂留給學生自己思考、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時間有多少?總是擔心這個生字不分析下字形,肯定會有學生寫錯,一定要分析分析;總怕這部分內(nèi)容不說,肯定會有學生不明白,一定要解釋解釋……漸漸的,課堂滿滿的,卻是我一個人的“滿滿”;漸漸的,課堂靜靜的,卻不是學生自主思考、能生慧的“靜靜”……究竟如何讓學生積極自主地去思考和發(fā)現(xiàn)?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上的主人?我們教師的位置應(yīng)是怎樣的?“讓學”的理念讓我的思維漸漸清晰起來:我們的語文課堂——
1.要有“生本教育”的理念。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具有學習的天性,有很大的學習潛能,只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完全交給學生,學生所表現(xiàn)出來的能量是巨大的。“生本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這個本體,把“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作為教育價值的基本原則。所以,課堂上,教師要把時間、機會等盡可能讓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主動、深入地學習。教師要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靈活的應(yīng)變能力,才能化解和點撥學生所提出來的涉及多方面的隨機生成的問題。
2.要“多學于教”,隱退于幕后,將主戰(zhàn)場交給學生。
語文教學猶如植樹,樹木是自己長的,別人替代不了它的生長。而且,外界對樹的作用主要來自根部,而不是枝葉。 “讓學”的前提性命題是:其一,學生的主要職責是學習,學習主要指學習語言,在語言上敲打;其二,學生是天生的學習者;其三,學生的學習潛能是無限的,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教師引領(lǐng),學生就能大膽地學習。人本心理學代表人物羅杰斯曾斷言:“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蓖瑯拥览?,學生學會任何東西,不是教師教會的,最終都是學生通過自己的內(nèi)化掌握的。所以,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主學、努力學,要講就講最關(guān)鍵的地方。
3.要有方式、有策略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讓學”雖然強調(diào)學生的主動學習,但也絕對不能弱化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作用,更不提倡學生的“無師自通”。因為教師是語文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要組織學生發(fā)現(xiàn)、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要設(shè)計恰當?shù)膶W習活動,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并參與到學生交流學習的合作中,還要善于教給學生實踐的門徑和方法。所以,“讓學”是放手,而不是甩手;“讓學”是給自由,而不是放任自流;“讓學”是“萬言堂”,而不是“亂言堂”;“讓學”是因勢利導,而不是千依百順。
有了這樣的認識后,我在課堂上努力貫徹這樣做:讓學生多讀一點,讓學生多想一點,讓學生多說一點,讓學生多寫一點。
“讓學”——讓學生多讀一點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崩首x是語文教學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之一,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可以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因此,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其實,學生讀書的過程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營養(yǎng)的過程,讀到滾瓜爛熟才能真正其義自見,才能下筆如有神,才能體悟?qū)W習語文的真諦。因此,讓學生多讀一點,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讓學生多讀一點,由易到難,梯度朗讀;讓學生多讀一點,有感情、多形式地與文本對話。
學生讀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情境的想象、語感的領(lǐng)悟把書面語言的思想感情用有聲的語言真切地表達出來。朗讀不但要重量,重質(zhì),同樣也要注重讀的形式和方法的引導。讀要讀出情,機械的重復只會使學生“食”之無味。
“讓學”——讓學生多想一點
從前我總是擔心課堂上太安靜,學生思考時間長了會冷場,殊不知,“靜能生慧”。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重建的過程,給學生豐富充足的時間,慢慢咀嚼,慢慢吸收,思維的火花才能激發(fā)與碰撞。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yīng)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fā)現(xiàn),至少由他重新構(gòu)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所以,我們的課堂,不妨慢一點、靜一點,多給學生一點思考的時間,調(diào)動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知識積累,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與文本對話,進行不同的解讀,產(chǎn)生獨特的體驗與收獲。
“讓學”——讓學生多說一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只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不只是個成功的演講者,更要是一位課堂編導。他要根據(jù)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進行合理的、巧妙的設(shè)計,積極掌控課堂氣氛,適時調(diào)整學習情緒,從而調(diào)動并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新理念、新課程的環(huán)境下,我們的課堂也從“獨白”到“對話”,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與對話中,真正體現(xiàn)出師生人格對等基礎(chǔ)上的精神交流和交融。為此,我在課堂上努力 “讓”出時間給學生各抒己見,關(guān)注并欣賞課堂上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多給學生表達和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尊重并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讓學生的潛能得以激發(fā)和釋放,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讓學”——讓學生多寫一點
“寫”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zhì),是學生觀察、感悟、思維、表達等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無論是原來的教學大綱還是現(xiàn)在的新課標,都把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作為一項重點內(nèi)容,都有明確具體的要求。然而,縱觀我們的語文課堂,“寫”的訓練只出現(xiàn)在作文教學中。其實,我們的語文課本里有很多意猶未盡的文段,課堂上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shè)情境,引導學生大膽地想象,在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同時,巧設(shè)“寫”的訓練環(huán)節(jié),給學生多一點機會動筆寫一寫。 “課堂小練筆”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不僅可以加深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閱讀教學過程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讀寫結(jié)合的一項有效措施。有效的“小練筆”,能為學生提供放飛靈性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