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枝偶(云南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
●歷史學研究
民國時期云南民眾的消費差異探析
蔣枝偶
(云南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民國時期的云南民眾消費差異性表現(xiàn)明顯,尤其是社會上層和底層民眾之間處于兩個極端:一頭是高消費模式,體現(xiàn)為消費嚴重過量,追求揮霍奢侈和各方面的享受;另一頭是低消費模式,體現(xiàn)為消費嚴重不足,維持溫飽都很困難,時刻在生存線上掙扎。這種高消費與消費嚴重不足對比的強烈沖擊反映出民國年間云南社會的極端不平衡性。
民國; 云南; 消費差異
人類社會的構(gòu)成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復合體,具有許多不同的社會群體和社會階層。民國時期的云南社會,除了生存著占據(jù)絕大多數(shù)、數(shù)量龐大的普通階層外,在兩頭還存在由大地主、官僚、富商等組成的社會上層和飽腹御寒都有問題的無地農(nóng)民以及城鎮(zhèn)貧民組成的社會下層和底層民眾。階層不同,消費生活自然也不同,尤其是社會上層與底層民眾的消費差異表現(xiàn)明顯,處于兩個極端:一頭是高消費模式,體現(xiàn)為消費嚴重過量,追求揮霍奢侈和各方面的享受;另一頭是低消費模式,體現(xiàn)為消費嚴重不足,維持溫飽都很困難,時刻在生存線上掙扎。具體而言,社會上層和社會底層的這種不平衡突出的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達官顯貴和富豪等生活富足者階層憑借雄厚的財力在衣、食、住、用等各方面表現(xiàn)出了極強的奢侈化傾向。而處于社會底層的民眾,非常明顯地受到家庭支付能力的掣肘,即使采用一種極其壓縮性的節(jié)儉型消費模式生活,都時時處于難以維持之境,時時處于消費短缺之中。
(一)錦衣對襤褸
社會上層生活富足,高消費活動活躍,在穿著方面,極盡華貴之精巧,“以奢華相夸,……衣服力求華麗,”[1]他們追求高貴、舒適和華麗,因而大量采用綢緞、洋料、毛呢等高檔材料,如姚安縣“人民上等者服綢緞洋料”,①花費不小,“一服也,價數(shù)十元,一靴鞋,亦數(shù)十元?!盵2]社會上層在服飾上的豪奢還體現(xiàn)在置辦衣服的數(shù)量上,以喜州富商嚴子珍家為例,調(diào)查資料顯示其子嚴寶民家里:“有一兩百口的衣料,每年都得請幾個人翻曬幾天才能曬完”,[3]令人咤舌,他們都屬于消費過限的社會上層。社會底層民眾能有衣御寒已屬萬幸,哪能講究衣服的款式和質(zhì)地,因而價格便宜的舊衣受到廣大底層民眾的歡迎,舊衣鋪在昆明街頭隨處可見,特別是“省城西院,二纛等街,舊衣鋪林立,營業(yè)異常發(fā)達”。[4]舊衣雖舊,但好歹還能穿,還具有遮羞避寒的功能,一些地方特別是滇東北一帶貧苦民眾的衣物卻已弱化了這些功能,太過襤褸,簡直是不堪入目,以致《黔滇川旅行記》的作者薛紹銘就說宣威等地一些底層民眾的衣服用鶉衣百結(jié)來比喻連一半也形容不出,因其衣服非百結(jié),乃是千結(jié)萬結(jié),一件衣服要穿終身,或數(shù)輩傳穿。讓人不忍目睹的是這種衣服尚不能普及到每一位底層民眾,還有一些人穿的是草衣,甚至一些“妙齡少女,布縷纏身,四體畢露,見之令人生憐。”[5]衣衫破爛或無衣穿已讓人心酸,但更苦的是寒冷的夜里一些貧苦底層民眾沒有被子蓋,如宣威、馬龍、沾益、曲靖等地的一些人“多是以竹簾或草簾為被,所以夜間是農(nóng)民難度的關(guān)頭。”[5]滇南同樣如此,如糯扎渡口底層民眾“沒有墊的蓋的,到晚上天氣冷呀,便在火塘邊睡著,前面烤熱了,背脊可又冷得很,翻一個身,背脊暖和了,前面胸膛肚子又冷冰冰的。”[6](P.73)這些經(jīng)濟困窘者無錢購置被褥和衣物,只求御寒保暖,但連防止損傷都成為了一種奢侈,寒冷的夜里他們只能祈求熱天的快些來臨。
(二)玉食對糟糠
在膳食方面,社會上層人士竭力追求美味佳肴以滿足口腹之欲。魚肉在他們看來最平常不過,如騰龍沿邊的土司“每天午晚夜三餐,均有酒有肴。以芒市土司署言,每餐約開十桌,其中兩桌為土司及家屬食用,經(jīng)常吃魚肉十數(shù)味?!盵7](P.117)山珍海味也是經(jīng)常食用,比如緬寧縣“署廳楊國棟每飯必參湯海鮮”,②P.14喜洲商人嚴子珍“燕窩、銀耳、鹿茸、洋參是經(jīng)常吃的”,[8]又據(jù)麗江大商人李達三本人口述,“他一生中共吃鹿茸三十架,人參數(shù)百兩?!盵9]不僅如此,富有之人為了擺闊,掙面子,不僅飲食闊綽,且任意揮霍,因而普通的官紳宴會,一般都是“大小盤碟數(shù)十品,每席需費五六十元?!雹赑.14真可謂“高樓一席酒,貧漢半年糧”。②P.18社會底層民眾對飲食無要求,極為簡單,只求褒腹而已,有時只能以野菜充饑,如滇南糯扎渡口人民的生活艱苦,糧食只夠吃半年,下半年用野生的蠻斤、簑衣包為生,“有點苦,白顏色的,埋在土里,挖了出來要用水洗,洗了切開用清水漂,漂兩三天才煮了吃?!盵6](P.72-73)還有的無鹽下飯,如廣南縣“最貧之農(nóng)民,甚有無力購買食鹽,一月中有半月以上淡食者?!雹凵鐣讓用癖姌O度缺乏糧食,經(jīng)常處于吃糠、咽菜、喝稀、吞粗等半饑餓狀態(tài)了,饑一頓,飽一頓,在饑餓與死亡之間掙扎,真是“朱門酒肉厭,民間食無鹽。”[10]
(三)豪宅對寒舍
在住宅方面,社會上層高堂華屋,極為壯闊,并喜歡多建住房,如喜洲商人嚴子珍原本已有很多住房,但在1910年,他又在喜洲“建蓋了一所‘三房一照壁’的新住宅”,[8]財政廳長陸崇仁在昆明翠湖和太和街建有規(guī)模不小的公館,同時又在護國路、金碧路、圓通街蓋有房屋。社會上層的房屋不僅多,而且裝修豪華,如老舍曾經(jīng)形容喜州許多殷實大戶的宅第都是“像王宮似的深宅大院”[11](P.146),雕梁畫柱,金碧輝煌。外表美觀,內(nèi)部裝飾、家具和器物也極為豪華和現(xiàn)代,如騰龍沿邊的土司生活享受的程度很高,“在土司屋里,可以見到收音機、留聲機、照相機、鋼琴、提琴、胡琴、獵槍、手槍等一切現(xiàn)代文明產(chǎn)物。”[7](P.117)嚴子珍的新房“花了二百萬,澡盆、恭桶、發(fā)電機,色色俱全?!盵11](P.176)可見,社會上層房屋的氣派不凡。而在另一端,無房戶、棚戶、危房戶大量存在。鄭子健在《滇游一月記》中記載安寧曹溪寺旁有這么一戶農(nóng)家,他們的房子可謂是千瘡百孔,屋頂漏雨嚴重,“仰視瓦面,始見松樹為蓋,不蔽風雨?!盵12]奧斯古德在高峣也見到這樣一戶人家,住在大約6m2的破爛小屋里,“四周墻壁用拆下來的廢舊土坯壘成,山墻上的橫梁下面是一根6呎(1.827m)多高的立柱,支撐著兩面坡的茅屋頂,墻上空無一物,只掛著幾頂舊草帽,”[13]房屋之破舊和簡陋可想而知,這就是社會底層民眾賴以生存、發(fā)展、繁衍的物質(zhì)空間。但就是如此破壞和污穢的房子還不是所有底層民眾都擁有,一些貧民無房,只能租房住,在祿豐祿村,費孝通采訪過兩戶沒田的窮戶,他們屬于無房戶,租人家的危房住,經(jīng)常是屋外下大雨,屋里滴滴答答地漏小雨,“矮矮的樓上潮膩膩的,叫我們看到的人也難受?!盵14](P.123)還有一家戊家“屋后是人家的菜園,地面較高,下雨時水隔著墻浸進來,滿地都是濕的,……他們兩家都只有一樓一底兩間,一切全在里面了。天氣冷,衣服少,又買不起炭,背些樹枝來燒,滿屋全是煙。”[14](P.124)居住環(huán)境已達到了相當惡劣的程度,但這樣的情況不只一家兩家,很多貧民大都如此,住草棚、破廟、危房習以為常,甚至還有少數(shù)無固定住處者,終年風餐露宿,更為悲慘。
對于社會底層民眾而言,即使食用的是最低等和粗劣的食物,也常常面臨斷頓的危脅;即使穿的衣衫襤褸、捉襟見肘,也不能保證每個人都有;即使他們對低矮黑暗、簡陋破舊不甚在意,也未必有足夠的房屋遮風蔽雨,土泥房一旦在歲月的侵蝕、雨水的沖刷下倒塌,他們便只能露宿野外。因而,對社會底層民眾來說,威脅生存最大的是消費資料的短缺。
社會上層生活條件優(yōu)越,他們不僅有經(jīng)濟能力來追求物質(zhì)上的享受,同時也有極大的優(yōu)勢來進行享受性與發(fā)展性等精神性消費。
社會上層一般在閑暇時間安排較為豐富的消費活動,他們普遍出入高檔茶樓,享用高級茶葉和優(yōu)質(zhì)的服務,平時“邀同一二知已,茶樓飲茶談心,香片龍井,總要花錢四五角,五六角,是很平常的?!盵15]聽戲、聽書也屬日?;顒?,甚至有些還在家中舉辦一堂“說書”,就是請唱小曲的藝人來誦說和演唱有關(guān)故事,長達十天半月。還有請人到家唱戲的,如云南同慶豐經(jīng)理王小齋家與另一富商何半城家均有戲臺,“不論大小口生日,或娶媳、嫁女,均唱戲請客”,④極為盡興。旅游度假也成為生活富足者的時尚休閑活動,《云南三村》中就描寫了玉溪玉村一個大地主每年都到花費一定數(shù)量的金錢到昆明游玩,另外還有迤南個舊的錫礦廠主,“一年總要上昆明玩好些趟,撿著自己喜歡的東西買了回來,留聲機、鳥槍、照相機……?!盵6](P.5)各地富有者上省城昆明玩耍,相應昆明的富人則是到各地消遣,如“呈貢離省城較近,兼之土地肥沃、特產(chǎn)豐富,所以省城的官僚、地主、資本家希望在呈貢買上幾個果園,以便夏秋之季到呈貢游耍?!雹菘梢?,生活富裕者階層的休閑娛樂生活比較豐富多彩。
以上所述僅是通俗化的休閑娛樂活動,在民國時期還存在一些受教育程度高,擁有獨特鑒賞力等知識優(yōu)勢的社會上層人士,他們的休閑消費更為廣泛和有品味,講究舒適和格調(diào),傾向于追求一些高雅的娛樂,他們或與友人暢談人生、吟詩作賦,或與他人交流切磋琴棋書畫的技藝,或共同相邀郊野名山欣賞美景以開拓心襟,或與志同道合之友研究、交換各類有價值的藏品。以上種種高雅的休閑娛樂方式被社會上層人士所推崇,如麗江縣“士人以詩書畫及音樂等為娛樂”,⑥昆明的“士大夫階層中,……吟風弄月,陶醉于古文、書畫”,[6]就連忙于政務的唐繼堯也喜歡詩書古玩,他的唐家花園 “后房并有舊籍兩架,古玩數(shù)事”,[17]《宣威縣志稿》也記載過一個喜歡種植收藏名貴鮮花的富裕者與他人共同飲酒賞花,“其家購得牡丹一株,植之庭,……十余日競開名花,清香滿座,……置酒延客,共相欣賞。”⑦這些高雅的休閑娛樂消費遠非一般普通家庭所能進行,因其不僅需要一定的財力,也需一定的知識素養(yǎng),尤其收藏珍品、欣賞字畫、呤詩誦詞、鑒賞古玩這一類更是只能局限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社會上層圈子里,對于底層民眾來說是奢望,這也強烈凸顯階層間的差別。
教育對于人的發(fā)展相當重要,社會上層特別是官僚士紳家庭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問題,他們不僅花大量的金錢讓孩子就讀當?shù)刈詈玫膶W校,甚至送其出省求學或者遠渡重洋,留學深造。省會昆明如此,各地州縣也一樣,就連邊地的官僚士紳同樣如此,盡管出國出省有一定困難,但至少要送子女到省城上學。如《滇南散記》里記載了一個邊地的官僚,他就曾去省城接受過教育,后來“他又花錢送他的子女去接受教育。但他的子女所學的知識,卻表現(xiàn)在西裝香煙和一般的公子哥的豪華生活上?!盵6](P.145)盡管子女不成器,在學校里花天酒地,一樣也沒有學到,但從家庭消費開支上來說,教育消費這一部分還是占有很大比例,重視教育顯而易見。而下層民眾的子女為了生存早早的承擔了家庭的重擔,根本無法接受教育,費孝通和張之毅采訪了祿村和玉村的幾家貧困戶,他們的教育消費都是零,無教育消費,可見,下層民眾很少在子女的教育上有所花費。
由此可見,社會上層已擺脫了生存必需型消費的限制,進入到以精神消費為主的多元消費結(jié)構(gòu)之中。與社會上層以精神性消費為主的消費結(jié)構(gòu)相比,下層人們的消費結(jié)構(gòu)十分單一,依舊在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
馬克思·韋伯在學說史上首次將消費和等級地位明確地聯(lián)系起來,他在《經(jīng)濟與社會》一書中闡述了消費是等級劃分標志的觀點。也就是不同的階層群體有它自己特殊的消費活動并以此來區(qū)分社會地位,這實際上是賦予了消費具有社會分化的功能。社會上層用什么來建構(gòu)身分?炫耀性消費是最理想、最便捷的方式。
相當明顯,這種炫耀性消費本身不是為了產(chǎn)品的實用價值而消費,更多的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金錢地位和社會地位,得到他人的尊敬或引起他人的妒忌和羨慕,最終使自己獲得一種心理和感官上的滿足而進行的消費。為了這個目的,社會上層之間展開了如火如荼的炫耀性消費的競賽,飲食、住宅、服飾、娛樂等等都是競賽的展示物,而最得社會上層傾心的是排場大、參與人數(shù)眾多的婚喪壽誕儀式,這是顯示財富和地位的最佳場合。建水有權(quán)有勢的朱渭清就是炫耀性消費的典型代表,他家做壽不簡單,場面之鋪張、炫耀奪人眼球,不僅事先到昆明和外縣聘來大批名藝員到自家舞臺表演助興,而且連開一個月的席,以致“用的肉類太多了,發(fā)生腐壞,就從靠近偏靜處的墻頭丟出去,陰溝被油膩阻塞,必須用漲水燙洗,才能流通;菜板下面,事后清理,僅碎火煺,就將近百斤?!盵18]場面之大足以顯示朱家的經(jīng)濟實力和社會地位,引來民眾的一片羨慕?!兜崮仙⒂洝芬苍涊d了一個邊地上層人士的葬禮,場面鋪張更讓周邊的人驚嘆不已,炫耀消費表露無遺:大肆請客,大開酒席,“有九個地方不停的煮飯,有三個地方不停的釀酒”才勉強夠用,招待菜品相當豐盛,甚至“有連中心城市都已經(jīng)找不到的海味”,還有非常講究的杯盤,客人還可以隨意吸鴉片煙、打槍,作者最后這樣評價這場喪禮:“我們所得到的印象是富足,有錢,有盛大的排場,但卻一點兒哀戚的影子都沒有?!盵6](P.145-152)
社會上層通過不同的排場顯示其不同的消費水平,不管是極具場面、花費極多的做壽也好,還是比較缺乏悲傷成分的喪禮也好,盡管吊唁意義已不太明顯,但場面的確很闊綽,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可以說,這些消費行為都帶有極大的炫耀成分在內(nèi),它的背后是以強大的財力為支撐,社會上層從事這些消費活動重視的就是儀式及其背后的象征和意義,他們就是要通過這些豪華奢侈的儀式炫耀性消費顯示其高高在上的社會地位和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這也正是炫耀性消費的目的。
社會上層利用炫耀性消費顯示身份和地位,這對底層民眾來說可望而不可及,同時也沒有實際意義,因為對他們來說,生存才是第一位,所以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的不是奢侈和炫耀,不是錦衣和玉衣,而是以飽腹御寒、維持生存為原則的實用性消費方式。如在飲食方面,他們更多的是拿精細一點的糧食換粗食,能填飽肚已是萬幸,此外別無奢求。對于衣物,更是簡單,材質(zhì)和款式都不是他們所關(guān)心的,只要能蔽身和抵御寒冷以及方便勞作就行了?;榧迒试犭m然具有濃重的社會倫理色彩,更多地體現(xiàn)為一種社會行為,必須盡力大肆操辦才能顯示對其重視,但由于衣食都成問題,也只能做到量力而行,有時量力而行也面臨挑戰(zhàn),困窘使底層民眾無力納彩禮、無法備嫁奩的情況比比皆是,正常的婚姻禮俗很難實現(xiàn)??赡信橐鍪羌彝ブ械拇笫拢蟠荒懿谎永m(xù),婚姻不能不完成,因而出現(xiàn)了很多簡單、寒酸的婚事,甚至搶親、入贅、童養(yǎng)媳等超出常規(guī)的變通婚姻也隨之出現(xiàn),不舉行儀式直接搶親、貧窮男子倒插門入贅別家、貧窮女子在年齡很小時就到婆家當童養(yǎng)媳等等方式,表面上看這些都是被當時主流社會指責為陋習劣俗的,好像是這些百姓以身試法,或不能分辨優(yōu)劣與美丑,但事實上是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進行的行為,并非自覺和自愿,更多的是源于生存的壓力,這是社會下層民眾窮得無法生存的一種實用性方式,也幸好有這些適合社會下層民眾的變通方式,他們才得已完成婚嫁等人生大事,也唯有如此,他們才能滿足心理與生理的需要,茍且生存下來。
通過以上階層之間的消費對比,可以明顯地對照出貧富階層的消費差異,與社會上層炫耀、奢侈、追求精神享受的消費格局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廣大社會下層民眾窘困、短缺、低下的消費格局,社會上層在服飾、飲食、娛樂、婚喪壽誕等消費領(lǐng)域無不追求豪奢、炫耀門第,其消費結(jié)構(gòu)中,衣、食等物質(zhì)性消費支出所占比重已沒有發(fā)展和享受性消費資料所占比重大;而社會下層時刻在與生存做斗爭,維持最低的消費都很困難,人們盡最大的努力縮減生活資料,即便如此,還是難以吃飽裹腹,生存上的窘迫讓他們無從考慮其他,即使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延續(xù)血統(tǒng)的婚嫁也因無經(jīng)濟能力只能是望隅興嘆或采用讓當時主流社會不屑的方式解決,如此的現(xiàn)狀使他們根本無暇顧及享受和發(fā)展性消費。可見,對社會底層民眾來說,生存下來才是最大的問題。
注釋:①云南省檔案館檔案:卷宗號11-8-123.
②(近)丘廷和.緬寧縣志稿:卷十七.1948:14.
③(民國)廣南縣志:第6冊.昆明:云大圖書館藏抄本,1965:49.
④昆明市志編纂委員會.昆明市志長編:卷六.1984:441.
⑤昆明市志編纂委員會.昆明市志長編:卷十一.1984:118.
⑥云南省檔案館檔案:卷宗號11-8-124.
⑦(近)王鈞國,繆果章.宣威縣志稿:卷七.1934:8.
[1]童振海. 云南風俗改良會會刊[M]. 昆明:杜會課印,1926:9.
[2]昭通舊志匯編編輯委員會. 昭通舊志匯編(一)[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394.
[3]盛美真. 近代云南社會風尚變遷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49.
[4]萬湘澄. 云南對外貿(mào)易概觀[M].昆明:新云南業(yè)書社出版,1946:163.
[5]蕭錚. 民國二十代中國大陸土地問題資料:52[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26600.
[6]馬子華. 滇南散記[M]. 昆明:云南叢書社出版,1946.
[7]江應樑. 擺彝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M]. 昆明: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
[8]云南省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 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九輯[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57.
[9]楊毓才. 云南各民族經(jīng)濟發(fā)展史[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477.
[10]李根源. 永昌府文征:二[M]. 昆明: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2:1827.
[11]王稼句. 昆明夢憶[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3.
[12]鄭子?。?滇游一月記[M]. 上海:中華書局印行,1937:80.
[13]科尼利爾斯·奧斯古德. 舊中國的農(nóng)村生活——對云南高峣的社區(qū)研究[M]. 何天強, 譯. 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2007:113.
[14]費孝通, 張之毅. 云南三村[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15]童振海. 云南風俗改良會會刊[M]. 昆明:杜會課印,1926:11.
[16]云南省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 云南文史集粹:八[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
[17]謝彬. 云南游記[M]. 上海:中華書局印行,1924:115—116.
[18]李道生. 云南社會大觀[M]. 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228.
An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of the Yunnan Public consumption in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JIANG Zhi-ou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Yunnan people’s consumption differe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is obvious, especiallybetween the top and bottom of the public at the two extremes: one is the high consumption mode, manifests for the serious excess consumption, the pursuit ofextravagant and various aspects of enjoyment; the other end is the low consumption mode, manifests for theconsumer is serious insufficient, are difficult to maintainadequate food and clothing, moment in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This high consumption and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the strong impact of contrast reflect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Yunnan society of extreme imbala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Yunnan; consumption differences
2015-04-01
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民國時期云南民眾消費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2014C017Y);云南師范大學博士科研啟動項目“近代云南民眾消費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蔣枝偶(1979— ),女,湖南懷化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云南地方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K297.74
A
2095-7408(2015)04-0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