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鴻坤
論電視新聞直播過程的編輯把關
□ 王鴻坤
方興未艾的電視新聞直播在內地引發(fā)了一場新聞界的“革命”,尤其是在新世紀初發(fā)生的幾場重大國際事件中,如“9.11”、2003伊拉克戰(zhàn)爭等,香港鳳凰衛(wèi)視率先在內地掀起的新聞直播顯示出強大威力。一個個驚心動魄的場景和慘烈的畫面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這些前所未有的沖擊感讓內地人感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電視新聞直播。在鳳凰臺的引領下,以央視為代表的內地電視臺也如夢初醒般紛紛加入了電視直播的行列。在層出不窮的電視新聞中,直播成了各臺競爭的重要手段,而直播的內容和題材也就成了競爭最激烈的一部分。
雖然電視新聞直播在西方早已駕輕就熟,但在我國還處于初級階段,電視新聞直播中的編輯把關也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提高,以下從編輯把關內涵入手,結合我國實際,談談新聞直播中編輯把關的一些要點:
電視新聞直播,是指電視新聞記者在事件現(xiàn)場,利用電視設備以完全紀實的手法,把現(xiàn)場情景同步傳播給廣大受眾的一種新聞報道方式,是一種相對于新聞錄播而言的重要播報方式?!爸辈ァ陛^之“錄播”,具有傳播迅速及時、信息豐富真實、現(xiàn)場感覺強烈的顯著特點。多數(shù)教科書對新聞的定義是“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但是從時間上說,都忽視了“現(xiàn)在進行時”這一最富有電視新聞特點的傳播手段,所以新聞直播一出現(xiàn)便擄獲了廣大群眾的心。電視新聞的編輯可以借助當下先進的電子技術及電視特技來吸引眼球,畫面的切割、字幕的運用巧妙地介入某一重大事件,這些都大大地強化了人們的感觀效果,因而這場電視新聞的變革也促使電視新聞編輯由開始簡單的排列組合進入復雜的創(chuàng)作時代。
電視新聞編輯部門主要負責組織指導、編輯制作、控制指揮等工作。新聞記者拍攝了某重大事件的畫面,編輯了文字稿,并不意味著一條新聞的完成,后期制作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是編輯部門的職責所在。他們必須根據(jù)所負責的每條新聞信息進行合理的加工,利用先進的技術進行剪輯。他們不僅要對當下的國家政策方針了如指掌,還要熟知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趨向,以及重大事件的發(fā)生情況;不僅要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還要引導新聞直播產(chǎn)生的社會輿論的正確性。
除此之外,電視編輯人員還要有較強的“策劃意識”和“受眾意識”。
如今,當我們回家打開電視機的時候,面對的已不再是幾個頻道,而是幾十個頻道。信息傳播的幾何級增長,信息量的日益擴大,觀眾對信息的吸收已經(jīng)從渴求轉向疲憊,大量無用無效的信息給人們帶來了時間和精神上的浪費,造成了如今的“信息反胃”。要解決這個問題,編輯在策劃中不僅要研究受眾,還要研究對手。當今幾乎所有的媒體都有自己的專業(yè)或業(yè)余策劃隊伍,策劃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新聞宣傳的質量,爭取受眾,從而超越競爭對手。所以不管選擇什么樣的題材,表現(xiàn)出什么樣的主題,想要得到預期的效果就必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舉個例子,本土一位新聞編輯同仁曾在清明節(jié)這一天,策劃組織了一組各地慶?;顒拥膱蟮馈_@些活動包括烏鎮(zhèn)的香市、河山的游含山和青石的船文化。編輯要求采寫這三條新聞的三路記者都要出場口播,最后編排時三條新聞用現(xiàn)場口播串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達到集群的效應。新聞播出后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
“把關”,本質無非就是控制。電視新聞直播中“把關”是重要一環(huán),任何一種社會體制都會對新聞媒介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程度不一、方式各異的“把關”。而事實證明只有科學、合理的把關,才能在政治和社會層面為電視新聞直播發(fā)展提供好的生存空間。這種“把關”,是一種綜合了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因素、媒介組織、個人層面的多重控制。
但與紙媒體和傳統(tǒng)的非直播電視新聞報道相比,電視新聞直播即時、現(xiàn)場、不可預測的特點,給“把關”行為提出了路徑選擇上的挑戰(zhàn),促使把關方式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長期以來,我國電視新聞深受報紙新聞報道模式的影響,在價值判斷和新聞選擇過程中,往往以一般的新聞原則為衡量標準,忽視了電視傳播本身的特性,“聲畫兩張皮”的現(xiàn)象在電視新聞中時有發(fā)生。LIVE現(xiàn)場直播的出現(xiàn),給電視新聞帶來的不僅是傳播手段的變革,更多的是一種觀念上的革新。
電視新聞直播作為一種國際通行的方式,其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其真實性、即時性已是不爭的事實。如今,電視直播正以它空前的魅力顛覆著受眾以往敏感、脆弱的神經(jīng)。對于電視新聞,業(yè)界有一說法:新聞生于直播,死于錄播。過去我們對于此觀點總是感到危言聳聽,著實輕視了電視直播的沖擊力。然而,電視通過對海灣戰(zhàn)爭、9.11事件、奧運及商業(yè)性足球賽等的直播,徹底改變了新聞人對電視新聞傳播時效和真實的觀念,改變了觀眾傳統(tǒng)的新聞收視方式。比如從1996年1月1日開始,《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開始直播,引得全國各地電視臺紛紛效仿。這一做法標志著我國電視新聞領域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中國正逐漸縮小與國際知名電視新聞媒體的差距。
電視直播的又一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它對技術人員和采編人員的高要求。不僅要求各電視臺技術設備的持續(xù)革新,還要培養(yǎng)一批戰(zhàn)斗力極強、戰(zhàn)術水平極高的技術人員和編輯記者隊伍。
首先,迅速及時的同步傳播使得電視可以幾乎同步地將遠在千里之外的信息傳遞給受眾。這不但是傳統(tǒng)的印刷媒體無法比擬的,而且互聯(lián)網(wǎng)寬帶還存在不足的今天,其直播的畫面音像效果也要比在線直播好得多。直播通過電視能把新聞現(xiàn)場的實況同步傳送到受眾面前,讓人如臨其境,和新聞拍攝者一起關注正在變化中的每一步動態(tài),其吸引力非印刷媒體通過事后的文字敘述所
能比擬。尤其像體育盛事、戰(zhàn)爭風云這種瞬息間就有巨大變化的新聞事件,電視鏡頭好比受眾的眼睛、耳朵,將受眾帶入了虛擬的另一時空狀態(tài)中,令受眾得到感官和心理上的滿足。
其次,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真實,現(xiàn)場感特別強烈。比如,在發(fā)掘過程中,一位考古隊員在擦拭從水中撈出的文物時,情不自禁地一聲驚嘆:“啊,太漂亮了!”這種同期聲在普通新聞播報里是絕對不會出現(xiàn)的,最多就是考古隊員對著鏡頭介紹這是某某文物,有多少價值等。通過直播,觀眾可以很清楚地感知這種驚喜感,并且為之所感染。
另外,縮短新聞制作流程,提高了新聞的真實性和公信力。直播本就是未經(jīng)過任何加工和渲染,所呈現(xiàn)的一切都是源于自然的原生態(tài)的東西。雖然有時鏡頭前的事物是粗糙的,但其真實性卻牢牢地吸引著觀眾。傳統(tǒng)的ENG(electronic news gathering)即電子新聞采集方式下,電視新聞的制作流程包括采訪拍攝、文字稿、審稿、編輯畫面、審定成片、后期播出六大環(huán)節(jié)。而后期編輯就很有可能導致新聞信息的失真與扭曲。但是在直播方式下,從采訪拍攝到最后播出,必須同步進行,從信息傳播角度看,現(xiàn)場直播的新聞更接近新聞本源。由于環(huán)節(jié)減少,信息在信道中的損耗也最小。新聞直播滿足了受眾的求知欲及好奇心,最契合受眾心理。
新聞直播使得電視新聞的編輯把關從雙重把關變成一次性把關,一次性把關對新聞編輯有了更高的要求,因為電視直播隨時會帶來各種不可預測的因素,要求編輯人員能夠隨機應變的對待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這樣就需要新聞制作人員有以下幾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一方面要有社會責任感,堅持正確的輿論引導,處理好新聞“搶”和“壓”的關系。有的新聞是有利于引導輿論的,正面宣傳的,就要“搶”;而有的新聞是不利于引導輿論,不利于正面宣傳的,就要“壓”。
其次,要有團隊合作意識。首先根據(jù)個人的特長進行人員分配,各司其職,最大限度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各路人馬在控制好個人工作的同時還要協(xié)同作戰(zhàn),取得團體合力的效果。
另外,建立完善的資訊體系,為各類直播節(jié)目提供詳細的背景材料。這是至關重要的一點。一個主持記者即便能力再強,語言表達能力再好,反應再靈敏,沒有具體的新聞背景也是無法很好地完成工作的,這樣也會導致新聞質量的下降,同時無法滿足受眾對于新聞知曉的渴望。
能夠與時俱進,有效并且高效地利用新的科學技術是每個新聞人的追求,但是不管怎樣都要使其在運作中發(fā)揮正面的積極的作用,盡量避免或者減少負面的作用,這對于編輯們也是一個智慧與能力的考驗。
雖然電視新聞的編輯把關可以通過各種理念構想來實現(xiàn),但是電視新聞的編輯把關關鍵還是要落在個人的身上,尤其是電視新聞的一線編輯身上?!叭说恼_思想從哪里來的?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彪娨曅侣劸庉嫲殃P職責決定了對其的高素質要求:
(一)政治素養(yǎng)要高
要堅持做到正面宣傳為主,正確把握輿論導向,與黨和政府的宣傳口徑保持一致,嚴格杜絕政治性差錯,避免知識性、文字性差錯。電視編輯不能選用傷害國家,不利于祖國統(tǒng)一,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違反民族宗教外交及其他政策的內容,不得選用宣揚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和明顯失實、泄密的稿件。選稿時要通讀全文,絕對保證新聞的政治正確。
(二)新聞素質要敏感
求實、求新、求快、求準、求變是新聞編輯必須具備的素質,要提倡“搶新聞”和適時發(fā)布,縮短與事件發(fā)生和信息源的時差,要摸準媒體更新規(guī)律,及時捕捉新聞,選用新聞價值高、可讀性強,具有知識性、實用性、趣味性的稿件。
(三)編輯素質要過硬
做到對熱點新聞注意從不同角度選稿,多方面報道;能夠分清輕重緩急,不僅要會準確地分類、歸納、整理,還要去粗取精,加工之后能夠更加突出主題,更清晰更簡潔地表達出所要表達的中心內容。在確保重大新聞不遺漏的前提下,還要捕捉更多能夠吸引人的新聞。
(四)具有敏銳的洞察力
電視編輯的洞察力是做好宏觀計劃和整檔或單條新聞編輯的依據(jù),是發(fā)現(xiàn)記者人才的關鍵,也是做好編輯工作必備的一種主要心理素質。敏銳的洞察力是把握新聞方向和增強新聞宣傳力度的重要保障。政治敏感性、黨性、社會責任感和個人道德情操、思想修養(yǎng)等是新聞編輯掌握新聞報道的最后關口和新聞傳播方向,因此他們的敏銳洞察力對提高新聞檔次是至關重要的。
(五)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
思維要開闊,善于系統(tǒng)全面地考察新聞的重要性,能夠準確地做出取舍增刪的決定;思維要有深度,善于通過紛繁復雜的現(xiàn)象看清事件的本質,從而揭示出事件本身的內涵和實質。不僅如此,編輯還要具備較強的文化綜合素質和政策水平,在繼承基礎之上進行創(chuàng)新,讓電視直播編輯工作持續(xù)向前推進。
1.鄧海榮.電視新聞的直播魅力.新聞愛好者.2007(23)
2.陸定一.新聞學概論
3.韓旺辰.電視新聞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
4.葉家錚.城市臺電視新聞研究.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8
5.鄧海榮.電視新聞的直播魅力.新聞愛好者.2007(23)
6.張靜、李海. 淺談電視新聞創(chuàng)新.視聽天地
7.高亮,新聞大學.2007(3)
8.毛澤東著作選讀.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4
9.胡錦濤.在中國文聯(lián)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6-11-11
(作者單位:海豐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