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書,書名是《陳氏太極拳圖說》,被武術(shù)界譽為太極拳發(fā)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它的作者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鑫,他是主張打拳要心懷妙趣的。他說:“心無妙趣,打拳也打不出好景致來?!?/p>
什么是妙趣呢?妙,是美妙、神妙、奧妙;趣是旨趣、意味和樂趣。心懷妙趣,就是要求練拳者在練拳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精、氣、神來。用陳鑫的話來說,就是要“天機活潑”“極有情致”,要“生龍活虎”,不能“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要表現(xiàn)出“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山明水秀”,即所謂“打得天花亂墜”是也。拳打到這個程度,才能使觀眾不至于感到?jīng)]有味道,才會產(chǎn)生“令觀者眼欲快睹,口中樂道,心中愿學”的效果。
那么,妙趣從何而來,怎樣才能心懷妙趣呢?我從十多年教學經(jīng)驗中得出的體會是,可從以下幾方面去尋求:
第一,從太極拳動作的攻防含義上去追求。
太極拳是武術(shù),這是太極拳的本質(zhì)。太極拳的每一個動作,都具有攻防的技擊性。在學會和熟練掌握太極拳套路的基礎(chǔ)上,要進一步弄清楚每個動作的攻防含義。人們常說,練拳要“無人當有人”,就是說,在個人練拳時,也要設(shè)想這是在與人交手,要從中不斷體會其攻與防、打和化的技巧與方法,從中感悟練武的樂趣。
第二,從太極拳的仿生動作中去體會。
老前輩們關(guān)于太極拳的著作中,有著大量模仿動物動作的名稱,如招式中的“白鶴亮翅”“野馬分鬃”“青龍出水”“餓虎撲食”“更雞獨立”等等。招式動作取這些名稱,不但便于教學,容易記住動作,而且也便于我們從中揣摩“妙趣”。陳鑫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一書中,用了大量的歌訣、俚語,其中就有許多有關(guān)仿生的比喻。舉《初收》的四言俚語為例,他就用了貓撲鼠、虎嚙人、獅搏象等比喻。這些比喻形象地教會我們打拳,我們可以從這些動物的動作中窺探它們的精氣神,如貓的靈、虎的猛。而獅搏象,更是提示我們在面臨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時,該具有的膽識和不畏強敵的“亮劍精神”。
第三,從一些動作的取名中,品味其對練拳者的直接要求。
如“抱頭推山”,要有推動山岳的氣勢和沉穩(wěn);“高探馬”,可以體會試探高大烈馬的警覺心態(tài);“搗碓”,要求有上下一體的沉雄;“戲珠”,則強調(diào)細膩靈巧。此外,還有“撥草尋蛇”的機警,“擎天”的氣勢,“騎驢”和“騎鯨”等等的不同特點。這些比喻在用意方法、著力重點、方向角度、動力程度、情緒表現(xiàn)等方面,都給我們在練拳時琢磨“妙趣”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打太極拳講究內(nèi)外俱練,即所謂的“內(nèi)外兼修”,不能只講內(nèi)意運行,不講外神顯現(xiàn)。打拳時內(nèi)意貫注在動作上,叫“以意行氣”。這種內(nèi)意運動又必須有外部的顯現(xiàn),叫“神氣鼓蕩”。它們相互之間是相輔相成,一刻也不能分離的。強調(diào)心懷妙趣,正是為了加強內(nèi)外俱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