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著的“解讀油”
16世紀的歐州戰(zhàn)火迭起。當時,法國軍隊中缺少正規(guī)的醫(yī)生,很多醫(yī)生是由理發(fā)師兼職的。由于當時醫(yī)療水平很低,醫(yī)生又大多未經過正式培訓,因此有些治療手段現在看起來十分可笑。那時,傷員中受傷最多的是槍傷,人們認為,子彈進入人體后會引起中毒,而防止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取出彈頭后向患者傷口內施以“解毒劑”——燒沸的油!不過,這種“灌沸油解毒”法往往導致傷員傷情加重,甚至死亡。
多年從事戰(zhàn)地醫(yī)療工作的法國醫(yī)生安布羅斯。巴雷,以前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治療槍傷。有一天,又有~大批受了槍傷的士兵被送來醫(yī)治,可不巧的是油用完了。怎么辦呢?巴雷經過仔細考慮后,決定用蛋黃、松節(jié)油等混和成消毒劑,代替沸油注入士兵們的傷口里。
出乎意料的是,經過這種方法治療的士兵們的傷口不僅沒有腫脹,而且傷情大有好轉。巴雷心中暗自高興,沒想到這次嘗試歪打正著,自己無意發(fā)明的“解毒油”居然緩解了眾多士兵的痛苦,挽救了很多幾近喪命的士兵。
其實巴雷初到巴黎時也只是一名理發(fā)師學徒,但后來通過不斷學習,他成了16世紀一流的外科醫(yī)師。巴雷在外科技術上做出的主要貢獻有:他證明了醫(yī)治槍傷最好是敷鎮(zhèn)痛藥,而不是“灌沸油解毒”法;他發(fā)現斷肢后最佳的止血方法是扎緊割開的動脈,而不是用當時普遍使用的烙鐵燒灼法;他發(fā)現孕婦在分娩前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改正腹中胎兒不正的胎位,從而讓孕婦順利生產;他發(fā)明了能夠做許多動作的假肢……難怪人們稱安布羅斯。巴雷為“近代外科醫(yī)學之父”呢!
玩具蟋蟀的妙用
在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作戰(zhàn)中,美國第101空降師于6月5日夜間搭乘滑翔機實施了空降,由于受到德軍防空炮火的攔阻,全師約80%的官兵降落在了一個長約43千米,寬約24千米的長方形地帶上。若此時部隊不能迅速集結,則可能很快被德軍消滅。但是想要在這么大的一片區(qū)域內讓部隊快速集結,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讓德軍意外的是,美國第101空降師的官兵們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戰(zhàn)友,并且迅速組成了戰(zhàn)斗隊形。
原來,在空降前的模擬演習中,第101空降師的師長馬克斯韋爾·泰勒就考慮到了這個難題,他將此難題呈報華盛頓,不久就得到復電說,經專家研究,這個難題已經得到了解決。那解決辦法是什么呢?原來是幾千只玩具蟋蟀!
空降當晚,泰勒把玩具蟋蟀發(fā)給每位空降官兵,官兵們只需輕輕一捏,玩具就能發(fā)出逼真的蟋蟀叫聲,官兵們以此作為聯絡信號,就能迅速在黑夜中找到自己的戰(zhàn)友,完成集結任務。怎么樣,這個辦法夠絕妙吧!
1936年的春天剛剛到來,意大利當局就開始了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同時,各大媒體也拼命地鼓吹戰(zhàn)爭制勝論。
一天,某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條新聞,說是政府為了在全世界彰顯意大利軍隊的威風,召集了大批專家,花了巨額資金,用牛奶蛋白合成了一種新型材料——“人造羊毛”。用這種“人造羊毛”制成的軍裝有抗熱、耐磨、防水等功能,它象征著威嚴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軍人穿上這種軍裝后將神氣百倍,作戰(zhàn)實力將大大增強。不久,一支穿著新式軍裝的意大利軍隊就耀武揚威、神氣十足地踏上了非洲沙漠,準備對那里的人民發(fā)動戰(zhàn)爭。
這支神氣的意大利軍隊到達非洲沙漠時正值6月,烈日下的沙漠仿佛一個巨大的火盆,整個軍隊像掉進了火海,最要命的是,那身被吹得神乎其神的新式軍裝又厚重又不透氣,穿著它簡直就像披了一張火毯,官兵們走一步歇三步,個個汗流浹背,嘴唇干裂,滿身黃沙,狼狽不堪。走著走著,突然有士兵發(fā)現遠處有一條小河,軍隊中的每個人都像望見了救星一樣,紛紛扔掉武器,連衣服都沒脫就跳進了河水里??墒菦]過一會兒,原本穿在他們身上的軍裝就開始七零八落地散開了,河中遍是衣不遮體的官兵。
原來,這種“人造羊毛”怕光又怕水,在曝曬或浸水之后,纖維的強度會大大降低。意大利軍隊鬧出這么大的笑話,如何還敢神氣呢?
香水也能來領路
和玩具蟋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香水。香水好像和戰(zhàn)爭根本不沾邊,不過在某些特殊場合,香水還真能帶來妙用!
“二戰(zhàn)”期間,日軍與美軍在南太平洋的瓜達卡納爾島展開了為期幾個月的激烈爭奪戰(zhàn)。由于當時美軍掌握著制空權,因此白天作戰(zhàn)對日軍極為不利,日軍只能在夜間行動。但瓜達卡納爾島地形異常復雜,夜間行動的日軍常常遭遇有人掉隊甚至失蹤的情況。
一天夜里,守島的日軍指揮官決心趁天黑,出奇不意地奪回曾被美軍占領的一個制高點,他命令一名叫倉桂的中尉帶領一支小分隊去執(zhí)行這個任務。怎樣才能讓士兵們在黑夜的叢林中順利行進而不掉隊呢?倉桂中尉忽然想到自己不久前給妻子買了一瓶香水,他急中生智,忙從背囊中取出香水,往自己和士兵們的背包和衣服上噴灑。當香水的芳香把隊伍連接在一起時,大家無不對中尉的妙招叫好。在香水味的聯系下,這支小分隊不僅沒有人掉隊,而且還提前到達了指定位置,重新奪回了那個制高點。
“喀秋莎”威震敵膽
《喀秋莎》是一首廣為流傳的蘇聯民歌,歌曲講述了一名叫“喀秋莎”的女孩深深思念著在軍中服役的愛人,盼望他早日歸來的故事?!翱η锷?,多么動聽的名字,讓人很難把它跟火箭炮聯系在一起,不過,“喀秋莎火箭炮”確實在蘇聯衛(wèi)國戰(zhàn)爭中展現了令人震驚的威力!
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悍然向蘇聯發(fā)動了進攻,很快德軍就攻占了蘇聯戰(zhàn)略重鎮(zhèn)——奧爾沙,而奧爾沙火車站就成了德軍運送補給物資的供應站。1941年7月14日,一列裝載德軍軍用物資的列車正緩緩進站,突然幾十條“火龍”騰空而起,呼嘯著向火車撲來。緊隨著就是一連串的爆炸,頓時車站硝煙四起,火光沖天,列車和站臺上的許多德國兵瞬間就被送上了“西天”,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齊射,僅僅十幾秒鐘,它就摧毀了目標,從此聲威大振。
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炮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發(fā)射如此多的炮彈?德軍的這個疑問直到莫斯科會戰(zhàn)期間才被解答。那時德軍首次繳獲了一種架在卡車上的火箭發(fā)射器,才了解到蘇聯的這種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當時的德軍稱它為“斯大林的管風琴”)。那時,“喀秋莎火箭炮”的研制工作被嚴格保密,很多蘇軍都不知道它的正式名稱,只是看見炮車上刻有字母“K”,就很自然地聯想到了“喀秋莎”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