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穎,吳國彬
(1.西北大學圖書館,陜西西安 710127;2.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孑民圖書室與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歷史淵源及其相互影響探究
何 穎1,吳國彬2
(1.西北大學圖書館,陜西西安 710127;2.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西安 710119)
1947年在北大成立的孑民圖書室,得到了巴金、沈從文、朱自清等現(xiàn)代作家的大力支持,他們向圖書室捐贈圖書,并聯(lián)系親友和出版機構助其募集圖書,促進了圖書室的發(fā)展壯大。邵燕祥、李瑛、葉永烈等當代作家在孑民圖書室閱讀思考,體悟人生,開啟文學生涯,奠定創(chuàng)作基礎。
孑民圖書室;現(xiàn)當代作家 ;圖書募集 ;滋養(yǎng)創(chuàng)作
1947年9月,為了推進群眾運動,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中共地下組織希望建立一個圖書室,收集傳播進步書刊,團結教育廣大同學。25日,北大學生院系聯(lián)合會(后改稱北京大學學生自治會)通過決議:“為了紀念已故校長蔡孑民先生,承繼兼容并包的精神,收集各種書籍,培養(yǎng)自由研究的風氣,發(fā)揚民主與科學的傳統(tǒng),決定成立孑民圖書室?!保?]3為取得合法地位,聯(lián)合會打報告請示校長胡適。胡適猶豫后批示“由總務處即辦”。[1]410月21日,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開館。孑民圖書室的發(fā)展壯大得到了巴金、沈從文、朱自清等現(xiàn)代作家以及文化界的大力支持,也滋養(yǎng)影響了邵燕祥、李瑛、葉永烈等當代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
10月7日,北大孑民圖書室召開第一次干事會,會上決議聘請教授擔任導師、發(fā)動敲門運動(上門到教師家中)募集圖書、發(fā)動捐款活動作運行基金等事項。[1]121會后,圖書室聘請胡適為名譽顧問,聘請毛準(字子水,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許德珩、馮至、沈從文等30多位教授為導師;[2]192通過敲門運動和向社團、學生、書店雜志社、文化界、作家出版界等呼吁和致函,在很短時間內(nèi)即征集了1000余本圖書。
北大孑民圖書室沒有固定運行經(jīng)費,也無專門的購書經(jīng)費,主要靠圖書室工作者募集。其募集圖書的方式主要有:1.發(fā)動敲門運動,上門向北京大學教師征集;2.在媒體上發(fā)布啟事,向社會各界募集;3.給廣大同學、學生社團、文化界名人寫信致函征集;4.向書店、雜志社、出版社等文化單位致函征集;5.通過開展活動募集善款用以購置圖書。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時向圖書室捐書的出版單位有:北新書店、開明書店、文光書店、百新書店、生活書店、朝華書店、獨立出版社、紅藍出版社、新知書店、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南國書店等;相關雜志社有:周論、經(jīng)濟評論、科學時報、觀察、青年界、中國建設、文論、知識與生活、東方雜志、科學時代等。[1]11
10月21日,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開館。圖書室正墻上懸掛蔡元培畫像及其語錄:“若令為永久之覺醒,則非有以擴充其知識,高尚其志趣,純潔其品性,必難幸致?!保?]4當日的《益世報》以“北大孑民圖書室今日起開放”為題進行了報道。[3]圖書室很快得以發(fā)展,一年后藏書達5000多冊,期刊132種,2400多冊,[4]219在“北平和平解放前后已達到了10000余冊”[1]13。
1948年10月,北大孑民圖書室發(fā)表《一年歷程縮影——孑民圖書室一年來工作報告》一文,將圖書室的工作劃分為四個階段:創(chuàng)辦(1947年9月下旬至10月21日)、苦撐(1947年10月21日至1948年3月初)、發(fā)展(1948年3月初至6月末)、鞏固(1948年7月初至10月),[1]178-183并對圖書室的創(chuàng)辦、組織、運行、困境等情況進行了簡介。
北大孑民圖書室有著嚴格的組織制度和民主高效的管理制度,在創(chuàng)辦之初即擬定了《孑民圖書室組織大綱》。大綱明確了圖書室的名稱、宗旨、所有以及各項組織工作;成立管理委員會,委員會下設總務、管理、編目、募集、資料、讀者服務等股;常務干事和各股股長組成管理委員會的日常執(zhí)行機構——干事會;重大事項由管理委員會全體大會(每月召開一次)決定,大會休會期間由干事會(每周召開一次)實行管理;常務干事由全體大會選舉產(chǎn)生,各股股長由各股全體工作人員選舉產(chǎn)生[5]771-772。從1947年10月7日至1949年1月31日,圖書室共召開了50次干事會,皆有完整的記錄[1]121-176。圖書室還在1947年12月制訂了《工作手冊》,明確了總務股、募集股、資料股、編目股、管理股的工作內(nèi)容,規(guī)范了“資料借閱規(guī)則”、“管理股同學注意事項”(含借書證領取辦法、借書手續(xù)、還書手續(xù)等),介紹了圖書的“編號與分類”等[1]203-211。
北大孑民圖書室的藏書特別展現(xiàn)了延安文藝創(chuàng)作的實績,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和《李有才板話》、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艾青的《吳滿有》、茅盾的《蘇聯(lián)見聞錄》以及曹靖華翻譯的《鐵流》等作品均為圖書室藏書,這是它與當時北大圖書館館藏的主要區(qū)別??梢哉f,孑民圖書室“在北平地區(qū)的學生運動中起了宣傳母體的作用,不僅在華北地區(qū),即便在華東、香港都有深遠的影響”。[6]4001949年北京解放后,圖書室并入北京大學圖書館。
北大孑民圖書室是中共地下黨直接領導的革命組織,采用合法的斗爭方式和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傳播革命思想,團結引導青年學生,配合黨的中心工作開展斗爭。在圖書室的藏書中,馬列著作、延安文藝創(chuàng)作等革命書刊占有很大的比例,許多青年正是通過閱讀這里的藏書,才逐漸了解解放區(qū)的民主進步和國民黨政權的腐朽本質(zhì),從而開始信仰馬列主義,走上革命道路?!伴営[室呈現(xiàn)了空前的擁擠,不要說座位,幾乎連腳都插不下去,許多人靠著墻壁,倚在窗角上,捧著書或刊物,仔細地讀著。這里邊有學生,有教授,有講師助教,研究生,也有職員和工警。每天有好幾百人在這里出入閱覽”。[1]180李賜(1951年畢業(yè)于北大中文系)回憶說,“系圖書室、孑民圖書室和校圖書館,便成了我課余常來常往的所在”。[7]88曹長盛(1952年北大法律系畢業(yè))“帶著濃厚的興趣到孑民圖書室借閱革命書刊,……如饑似渴地閱讀了不少,雖然并不全懂,但感到新鮮,學到了很多革命道理”。[8]195朱振和(1952年畢業(yè)于北大化學系)回憶道,“北大最吸引進步學生的地方有兩處?!硪惶幨擎菝駡D書室,……宣傳的都是科學、民主的道理?!^承和發(fā)揚了五四傳統(tǒng),共同建造了新北大的文化”。[9]43周瀛(1946年考入北大法律系)談到在孑民圖書室看書對自己的影響:“趙樹理的《李家莊的變遷》和《李有才板話》,使我對解放區(qū)有所了解。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描寫了解放區(qū)轟轟烈烈的土改和翻身農(nóng)民的喜悅。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以清新的筆調(diào)描寫了(解放區(qū))的人民對愛情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借閱這些進步圖書,使我對解放區(qū)增加了了解,我們向往著解放區(qū)?!保?0]146孑民圖書室“讓蔡孑民先生兼容并包的精神在北大又得到一次具體的表現(xiàn)……讓大家在苦悶陰沉的環(huán)境中能夠呼吸更多的自由新鮮的空氣”,[11]240“不但在可能的范圍內(nèi)供應北大學生的需求,而且使北平市的許多中學生也得到不少便利”。[12]317
募書募款是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一項重要的常規(guī)工作。在他們發(fā)動的“敲門運動”中,教授們出于關愛學生,基本上都給予支持。圖書室干事戴逸(戴秉衡)曾到許多教授家中募書,“去過鄭天挺、鄧廣銘、許德珩、楊人楩、張奚若、向達、賀麟、費青、芮沐、俞大縝、朱光潛、沈從文、馮至等教授”家中,“教授們非常支持,當即捐出書籍”;賀麟捐贈的圖書“一次拿不走,去了幾次”,俞大縝“不但捐了書,而且拿出一筆錢,資助正在籌備中的圖書室”,吳晗“答應給圖書室送一批書”[13]27-28。向達將《介紹一本被遺忘的書》的稿費全部捐給圖書室,孫楷第將學生捐給他治病的錢也全部轉讓給圖書室。[1]12
當時,許多作家對北大孑民圖書室給予了大力支持。有的在接到學生的征書函后直接捐書給圖書室,有的積極聯(lián)系書店、雜志社讓其捐書,有的寫信給親朋友好介紹圖書室望予以支持。
許廣平收到學生募集魯迅圖書的信函后,向北大孑民圖書室贈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紀念本。她在給圖書室的信中介紹該書“皮面燙金,道林紙印,銅版紙圖,而最值得珍貴的,是有貴校長孑民先生親題之字,以為貴室永久紀念,其意義彌足珍視”。[14]25這套書楠木盒裝,全國僅有兩部(一部許廣平自己保存),當時由圖書室干事金永慶專程赴上海取回,被圖書室視為鎮(zhèn)館之寶,在北大民主廣場展覽了三天,現(xiàn)存北京大學圖書館善本書庫。許廣平還向圖書室捐贈了《魯迅三十年集》等書,并先后給圖書室寫了7封信,內(nèi)容涉及捐書事宜、退還郵資等。在信中,許廣平以師長之良善敦厚,鼓勵青年學子,關心他們成長,對圖書室郵寄的《北大半月刊》予以高度肯定,言其“鋒利明正,殊足以稱北方辰星”,“觀后振奮之情,油然肅起”;提醒青年學生“樹大招風,德高毀至,尚望隨時祥光稍斂,以減注意”[15]223-224。北大孑民圖書室也先后多次致函許廣平,《魯迅、許廣平所藏書信選》曾選編兩函[16]491-492。
著名作家巴金對孑民圖書室的募書工作非常支持。根據(jù)1947年10月25日他給圖書室的信中內(nèi)容“健吾、家璧諸位信也已轉去”[17]224可以推知,學生不但希望巴金捐書,還請他轉信給著名文論家李健吾、出版家趙家璧等,巴金也都給予支持。李健吾、趙家璧等是否給圖書室捐書,目前尚無找到可靠資料證之,但巴金給圖書室捐贈了不少書,他在1947年12月6日給圖書室的信中說:“一共寄過兩包書,兩包書寄發(fā)時間隔得不近……以后還預備寄上一些書?!保?8]554
翻譯家、作家曹靖華時任南京中蘇文化協(xié)會《蘇聯(lián)文藝叢書》主編,對孑民圖書室的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和大力支持。他至少先后給圖書室寄過兩次書,第一次10本:《望穿秋水》、《死敵》、《夢》、《恐懼》、《虹》、《鐵流》、《保衛(wèi)察里津》、《俄羅斯問題》、《團的兒子》、《巴黎的陷落》,這些書中“有數(shù)冊為渝土紙本,印制雖劣,但對戰(zhàn)時后方文化活動,頗具紀念意義”;第二次有“拙譯《城與年》精本及拙編叢書《蘇聯(lián)見聞錄》(茅盾)各一冊”。[19]108-109曹靖華所捐圖書多為進步書刊,為當時圖書室的理想藏書。
朱自清在接到孑民圖書室的征書信函后,積極為之募書,“你們的信我寫出三封,一封給作家書屋,一封給文光書店,一封給臧克家先生”。[20]226李慶聰、吳晞的《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顯示,文光書店、臧克家后來都給圖書室捐贈了圖書。[1]11朱自清給圖書室捐贈《新詩雜話》,對自己因其他的書只有一本而不能捐贈表示歉意。
北大孑民圖書室的學生顧文安還曾請沈從文幫忙聯(lián)系捐書。沈從文當時不但“當即捐贈了自己的一批作品”,還“一口氣寫了很多封信,給他的老朋友,如巴金、黃炎培、張駿祥、劉北汜、陳敬容……請老作家捐贈作品給年幼的孑民圖書室”。[21]45從沈從文1948年6月27日給張駿祥的信中可以看出廣大作家對圖書室的支持:“北大同學辦了個孑民圖書室,……很盼望朋友為捐點書報,或自著的,或他人的,對他們都是一種鼓勵!……同學的熱心服務,值得幫忙,如代為向相熟友好多捐點書報,感謝的實不止二三負責人,所惠的實在太多!”[22]494沈從文當時主持京津兩地諸多報刊,擁有極廣的人脈資源,他給顧文安還另外寫了兩封信:“信寫就數(shù)件,可分致。陳敬容似在上海西門路西門里60星群出版社”;“信寫了些,……最好先去找《大公報》劉北汜,就可向他打聽其他人住處及電話號碼,……又可托他們向熟人捐書,比如巴金即可向許多人捐書”。[22]492-493
黃炎培在日記中記述了捐書事宜:“贈北大孑民圖書室‘延歸’、‘苞?!?、‘民機’。”[23]75這幾部書是黃炎培的《延安歸來》(1945年重慶國訊書店初版)、《苞桑集》(1946年開明書店初版)、《民主化的機關管理》(1943年商務印書館初版)。
田洛向北大孑民圖書室捐贈了曹靖華的中譯本《鐵流》。阮積燦在北大圖書館里找到一本1940年代的《鐵流》,書的內(nèi)封上寫有“僅以此書獻給孑民圖書室,作為新年的賀禮,并向所有在大風沙中奔走的岡衛(wèi)們祝?!钡淖謽?,下署“田洛,1948,黎明”,旁有“捐贈”印章。[24]458-459
北大孑民圖書室出版的《圖書與學習》第2期上刊載的一則“鳴謝啟事”記載了當時向圖書室捐書的作家還有:范泉(捐《戰(zhàn)爭與文學》、《歷史研究法》等18冊)、金仲華(捐《世界現(xiàn)勢十講》)、馮賓符(捐《戰(zhàn)后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德國內(nèi)幕問題》)、張申府(捐《獨立與民主》、《什么是啟蒙運動》)、平心(捐《人民文豪魯迅》、《人間百事談》)、葛一虹(捐《生命在呼喊》等3冊)。[1]215
總之,作家及文化界、出版界均對北大孑民圖書室給予了大力支持,僅作家就有“葉圣陶、許廣平、巴金、朱自清、胡風、李廣田、張東蓀、張申府、曹靖華、葛一虹、臧克家、范泉、平心、馮賓符、靳以、李樺等”,[25]112當然,應該還有許多給圖書室捐書、幫助圖書室募集圖書的作家沒有被記載在內(nèi)。
北大孑民圖書室不僅對青年學子走上革命道路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為許多作家的成長提供著精神食糧。邵燕祥、李瑛、葉永烈等當代作家在孑民圖書室閱讀思考,體悟人生,為以后的文學生涯孕育著創(chuàng)作基因奠定了堅實基礎。
詩人、翻譯家馮至是孑民圖書室聘請的導師之一,“經(jīng)常來孑民圖書室看書,對文壇、詩壇的新出版物特別感興趣”。[26]115作家邵燕祥是吸納著北大孑民圖書室的營養(yǎng)成長起來的,他說,“向校外青年開放的‘孑民圖書室’,這時對我的吸引力超過了鼎鼎大名的北京圖書館”,[27]72“放了學,先從燈市口去沙灘,到紅樓的北大孑民圖書室借書還書”。[28]85邵燕祥在孑民圖書室里“如饑似渴地閱讀艾思奇的《大眾哲學》,毛澤東的《論聯(lián)合政府》,趙樹理的《李有才板話》和艾青的歌唱一個勞動英雄的詩(即《吳滿有》)”。解放區(qū)成為他“無限神往的光明的土地”,這些經(jīng)歷對邵燕祥的習作生涯有著極大的推進作用,他說,“為了寄托我的思念,我甚至根據(jù)聽來的故事,看書的印象,加上我的想象,虛構地寫我怎樣在抗戰(zhàn)時期長途跋涉到延安去,寫一路上分享著邊區(qū)農(nóng)民新生活的喜悅”。[29]119詩人李瑛194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他回憶說,“(在孑民圖書室)讀到了許多對我一生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書籍”;他高度肯定這段閱讀經(jīng)歷對自己寫作的積極影響:“這些書無聲地照耀著我,引導著我,使我思索著該怎樣走人生的道路,在生活中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在這里,……我懂得了文學,懂得了詩,懂得了藝術,我發(fā)現(xiàn)它們的力量可以創(chuàng)造新生命。我學習寫作,寫了不少的詩篇,那一個個不平靜的日日夜夜,便是孕育我的詩歌的基因。”[30]99-100
葉永烈回憶說,在北大圖書館里,“讀生活氣息濃郁的短篇小說,讀文辭優(yōu)美的散文”,對“王汶石、趙樹理、胡萬春、浩然等人的小說”,“總要看的”。他說,“北大的圖書館,給了我豐富的知識滋養(yǎng),也是我最初的‘書房’?!保?1]31葉永烈1957年入北京大學讀書,其時孑民圖書室的藏書已并入北大圖書館。但從葉永烈關注的趙樹理等作家來看,他讀的許多作品原本極可能是藏在孑民圖書室的,因為當時的“北大圖書館藏書雖多,但新思想、新文化方面的書刊卻嚴重不足,宣傳革命理論的‘禁書’更是不能收藏”[1]2,也就是說,葉永烈看的王汶石、趙樹理等解放區(qū)作家的作品很可能是孑民圖書室的藏書,后來合并入北大圖書館的。因此,影響葉永烈創(chuàng)作的作品大多是孑民圖書室的藏書,它們不僅豐富了葉永烈在北大圖書館的讀書時光,也滋養(yǎng)了他后來的紅色創(chuàng)作。
作為傳播革命思想和延安文藝創(chuàng)作、教育民眾尤其是青年學子的載體,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發(fā)揚孑民先生教學自由精神,突擊黑暗,爭取光明”[19]108-109,成為廣大青年“新的精神食糧”[32],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北大學生運動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學圖書館原館長莊守經(jīng)曾評價說,“中共地下組織領導的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創(chuàng)建并發(fā)展壯大,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第二戰(zhàn)場上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孑民圖書室也是北大圖書館歷史的一個重要和特殊的組成部分”。[33]4作為傳播革命思想和延安文藝創(chuàng)作、教育民眾尤其是青年學子的載體,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代表著當時進步的力量,得到了巴金、沈從文、朱自清等廣大作家和許廣平等文化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他們一方面捐贈自己的藏書,一方面呼吁出版機構向圖書室捐書,同時還給朋友寫信,希望他們支持圖書室的發(fā)展??梢哉f,沒有這些作家的努力,圖書室要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nèi)發(fā)展壯大、吸引教育廣大青年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從這個向度上來說,孑民圖書室的興建與發(fā)展與現(xiàn)代作家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同時,孑民圖書室也為許多當代作家的成長提供了充盈的精神食糧。邵燕祥、李瑛、葉永烈等作家都是在這里捕捉到革命光明的火光,并致力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只是由于歷史原因,孑民圖書室有著明確的創(chuàng)辦目的,其影響的作家也大多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跡,他們的作品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生發(fā)成長,折射出特定的歷史風云。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孑民圖書室對作家的影響也不僅僅局限于革命書刊對他們的傾向性引導。從邵燕祥的創(chuàng)作來看,孑民圖書室的閱讀經(jīng)歷不僅“規(guī)范”了他在十七年時期的歷史書寫,也對他新時期以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層的潛在影響。從這個向度來看,孑民圖書室雖然是由中共組織的成立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但它對當代作家的影響實際上已經(jīng)超出了起初的目的與旨歸。大概也只有如此辯證地分析孑民圖書室的歷史貢獻,才可能更符合歷史的本真。
[1] 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 徐康.青春永在:1946-1948北平學生運動風云錄[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 佚名.北大孑民圖書室今日起開放[N].《益世報》(北平),1947-10-21.
[4] 周文駿.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典[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
[5] 王學珍,郭建榮.北京大學史料第四卷(1946-1948)[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5] 來新夏,等.中國近代圖書事業(yè)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 李賜.來自塞外的祝福//莊守經(jīng),趙學文.文明的沃土[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8] 曹長盛.啟蒙之師//莊守經(jīng),趙學文.文明的沃土[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9] 朱振和.化外詩思[Z].內(nèi)刊,2007.
[10]周瀛.精神糧倉//莊守經(jīng),趙學文.文明的沃土[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1]聞家駟.從一個故事說起——祝孑民圖書室成立一周年//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2]聞立樹.那黑夜已深,黎明在望的歲月——懷念父親聞家駟教授//北京大學校友會.北大歲月:1946-1949的記憶[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3]戴逸.回憶孑民圖書室的草創(chuàng)//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4]羅歌.突擊黑暗,爭取光明——記孑民圖書室的誕生[J].圖書館學通訊,1980(2).
[15]許廣平.許廣平來函//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6]周海嬰.魯迅、許廣平所藏書信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
[17]巴金.巴金來函//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18]巴金.巴金全集(第二十四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19]曹靖華.曹靖華譯著文集(第十一卷)[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20]朱自清.朱自清來函//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1]顧文安.沈從文先生伸出了熱情援助之手//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2]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8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23]黃炎培.黃炎培日記(第10卷:1947.9-1949.12)[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8.
[24]阮積燦.中譯本《鐵流》二三事//北京大學.一束潔白的花——緬懷曹靖華[C].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25]李慶聰.北大人的精神糧倉——介紹解放戰(zhàn)爭時期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李慶聰,吳晞.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記實[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6]吳晞.北京大學圖書館九十年記略[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27]邵燕祥.借書//牛永江,何寶民.作家的讀書生活[C].鄭州:文心出版社,1990.
[28]邵燕祥.邵燕祥自述[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29]邵燕祥.贈給18歲的詩人[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30]李瑛.回憶:迎接黎明//北京大學校刊編輯部.精神的魅力[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1]葉永烈,等.一片情思寄沃土——《文明的沃土》摘編[J].北京高校圖書館,1993(1).
[32]林杰.新的精神食糧——介紹北大“孑民圖書室”[N].燕京新聞.1948-3-29.
[33]莊守經(jīng).英烈千秋開偉業(yè),書城百載譜新篇——紀念北京大學圖書館建館九十周年[J].北京高校圖書館,1993(1).
[責任編輯 李亞卓]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ai Yuanpei Library in PKU and Chinese Modern &Contemporary Writers
HE Ying1,WU Guo-bin2
(1.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2.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119,China)
1947 Cai Yuanpei Library established at the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The Library advocated research freedom and developed a strict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efficient management system.It
strong support from social cultural circles.Some famous modern writers such as Ba Jin,Shen Congwen,Zhu ziqing,Zang Kejia and Cao Jinghua,donated lots of books to the library,and contacted friends and publishers to help collect books,which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of the library.And therefore,the library offered an excellent environment for contemporary writers,such as Shao Yanxiang,Li Ying,Ye Yonglie,who were reading and thinking in the library with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life,whil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ture creation.
Cai Yuanpei Library;contemporary writers;books collection;work creation
I206
A
2095-770X(2015)06-093-05
2015-05-06;
2015-09-0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11eZD11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11XZWO15)
何穎,女,陜西西安人,西北大學圖書館館員;吳國彬,男,河南洛陽人,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