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檀方欣
《紅跑道》藝術(shù)特色分析
□ 檀方欣
真實細膩的記錄,使得這部飽含情感的片子成為國內(nèi)紀錄片為數(shù)不多的經(jīng)典之作。其拍攝主題、聲音造型、畫面造型與鏡頭表現(xiàn)都頗具藝術(shù)特色,對今天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仍有借鑒意義。
主題;聲音造型;畫面造型;鏡頭表現(xiàn)
《紅跑道》是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獲獎較多的紀錄片之一,獲得了上海國際電視節(jié)最佳社會類紀錄片獎、巴塞羅那國際紀錄片節(jié)最佳紀錄片獎、薩格勒布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紀錄片獎、第68屆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中國國際紀錄片大會非主題類大獎等11個大獎,這部承載著諸多榮譽的片子由干超擔任導演。片子從上海一所體操館里一群練體操的孩子們出發(fā),記錄了他們艱苦的訓練生活,并由此展開,描述了他們的家庭背景。這是中國紀錄片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其拍攝主題、聲音造型、畫面造型與鏡頭表現(xiàn)都頗具藝術(shù)特色,對今天的紀錄片創(chuàng)作仍有借鑒意義。
片子的主角是一群練體操的孩子,主要集中在阿南、大雙小雙兩兄弟、鄧彤、王露凝幾個人身上。他們的訓練生活、家庭生活構(gòu)成了整部片子。該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播出,無疑是很應(yīng)景的,影片導演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來展現(xiàn)他們練習體育的艱辛,同時也能夠?qū)⑦@種艱辛影射到每一個體育健兒身上,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來展現(xiàn)這種艱辛,是更具深意的。但是,除此之外,我們也應(yīng)該看到,作為兒童這一群體,這些練體操的孩子與眾不同的地方。首先是他們所承擔的不屬于這個年齡該承擔的責任,比如國家榮譽。在這個體校的幼兒園里,畫畫課上,老師跟孩子們說,要好好訓練,為祖國爭光榮,為人民爭光榮。祖國和人民的榮譽這些字眼,放在這些孩子身上太沉重,但是這些孩子似乎是能夠聽懂的。此外,他們還承擔著家庭的責任。阿南的媽媽在經(jīng)歷了兩個大兒子被體操隊退下之后,還是把自己的小兒子阿南送進了體操隊,孩子能夠在體操上爭得榮譽是她的夢想,生活的壓力使她沒有心思打扮,面容蒼老,極不符合自己的年齡。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阿南身上,“媽媽的希望就托在你身上了”。阿南還是個幼兒園的小孩子,這些對于他來說,能夠理解嗎?但鄧彤是理解的,她手受傷時涂藥,哭得一塌糊涂,媽媽說咱們不練了吧,問你還練不練,小鄧彤帶著淚珠說“練”。“長大了我要自己賺錢,買大房子給爸爸媽媽待”,爸爸媽媽聽到這些話,笑了,這笑里,一定帶著些許心酸。除了壓在
孩子身上的責任外,影片還展現(xiàn)了孩子們的矛盾。比如,鄧彤在爸爸問她去北京沒想過去看奧運會嗎。鄧彤回答到,那我的體操怎么辦呀,就是這簡單的一個回答,暴露了年齡,暴露了無知,暴露了一切情感。在闡釋影片時,干超曾經(jīng)這樣表示:“事后會覺得自己拍這個片子,就是為這些孩子留下點東西?!钡窃谟^眾看來,影片所表達的主題是多角度、多層次、多含義的,詮釋的任務(wù)只有觀眾自己才能完成。
每一部片子,聲音都扮演著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同畫面一樣,聲音也為影片的敘事、抒情、表意增光添彩,同時也能夠在觀眾心里拓展畫面空間,引人深思。作為一部紀錄片,與其他片子不同的是,這部片子整部都沒有解說詞,聲音全部由人物同期聲、有源聲音、音樂等構(gòu)成。解說的取消使得影像表面的客觀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極致發(fā)揮,也對畫面訊道和聲音訊道的配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①人物同期聲包括兩位教練的聲音、孩子的聲音和家長的聲音。人物同期聲更客觀真實地表現(xiàn)了影片中的每一個場景、每個人的性格特征,能夠讓觀眾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人物的情緒,增強人物的感染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有源聲音包括了現(xiàn)場除人物同期聲之外的所有聲音,例如現(xiàn)場訓練時的聲音、看電視的聲音(包括阿南看動畫片的聲音、孩子們在幼兒園看電視的聲音),這些聲音同樣增強了真實感,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也是影片敘事的一部分,比如在幼兒園看奧運會倒計時一周年時,一個小姑娘告訴另一個小姑娘自己讓小烏龜練體操的時候把它摔傷了,還有鄧彤摳手上老繭的畫面,都與畫面中電視的聲音融為一體,感情更為濃烈,引人深思。
除此之外,影片中的配樂也極具特色。第一段配樂出現(xiàn)在王露凝和鄧彤練習單杠的場景中。這首曲子是來自秋天的蟲子的《永恒的小夜曲》,這首曲子放在這部片子里頗具爭議,因為歌詞和故事主題看起來絲毫沒有聯(lián)系。“我愛你恨的,我恨你愛的,我就是你眼里最骯臟的”,在這個背景音樂下,兩個孩子痛苦地在單杠上堅持著。導演把這個曲子放在這里,是極具主觀感受的,歌曲的近似哭訴和嘶吼的聲音最能體現(xiàn)王露凝和鄧彤的心情,超越極限時的痛苦。伴隨著這樣的音樂,畫面出現(xiàn)在觀眾眼前是極具沖擊力的,能夠震撼觀眾的心靈,將影片推向了一個高潮,隨著王露凝從單杠上下來,音樂戛然而止。另一處音樂的使用是在鄧彤在畫畫比賽中獲得金牌后插入的,鄧彤戴著金牌,站在椅子上,對著鏡子里的自己,就像真的得了冠軍,站在領(lǐng)獎臺上一般。這首配樂來自木馬樂隊的《我失去了她》,舒緩的搖滾樂放在這里,像畫面一樣,頗具溫情色彩。聲音是影片的一部分,與畫面的配合使用使得整部影片更真實,更易表現(xiàn)情感,同時也使觀眾更全面地了解感受了影片的主題與感情。
說到該片的畫面造型時,最有特色,最突出的就是片子中跑道的紅色,片名就出自這里。片子取材于上海盧灣區(qū)少年體校的體操隊。干超說一次和朋友去那里打羽毛球,“先看到了姚明——感覺沒有我想象中高——然后我推開旁邊的一扇門,滿眼的紅色和上下翻飛的孩子們撲面而來”。他說自己一下子就被觸動了。這個場景是片子開場的第一個鏡頭,如干超所說,一下子就被觸動了,那抹紅色太鮮亮,甚至有些刺眼。紅色,在片子中是代表希望,同時也與孩子們在這里的艱辛形成映襯。大量出現(xiàn)的紅色與生活場景中的暗淡顏色形成了對比。
在這部片子中,導演很少使用場面遠景或者大全景,運用最多的是中近景,在突出人物表情時使用大量的特寫鏡頭。片子中的鏡頭沒有紛繁復雜的變換,只是在平和的敘述,技巧應(yīng)用很少。中近景的使用,能夠拉近觀眾與影片人物的心理距離,提升參與感,讓觀眾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片中人物的情緒,便于感情的表達。與其他影片不同的是,《紅跑道》這部片子很少使用空鏡頭,為數(shù)不多的空鏡頭之一是片子的結(jié)尾鄧彤與爸爸在輪渡上時穿插的夜景的控鏡,這是一個情節(jié)的過渡,同時也展現(xiàn)了城市的繁華,與之前展示的鄧彤家的破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能夠突出鄧彤的人物性格。此外,影片中還有幾處頗具特色的長鏡頭的使用,印象最深的是鄧彤和王露凝練習單杠時的固定長鏡頭。這個鏡頭持續(xù)了將近50多秒,配合特寫的使用,細致地展現(xiàn)了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能夠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他們的痛苦,并且體會他們內(nèi)心的掙扎,完整地呈現(xiàn)了練習單杠的整個過程,也把影片推向了一個高潮。在影片剪輯中,沒有使用黑場、疊畫等轉(zhuǎn)場特效,全部使用硬切,這種方式使得片子的敘述更為自然流暢,也使片子的邏輯更完整清晰。最后,片中幾處隱喻鏡頭也頗具光彩。女孩從單杠上掉落,同時她書包里的烏龜爬出來,也從臺子上掉下來,兩者形成呼應(yīng),突出情緒的表達??偟膩碚f,整部片子的鏡頭平實自然,邏輯完整,能夠很好地展現(xiàn)人物特征,表達人物情緒。
就像68屆美國廣播電視文化成就獎對《紅跑道》的評價:“《紅跑道》是一部深深打動人心的作品,探究體操世界的法則,并構(gòu)建了國家身份下微妙的潛在情感。優(yōu)美的攝影,溫和的呈現(xiàn),以及對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制造完美的令人嘆服的觀察,是我們授予《紅跑道》Peabody award的原因。”真實細膩的記錄,使得這部飽含情感的片子成為國內(nèi)紀錄片為數(shù)不多的經(jīng)典之作。
注釋:
①白雨竹. 論紀錄片《紅跑道》的紀實語言[J].中國傳媒科技,2012(12)
(作者系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