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莎莎
(焦作市文聯(lián),河南焦作 454000)
世俗姻緣視角下的外力阻隔
——牛郎織女模式的藝術民俗研究續(xù)二
婁莎莎
(焦作市文聯(lián),河南焦作 454000)
文章試從藝術民俗的視角入手,考察和探析牛郎織女故事人物愛情悲劇的形成原因,以期有助于相關研究的進一步展開。
牛郎織女;人物愛情;悲劇成因;藝術民俗
“牛郎織女模式”的關鍵點之一是以外力出現(xiàn)為其鮮明標志,而作為外力的代表人物在其中也就顯得尤為“耀眼”。雖然也有法海之流,但外力代表仍多為“家長”式人物。如《孔雀東南飛》里的焦母,《牛郎織女》里的王母,《西廂記》里的崔夫人鄭氏,《紅樓夢》里的王夫人,等等。由于他(她)們的干預,兩情相悅的男女主人公被迫分離而無法順利成就完滿的婚姻。實則“婚姻”才是激起矛盾沖突的關鍵,下面我們就從“婚姻”的角度來解析“外力阻隔”出現(xiàn)的原因。
從古至今,不論男女,不論貧富,不論貴賤,每個人的一生,正常情況下都不可避免地要經歷“生”、“婚”、“死”這三個最為重要的人生節(jié)點,而“婚”對于人們來說又和“生”與“死”有著截然不同的特殊意義。
作為人類社會進入到一定歷史發(fā)展時期后的產物,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婚姻形態(tài)也將隨之發(fā)生種種的演變和進化。但婚姻的作用和意義卻始終未變,作為一種社會公認的男女兩性間建立的夫妻關系,它不僅是家庭和子嗣能夠合法存在的基礎,也是社會成立的最重要條件。
兩個人若確立了婚姻關系,就預示著他們即將步入人生最關鍵的角色轉變階段,不僅意味著這兩個人要建立家庭、繁衍子孫,也意味著相關的兩個家族從此將結成一種姻親關系?!抖Y記·昏義·疏》云:“婿曰婚,妻曰姻是也,謂婿以昏時而來,妻則因之而去也?!庇衷疲骸靶鲋H屬名之曰姻,女之親屬名之為婚。”故“女氏稱婚,婿氏稱姻”。《爾雅》云:“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又云:“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盵1]在漢語中,婚姻就指“婚嫁和男女之家”。由此可見,除了夫妻關系被稱之為婚姻外,夫妻雙方的家庭親屬之間也有著一種婚姻關系,即為民間所稱“姻親”。
也就是說,婚姻不僅關乎個人的幸福,也關乎兩個家庭乃至兩個家族的興衰。所以,自古以來,婚姻就不等同于性結合,它也從來就不僅僅只是個人的私事。
林惠祥在其《文化人類學》一書中專門講到:“性欲的事件與結婚實為兩事。性欲為生理上的事情,結婚則為社會上的事情。討論結婚時應當以合法的嫁娶為限,由社會學言之,性的結合若不為風俗與法律所承認的便不算為結婚。”[2]而且,他還就結婚的社會作用進行了總結:“結婚的社會作用有二種。(1)結婚可作為人類社會用以規(guī)定兩性關系的手段。這一種意義很明顯。(2)結婚又可當做個人生于社會中獲得某種一定地位的手段,由此而他或她的對于社會中余人的關系方被決定。每個小孩即因其為由結婚而生的一個小孩而取得在社會結構中地位。社群中有些人成為他的親人,有些人則雖非親人而卻是同氏族或‘半部族’的人,有些異性的人是可結婚,有些則不可。所有這些以及此外的關系都是由于出生而定。以上兩種作用尤以第二種的更為緊嚴?!盵2]
婚姻的作用和意義既然如此重大,人們當然會將與之相關的眾多事項看得至關重要。于是,民間圍繞著“婚姻”就形成了一系列縝密而完備的儀式與禁忌,并嚴格遵守,惟恐“違反天意”而遭遇不幸。
婚姻禁忌就是指與結婚有關的禁忌,貫穿在整個婚姻過程中。大致又可分為擇婚禁忌、議婚禁忌、定婚禁忌、嫁娶禁忌、婚后禁忌、離婚禁忌和再婚禁忌等①。從根本上講,婚姻過程中的各種講究和禁忌,實則都源于巫術的比擬法則:結婚在雙日舉行,夫妻便會永遠恩愛、白頭偕老;結婚忌雷雨,是怕丈夫脾氣不好或嗜酒。諸如此類的比擬不僅表現(xiàn)在時間或天氣上,還表現(xiàn)在言語舉止等諸多方面[3]。
至封建時代,婚姻除了民間信仰所規(guī)定的各種儀式和禁忌外,又被加上了儒家所闡揚的這一套宗法大義。于是,關于“婚姻”的要求及壁壘就愈筑愈高。正如《禮記·昏義》所說:“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瓷髦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3]即強調凡禮皆以婚禮為本,一切父子人倫、君臣禮儀皆以夫婦關系的確立為基礎和先導,無婚姻便無子嗣、無后人,也就沒有各種親戚關系的存在?!吨芏Y》所記“五禮”,將婚禮稱為“嘉禮”②,僅次于對天地祭祀之禮?!吨杏埂芬草d:“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盵4]
如此一來,人們只有更加認真地對待整個婚姻過程,并按照各種禮儀習俗來約束自己的言行,指導婚姻生活的全部,才能融于社會之中。
《禮記》是對先秦時代中華民族禮儀體制的一個總結,其中所記當時的婚禮一共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共六個環(huán)節(jié)③:(1)納采,是由媒人到女家述說男家求婚之意,問明待嫁之女的年歲屬肖后,找來算命先生卜算兇吉④;(2)問名,如果男女雙方“命相”相合,則進行問名之儀,男女二家正式交換男女雙方的年庚及各家的身世;(3)納吉,是指“問名”后要在宗廟問卜于祖先,不僅是向祖靈匯報這宗親事,重點還是要看祖宗對這門婚事是否滿意;(4)納征,如果卜問的結果大吉大利,男家就開始行“納征”之禮,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彩禮”;(5)請期,由男家向神靈卜求迎娶的吉期,卜定后再通知女家;(6)親迎,是“六禮”的最后一項,即迎娶新娘的儀式,至此男女雙方正式結為夫婦[3]。
我們縱觀整個婚禮過程會發(fā)現(xiàn),在正式迎娶前的五個環(huán)節(jié)中,有納采、納吉和請期這三個禮儀都是和神靈或祖靈有關的,也就是說婚禮的進行都要聽命于神靈或祖靈的意志。其意則為婚姻不只是兩個人的結合,也不只是兩個家族的聯(lián)姻,它還是兩個靈魂的結合。這種結合能否成立,首先就要看這兩個人的“命相”如何,其次還要看祖先的在天之靈是否應允。換句話說,這種結合最終能得以成功,除去二人要門當戶對外,其重點則是二人生辰八字必須相合。所謂“八字”,是指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時為四柱,配合干支,合為八字,并以此來推算人的命運。當兩家要進行合婚時,先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交給算命先生,算一算二人在刑、沖、破、害、克或三元、九宮、神煞等方面是否有不合之處[3]。若無不合之處,則兩家皆大歡喜,開始準備嫁娶;若有不合之處,則意味著這段姻緣十有八九要變?yōu)楸瘎。瑑杉冶銦o緣結親。如此看來,婚姻就是“命中注定”,是由上天來安排的,誰也不能違背天的意志⑤。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世俗姻緣的成立是要聽從于祖靈和神靈的,決不允許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并結合,這必然會造成大量愛情悲劇的出現(xiàn)。而生活中相同的愛情悲劇模式的出現(xiàn),便成為“牛郎織女模式”產生的現(xiàn)實和心理依據(jù)。
對人類來說,“愛情主題”是永恒的,而“愛情悲劇”也是時有發(fā)生。相愛卻因外力阻隔而不能在一起,這是歷代都有的普遍現(xiàn)象。當一定的生活現(xiàn)實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或某一社會群體中表現(xiàn)得比較普遍時,自然就會成為某類傳說故事外化的客觀條件和內在的潛藏模式。于是,“牛郎織女模式”應運而生,那代表著天意的“家長意志”也就成為了阻隔愛情的強大外力。
所以,“牛郎織女模式”的第二要素“外力阻隔”實為社會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而從世俗姻緣的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它是“人類婚姻史的折射”,因為它隱藏著原始婚姻形式及習俗,即“曾經的或曰過去的社會現(xiàn)實”。
注釋:
①“擇婚禁忌”包括:氏族外婚禁忌,氏族內婚禁忌,民族內婚禁忌,同姓不婚禁忌,異性不婚禁忌,異輩不婚禁忌,表親婚禁忌,等級婚禁忌,戀愛禁忌;“議婚禁忌”包括:媒人禁忌,納彩禁忌,問名禁忌;“訂婚禁忌”包括:納吉禁忌,納征禁忌,卜婚禁忌;“婚嫁禁忌”包括請期禁忌,親迎禁忌,拜天地禁忌,婚宴禁忌,洞房禁忌;“婚后禁忌”包括:新婦禁忌,不落夫家禁忌,回門禁忌。(參見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年,第78-158頁。)
②五禮是指祭祀、冠婚、賓客、軍旅、喪葬之禮。祭祀之禮為克禮;冠婚之禮為嘉禮;賓客之禮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
③這里概括的只是一種基本的婚禮模式,在不同的地區(qū)和不同的民族中,存在著不同的變體。
④這項儀式至漢唐以后,由于各種命相學說的紛紛出世,在內容上也就愈演愈繁。
⑤上述所講均為舊俗。隨著現(xiàn)代社會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婚俗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許多婚姻禁忌在年輕人的觀念中早已不復存在。但習俗的力量是頑固的,有些習俗表面上看似已不復存在,實則是變換了形式而融入現(xiàn)代生活,如擇婚日、求子嗣、圖吉祥等思想仍在新婚俗中有所表現(xiàn)。
[1]任騁.中國民間禁忌[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0:78.
[2]林惠祥.文化人類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41.
[3]金澤.中國民間信仰(中國民間文化叢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68-69,63-64,66-67,64.
[4]尉遲從泰.民間禁忌(中原民俗叢書)[M].鄭州:海燕出版社,1997:50-51.
(責任編輯 孔占奎)
K892
A
1008-7257(2015)02-0071-02
2014-10-27
婁莎莎(1985-),女,河南焦作人,現(xiàn)就職于焦作市文聯(lián),研究方向:藝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