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希子今年十一歲,擁有四本精美的作文集:有看圖寫話,有命題作文,有觀后感、讀后感等等,都是她這些年成長的足跡。
在希子不到半歲時,我和孩子的閱讀時光就開始了。我給希子講故事、放兒歌,我倆還常常一起唱一起演。希子的爸爸也特別愛看書,我們家書房里書非常多,有滿滿的幾墻。我們都耐心地為希子創(chuàng)造著讀書的氛圍。
上了一年級,希子已經是一個有點兒文化的小朋友了。除了閱讀,老師也開始教她們寫話了。一次,我參加區(qū)里的培訓,全國非常著名的小學語文專家賈志敏先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他年輕時,一次很有幸和葉圣陶先生的兒子葉至善一起參加會議,葉至善先生也是一位大作家。他很想知道,像葉圣陶先生這樣的大作家是怎么指導兒子寫作的。葉先生卻說,自己的父親從來不教孩子寫作。小時候,父親只要求他們三兄妹每天從書架上取一本書,歸還時要寫一段感受。感受多的就多寫點,感受少的就少寫點。寫完后,父親也從來不看,只讓每個人念給他聽。父親每次都說寫得很好,還會說哪些句子給了自己什么樣的感受,讓三兄妹十分開心,因此越寫越多、越寫越想寫。
賈志敏先生講的這個故事對我啟發(fā)很大。在希子開始寫作后,我就扮演起了葉圣陶先生這樣的聽眾。每次她寫完后,都會坐在我的腿上念給我聽,我也總是陶醉在她的文字里。我會隨著她的聲音頻頻點頭,有時還會開心地拍手。小小的人兒在媽媽的懷抱里,在媽媽的賞識中頗為滿足。每一次,只要她寫完了,我不管多忙都會放下手里的事情,聽她把文章讀完。如果有覺得可以修改的地方,我就和她商量。她多半都不會同意,并且總是有自己的理由;而我也總是尊重她的原創(chuàng),因為孩子的語言是最美的!現在,她的文章已經超越了她的年齡,文筆也有了自己的風格,但她還是喜歡像小時候一樣把文章念給媽媽聽,享受媽媽發(fā)自內心的賞識和鼓勵。
在希子的成長路上,一直有一些特別強大的力量推動著她。教希子語文的白老師從一年級開始,就在班里營造了濃濃的讀書氛圍。她用各種方式激勵孩子們讀書,甚至連發(fā)給孩子們的獎品都是書!孩子們對書的渴望,就像對榮譽的渴望一樣強烈。
正如希子爸爸所說:讀書,猶如存款;寫作,就是取款。存多了,取就容易了。所以,希子的寫作,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流淌著——她從一年級開始就頻頻向報社投稿,到現在,她已經是三家媒體的小作者啦!
希子說:長大了她想當作家,當畫家,當旅行家。她要邊游邊寫,邊寫邊畫,描繪祖國的山山水水,記錄人間萬事百態(tài)!讓我們共同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