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晴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英語文化視野下的西方名畫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文化素質(zhì)課程新探
梁 晴
(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 應用外語學院,廣東 深圳 518055)
高職院校重視專業(yè)技能教育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教育。本文以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開設的“英語文化視野下的西方名畫”這門文化素質(zhì)課程為例,分析開設此門課程的背景、目的、教學內(nèi)容、教學實踐和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是英語語言技能學習與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相結合的一次教學嘗試和探索。
文化素質(zhì)教育;西方名畫;英語學習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地將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發(fā)展的重要戰(zhàn)略。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堅持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同時,把文化育人作為教育教學改革的先導方向,先后頒布《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實施方案》和《文化育人實施綱要》,率先在職業(yè)院校提出“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進文化育人、以文化引領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實現(xiàn)高職教育轉型升級”的理念,創(chuàng)立高職院校文化育人理論體系?!秾嵤┓桨浮钒盐幕刭|(zhì)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融通定為文化建設的原則之一,“深化專業(yè)課程改革,既要突出高職特色,注重核心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又要注重文化素質(zhì)養(yǎng)成,將文化素質(zhì)教育滲透到專業(yè)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與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及專業(yè)技術技能訓練緊密結合。”
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為了保證學生順利畢業(yè)找工作,過于強調(diào)學生的過級率,使學生終日忙于“考證”、“過級”,對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一直不夠重視。曾有學者對150名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的社會文化能力明顯落后于語言能力[1]。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有學者斷言:“語言脫離其根植的文化是無法存在的?!盵2]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先學好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學校充分意識到語言與文化的緊密關系,要求從事公共英語教學的老師除了講授綜合英語的必修課之外,每年還要開設一門語言技能和文化素質(zhì)相結合的英語選修課。
這門課程同時也是一門藝術鑒賞課。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課程歷來把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實用技能上,擠壓了文化類課程的課時,這門課程針對高職院校學生對西方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知識接觸少的現(xiàn)狀,有效地發(fā)揮藝術的美育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力和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人格和精神的健康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有藝術教育家將其作用上升到理論高度,認為在如今這個科技理性盛行的“專業(yè)化”年代,通過藝術賞析,可以將“個體的情感經(jīng)驗、智慧經(jīng)驗、知覺經(jīng)驗和審美經(jīng)驗統(tǒng)整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個體身心得到均衡發(fā)展。”[3]這門課程以“藝術欣賞”的獨特形式,讓學生暫時擺脫現(xiàn)實世界的瑣碎紛擾,在繪畫的藝術世界里領悟人生的崇高和美好。
《英語文化視野下的西方名畫》在開課四年之后,獲得學校文化素質(zhì)課程建設立項,在如何把專業(yè)技能學習與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相結合這方面,開始了獨特的實踐和探索。
開設這門校級選修課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英語語言學習的同時增強自身的文化素質(zhì)涵養(yǎng),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使他們把英語作為一個領略和賞析西方藝術精萃的工具,擺脫第二外語對理解的束縛,在色彩、線條和光影構建的藝術世界里暢游。希望學生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達到以下四個具體的目標:第一、掌握西方藝術文化領域必需的術語和詞匯,例如正確地讀寫每個對西方藝術史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畫家的名字、主要藝術流派的名稱、重要歷史事件的地名和人名等;第二、掌握每個畫家的生平故事和作品的主要特征;第三、掌握名畫里蘊含的文學、宗教、歷史、地理、哲學、風俗習慣等多個方面的文化知識;第四、能夠用英語描述自己對某位畫家及其作品或某藝術流派的理解和看法。
文化是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tài)在內(nèi)的精神產(chǎn)物。把繪畫藝術作為了解西方文化的切入口是非常明智之選,因為它是一個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寶藏,透射出西方社會包括文學、宗教、歷史、社會風俗習慣和生活等多個不同的文化側面。
在文學方面,無數(shù)繪畫作品從古希臘羅馬神話和經(jīng)典文學作品中獲取創(chuàng)作靈感。意大利畫家波提切利著名的《維納斯的誕生》和《春神》就是取材于古希臘羅馬神話關于愛神維納斯和春神弗洛拉的故事。英國畫家米萊斯曾根據(jù)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創(chuàng)作出傳世佳作——《奧菲麗婭》,以凄清的畫筆表現(xiàn)了哈姆雷特的女友奧菲麗婭因遭到戀人的誤會而投水自盡的場景。
繪畫藝術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宗教的聯(lián)系密不可分。教會資助畫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圣經(jīng)》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意大利畫家達芬奇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晚餐》。除此之外,還可以找到許多其他明證,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廷教堂穹頂繪制的宏篇巨作《創(chuàng)世紀》,分三組九個場景描繪了包括“上帝創(chuàng)造亞當”、“逐出樂園”、“諾亞方舟”等一系列重要的圣經(jīng)故事,為學生了解《圣經(jīng)》舊約提供了形象直觀的素材。
從繪畫作品中可以學習到重要的歷史知識。例如,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大衛(wèi)的畫作《馬拉之死》和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為學生再現(xiàn)了法國資產(chǎn)階級大革命的史實背景。在《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中,西班牙畫家弋雅則真實地再現(xiàn)了西班牙人民反抗拿破侖侵略的歷史事件。
繪畫還能夠幫助學生了解到某一時期當?shù)氐纳鐣L俗習慣。法國印象派畫家馬奈經(jīng)常到咖啡館寫生,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人們喝啤酒,聽音樂,閱讀,或等待的畫作,學生可以從中對19世紀的巴黎社會生活窺見一斑。
由此可見,繪畫藝術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提供了豐沛的資源。因此教師把西方藝術作為英語語言學習的內(nèi)容,以西方藝術史為主要線索安排教學,從古希臘藝術開始直至近現(xiàn)代的后印象派,共九個章節(jié),選取各個時期、各個藝術流派最具代表性的畫家,對其生平、主要作品和相關的軼聞趣事進行講解,重點分析潛隱于畫作之中的文化信息。
整個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盡力避免傳統(tǒng)英語教學課堂的機械記憶和枯燥呆板,采用自編的全英文PPT教學講義,利用多媒體教室和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以直觀、形象的效果給學生帶來西方名畫的視覺體驗。知名語言教學專家Susan Stempleski和Barry Tomalin通過實驗對比過人類依靠各種感官獲得知識的比率,發(fā)現(xiàn)83%的知識是通過視覺傳入人體的大腦,11%則是通過聽覺。可見視覺導入在教學中的重要性,而視聽結合的教學手段比任何一種教學媒體都能更全面而且真實地展示語言信息[4]。在名畫鑒賞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正是結合了圖片帶來的視覺沖擊力,同時調(diào)動左腦的語言、邏輯和右腦的繪畫、想象功能,把語言點和文化點有機地融入到授課當中。
同時,教師還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強大的信息資源,搜索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視頻和音頻,穿插在課堂中,豐富了授課形式,避免了讓每節(jié)課拘泥于賞畫、評畫的固定模式,增加了課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整個課堂教學都能讓學生感到趣味盎然。例如,為了展現(xiàn)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的崇尚達到極致,教師從《斯巴達300勇士》的電影中,剪輯出三分鐘的視頻,選取古希臘的一個殘忍習俗,即祭司對每一個新生嬰兒進行身體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有生理缺陷,立即處死;而健康的嬰兒在長到十四歲時,也將被扔到野外與野獸為伍、自生自滅,用這樣殘酷的生存訓練保證希臘人身體的健壯與強悍。再如,講到荷蘭后印象派畫家文森特·凡高對后世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時,教師播放一首由美國著名流行音樂家Don Maclean根據(jù)凡高生平故事創(chuàng)作的英文歌“Vincent”,讓學生在舒緩的旋律和如詩一般優(yōu)美的英文歌詞中,感悟到這位不平凡畫家的悲劇人生。
眾所周知,語言學習的過程是輸入——吸收——輸出的過程。完全由教師講解授課的形式,無法測試出學生的能力進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精神,教師采用各種方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其中通常做法是提前一周通知學生下次授課的教學內(nèi)容,引導學生到課外對某位指定的畫家作一定研究、整理并消化吸收資料,鼓勵他們學會獨立思考,從自己的角度去賞析一幅名畫,最后制作一個時長為五到十分鐘的英文PPT講義,然后在下次課堂一開始用英文進行展示和講解,由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表現(xiàn)打分,作為平時成績。這一部分是語言的“輸出”部分,可以考察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同時可以評估學生對于藝術的領悟力和鑒賞力。課堂上教師通過提問的互動方式能夠很好地了解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對課程的吸收程度。另外,教師不定期地對學生進行相關詞匯的聽寫練習,組織學生展開專題討論,翻譯名家的重要藝術評論,也能對他們的學習成果作出合理的測評。期末的考核方式是以學期論文為主,輔以學生平時的形成性成績對他們進行綜合評估。
這門課程已經(jīng)開班四年,每一年要求選修的學生都大大超出額定的80人。任課教師在學期末對選修學生展開問卷調(diào)查,在106份有效問卷中,97%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很有必要,極大地拓展了他們對西方藝術和西方文化的了解。從學生給授課教師的評價中,也可以看出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喜愛和認可,這對教師是極大的鼓勵。但同時,也存在著如下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5.1 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
西方名畫鑒賞在我國職業(yè)技術院校的文化類英語課程中是首次嘗試,目前還處在起步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也沒有現(xiàn)成的教材,題材和參考資料的選取都是由教師個人設定,需要花大量時間備課。同時,這門課程對教師的個人能力要求很高,既要通曉西方藝術史,又要有過硬的英語語言能力;既要能選取文化知識點豐富的名畫,又要能夠提煉出有用的語言學習點。因此,教師不但要從語音、詞匯、句法、語篇等各個方面夯實自己的英語語言基本功,還必須廣泛地涉獵藝術、文學、宗教、政治、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用廣博的知識確保自己對文化點和語言點的敏銳感知度。教師還可以借鑒國外藝術院校的教材和課程,不斷豐富自己的教案和講義,以便日后把講義整理、出版成適合職業(yè)技術院校學生使用的英語教材。
5.2 學生英語水平相差較大
目前深圳職業(yè)技術學院所有的文化素質(zhì)課程都是以選修課的形式對全校各個專業(yè)、各個年級的學生開放,他們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全英文教學的課堂讓相當一部分學生感覺壓力大,教師不得不用母語進行翻譯補充,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和連貫性。如果能夠在開設此門課程之前,對希望選修的學生進行英語語言能力測試,或者以學生已經(jīng)參加過的英語過級考試為標準,劃定一個分數(shù)線,篩選具備相同英語基礎的學生進行授課,會便于教師更好的把握學生的英語水平,有針對性的選擇授課內(nèi)容和語言點的難度,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5.3 缺少實地體驗的機會
整個學期的教學都是在教室內(nèi)完成的,如果能在期中或期末組織學生到博物館、畫廊實地參觀一次畫展,親身體驗用課堂上所學的藝術理論知識賞析作品,會加深他們對學習內(nèi)容的領悟。
“語言的習得,目標語的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即一種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一種價值觀念的接納,一種人格的重鑄,一種思維方式的養(yǎng)成?!盵5]西方名畫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將名畫中的文化知識滲透到英語教學中,通過聽、說、讀、寫各種語言技能的訓練,使學生在提高語言知識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提高審美鑒賞力。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把繪畫藝術鑒賞和語言學習結合的文化素質(zhì)課程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探索性嘗試,在既突顯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原則,又關注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升方面,起到投石問路的積極作用。
[1] 鐘華,樊藏藏,秦傲松.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社會文化能力調(diào)查[J].外語界,2001(4):19-23.
[2] Sapir E. Language Teaching: A Scientific Approach[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Company,1921:27.
[3] 羅恩菲爾德.創(chuàng)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37.
[4] Barry Tomalin, Susan Stempleski. Cultural Awarenes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89.
[5] 張安德,張翔.論外語教學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與文化導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27.
Learning English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Western Paintings– Case Study of Cultural Course in Shenzhen Polytechnic
LIANG Qing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dong 518055, China)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theirs students’ cultural education while emphasizing skills learning. “Learning English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Western Paintings” is a selective course in Shenzhen Polytechnic, as an endeavor to combine language learning with cultur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asons for having this course, it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s and some problems occurred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cultural education; western paintings; English learning
H313
A
1672-0318(2015)06-0013-04
10.13899/j.cnki.szptxb.2015.06.003
2015-09-08
梁晴(1976-),女,四川樂山人,博士,講師,主要研究英美文學和文藝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