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巖君,魏睦新
(南京醫(yī)科大學,南京 210029)
化痰消瘀湯劑治療HP陽性萎縮性胃炎的療效觀察?
孔巖君,魏睦新
(南京醫(yī)科大學,南京 210029)
目的:觀察化痰消瘀湯劑治療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至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與南京市鼓樓區(qū)中醫(yī)院就診的HP感染相關萎縮性胃炎患者130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65例。治療組給予口服中藥湯劑化痰消瘀湯劑和標準劑量質(zhì)子泵抑制劑四聯(lián)療法。對照組給予胃黏膜保護劑等對癥治療和標準劑量質(zhì)子泵抑制劑四聯(lián)療法,治療前后均行電子胃鏡和病理組織學檢測。結果:治療組癥狀改善、胃鏡、病理變化總有效率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HP根除率治療組75%,西藥組77%,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化痰消瘀湯劑治療HP陽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肯定。
化痰消瘀湯劑;HP陽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逆轉性;中醫(yī)藥療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慢性胃炎的一種,常見于中老年人群,以胃黏膜萎縮變薄和固有腺體減少或消失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腸上皮化生等癥狀[1]。近年來導師魏睦新在中醫(y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思想的指導下,結合西醫(yī)保護黏膜、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huán)、增強胃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功能等治療原則,擬專方化痰消瘀湯劑,對130例HP陽性萎縮性胃炎的病人進行臨床觀察,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納入CAG伴HP(+)患者130例,均為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至江蘇省人民醫(yī)院與南京市鼓樓區(qū)中醫(yī)院就診的患者。治療組65例,其中男32例,女 33例;年齡19歲~75歲;病程5~25年。對照組65例,其中男34例,女31例;年齡21歲~75歲;病程8年~2年。2組性別構成、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最終完成試驗者130例,無剔除和脫落。
1.2 納入標準
1.2.1 診斷標準 CAG診斷標準參考2002年版《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2003年重慶)》[3]。HP感染陽性參考桐城幽門螺旋桿菌專題研討會標準[4]。
1.2.2 納入標準 符合慢性萎縮性胃炎和HP陽性的診斷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歲。
1.2.3 排除標準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精神異常、認知障礙、無法配合者;胃癌、肝腎功能嚴重損害及重度心肺功能不全患者;同時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2.4 剔除標準 納入后有大出血或發(fā)現(xiàn)胃癌者;未用藥或無任何檢測記錄者。
1.3 分組與治療方法
1.3.1 分組 受試者納入后,按照 SAS統(tǒng)計軟件產(chǎn)生的隨機數(shù)字均分為2組,納入患者人數(shù)為奇數(shù)時則隨機剔除1個;將其中1組設定為治療組,另一組為對照組,每組各多少人。
1.3.2 給藥 治療組給予口服中藥湯劑化痰消瘀湯劑和標準劑量質(zhì)子泵抑制劑四聯(lián)療法,對照組給予胃黏膜保護劑等對癥治療和標準劑量質(zhì)子泵抑制劑四聯(lián)療法?;迪鰷珓┙M方:陳皮、半夏、半枝蓮、貓爪草、雞內(nèi)金、紫丹參、薏苡仁、蒲黃粉、蒲公英,隨病情變化可略微調(diào)整。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療程180 d。標準劑量質(zhì)子泵抑制劑四聯(lián)療法組成:雷貝拉唑10 mg,每次1片,14 d;呋喃唑酮100 mg,每次1片,7 d;阿莫西林250 mg,每次4片;膠體果膠鉍50 mg,每次3片。
1.4 觀察指標
①觀察胃脘痛、脹滿、噯氣、泛酸、嘔吐清水、口苦口干、大便稀溏、乏力、納差、便秘等臨床癥狀,每周按積分方式紀錄1次。各項癥狀依病情程度分為輕、中、重度,分別計1、2、3分;②胃黏膜活檢標本取自胃竇部距幽門2 cm處,大彎、小彎、后壁及病變明顯處定位活檢(活檢處注入印度墨汁作為標志),依據(jù)各項病變程度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5級,分別計0、1、2、3分,各部位組織、癥狀得分之和為各項目之總積分,治療前后統(tǒng)計并進行比較。治療前后活組織病理檢查部位力求一致,并觀察服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③HP感染變化:分別于治療前1 d、停藥后1個月、6個月各做1次14C-UBT呼氣試驗,治療前2周內(nèi)須停服抗HP藥物。
1.5 療效判斷標準
1.5.1 臨床癥狀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擬定。臨床治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癥狀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主要癥狀、體征明顯減輕,癥狀積分減少≥30%;無效 :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
1.5.2 胃黏膜病理活檢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試行)擬定。臨床治愈:胃鏡復查黏膜炎癥明顯好轉達輕度,病理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常或消失;顯效:胃鏡復查黏膜炎癥好轉,病理檢查證實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恢復正?;驕p輕2個級別;有效:胃鏡復查黏膜病變范圍縮小1/2以上,病理檢查證實炎癥減輕1個級別以上,腺體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異型增生減輕;余為無效。
1.5.3 HP感染變化 依照桐城HP專題會[4]診斷標準,“陰性”定為治愈。
1.5.4 安全性指標 試驗前和用藥后用電話訪問受試者有無心慌、頭痛、嘔吐、惡心、面紅等變化;試驗前和用藥后2周檢查血、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IBM 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癥狀積分比較
表1顯示,2組治療前后各癥狀積分均降低,即2組治療后“胃痛、噯氣、食欲不振、泛酸、便秘、腹瀉便溏、口干口苦”均有改善(P<0.05),而“胃痛、噯氣、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幾個癥狀的改善程度治療組大于對照組(P<0.05)。
表1 2組癥狀改善積分比較(分,±s)
表1 2組癥狀改善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 間 組 別 胃痛 噯氣 食欲不振 泛酸 便秘 腹瀉便溏 口干口苦治療前 對照組 1.90±0.21 2.00±0.18 1.44±0.16 1.50±0.25 0.30±0.32 1.67±0.18 1.21±0.22治療組 1.57±0.08 1.62±0.12 1.23±0.20 1.49±0.19 0.35±0.21 1.67±0.27 1.22±0.11治療后 對照組 1.37±0.17* 1.50±0.22* 0.82±0.26* 0.70±0.16* 0.29±0.23* 1.11±0.14* 1.18±0.15*治療組 0.11±0.42*△0.38±0.24*△0.21±0.35*△1.05±0.09* 0.01±0.19* 0.20±0.24* 0.76±0.25*△
2.2 2組胃鏡及病理結果的比較
表2顯示,治療后對照組的“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治療組“萎縮、腸化、不典型增生”癥狀治療后較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
2.3 臨床療效
表3顯示,2組總有效率治療組92%,對照組75%,2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胃黏膜病理積分比較(分,±s)
表2 2組胃黏膜病理積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時 間 組 別 萎縮 腸化 不典型增生治療前 對照組2.66±0.32 1.62±0.19 1.10±0.20治療組 2.67±0.32 1.63±0.20 1.14±0.20治療后 對照組 2.32±0.30 1.63±0.31 1.10±0.30治療組 0.35±0.21*△0.82±0.30*△ 0.34±0.18*△
2.4 治療前后1個月、半年后HP感染比較
對照組的65人中治療后1個月HP陽性者15人占23%,半年后為16人占25%;治療組65人中治療后1個月HP陽性者為16人占25%,半年后為18人占28%。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例(%)]
2.5 安全性評價
用藥期間2組均未出現(xiàn)不良反應。
我國每年胃癌死亡患者近30萬,占癌癥死亡人數(shù)的23.2%。由于胃癌的病因還不完全清楚,實施針對病因的一級防護比較困難,因此,如何治療胃癌前病變成為胃癌二級防護的重要內(nèi)容。CAG作為胃癌的癌前病變,在胃癌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關鍵作用,CAG的防治已成為胃癌二級防護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5]。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CAG的發(fā)生與HP感染有關,已有許多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觀察到HP的根除有助于改善HP相關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也可得到逆轉[6]。現(xiàn)代醫(yī)學將HP陽性作為CAG患者的一個伴隨癥狀進行對癥治療,與HP陰性的CAG患者治療思路沒有差異[7],中醫(yī)對于CAG的治療則從整體觀念出發(fā)進行遣方用藥,治療上有著自身的特點。
CAG屬于中醫(yī)學“胃痞”“胃脘痛”“噯氣”等范疇,外邪犯胃、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勞倦過度或久病及胃等為主要致病因素,多為本虛標實之證。其病機主要為脾胃虛弱、痰濕阻滯、痰瘀互結、肝胃不和。因為CAG是一個易于遷延、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疾病,胃炎多痛,胃痛日久,久則入絡,必有瘀血,故在治療CAG的過程中,始終要重視活血化瘀法的運用[8]。化痰消瘀湯劑中陳皮、薏苡仁、半夏、貓爪草化痰散結、解毒消腫;蒲黃粉、半枝蓮、仙鶴草、丹參:止血活血補虛、抗腫瘤消炎[9];雞內(nèi)金健胃消食,加快胃排空,全方配伍以整體觀念為指導,從宏觀上把握疾病,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具有化痰消瘀、利水消腫、散結消癥兼以補虛的作用,還可抗菌消炎,改善循環(huán),保護胃黏膜,預防腫瘤等。另外,在HP殺菌方案選擇上,課題組發(fā)現(xiàn)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以HP反復感染者居多,故在三聯(lián)療法中用呋喃唑酮取代常規(guī)的克拉霉素進行HP的根除治療。
此次研究中,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根治HP上無差異,而在改善胃黏膜的萎縮及腸化方面,治療組體現(xiàn)出明顯優(yōu)勢,即化痰消瘀方劑相對于以對癥治療為主的西醫(yī)治療在改善HP陽性CAG患者胃黏膜萎縮、腸化生效果更為明顯,表明中藥在改善CAG病人臨床癥狀方面療效更為顯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地區(qū)局限性。本研究的病源局限于江浙及廣東福建等華東地區(qū)。二、樣本量相對較小,限于經(jīng)費等條件的限制,共納入130人;三是缺乏關于藥物作用機制的深入研究。中醫(yī)限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技術的局限性,在中藥配伍以及作用機制方面的研究尚存在許多障礙。關于中藥作用機制的研究,本課題組做過許多嘗試,發(fā)現(xiàn)化痰消瘀方對CAG的逆轉作用可能與下調(diào)突變型P53基因的表達及AMPK?的活化有關[10],另外還發(fā)現(xiàn),中國漢族人群中TLR4基因多態(tài)性與CAG的風險密切相關[11],為基因治療CAG等癌前病變提供了基礎。但對于解釋中藥方劑的相互作用以及與機體如何作用還遠遠不夠。在今后的研究中,期待有更多大樣本、前瞻性、隨機雙盲對照試驗,與更多關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理論及臨床應用作用機制的研究。
[1]Warren JR.Gastric pathology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J].Gastroenterol Clin North Am,2000,29(3):705-751.
[2]國家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41.
[3]慢性胃炎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治療,2005,10(3):181-184.
[4]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旋桿菌若干臨床方面的共識意見(2003年安徽桐城)[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4,43 (4):316-317.
[5]WEN XG,PENG AB.Progress study of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J].Medical Recapitulate,2007,13(9):676-677.
[6]Keto Y,Ebata M,Okabe S.Gastric mucosal changes induced by long term infectio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 Mongolian gerbils: effects of bacteria eradication[J].J Physiol Paris,2001,95(1-6):429-436.
[7]李達斌.慢性萎縮性胃炎治療現(xiàn)狀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2,9(5):158-159.
[8]危北海.慢性胃炎的診治經(jīng)驗[J].中國臨床醫(yī)生,2012,41 (1):10-15.
[9]楊永杰,王化河,王強.丹參對大鼠急性胃黏膜損傷保護作用的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04,25(7):54-55.
[10]魏睦新,王平,吳燕敏,等.中藥治療胃癌癌前病變的Meta分析及化痰散瘀方的干預研究[C].第十二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微循環(huán)學術會議會議指南及論文摘要.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微循環(huán)專業(yè)委會,2012.
[10]FAN Y,WU YM,LIU H,et al.Polymorphisma of the TLR4 genes are as sociated with risk of precancerous lesion of gastric cancer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27(5):436.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Huatanxiaoyu Decoction in Curing HP Related Atrophic Chronic Gastritis
KONG Yan-jun,WEI Mu-xin△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210029,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Huatanxiaoyu decoction in curing Helicobacter Pylori(HP)related atrophic chronic gastritis.Methods:To randomly group 130 case patients of H P related atrophic Chronic Gastritis into TCM therapeutic group,western medicine(WM)control group,6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therapeutic group takes TCM Huatanxiaoyu decoction two times per day and the medicines for HP.WM groups takes symptomatic treatment.Results:Total effective rates of symptom improvement,Endoscopy and pathologic change in therapeutic group is better than that in WM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The curing rate of H P in therapeutic group is 75% and 77% in WM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is not significant.Conclusion:th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of TCM Huatanxiaoyu decoction in curing HP related atrophic chronic gastritis is positive.
Huatanxiaoyu decoction;HP related atrophic chronic gastritis;precancerous lesions;reversibility;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R
:A
:1006-3250(2015)09-1171-03
2015-02-14
江蘇省中醫(yī)藥局課題基金資助項目(JD11040)
△通訊作者:魏睦新,Tel:025-68136267,E-mail:weimuxin@ nj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