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肯文
論電視人物形象的刻畫
□ 陳肯文
人物報道,是就某個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或新聞人物本身展開的專題報道。電視人物報道通過電視熒幕展現(xiàn)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事跡或人物的生活,再現(xiàn)人物的精神境界、人生軌跡,展現(xiàn)人物的精神風貌,從而起到教育、啟迪、鼓舞受眾的積極作用,在新聞報道領域占據(jù)重要地位,有著其他新聞報道不可比擬的影響力。
長期以來,電視新聞媒體就十分重視對先進人物的宣傳報道。而電視新聞媒體具有線性傳播、轉(zhuǎn)瞬即逝的特點,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使人物形象在電視熒幕上“立”起來,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吸引受眾、感染受眾,是電視人物報道中的一個焦點問題。一篇好的電視人物報道,人物形象豐滿鮮活,具有自己的“靈魂”,這樣的人物才能直達人心,感染受眾,起到啟迪、教育和激勵的作用。如何刻畫好新聞人物形象,讓電視人物報道生動、鮮活起來,本文對此試作探討。
人物報道強調(diào)突出人的思想,通過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風貌。在進行電視新聞人物報道時,當記者通過深入細致的采訪了解之后,可能手頭會掌握一些資料。這時就要善于篩選,精選出切合時代精神、能夠體現(xiàn)人物先進性或典型性的事例。如果只是從頭到尾羅列事例,平鋪直敘或者面面俱到地展現(xiàn)人物相關的事實,那么人物形象就會顯得干巴巴、千篇一律,這則人物報道就很難打動人,也就無法起到感染、啟迪的作用。
那么,如何選擇典型事例呢?筆者認為,應盡量選取那些在特殊時間、特殊環(huán)境、特殊事件發(fā)生的,和人物相關的事例。
2008年汶川發(fā)生大地震,全國各地紛紛伸出援手。汕頭澄海人民也自發(fā)進行捐款捐物,奉獻愛心,幫助災區(qū)人民渡過難關。在汶川發(fā)生大地震的背景下,記者進行采訪報道時,發(fā)現(xiàn)了殘疾人許龍壁這一典型人物,他先后5次捐款奉獻愛心,之后又不顧自身行動不便,拿出10萬元作為愛心慰問款,千里迢迢奔赴災區(qū)。于是記者進行了跟蹤采訪,了解到許龍壁曾是健全人,在他24歲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因病被高位截肢。很長一段時間他自暴自棄,沒能走出心中的陰影。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許龍壁重拾生活的信心,克服重重困難,成功創(chuàng)業(yè)。因為這段經(jīng)歷,當許龍壁看到汶川大地震讓災區(qū)人民失去家園,讓不少人成為殘病患者,他感同身受,奔赴災區(qū),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鼓勵在地震中致殘的朋友。
在跟蹤采訪中,記者通過一個個典型事例將許龍壁這一先進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如在許龍壁奔赴災區(qū)慰問的時候,他開辦的工廠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產(chǎn)品出口遞減,資金緊張,但他仍然拿出10萬元,作為愛心慰問款。在國家發(fā)生災難事件之時,主人公舍小家為大家,以一份責任和擔當去幫助災區(qū)群眾,這個事例的展現(xiàn),使許龍壁這一樂于奉獻的人物形象在觀眾面前立體豐滿起來。
記者還詳細描述了許龍壁帶領澄海三位殘疾朋友一起赴奔四川、成都、大足等災區(qū)慰問的情形?!?月天氣炎熱,高達38攝氏度,路途并不好走,山路崎嶇,下車后有時他們還要步行2至3公里路才到達慰問地點?!蹦菢拥沫h(huán)境,健全人要進災區(qū)援助尚且困難,何況是殘疾人,但許龍壁和三位殘疾好友,不顧路途艱難,長途跋涉,十來天互相攙扶著輾轉(zhuǎn)多個受災地區(qū),探訪慰問了100多名地震中致殘的朋友,舒緩他們的心理恐懼,減輕他們的思想痛苦,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現(xiàn)身說法,鼓勵殘友坦然面對生活。
通過這些典型事例形象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關心精神層面救災工作、樂于奉獻的殘疾人形象,將許龍壁這一先進人物形象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從而也反映出在災難面前,中華兒女心連心,互相扶助,共渡難關的主題。
言為心聲。人物的語言是其思想感情和內(nèi)心世界的直接表露,而且還能作為人物行為的自我注釋,是人物形象化性格化的外在體現(xiàn)。在電視人物報道中,要想讓人物形象生動鮮活起來,最直觀地表現(xiàn)人物個性,莫過于通過人物的語言活動。
澄海廣播電視臺獲全國縣級廣播電視節(jié)目評析二等獎的電視新聞專題報道《收藏“抗日”藏品警后人》,講述了澄海民間收藏家張美生二十年來潛心收藏與抗日戰(zhàn)爭題材有關的各種藏品,并在“9·18”這一紀念日,在家里舉辦展覽,把他潛心收藏二十年的“抗日”藏品,展示給年輕一代看,警醒后人勿忘國恥,防止日本右翼勢力的復辟。
張美生的語言生動感人、有思想深度,成了作品一大亮點。比如,在描述張美生對抗日藏品收集與研究的專注與熱情時,記者選取了張美生這樣一段自白:“我收藏這些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物品可以說是到了癡迷的程度了,人家若是告訴我哪個地方有一件藏品,我一般是爭取第一時間趕到。如果碰到來不及去的時候,我就做什么事都心神不寧的樣子,滿腦子都裝了這么一件事?!蓖ㄟ^人物簡單明了的兩句自白,就勾勒出一個收藏界的“癡迷漢”,從而進一步體現(xiàn)了張美生對抗戰(zhàn)文物的收藏有一種緊迫感和使命感,提升了人物形象的思想境界。
在電視人物專題報道中,被采訪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真情流露,恰到好處的情緒體現(xiàn),抓住這些鏡頭,就能鮮活地展現(xiàn)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從而撥動受眾的心弦,引起強烈的共鳴。
在澄海廣播電視臺《收藏“抗日”藏品警后人》的人物報道中,電視鏡頭出現(xiàn)民間收藏家張美生拿出珍藏的十六本日記本,上面記錄了日寇在潮汕犯下的滔天罪行、潮汕人民在淪陷期的悲慘生活、潮汕軍民英勇抵抗日軍的情景和故事。張美生邊翻看邊念日記,鏡頭下的張美生依然情緒激動,向人們介紹了當時從廢品站“搶救”下日記本的情形:“當時我看到這些日記的時候,
心砰砰地跳。人家跟我說多少錢的時候我也記不清了,只管答應他好,馬上就帶回家了。帶回家后天天都在看這個日記,不管白天黑夜,看到眼睛睜不開了,還用清水洗一下再看。因為我看到了一個形象偉大的愛國青年,在家鄉(xiāng)淪陷的時候,不顧自己安危四處奔跑,把他聽到的看到的都寫在日記里面。記錄日軍在家鄉(xiāng)犯下的滔天罪行?!碑攺埫郎貞浧鹜碌臅r候,他面對鏡頭依然沉浸其中,激動得捶胸頓足,眼睛里含滿了淚水。記者及時地捕捉記錄下張美生當時的神情和聲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述說,通過人物的個性化語言和真情實感,提升了人物形象和思想境界,鮮活生動地向觀眾展現(xiàn)了一個肩負歷史責任感、使命感、有著強烈愛國心的民間收藏家形象,同時,也進一步激發(fā)了人們的愛國心,激發(fā)年輕一代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
細節(jié)是報道人物形象中的點睛之筆?!坝诩毼⑻幰娋瘛?,細節(jié)雖然細小,但能傳神,能使人物形象生動起來。有了細節(jié),人物形象才顯得豐滿和完整,才能形神兼?zhèn)?,增強人物形象的感染力,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報道2010年上海東方衛(wèi)視《中國達人秀》季軍蔡岫勍時,記者先對蔡岫勍的比賽表現(xiàn)有所了解。身材不高挑的蔡岫勍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比較漂亮,第一次穿上高跟鞋,但是這又影響她唱歌的發(fā)揮,于是她在唱歌前不得不脫掉了高跟鞋。這個有趣的細節(jié)讓電視屏幕前的觀眾也為之忍俊不禁,頓時為人物形象增添了幾分活潑俏皮,凸顯出蔡岫勍這個小姑娘活潑可愛、面對大場合不怯場的個性特點,人物形象生動鮮活,也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澄海電視臺的人物專題《陳新民:從下崗人員到羊肉店老板》,報道了一名40多歲的下崗工人陳新民經(jīng)過不斷奮斗終于成為羊肉店老板的事跡。
陳新民下崗的時候已經(jīng)四十多歲了,妻子是家庭婦女,兩個孩子又正是供錢讀書的階段,一家四口一下子沒了經(jīng)濟來源。但是,為了生活,四十多歲的陳新民只能四處打工。作者抓取了幾個細節(jié)來表現(xiàn)陳新民打工的辛苦:“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陳新民在海南一建筑工地附近的飯店當廚師,一天要炒一百多大鼎米粉和面粉,炒得手掌都起泡了,晚上包扎傷口,第二天又繼續(xù)工作?!睘榱损B(yǎng)家糊口,為了生活來源,陳新民努力工作賺錢,每天要炒一百多大鼎米粉和面粉,炒得手掌起泡,但是他咬牙撐著,到了晚上就自己包扎傷口,第二天又繼續(xù)工作,絕不向命運低頭。一個個細節(jié),給觀眾帶來了沖擊力和感染力,使人們記住了陳新民這一不向命運低頭,奮力拼搏的人物形象,通過人物精神激勵人們要努力拼搏,力爭上游。
著名記者穆青說過:“要使讀者動感情,首先記者自己要動感情。如果記者不感動,那就不可能感染讀者?!币黄玫碾娨暼宋飯蟮辣仨毴谶M作者的感情,將感情傾注于鏡頭描述之中,以感性的形式把對人物的感覺力和理解力結(jié)合在一起,讓觀眾從敘述的事實中受到感染。
汕頭市出現(xiàn)首例多器官捐獻者,筆者深入醫(yī)院采訪了解到,來澄海打工的河南籍務工人員胡本成夫婦在八歲兒子出車禍去世后,無償捐獻愛子多個器官,救治了五名患者。記者感到這是一個很好的題材,社會意義重大,于是進一步深入到胡本成夫婦的家庭和他們打工的工廠采訪拍攝。記者看到他們租住的十幾平方米的小屋屋頂破漏,居住條件也很差,生活十分清貧。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胡本成夫婦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他們的思想非常樸素,在老鄉(xiāng)和工友眼中也是心地十分善良的人。他們在痛失愛子之后,毅然做出了無償捐贈愛子遺體器官的決定。胡本成夫婦是平凡普通的務工人員,但他們做出這樣的大愛之舉深深地震撼著在場的每個記者,令人肅然起敬。記者們被胡本成夫婦博愛奉獻的高尚情操所感動,并將這種感動的情懷傾注在采訪、撰稿及后期編輯的過程中,塑造出胡本成夫婦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物形象,他們的大愛之舉在社會引起強烈的反響,感召了更多市民加入無償捐獻器官的行列,進一步弘揚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澄海廣播電視臺播出的《少女日記》,報道了一個19歲的孝心女孩陳湘,堅強地面對生活困境,不但挑起生活的重擔,還在父親患病后千里迢迢為父求醫(yī)的故事。在采訪的過程中,陳湘講述了得知父親患上癌癥晚期時的情景和無助的心情。記者深深地被她的情緒所感染:同樣是花季少女,別的孩子正是無憂無慮地上學的階段,而陳湘卻承受著父親患重病的巨大壓力,用稚嫩的肩膀挑起生活的重擔。記者為之感到憐惜,以充滿感情的筆觸進行了描述:“當天晚上,陳湘緊緊攥著父親的病歷,一夜沒睡,淚已哭干,她拼命地記日記,那一刻,她唯有把滿腔哀痛和悲傷通過手中的筆傾訴出來,她的心才不會崩裂?!边@個只有19歲的女孩,在聽到父親患病的噩耗之后,強忍著巨大的悲痛的心情,通過記者飽含情感的敘述樹立起一個堅強的少女形象,感人至深。
另外,對于集體的人物報道,無法對每個人一一進行介紹,就要選取其中突出的個體人物進行體現(xiàn),以點帶面,以小見大,展現(xiàn)集體形象。在拍攝和剪輯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人物鏡頭的動景和靜景要相結(jié)合,多角度表現(xiàn)人物,在收視效果上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在電視屏幕上生動鮮活起來。
1.張默主.新聞采訪寫作.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劉雪梅.電視節(jié)目采編與寫作.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3
3.郭光華、吳志文.新聞寫作.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廣東汕頭市澄海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