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蕊 +劉麗波
(本課選自人教版義務(wù)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
教學過程:
師:中秋時節(jié),一家人圍桌而坐,伴著窗外秋蟲吟唱,慢品說笑,在微醺的醉意中看一輪明月升上天宇,這縈繞著秋的味道的中秋,成為人們舌尖上、心底里最醇厚的中秋味道。
蘇軾也于一年中秋,歡飲達旦,讓我們一起到《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去思考歡飲還有怎樣的深意?
一、探求新知
1. 整體感知——初讀 初感
師:請同學們自由、出聲地朗讀這首詞。思考這首詞帶給你怎樣的感受?并且用一兩個形容詞來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老師,我覺得應(yīng)該有悲哀。
師:詞的小序中,有一個表現(xiàn)心情的詞,你注意到了嗎?
生:歡。
師:這樣一首千古流傳下來的會讓很多詞黯然失色的的名詞,蘇軾怎么會把這個“歡”字用錯呢?這節(jié)課中我們要探究的主要問題就是:這種淡淡的傷感和隱隱的歡愉為什么能夠融合在一起?
(1)知人論世解“傷”
師:我們來看詞的上闋,老師讀給大家聽,同學們看老師讀得是否準確。(幻燈片:我欲乘風飛去……)
生:老師有一個字讀得不準。你把“歸”讀成了“飛”。
師:同學們覺得我這樣改好不好?(無人回答。)
師:我可不可以說說我的理由?我覺得,蘇軾肯定沒去過“天上”,怎么能說是“歸”呢。而且對于高高的天宇來說,飛多有詩意呀?
生:老師,我覺得不對。蘇軾寫作本詞的時候應(yīng)該有悲傷的心情,所以不應(yīng)該是快樂、自由地飛。
師:那你從哪個字看出了悲傷?
生: 恐。
師:是什么讓蘇軾感到害怕?
生:天上宮闕。
師:有一個詞語特別能詮釋他“恐”后的感受,是哪個詞?
生:寒。
師:請看這則資料。思考“寒”,它其實暗指什么?(補充資料: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受到排擠,自請外調(diào),在密州時做官時寫作本詩。)
生:寒就是他在政治中被排擠后產(chǎn)生的一種孤獨的感受,是一種政治中的失意。
師:分析得很深入啊。失意、不被接納的現(xiàn)實會帶給我們由內(nèi)而外的寂寞、孤獨的感覺。那蘇軾到底想不想回去?
生:想。
師:哪個字能看出想回去?
生:欲。
師:這個“欲”字能看出想回去,他想回到哪去呢?
生:朝廷。
師:蘇軾,他曾參加制科考試入仕做官。他這么辛苦地去入朝做官,目的就是要在皇上身邊,以最直接的一種方式去報效國家。他怎么不想回去呢?他很想回去,但還伴隨著恐與寒,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復雜心情呢?
生:矛盾。
師:矛盾的。請同學們用你富有感情的朗讀將這種矛盾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呢。那你覺得怎樣才能把這種矛盾的心情表現(xiàn)出來?
生:首先得緩慢。要讀出“悲傷”。
師:悲傷的時候我們應(yīng)該用什么樣的語調(diào)?
生:低沉語調(diào)。
生:上一句要高,與這句形成對比。
師:哪位同學愿意將大家的這些好建議用你的朗讀表現(xiàn)出來。
(2)知人論世解“歡”
師:他在面對朝廷、面對天上,他做了怎樣的選擇?
生:何似在人間。
師:既然是這樣的,那他應(yīng)該是無事一身輕的。下面請同學們結(jié)合這則材料,思考這樣修改好不好?請說出你的理由。 (幻燈片:起舞弄輕影,何似在人間。)
生:不好,這個時候的蘇軾并不是輕松的,“清”應(yīng)該是清廉吧?
師:怎么看出來清廉的呢?
生:因為材料中說他為民興修工程,意思就是他很清廉,不是輕松無事可做,所以這樣修改肯定是不好的。
師:蘇軾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他都能夠清謀其政。同學們,大家想想能把政治失意的傷感與清謀其政的歡愉結(jié)合在一起的蘇軾,應(yīng)該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3)深思——政治寂寞里“傷”與“歡”
生:他應(yīng)該是傷感寂寞,但是他還不沉湎在這其中不能自拔。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有廣闊胸懷的人。
師:說得好。他的失意、他的寂寞都是存在的,但是他卻是一個——在政治寂寞中,在人生逆境的轉(zhuǎn)彎處,灑脫的自勉的人!在輾轉(zhuǎn)的仕途起伏中,對志向執(zhí)著的堅守的人!正因他是這樣的人,才使“傷”與“歡”相融相契!
(4)體味——情感寂寞里的“傷”與“歡”
師:可是面對象征著團圓的圓月,還是催化了蘇軾的念弟之情……下闋中的哪些詞句讓我們感受到了他情感中的傷感?
生:我想他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能寐是因為有心事,而且在詞的小序中,也提到了“懷子由”,所以我想是因為思念弟弟而產(chǎn)生的傷感。
生:還有這一句“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蘇軾在埋怨月亮偏偏在我與弟弟分別的時候才圓,其實這并不是真的在埋怨月亮故意與人作對,是因思念弟弟而產(chǎn)生的傷感。
師:同學們,蘇軾是否沉湎在傷感中無法自拔呢?
生:蘇軾最后應(yīng)該是想通了,因為蘇軾寫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p>
師:這說明蘇軾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我覺得他很豁達樂觀,他可以將自己所有的不愉快放置到整個人生或是天下人的角度去思考,一點不如意和整個人生或是天下人去比就微不足道了。我覺得他太了不起了。
生:不如意的事情經(jīng)常會有,但是蘇軾就不會讓自己沉湎在其中,他會很智慧地掙脫出來,這樣才能找到快樂,我覺得擁有走出傷感、找到快樂的能力就是一種智慧。
師:說得好,快樂往往需要你智慧的尋找,而不是傷感的等待。在這種情感的寂寞中,蘇軾想到了用什么樣的智慧方式來寄托對弟弟的思念之情呢?endprint
生:我從這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明月來寄托對弟弟思念之情。
生:我覺得蘇軾這種寄情的方式特別有創(chuàng)意,因為全天下人都在一個月亮之下,同在一個月亮下,就感覺無論相隔多遠,都被拉近了距離,所以就不會感覺有別離的難過了。
生:蘇軾能有這么多的領(lǐng)悟,我覺得蘇軾的寂寞不是心靈的空虛,而是思想的豐潤!
師:說得太好了,面對著人生中的各種寂寞,也許有的人會把它想成壓在心頭的一座大山,可是蘇軾不同,他會將山一樣讓人窒息的寂寞化作乘風破浪的風帆,到底是山還是帆,不取決外面是陰還是晴,要取決你是否有豁達樂觀的胸懷,取決于你是否有走出泥濘的智慧。
二、拓展應(yīng)用
延思——文人寂寞里的“傷”與“歡”
師:讀懂了蘇軾的寂寞與歡愉,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政治寂寞中卻不沉淪的文人嗎?
生:我知道李白,他在政治上也并不如意,但是還是堅定信念,也寫下了許多的好詩。
生:我們學習的《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張岱,他也是不如意但是不避世的文人。
師: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學習當中,在這本語文書上,你會遇到劉禹錫在陋室之中不墜青云之志,李白在行路之難中不改長風破浪之向。希望同學們在遇到這些人的時候向他們致以我們深深的敬意。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壓彎了腰,于是他們只有到自然中去吸一口自由的空氣,借助杯盞之間,去伸一伸被壓垮了的腰,這些在寂寞中絕不沉淪、絕不逃避的文人,瀟灑地提起筆,對炎涼世態(tài)、坎坷仕途做出了最昂揚、最詩意的回答。 我們不僅要在這些文人的詩詞中感受文化的墨香,更要在他們的寂寞人生中獲得豁達樂觀的人生芳馨!
教學反思:
文以載道 道以潤心
“文以載道”,因而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將隱在文章中的有助于豐富學生情感體驗的、有助于豐盈學生成長智慧的“道”挖掘出來,并且浸潤學生的心靈,內(nèi)化成學生品格中的美好元素。在本節(jié)課的設(shè)計與教學過程中,我想努力做的就是與學生共同將這些學生心靈成長的養(yǎng)料挖掘出來,引導學生自我思考、自我感悟、自我提升。沿著這樣的思考,我設(shè)計并執(zhí)教了《明月幾時有》一課,在設(shè)計及教學過程中,有了一些關(guān)于“文以載道”方面的思考。
1.文載數(shù)道,側(cè)重何道。對本次的解讀,教參上提供了兩個不同的角度。
一個角度認為本詞是作者的出塵之思,是對精神家園的向往;還有一個角度則認為是作者在政治不如意中、人事不團圓中的樂觀豁達的胸懷??赡苊恳黄恼露紩N含多個道理,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鑒賞角度,但是本節(jié)課的設(shè)計之初,經(jīng)過仔細考慮,我還是選擇了第二個角度,這不是因為我手中有多少相關(guān)的備課資源,而是基于學情,基于學生的成長需要來確定的。
2.以道化文,道為重心。本詞作者所處的時代雖然距離學生的生活時代相隔千年,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也是學生未曾體味的,要讓學生首先自然、主動地走進這首詞,是很關(guān)鍵。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設(shè)計中我關(guān)注了一個矛盾之處,就是小序中的“歡”與詞中的傷感,矛盾之處歷來都是能夠點燃學生的興趣點。所以學生由這個矛盾的點,一步步解讀出了這首詞的背后所屹立的蘇軾是一個擁有曠達胸襟、樂觀智慧的偉大的人。蘇軾以及像他一樣的文人的人生智慧也成為學生成長智慧的無痕的啟發(fā)。這也是我本節(jié)課中的教學目標,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
3.文道相契,貴在得法。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夠使“教學資源運用、問題設(shè)計、板書設(shè)計”這三項技能更好地成為詞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才能讓學生感受到本文之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起初我也曾將注意力集中在教學設(shè)計能否凸顯這三方面的能力,在試講中卻發(fā)現(xiàn)設(shè)計得很“臃腫”,甚至游離于教學目標,這反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試講失敗后,我對資料進行了最精當?shù)倪x取,對問題進行了更加精準、富有梯度的設(shè)計,對板書的內(nèi)容進行了高度的提煉概括,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由于是賽課,存在著對學情估計不準確的問題,但是也帶給我一定的思考,那就是一個班級中存在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的狀況,對學情的預設(shè)應(yīng)該是對各個層次學生都有相應(yīng)的教學策略。讓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提高,我想這應(yīng)該是今后教學中我思考研究的重要問題。
教學評析:
此課是哈爾濱市香坊區(qū)第六屆“卓越杯”教師專業(yè)素質(zhì)大賽的參賽課。把古詩詞作為賽課的內(nèi)容本身就是對選手是極大的考驗?!端{(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千古名詞,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足見此首詩詞的地位。全詞運用形象的描繪和浪漫主義的想象,緊緊圍繞中秋之月展開描寫、抒情和議論,從天上與人間、月與人、空間與時間這些相聯(lián)系的范疇進行思考,把自己對兄弟的感情,升華到探索人生樂觀與不幸的哲理高度,表達了作者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無限熱愛。詞的意境豪放、情懷曠達。既有理趣,又有情趣。那么如何將這首詞的豐富的內(nèi)涵和作者出塵之想與入世情懷較為準確地表達出來,并為現(xiàn)代中學生很好的接受,就為教者提出了新的課題。
張蕊老師的課就充分地體現(xiàn)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資源的開發(fā)、教學方式的呈現(xiàn)等方面的思考,且在“文道相濟”上用心、出彩。
1. 這節(jié)課的內(nèi)涵主旨豐富,教者只選其一,即作者在政治不如意中、人事不團圓中的樂觀豁達的胸懷。充分體現(xiàn)了備課中,教師對學情的了解,滿足了學生的成長需要。
2.本詞作者所處的時代雖然距離學生的生活時代相隔久遠,但教者關(guān)注了小序中的“歡”與詞中的“傷感”這個矛盾點,點燃了學生興趣。所以學生由這個矛盾的點,解讀出了蘇軾是一個擁有曠達胸襟、樂觀智慧的偉大的人。到此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的重點突出,順勢而成。
3. 厚重的想法還需要巧妙的方法呈現(xiàn)。教者設(shè)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初讀:知人、論世、 解“傷”;初感:知人、論世、解“歡”;深思:政治寂寞里“傷”與“歡”;體味:情感寂寞里的“傷”與“歡”;朗讀:情感寂寞里的“傷”與“歡”;延思:文人寂寞里的“傷”與“歡。這些環(huán)節(jié)脈絡(luò)清晰,由課內(nèi)賞析到課外的延思。體現(xiàn)了其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和專業(yè)素養(yǎng)。
(注:評析者系哈爾濱市學科帶頭人、哈爾濱市語文骨干教師、哈爾濱市香坊區(qū)兼職教研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