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芬芬
(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甘肅蘭州730070)
《墨子》巧用《詩》《書》立新說
——兼論儒墨“禪讓說”的不同
董芬芬
(西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甘肅蘭州730070)
儒墨兩家都言必稱《詩》《書》,但《詩》《書》在墨家更多是可以證成自家學(xué)說的歷史、故事,墨家在援引的同時有意進行改編、拼接。墨家堯舜禪讓的故事就是對《堯典》的改編。儒墨兩家都講禪讓,儒家側(cè)重于“死而禪”,而墨家強調(diào)“生而讓”。顧頡剛對儒家“唐虞禪”敘述的質(zhì)疑,是因為不明儒墨兩家禪讓故事的區(qū)別,其認為《堯典》是墨家禪讓說影響下的產(chǎn)物,也是本末倒置。
《墨子》;《詩》;《書》;禪讓說
墨子認為直接論證自己的觀點,未必能達到目的,而援引其他故事,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他提出“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與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圣王之事;與其原之也,征以先王之書;用之奈何,發(fā)而為利?!?《非命中》)墨子對“先王之書”非常看重,認為要了解先王的作為,必須去讀先王之書。墨子勤奮好學(xué),據(jù)載他南游衛(wèi)國時,車上載書甚多,還說:“翟上無君上之事,下無耕農(nóng)之難,吾安敢廢此?!?《貴義》)墨子開宗立派,必須要在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尋求支持。
墨家主張“非命”,故對占卜命運之《易》很少提及;其“非樂”思想使他們對《樂》興趣不大;墨家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節(jié),《禮》往往成為他們批判攻擊的對象。所以,傳統(tǒng)經(jīng)典中《墨子》援引最多的就是《詩》《書》,大概引《詩》11處,論《詩》4處,引《書》29處。[1](P83,P160)《墨子》大量援引《詩》《書》,體現(xiàn)出墨家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倚重?!对姟贰稌吩诳鬃又半m無“經(jīng)”名,實際已被奉為經(jīng)典,《左傳》所載春秋大夫們的辭令及“君子曰”“孔子曰”等,常以《詩》《書》中的句子作為論斷性的結(jié)束語,賦予《詩》《書》以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而在《墨子》中,更多把《詩》《書》作為歷史故事來征引。
敘事性強、有一定的情節(jié),是《墨子》援引《詩》《書》的第一個特點。如《墨子·尚同中》:
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是以先王之書《周頌》之道之曰:“載來見彼王,聿求厥章?!眲t此語古者國君諸侯之以春秋來朝聘天子之廷,受天子之嚴教,退而治國,政之所加,莫敢不賓。當(dāng)此之時,本無有敢紛天子之教者?!对姟吩?“我馬維駱,六轡沃若。載馳載驅(qū),周爰咨度?!庇衷?“我馬維騏,六轡若絲。載馳載驅(qū),周爰咨謀。”即此語也。古者國君諸侯之聞善與不善也,皆馳驅(qū)以告天子。是以賞當(dāng)賢,罰當(dāng)暴,不殺不辜,不失有罪,則此尚同之功也。
“載來見彼王,聿求厥章”出自《周頌·載見》,下文所引是《小雅·皇皇者華》中的句子,用來說明古代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后世,是因為他們尚同的緣故。所引詩句在這里營造出這樣的情景:諸侯馳驅(qū)朝聘,爭先恐后受教于天子,聞善與不善皆要奔走報告天子?!对姟吩谶@里不是結(jié)論,不是權(quán)威,而成了顯示古代圣人尚同的歷史故事。
鄭杰文先生說:“《墨子》引《詩》11條中,有7條將《詩》句所述作為歷史事實來對待,認為《詩》可反映歷史,并以此所反映的史實作為說理的重要論據(jù),來證成自己的思想觀點。這種對《詩》的作用的認識,這種引《詩》方式,都表現(xiàn)著作者具有‘以《詩》為史’的《詩》學(xué)觀念?!保?]“以《詩》為史”比較準確地指出《墨子》引《詩》的趨向,《雅》《頌》敘事性強,有情節(jié),歷史價值高,更利于墨家的以《詩》證史,所以,《墨子》所引11處詩,除了3處逸詩外,另外8處皆出自《雅》《頌》,有1處引《周頌》,5處引《大雅》,2處引《小雅》。[1](P83)《風(fēng)》詩抒情性強,歷史故實少,不大符合《墨子》對故事性、歷史性的要求,故很少征引。
《墨子》引《書》也重其故事性、情節(jié)性。如《兼愛下》論兼愛之道乃取法于禹、湯、文、武,故引《書》之《泰誓》《禹誓》《湯說》等為證。其中所引《湯說》如下:
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當(dāng)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dāng)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奔创搜詼F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祠說于上帝鬼神。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湯取法焉。
墨子引用《尚書》中湯禱雨的故事,有人物,有情節(jié),有語言,甚至把禱雨辭全文引用,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能以身為犧,祠說于上帝鬼神,《墨子》用這個故事證明商湯的兼愛,說明兼愛本源于古代圣王。
為了突出歷史性、故事性,《墨子》在大量引證《詩》《書》的同時,也對其進行了一些調(diào)整改編。《墨子》會把本不相連的詩句拼接在一起,以追求比較完整的故事效果。如《兼愛下》:
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這里所引出自《大雅·抑》一詩,“無言而不仇,無德而不報”是《抑》第六章中的句子,毛詩作“無言不讎,無德不報”,這章告誡人們要出言謹慎,話一旦說錯就不可彌補。“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出于此詩第八章,這章告誡人們要修德,舉止要謹慎美好。雖然出自同一首詩,卻原本分屬兩章遙遙相對,上下文的意思也略有不同,而《墨子》把這四句湊在一起,完成了一個投桃報李的故事,說明報德報怨的道理。意思連貫自然,不僅沒有改變原詩句的基本意思,還更加強了詩句的敘事性、故事性。
為了構(gòu)造比較完整的情節(jié),《墨子》不僅在同一首詩中進行詩句的重新組合,甚至在《詩》《書》之間也做些改編拼接。如《兼愛下》:
《周詩》曰:“王道蕩蕩,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視。”
墨子所謂的《周詩》,其實前四句引自《書·洪范》,原作“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是說不要結(jié)黨偏私,要遵行王的正道。后四句引自《小雅·大東》,毛詩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結(jié)合上下文來看,說的是“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境遇,算是牢騷話。兩處合在一起卻表達出這樣的意思:文、武兼愛天下,無論是君子還是小人,都行走在不偏不黨的王道之上,沒有偏私,這就是文王、武王兼愛的證明。不得不承認《墨子》這里的剪裁拼接,顯得非常巧妙自然,如果不去查證,會以為真有這樣一首詩呢。顯然,《墨子》這里表達的意思與《大東》一詩原意不同。
墨家視《詩》《書》為史,合理拼接出更為完整清晰的情節(jié),也沒什么奇怪的?!赌印匪对姟?,在章次、語句、字詞上與漢代四家詩有出入,鄭杰文先生認為“說明戰(zhàn)國時期有多種《詩三百》版本在流傳”[2],可能有這種情況,但也更多存在著《墨子》有意拼接、改編的情況?!对姟贰稌吩谀已劾锸菤v史典故,在忠實大意的基礎(chǔ)上變換個別語詞,調(diào)整一下句子的順序,也是平常之事?!赌印犯木幒蟮摹对姟贰稌纷匀磺擅睢喨惶斐?,可見他們對《詩》《書》下了很大的功夫,爛熟于胸,才能如此自由援引,合理拼接。
六籍正典本來就是古史,且古代視六經(jīng)為史、六經(jīng)為器的不乏其人,如清人章學(xué)誠說:“六經(jīng)皆史也。古人不著書,古人未嘗離事而言理,六經(jīng)皆先王之正典也?!保?](P1)《詩》《書》都是三代行政的史實,雖然被儒家奉為經(jīng)典,但《詩》《書》皆成于孔子之前,是春秋戰(zhàn)國讀書人必須接受的教育內(nèi)容,乃天下之公器,并非為儒家所獨有。《詩》《書》包羅萬象,意蘊豐富,后人見仁見智,都可以從中挖掘出自己需要的東西,墨家也不例外?!对姟贰稌繁旧硗怀龅臍v史性、故事性,正是吸引墨子的地方,也是《墨子》立說的首選材料。
《墨子》援引《詩》《書》的第二個特點,是以虛為實、多涉鬼神。這也是墨家與儒家及其他諸子最不同的地方。墨子宣揚明鬼、天志思想,《詩》《書》中的鬼神片段,成了墨家立論的至寶。
如《明鬼下》:
《周書·大雅》有之,《大雅》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有周不顯,帝明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問不已?!比艄砩駸o有,則文王既死,彼豈能在帝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書》之鬼也。
這里所說的《周書·大雅》,其實就是《大雅·文王》一詩,頌揚了周文王的豐功偉績和美好德行。說文王神靈上升天庭,陪在天帝左右,這是古代宗教中祖宗崇拜的情結(jié)與觀念,體現(xiàn)出詩人對文王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同時,也是出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文王在天帝的左右,會庇佑人間的子孫永享天下,傳達出君權(quán)神授的意思。這些詩句出于作者的想像、意念,是虛寫,并非真的在為鬼神寫實,但墨子把它當(dāng)做實實在在的歷史事件,來證明鬼神的存在。
《明鬼下》引用《商書》中“山川鬼神,亦莫敢不寧”句子,說明大禹的成功,也有山川之神的佐助,這是《商書》之鬼的證明?!断臅び硎摹访銊顚⑹繆^勇作戰(zhàn),提出有功賞于祖、有罪僇于社,故《明鬼下》全文引用《禹誓》,作為《夏書》之鬼的證據(jù):“故古圣王必以鬼神為賞賢而伐暴,是故賞必于祖,而僇必于社?!奔热弧吨軙贰渡虝贰断臅范加泄砩竦挠涊d,在墨子看來,則鬼神必定實有。
墨家認為天有意志,能夠賞善懲惡,《天志中》說:
《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钡凵破漤樂▌t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
《皇矣》是一首周民族史詩,敘述太王、太伯、王季之德,以及文王伐密伐崇的歷史,但詩作者卻把這些歷史從上帝監(jiān)督、授意的角度講述出來,以示天命所歸。墨子以“帝謂文王”為信史,并加上自己的補充敘述,完成了文王順從上帝旨意而受到嘉獎的故事。同篇中還引《書·大誓》紂王的故事,說明天所以拋棄紂王,就是因為紂王不尊從上帝。文王順天意得賞、紂王反天意受罰,《墨子》用這兩個故事,證明天志的不可置疑。
《詩》《書》中有許多地方寫到天帝鬼神,有些是夏、商、周鬼神信仰盛行的時代烙印,有些是出于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意在制造出神秘宗教色彩,來震懾人心,穩(wěn)定統(tǒng)治。春秋戰(zhàn)國人們對鬼神的懷疑,這是古人理性思想戰(zhàn)勝迷信的必然結(jié)果,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儒家的“敬鬼神而遠之”,在維持傳統(tǒng)祭祀之禮與強調(diào)人的因素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點。對《詩》《書》中的鬼神內(nèi)容,儒家往往會繞開,存疑不論。墨家卻視其為至寶,充分利用,借以宣揚鬼神、天志思想,使得墨家的尊經(jīng)帶上一層“異端”的色彩。
春秋戰(zhàn)國之交,賦《詩》余響不絕如縷,《詩》《書》依然是最有影響力的經(jīng)典,墨家要證成自家學(xué)說,《詩》《書》自然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使得墨家學(xué)說易于為世人接受,也在批判儒家方面收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墨子》以《詩》《書》為史,雖然對儒家所賦予的經(jīng)典性、權(quán)威性有所消減,但也以自己的方式表現(xiàn)著對“先王之書”的倚重和尊崇?!对姟贰稌吩谀已劾锸菤v史故事,與志怪野史、小說寓言一樣,皆可隨意資取。
堯舜禪讓的故事,是墨家利用和改編《書》最巧妙、最成功的一例。
顧頡剛《禪讓傳說起于墨家考》[4](P30-101)一文,搜羅春秋戰(zhàn)國時代關(guān)于堯舜禪讓的材料,旁征博引,逐條考辨,認為堯舜禪讓的故事傳說起于墨家,是墨家為宣揚尚賢思想而炮制出的故事。童書業(yè)也說:“堯舜禪讓說經(jīng)墨家的鼓吹,漸漸成熟,流入了儒家的學(xué)說中?!保?](P22)而對《堯典》《論語》及《孟子》等儒家典籍中堯舜相禪的記載,他們一并質(zhì)疑。顧頡剛以為《堯典》寫定于漢武帝時代:“到了漢代,禪讓說已漸征服了整個的知識界,差不多人人都以為這是真事了,于是這件故事便需要一次最后的寫定。漢武帝時的儒者就起來擔(dān)任了這工作?!保?](P96)他還借崔述《唐虞考信錄》對《論語·堯曰》中“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章的懷疑,認為“這章確實不是儒家的話”[4](P59),甚至認為《孟子·萬章上》中所引孔子的“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也“恐非《孟子》本文”。他罵孟子“扭扭捏捏躲躲藏藏”:“一方面說唐虞不是禪,一方面又說唐虞禪?!保?](P82)顧頡剛的邏輯是:既然已經(jīng)明確禪讓說起于墨家,那么儒家經(jīng)典中所有關(guān)于“禪”的表述,則全部應(yīng)該被懷疑否定。
顧頡剛把先秦典籍中關(guān)于堯舜禪位的材料幾乎羅列殆盡,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漏掉了《左傳》中的材料。《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了魯國季文子的一大段辭令,大談特談舜舉八愷八元,流渾敦、窮奇、梼杌、饕餮四兇族的歷史功績,然后說:
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故《虞書》數(shù)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曰“納于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
《左傳》季文子所引《虞書》各句,見于今天古文《尚書》的《舜典》,今天的《舜典》其實就是原來《堯典》的一部分。春秋時代人根據(jù)《堯典》的記載,認為堯死后,天下人擁戴舜,于是舜繼堯為天子,這同《孟子》的說法相一致。《孟子·萬章上》說:
《堯典》曰:“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p>
還說: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河南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孟子》一書保存了許多《尚書》的內(nèi)容,有時直接引用,有時間接轉(zhuǎn)述。從上下文及所述內(nèi)容判斷,后一段也出自《堯典》篇。《左傳》和《孟子》關(guān)于堯舜相禪的認識,皆來自《堯典》。司馬遷《五帝本紀》寫堯舜禪讓,與《左傳》《孟子》的記載大體相同,說明春秋戰(zhàn)國及漢代人見到的《堯典》篇,對堯舜的敘述基本一致。
20世紀90年代先后面世的戰(zhàn)國楚簡,如上博簡中的《子羔》《容成氏》,郭店楚簡中的《唐虞之道》,都談到了堯舜禪讓之事,專家們多以為這些篇目形成于孟子之前。有學(xué)者指出《唐虞之道》是現(xiàn)今所見先秦儒家文獻中集中論述其“禪讓”說最早的一篇專論。[5]可見,孟子之前的儒家學(xué)者,也是講堯舜禪讓的。
《論語·堯曰》篇:“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無祿永終!’舜亦以命禹?!边@也應(yīng)該是《堯典》中的片段,今本《尚書》沒有這幾句話,并不意味著原來的《尚書》就沒有。顧頡剛說“堯曰”章不是儒家的話,鄭杰文先生認為顧說站不住腳[6]?!秷虻洹吩揪陀袌蛩聪喽U的記載,孔子、孟子從來沒有否認“唐虞禪”的故事。除《論語·堯曰》篇外,孔子還說:“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孟子也說:“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孟子·萬章上》)可見,孔孟皆承認“唐虞禪”的事實。
《堯典》在流傳至今的古文《尚書》中分成《堯典》《舜典》兩篇,今本《舜典》說:
帝曰:“格!汝舜。詢事考言,乃言厎可績,三載。汝陟帝位?!彼醋層诘?,弗嗣。正月上日,受終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堯發(fā)現(xiàn)了舜,提拔了舜,經(jīng)多年考查,證實舜的確有才干,堯提出讓位于舜。舜辭讓不肯。在正月上日,舜“受終于文祖”。二十八年后,帝堯死,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喪期后,舜到堯廟謀劃政事。這就是今天看到的《舜典》中關(guān)于堯舜禪位的記載。《左傳》《孟子》《史記》關(guān)于堯舜的記載同今天所見《舜典》基本一致,說明《舜典》原本為《堯典》的一部分,流傳過程中雖有遺失,但保存下來的這些文字是可靠的,基本能反映出原來《堯典》對堯舜禪位的記載。
顧頡剛對孔子關(guān)于“唐虞禪”說法的否定,對孟子“扭扭捏捏躲躲藏藏”的批評,主要原因是沒有弄清楚儒墨兩家堯舜禪讓故事的區(qū)別。
孔孟皆承認“唐虞禪”的事實,但是,當(dāng)?shù)茏泳瓦@個問題請教孟子時,孟子又是另一番說法?!睹献印とf章上》: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薄疤炫c之者,諄諄然命之乎?”“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p>
既然《堯典》中有堯舜相禪的記載,而孔孟又都承認“唐虞禪”的事實,為何當(dāng)萬章向孟子提問時,孟子又斷然否定了呢?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孔孟所講述的“唐虞禪”與墨家宣揚的“禪讓”并不是一回事。韓非批評說:“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fù)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韓非子·顯學(xué)》)韓非在批判儒墨的同時,也清楚地指出兩家眼里的堯舜“取舍不同”。
今本《尚書》中關(guān)于堯舜的敘述有模糊的地方:在被堯提拔重用之前,舜具有什么樣的身份地位?舜“受終于文祖”之后到堯去世前的那二十八年,堯舜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guān)系?舜是踐位還是攝位?《堯典》在這個問題上的模糊籠統(tǒng),給了墨家加工改編的空間,也成為儒墨分歧的關(guān)鍵。
《墨子·尚賢中》說:
古者圣王唯能審以尚賢使能為政,無異物雜焉,天下皆得其利。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魚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家主張尚賢,“雖在農(nóng)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又說:“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尚同上》)所以,在墨家的故事里,舜是起于耕、陶、漁、販之庶人,因其賢能,得到堯的舉薦而為天子。出于對墨家說法的疑惑,孟子的兩個弟子都請教過這個問題。萬章問:“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咸丘蒙問:“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不識此語誠然乎哉?”(《孟子·萬章上》)換句話說,“堯以天下與舜”“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都是墨家后學(xué)對禪讓故事的進一步演繹。所以,墨家的禪讓故事比《堯典》多了兩個情節(jié):一是舜耕歷山、陶河瀕、魚雷澤的庶人身份;二是舜在堯還活著的時候登上天子之位,而堯卻做了舜的臣下,率領(lǐng)諸侯北面事舜。在墨家的禪讓故事中,突出堯的“生而讓”,墨家通過這個故事把堯的尚賢讓賢推崇到無以復(fù)加的程度。
墨家的尚賢主張,順應(yīng)了戰(zhàn)國時代的潮流和社會變革的要求,堯舜禪讓作為尚賢的典范,也廣為流傳,連儒門弟子都頗感疑惑,墨家此說影響之大可見一斑。戰(zhàn)國楚簡如《容成氏》《唐虞之道》所述的禪讓故事,顯然也受了墨家的影響:“堯禪天下而授之,南面而王天下,而甚君。”[7](P157-158)可見,在孟子之時,儒墨關(guān)于禪讓的說法越來越相似,正如彭邦本先生指出:“兩家的學(xué)說有相同的議題、話語以至近似的主張,彼此互有影響并汲取過對方的智性資源?!保?]甚至孟子自己也深受墨家的影響,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孟子·告子下》),這是對墨家第一個情節(jié)的認同。
但對墨家的第二個情節(jié),孟子堅決予以否定。孟子認為堯薦舜于天,天受之,民擁戴,舜踐天子之位是堯喪三年之后。孟子說,如果堯在世而舜踐天子之位,居堯之宮,逼堯之子,這就是篡位。關(guān)于堯晚年的那二十八年,孟子認為是“堯老舜攝”,他依據(jù)《堯典》來駁斥墨家炮制的“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的說法。
此非君子之言,齊東野人之語也。堯老而舜攝也?!秷虻洹吩?“二十有八載,放勛乃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天無二日,民無二王。”舜既為天子矣,帥天下諸侯以為堯三年喪,是二天子矣。(《孟子·萬章上》)
孟子依據(jù)《堯典》的記載,以為堯晚年讓舜主政、主持祭祀的二十八年,舜只是攝政,而非踐位。不僅堯活著的時候舜未踐位,甚至堯死后三年喪期,舜依然未踐位,舜正式登上天子之位在堯三年喪期之后,這就是儒家的禪讓故事。
兩家都講述禪讓,但墨家側(cè)重的是“生而讓”,孔孟強調(diào)的是“死而禪”。孔孟所謂的“禪”,是堯死之后,由他生前選定的賢者舜繼位,而不是由堯的兒子丹朱繼位??鬃影延少t人繼位叫做“禪”,把由子孫繼位叫做“繼”,所以他說:“唐虞禪,夏后、殷、周繼,其義一也?!笨鬃诱J為,無論是“禪”還是“繼”,只要符合各自的社會禮制,都是合理的。儒家的“唐虞禪”是與“殷周繼”相對的概念,與《左傳》季文子“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的說法一脈相承。所以,孟子沒有自相矛盾,也沒有“扭扭捏捏躲躲藏藏”,他借孔子之語大大方方地承認“唐虞禪”,但堅決反對墨家編排的“堯以天下與舜”“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的“生而讓”情節(jié)。
儒家的“唐虞禪”符合尊賢理想,而墨家的卻是出于尚賢的主張。盡管墨家的尚賢與儒家的尊賢本質(zhì)上并不矛盾,但墨家“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的說法,卻嚴重違背儒家的崇禮及“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的思想,不僅孟子堅決批判,荀子對此的態(tài)度更為激烈。《荀子·正論》篇說:“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遣蝗弧L熳诱?,勢位至尊,無敵于天下,夫有誰與讓矣?”指斥禪讓說是“虛言”,是“淺者之傳,陋者之說”。孟子反對禪讓說,但承認“死而禪”,荀子卻從隆禮的角度,連“死而擅之”“老而擅之”也一并反對,表現(xiàn)出比孟子更為決絕的態(tài)度。
所以,顧頡剛對孔子語的質(zhì)疑,對孟子“扭扭捏捏躲躲藏藏”的批評,是沒有對儒墨兩家的禪讓進行仔細分辨。儒家依據(jù)《堯典》的敘述,認為“堯老而舜攝”,堯死后甚至是三年之喪期滿以后,舜才踐位,是“死而禪”。墨家把它改編為“舜南面而立,堯帥諸侯北面而朝之”的“生而讓”。墨家的改編如此成功、高明,使得后人把《堯典》也說成是墨家的作品。
孔孟對《詩》《書》等六籍經(jīng)典,向來持無比虔誠、尊崇的態(tài)度,孔孟所引《詩》《書》皆比較規(guī)范、可靠。因為現(xiàn)在看到的《尚書》幾經(jīng)劫難散佚,有太多后人的補苴,孔孟所引之《書》也顯得更為珍貴。而墨家向來視《詩》《書》為工具,為歷史故事,對傳統(tǒng)經(jīng)典沒有儒家的那份嚴謹,他們?nèi)∑渌瑁Y以為說,常常以虛為實,隨意改編,篡改《堯典》中“死而禪”炮制出“生而讓”的故事以宣揚尚賢的思想,這對墨家來說也算稀松平常。所以,墨家的禪讓故事是他們利用經(jīng)典、改編經(jīng)典最為成功的一筆?!痘茨献印ひ浴氛f墨子“學(xué)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墨家的學(xué)說來自儒家卻又不同于儒家。鄭杰文先生也認為從學(xué)術(shù)傳承上講,墨子的堯舜禪讓說來自孔子而有所發(fā)展。[8](P222)如果把《堯典》看做是墨家影響下的產(chǎn)物,則是本末倒置。
[1]董治安.先秦文獻與先秦文學(xué)[M].濟南:齊魯書社,1994.
[2]鄭杰文.墨家的傳《詩》版本與《詩》學(xué)觀念——兼論戰(zhàn)國《詩》學(xué)系統(tǒng)[J].文史哲,2006,(1).
[3]章學(xué)誠.文史通義校注[M].葉瑛,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
[4]呂思勉,童書業(yè).古史辨七(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彭邦本.楚簡《唐虞之道》與古代禪讓傳說[J].學(xué)術(shù)月刊,2003,(1).
[6]鄭杰文.禪讓學(xué)說的歷史演化及其原因[J].中國文化研究,2002,(1).
[7]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8]鄭杰文.郭店竹簡《唐虞之道》與儒墨“禪讓說”之比較[C]//劉大鈞.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責(zé)任編輯:楊旻
B224
A
1671-3842(2015)01-0034-06
10.3969/j.issn.1671-3842.2015.01.07
2014-06-18
董芬芬(1968—),女,甘肅莊浪人,教授,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xué)與文化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全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文》編纂整理與研究”(10&ZD103);西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青年教師科研提升計劃骨干項目“《左傳》編纂經(jīng)歷與學(xué)術(shù)地位變遷研究”(SKQNGG1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