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氣安裝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電氣安裝質量對建設單位使用和安全影響意義重大,直接影響建筑物能否正常使用。由于電氣安裝施工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質量問題,對建筑工程質量產(chǎn)生極大危害。本文對建筑工程中常見電氣安裝質量通病進行淺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建筑工程;電氣安裝;質量;對策
1.建筑電氣安裝工程現(xiàn)狀
建筑電氣安裝工程是我國整個建筑工程產(chǎn)業(yè)鏈里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實現(xiàn)智能化、現(xiàn)代化的一項重要工程[1]。目前,我國建筑工程中對電氣安裝要求日益提高,電氣安裝的質量直接影響建筑物的總體質量甚至未來用戶的人身財產(chǎn)安全[2]。因此,電氣安裝工程質量是建筑物實現(xiàn)智能化的保障,同時也是建筑功能實現(xiàn)的基礎。本文對建筑工程中常見電氣安裝質量通病進行淺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2.建筑電氣安裝工程特點
機電安裝工程的核心是電氣安裝施工, 其系統(tǒng)復雜,工序繁多。從整體工程開始至最后交工驗收,運行, 是一項由始至終都要配合的安裝內(nèi)容。而電氣工程施工質量、進度直接影響到其他專業(yè)的進度和使用功能。電氣工程從建筑工程開始就要進入配合預埋,是最早進入,最遲結束的專業(yè)工程[3]。
電氣工程涉及的技術標準、規(guī)范、規(guī)程較多,電氣工程安裝與土建專業(yè)、給排水專業(yè)和暖通專業(yè)等密切配合,組成一個功能完善、動作協(xié)調的有機統(tǒng)一體。電氣工程師應當根據(jù)電氣工程的專業(yè)特點,結合實際情況,編制相依的監(jiān)理實施細則,以便更好的開展監(jiān)理工作[4]。
3.建筑電氣安裝工程中存在問題與原因
3.1電氣安裝施工常見的質量問題[5、6]
3.1.1防雷接地
防雷接地不符合要求注意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引下線、均壓環(huán)、避雷帶搭接處有焊渣、焊瘤、咬肉、虛焊及焊縫不飽滿等缺陷;
(2)焊渣未敲掉、避雷帶上的焊接處未涂刷防銹漆;
(3)用螺紋鋼代替圓鋼作為搭接筋;
(4)利用對頭焊接的主筋作為避雷引下線。
3.1.2電氣材料與設備
(1)缺少產(chǎn)品合格證生產(chǎn)許可證、技術說明書和檢測試驗報告等文件資料;
(2)電纜耐壓低絕緣電阻小、抗腐蝕性差、耐溫低且內(nèi)部接頭多絕緣層與線芯嚴密性差;
(3)導線電阻率高、熔點低、機械性能差、截面小于標稱值、絕緣差等;
(4)動力照明插座箱外觀質量差,幾何尺寸未達到要求,鋼板塑殼厚度不夠,影響箱體強度,耐腐蝕性達不到要求;
(5)開關插座導電值與標稱值不符合,導電金屬片彈性不強,接觸不好,易發(fā)熱,不符合安全要求,塑料產(chǎn)品阻燃低、耐溫安全性能差等;
(6)燈具光源粗制濫造,機械強度差,防銹防腐性能差,使用壽命短等;
(7)各種電線管壁薄,強度差,鍍鋅層質量不符合要求,耐折性差等。
3.1.3室內(nèi)管線敷設
(1)管路經(jīng)過變形縫處未采取相應措施,彎曲半徑太小,有扁凹裂現(xiàn)象;
(2)管口有毛刺,管口不防護,致使管道堵塞,管煨彎及焊接處不作防腐處理;
(3)金屬導管的管材不符合要求,套接緊定式鋼導管(JDG)的管材配件不合格;
(4)柔性導管的長度超長無專用接頭,有退股、脫節(jié)現(xiàn)象;
(5)管道外水泥砂漿保護層太薄,造成墻地面順管路裂縫;
(6)箱盒任意開孔,不齊整;安裝電器后箱盒內(nèi)垃圾未消除;
(7)線路配管不到位,電線外露,暗配管時該段電線直接埋入墻內(nèi),交叉作業(yè)時該段電線容易損傷。
3.1.4電纜與母線安裝
(1)線槽敷線導線過多且亂,電線、電纜的外表顏色不符合要求;
(2)電氣豎井面積小,強弱電同井未考慮干擾,電纜孔封堵不嚴密,垂直固定電纜的支架太小,太軟向下傾斜;
(3)電線、電纜的連接端子未處理好,電纜穿過進戶管后沒有封堵嚴密;
(4)插接式母線的插接箱箱體小、高度不符合要求;
(5)母線支、吊架安裝不符合要求,母線支、吊架接地不可靠;封閉、插接式母線搭接處未處理好。
3.1.5配電箱的安裝與配線
(1)變壓器、(低)壓開關柜的接地不符合要求,變配電室內(nèi)照明燈具安裝位置不合理;
(2)變配電室有無關管道,電纜溝有滲漏現(xiàn)象;
(3)箱體與墻體有縫隙,箱體不平直,箱體內(nèi)的沙漿雜物未清理干凈;
(4)基礎型鋼埋設方法不統(tǒng)一,誤差過大,柜與柜并立安裝時拼縫不平正;
(5)柜與柜之間的外接線的編號不按標準接線圖編號;
(6)箱殼的開孔不符合要求,特別是用電焊或氣焊開孔,嚴重破壞箱體的油漆保護層。
3.1.6開關、接線盒與面板安裝
(1)普通開關、插座的布置、安裝不符合要求,開關、插座的接線錯誤;
(2)托兒所、小學、特殊場所開關、插座安裝高度不夠;
(3)線盒預埋太深,高程不一;面板與墻體間有縫隙,面板有膠漆污染,不平直;線盒有沙漿雜物;
(4)開關插座的相線、零線和PE保護線有串接現(xiàn)象;
(5)開關插座的導線線頭裸露,固定螺栓松動,盒內(nèi)導線余量不足。
3.1.7照明調試
(1)到開關的控制回路未作標志,接線時隨意連接,照明箱內(nèi)的回路無標識;
(2)交接驗收條件進行交接驗收,混淆公用建筑與民用住宅運行試驗時間;
(3)未檢查記錄燈具的可靠性安全性和耐久性。
3.2電氣安裝施工產(chǎn)生質量問題的原因[7]
3.2.1監(jiān)管力度不夠
電氣安裝人員是建筑電氣工程施工中的主要參與者,其素質與技術能力水平,直接決定建筑電氣工程的質量,近些年,電氣安裝人員需求量增大,但是電氣安裝人員技術存在著良莠不齊的問題,他們?nèi)狈碚撆c實踐知識,對建筑電氣安裝工程施工安全及質量產(chǎn)生較大隱患。
同時,建筑工程中存在少數(shù)建設單位、監(jiān)理單位和施工單位對電氣安裝工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對電氣安裝工程隊伍的選擇把關不嚴,在施工過程中也缺少一定的監(jiān)督力度。
3.2.2設備及材料質量問題
目前,市場上的電器材料種類繁多,存在各類殘次品和假冒偽劣產(chǎn)品以次充好,甚至部分假冒偽劣產(chǎn)品與正品在外觀上高度相似,使人們在挑選電器時真假難辨。采購環(huán)節(jié)(下轉185頁)(上接161頁)應當嚴格把控,避免購買到假冒偽劣產(chǎn)品,防止假冒的產(chǎn)品一旦用在建筑工程中,就會對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帶來一定的隱患。
3.2.3電氣安裝過程出現(xiàn)問題
電氣工程施工過程出現(xiàn)問題在于施工企業(yè)本身的管理體系不夠健全,且缺乏相應的管理體系執(zhí)行力度,同時電氣安裝圖設計不完善也給安裝人員帶來了施工障礙等。
4.建筑筑電氣安裝工程的對策[7、8]
4.1加強監(jiān)管力度
電氣工程安裝人員是建筑電氣安裝工程的具體執(zhí)行者,因此,施工單位應做好電氣工程安裝人員的甄別與選拔。建筑電氣安裝工程的整體質量的提高,是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一線施工人員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的成果。
建設單位、監(jiān)理單位和施工單位應引進具備工程設計經(jīng)驗與專業(yè)理論知識專業(yè)人才,促進其知識化和專業(yè)化的提高,以加強電氣安裝監(jiān)管力度。
4.2提高電氣設備和材料質量
電氣設備和材料是施工企業(yè)進行建筑電氣安裝工程施工的前提和基礎。采購單位和人員不僅僅要做好對于電氣設備和材料的鑒定,還要加強對于電氣設備和材料的資質管理。電氣設備和材料進場之后,施工單位應按照流程對于電氣設備和材料進行審核,對于有問題的電氣設備和材料,要堅決退回,避免出現(xiàn)由于電氣設備和材料不合格而導致其他建筑電氣質量問題出現(xiàn)。
4.3全面落實質量管理
建筑電氣安裝工程施工質量與施工技術、檢測技術、信息技術以及裝備技術密切相關。在電氣安裝施工中,應當不斷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進行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并建立完善的技術標準,不斷提高電氣安裝施工水平,確保施工質量。同時,施工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電氣安裝工程管理崗位責任制,對電氣安裝工程施工進行全過程管理,明確責任、施工內(nèi)容與方法,并根據(jù)施工特點,確定電氣安裝工程管理目標。
5.總結
建筑電氣施工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問題,管理人員應該不斷的提高、完善自己,結合現(xiàn)場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管理,建立符合實際的管理體系,落實全面質量管理,及時發(fā)現(xiàn)和整改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提高電氣安裝工程質量。
參考文獻
[1] 陳勇.建筑電氣安裝工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12, 11(12):91-92.
[2] 王守湖,林江濤.建筑電氣安裝工程中監(jiān)理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建筑科學. 2008, (16):77-78.
[3] 王仲夏,袁仁武.電氣安裝工程施工的監(jiān)理工作[J].山西建筑. 2009,35(33):232-233.
[4] 陳其標.建筑電氣工程監(jiān)理工作的問題分析[J]. 建材與裝飾. 2008, (2):98-99.
[5] 張永剛.淺析電氣安裝工程施工質量常見問題與解決對策[J].黑龍江科技信息. 2009, (3):250.
[6] 孫敦強.探析建筑電氣安裝工程存在的質量通病[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18):321.
[7] 張新生.新時期建筑電氣安裝工程質量控制策略探討[J].電源技術應用.2014, (1):127.
[8] 莊靜琳.淺談建筑電氣施工中常見的質量問題及解決對策[J].建筑科學.2011, (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