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婭莉,盛芝仁,鄭王萍,徐海燕,任惠芬,張春波,金琪穎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脊柱外科,浙江 寧波 315020)
頸椎病圍術期患者的舒適護理
陳婭莉,盛芝仁,鄭王萍,徐海燕,任惠芬,張春波,金琪穎
(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脊柱外科,浙江 寧波 315020)
目的 總結頸椎病圍術期患者的舒適護理方法,以期提高頸椎病手術患者圍術期的舒適度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頸椎病圍術期患者97例的臨床資料,總結其舒適護理方法。結果 本組患者中1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患者因術中硬膜破裂,術后出現(xiàn)腦脊液漏,經(jīng)延長引流3 d后拔除,漏口修復愈合。其余患者未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出院時,患者均已切口拆線,且愈合良好,能自行下床活動,住院時間7~15 d ,平均(8.6±1.5)d。結論 圍術期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能提高頸椎病手術患者圍術期的舒適度和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舒適護理模式;頸椎??;圍術期
舒適是護理所追求的理想結局和目標。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標準化護理結局分類系統(tǒng)把舒適作為評價護理質量和護理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1]。舒適理論對整體護理程序起到了指導作用,順應了整體護理的發(fā)展,補充完善了整體護理內(nèi)涵,也是優(yōu)質護理服務的要求。本研究探求舒適護理模式,強調(diào)護理活動中給予患者最舒適的護理,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疾病和手術創(chuàng)傷所造成的不適,促進康復。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將舒適護理模式應用于頸椎病圍術期患者,效果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寧波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脊柱外科收治了97例頸椎病手術患者,其中男56例、女41例,平均(53.87±3.19)歲;病程3 h~180個月,平均(7.65±1.72)個月;疾病診斷有頸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管狹窄癥、脊髓型頸椎病、頸脊髓損傷。
1.2 方法 97例患者均經(jīng)頸前入路手術,1個椎間盤切除加植骨內(nèi)固定術35例,2個椎間盤切除、1個椎體次全切除加植骨內(nèi)固定術51例,單純髓核摘除術8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3例。術后予以消炎、消腫、神經(jīng)營養(yǎng)和激素治療,所有患者均施行經(jīng)頸前入路椎間盤切除、椎間植骨內(nèi)固定手術,并在圍術期采用舒適護理。
1.3 結果 本組患者經(jīng)積極治療和圍術期舒適護理,其中1例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患者因術中硬膜破裂,術后出現(xiàn)腦脊液漏,經(jīng)延長放置引流3 d后拔除,無繼續(xù)滲漏,漏口修復愈合。其余患者未發(fā)生相關并發(fā)癥或不良反應。出院時,患者均已切口拆線,且愈合良好,能自行下床活動,住院時間7~15 d,平均(8.6±1.5)d。
2.1 患者的評估 采用美國護理專家Kolcaba研制的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 )在患者入院當天、術后第1天、出院當天測評。根據(jù)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患者圍術期各階段的舒適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術前焦慮、對手術治療效果擔憂程度、頸肩部疼痛癥狀;術后早期感覺冷,口干、口渴;強迫體位,不敢活動頸部;害怕管道脫出;疼痛;不適當功能鍛煉等。
2.2 術前舒適護理
2.2.1 精神心理舒適 從22例術后患者的訪談中獲知,擔心手術后癱瘓是術前導致患者嚴重焦慮的主要原因。有的患者甚至徹夜難眠,仍不愿告訴醫(yī)護人員,且不想服用鎮(zhèn)靜藥物;術前痛、麻等癥狀嚴重患者,一般手術意愿強烈,術前焦慮較輕,術后會說“手術就像是睡了一覺,神奇的是脖子和手都不痛了”。因此,責任護士與醫(yī)生形成醫(yī)護一體化模式管理患者,從入院開始關注患者情感,講解本次治療方案,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如手術治療效果、疾病預后給予積極信息,運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讓患者了解頸椎手術;并遵醫(yī)囑適當服用抗焦慮藥物,以幫助患者順利渡過圍術期。
2.2.2 生理性舒適 針對頸肩部和上肢疼痛癥狀嚴重者,在后頸部墊以合適高度的軟枕,將患肢屈肘、外展上提、舉向頭頂,尋找合適的點位安置。細心的責任護士會根據(jù)患者神經(jīng)走向調(diào)整患肢的位置,能發(fā)現(xiàn)解剖上的一些個體差異,采取特殊的體位護理緩解疼痛,在增加患者舒適同時,護士也獲得了患者的信任和鼓勵。
2.2.3 適應性訓練 正確行氣管食管推移訓練、臥位刷牙及進食訓練、呼吸訓練,掌握下床起身方法及功能鍛練方法。責任護士以換位體驗的方式嘗試以上各種訓練方法,體驗感受和要注意的細節(jié)部分。這樣大大增加了健康教育的說服力,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不適。
2.3 術后舒適護理
2.3.1 環(huán)境舒適護理 患者術后統(tǒng)一安置于病區(qū)二級監(jiān)護室[2],根據(jù)病室溫度,烘熱患者被褥[3]。于手術結束前1 h開始用電熱毯將被褥加熱至35~37℃,患者返回時撤去電熱毯。
2.3.2 體位舒適護理 一旦患者全身麻醉復蘇,能清晰對答,則盡早抬高床頭約15°,以改善平臥位頸部制動所導致的傷口牽拉疼痛和仰頭位的不適。墊以自制簡易薄枕,厚度以2~3 cm為宜,材質松軟,耳廓兩邊薄枕下墊沙袋,限制頸部活動。病床頭端墊以加厚毛巾毯,既舒適又方便翻身。
2.3.3 口腔舒適護理 患者清醒能正常吞咽時,予臥位無牙膏刷牙、紙杯側邊漱口和喝少量開水三步法清潔濕潤口腔,清除異味。同時,喝一小口涼開水,即可檢查患者術后吞咽功能是否正常,又可增加患者口腔舒適。
2.3.4 疼痛護理 術后1 d開始,患者感知傷口疼痛和神經(jīng)牽拉刺激所產(chǎn)生的酸脹不適,3 d內(nèi)最為嚴重。一般予以靜脈自控鎮(zhèn)痛泵,聯(lián)合非甾體類藥物鎮(zhèn)痛和放松療法等多模式、個體化、按時給藥原則[4]鎮(zhèn)痛,將患者疼痛評分降至1~2分,在增加舒適度的同時,保證了患者能有效的進行功能鍛煉。
2.3.5 管道舒適護理 將傷口引流管、尿管、靜脈置管、吸氧管、心電監(jiān)護導線等置于安全、舒適位置,盡早去除導尿管等,減少牽拉,并采用自制留置針舒適護套[5],進一步提高患者靜脈管道舒適度。該護套的舒適使用,得到患者和家屬的高度贊賞。
2.4 術后康復舒適護理 給患者制定一份康復計劃,包含個性化的下床時間和活動量。患者第一次下床時護士親自協(xié)助,同時教導家屬參與,以保證康復鍛煉更好的延續(xù)。
3.1 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和護理滿意度 舒適護理是患者最希望能通過護理得到滿足的基本需要之一,是護理的藝術體現(xiàn),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6]。對患者而言,在治療中擁有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舒適狀態(tài)是評價護理滿意度的一個有效尺度。本模式把為患者提供舒適護理為宗旨貫穿于整體護理活動如護理技術、健康教育、情感關懷的各個細節(jié)中,讓患者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四個方面的舒適需求得到滿足為目的,扎實了護理人員舒適護理服務觀念,將舒適護理作為一種工作習慣。護士以烘熱被褥、三步漱口和患者及家屬親力親協(xié)同康復鍛煉,贏得了患者和家屬高度贊賞,提高了患者舒適度和滿意度,為醫(yī)院和學科贏得了美譽度。
3.2 給臨床護理以具體的工作指導 患者在圍術期各個階段的舒適變化有所不同,從術前以心理、生理不適為主,到術后早期的生理、環(huán)境不適,后期社會文化的不適程度加重。因此,護理工作要根據(jù)患者舒適需求的不同,給予個性化、適時的護理措施。
頸椎病的高發(fā)病率,使手術已經(jīng)成為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圍術期舒適護理模式的建立,不但能給不同層級的護士實施臨床護理時提供指導和依據(jù),大大節(jié)省了護理工作量和護理時間。而且還能激發(fā)護士學習熱情,嘗試護理科研和專利發(fā)明,促使護士豐富專科疾病理論知識、專科護理技能,促進了脊柱外科護士專業(yè)的成長。再者,根據(jù)頸椎病圍術期舒適護理模式的應用效果,嘗試將該模式在脊柱外科其他疾病的圍術期患者中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 Moorhead S,Johnson M,Mass M.護理結局分類[M].吳袁劍云,譯,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256.
[2] 陳婭莉,盛芝仁,徐海燕,等.護士分層管理在優(yōu)質護理服務病房的應用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2,11(3):270-271.
[3] 章立楠,蘇文敏.保溫措施用于胸腹部腫瘤術后患者的效果觀察[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3,30(3):72-74.
[4] 中華醫(y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科常見疼痛的處理專家建議[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78-81.
[5] 鄭王萍,陳婭莉,徐海燕,等.留置針固定護套的研制和應用研究[J].護理與康復,2015,14(10):998-999.
[6] 郭燕紅.轉變護理模式推進優(yōu)質護理服務[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1,17(1):1-4.
(本文編輯:郁曉路)
2015-01-12
2015-07-04
寧波市自然科學基金(2011A610044)
陳婭莉,本科,主任護師,研究方向為骨科、脊柱外科臨床護理
盛芝仁, E-mail:498769997@qq.com
10.3969/j.issn.1008-9993.2015.22.014
R473.6
A
1008-9993(2015)22-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