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明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檢察院,上海201399)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個人收入的提高,社會閑置資金的大量增加,為民間借貸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來源。有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民間融資規(guī)模已超過1萬億元。此外,貧富差距的加大,市場經(jīng)濟的繁榮,使社會資金需求量大增,致使民間借貸有一定市場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個人資金周轉。許多人在急需資金而又借款無門的情況下,走投無路才選擇了民間借貸,甚至借高利貸。除了個人為了買房、買車或者孩子上學等急需資金外,還有一種現(xiàn)象是借款人賭博慘敗后為了撈回本錢而不惜借高利貸。
2.擴大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小企業(yè)及“三農(nóng)”的資金需求具有“需求急、總量少”的特點,民間借貸恰好適應了這個需求特點。這是民間借貸合理存在的土壤。在當前經(jīng)濟形勢下,金融供給保障壓力明顯加大,一些中小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因擴大經(jīng)營、加快施工進度或者為避免停產(chǎn)停工等急需生產(chǎn)資金,在權衡金融機構貸款門檻相對較高、手續(xù)較復雜,而民間卻有大量剩余資金,融資較快的情況下,企業(yè)便向社會高息吸款,以求發(fā)展。正是企業(yè)方和出借方都相信企業(yè)通過這筆周轉資金可以獲得較大數(shù)額的利潤,雙方才達成了高利借貸的合意,各取所需。
3.高利回報為誘餌。借款人承諾高額的利息,出借人禁不住高利誘惑,慷慨借款之后,借款人卻逃之夭夭,或者將錢揮霍一空,留給借款人一張借條,出借人到處追款無望,只能走進法院尋求幫助。
1.民間借款利率上漲催生了高利貸。近年來,民間借貸的利率月息由原來的2分漲至3分到4分左右,甚至1毛,于是高利貸便披著民間借貸的合法外衣粉墨登場去賺取更高的利息。
2.銀行借款手續(xù)繁瑣助推了民間借貸。近年來,銀行不斷提高貸款門檻,貸款要求抵押或擔保,缺乏足夠財產(chǎn)作抵押或者難以找到有實力的擔保人提供擔保的借款人,難以取得銀行貸款,而且銀行貸款需要逐級審批,少則十幾天,多則個把月,更有甚者,一些銀行簡單的貸款需要幾個月時間,對于一些急需用錢的人來講,銀行并不能解燃眉之急,而不得不轉靠民間借貸,甚至是“高利貸”。
3.民間借貸合法外衣掩蓋了高利貸。民間借貸是民間資本的一種投資渠道,是民間金融的一種形式。自2003年以來,國家逐步放開了民間小額信貸的限制,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民間信貸產(chǎn)業(yè)得以快速發(fā)展。由于缺少監(jiān)管,民間借貸反而成了培育高利貸的溫床,很多放貸人已具有“職業(yè)化”和“團體化”性質,而且往往與非法活動交織在一起,在民間借貸的“面具”下還常常隱藏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非法金融活動,并可能以暴力手段追討欠款。一般來說,任何企業(yè)都有融資需求,在缺乏規(guī)制的情況下,都可能有動力向社會募集資金。
4.缺乏有效地監(jiān)管至使高利貸行為放縱。由于目前尚無專門法律法規(guī)對民間借貸進行明確規(guī)定,而高利貸總是披著民間借貸的合法外衣,致使相關部門的監(jiān)管缺乏依據(jù),無法監(jiān)管,導致高利貸行為泛濫。
以上海市浦東新區(qū)人民檢察院2007年批準逮捕的非法拘禁案件為樣本,通過比對分析,呈現(xiàn)出以下六個特點:
1.犯罪主體身份呈現(xiàn)“兩高兩低”?!皟筛摺奔捶缸镏黧w為無業(yè)人員、外來人員比例高。所有的涉案人員全是無業(yè)人員,外來人員占76.3%;“兩低”即文化程度低和年齡低,其中初中文化以下的占80%,30歲以下的占77.0%。
2.犯罪形式以外來人員共同作案為主。2007年索債型非法拘禁案件均為3人以上共同犯罪,且以相同地域為紐帶的共同犯罪居多。如犯罪嫌疑人宋某某、張某某經(jīng)事先預謀后,伙同谷某某、李某等8名河南籍老鄉(xiāng),駕車向被害人黃某某催討賭債,因索要不成,又駕車將黃某某帶至某賓館客房內(nèi),持刀威逼其歸還賭債,限制黃某某人身自由達40小時。
3.犯罪場所集中在一些中小賓館、旅館、飯店。除有1件犯罪嫌疑人將被害人拘禁在自己家里外,其他的均將一些賓館、旅館、飯店、浴室作為非法拘禁場所。
4.“民轉刑”案件比例高。在因生意糾紛和民間借貸引起的16件非法拘禁案中,均為因民事糾紛處理不當而轉化成為刑事犯罪案件,占案件總數(shù)的45.7%。如犯罪嫌疑人趙某某非法拘禁案中,趙承攬的工程由于分包商翁某的失誤而被扣了工程款30萬元,趙向翁提出賠償,遭到翁的拒絕后即將其非法拘禁。
5.社會危害性大。由于犯罪嫌疑人要追回債務的目的,在侵犯被害人人身自由的同時,往往會實施一定的暴力。在2007年的29件案件中,有18件案件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實施了捆綁、毆打等暴力行為,其中持械3件,致使被害人身體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有的甚至發(fā)生死亡事件。如犯罪嫌疑人田某某為催討賭債而伙同他人非法拘禁被害人周某某達18小時,并致周某某從拘禁地賓館墜樓死亡。
6.被害方普遍存在違法和過錯行為。29件案件中,為索取賭債引發(fā)的有13件,為索取民間借貸引發(fā)的有10件,為索取生意糾紛引發(fā)的有6件??梢姡缓θ俗陨泶嬖谶`法和過錯行為誘發(fā)了非法拘禁犯罪。
1.存在外來人員共同索債的職業(yè)化趨勢。近年來外來人員犯罪比例不斷上升,外來人員犯罪也從單人犯罪為主逐漸發(fā)展為共同犯罪居多,甚至出現(xiàn)了具有明顯職業(yè)化傾向的犯罪案件。如犯罪嫌疑人張某等人非法拘禁案中,張某以開設商務咨詢公司為幌子,專門從事討債業(yè)務。2007年5月18日,張某糾集了劉某某等公司雇員,將被害人魏某強行帶至某酒店等地看管,非法限制人身自由26小時。
2.存在“黑車”市場滋生犯罪的趨勢。“黑車”市場的存在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客運秩序,還成為了犯罪分子方便快捷、隨手可得的作案工具。在29件索債型非法拘禁案中,被害人大多是被強行押上犯罪嫌疑人事先租用的“黑車”后帶至賓館、旅館實施拘禁的,不少“黑車”司機明知其中存在違法犯罪行為,但出于私利,非但未及時向公安部門舉報,相反仍助紂為虐,為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
3.存在賭博犯罪和高利借貸的產(chǎn)業(yè)化趨勢。13件因索取賭債引起的非法拘禁案和6件因民間借貸引起的非法拘禁案中,共有8件涉及高利貸債務。高利放貸者往往在賭場中“巡視”,為一些輸了錢或賭資不夠的人放貸,這既成了放貸者的斂財手段,也成了賭徒們的“及時雨”,大大助長了賭博違法犯罪。如在犯罪嫌疑人陳某、黃某某非法拘禁案中,當被害人徐某玩賭博機輸光后,站在一旁的陳某便主動提出作為擔保人為其向黃某某借錢,后因被害人遲遲還不出錢,兩名犯罪嫌疑人便實施了非法拘禁犯罪。此外,在辦案中發(fā)現(xiàn)高利貸行為正向放債、討債“產(chǎn)業(yè)鏈”的方向發(fā)展,放貸人由中間人介紹放貸業(yè)務,中間人收取一定提成,討債人平時由放貸人養(yǎng)著,需要時便外出討債,這三方之間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有向“產(chǎn)業(yè)鏈”發(fā)展的趨勢。如呂某某等4人非法拘禁案中,被害人管某某向呂借了1萬元人民幣,日利息為第一星期300元、第二星期500元、第三星期800元,在非法拘禁期間被害人還被強迫寫了一張將利息計入本金的借款2.8萬元的欠條。
4.存在逐漸演變成黑惡勢力的趨勢。開設賭場、放高利貸向來是黑惡勢力斂財?shù)闹饕緩街?,黑惡勢力通過賭場紅利或者高利放貸來獲得巨額利潤,然后以此非法利益來供養(yǎng)一批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人員,一旦發(fā)生利益沖突,暴力斗毆便成為了解決問題的手段。如犯罪嫌疑人張某某開設賭場并伙同犯罪嫌疑人宋某某在被害人黃某輸錢后為其提供借貸,后黃無力還錢,宋某某、張某某即糾集另8名犯罪嫌疑人輪流對黃進行非法拘禁達40余小時。
1.要加大普法宣傳力度。部分犯罪嫌疑人法治觀念薄弱是造成民事糾紛轉變成為刑事案件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當加大普法宣傳力度,增強公眾的法治意識,引導他們通過合法的途徑來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
2.要大力開展禁賭工作。賭博小則傾家蕩產(chǎn)、妻離子散,大則構成刑事犯罪,社會危害性極大,為此,要大力開展禁賭工作。一方面,通過加大禁賭宣傳力度,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和娛樂方式;另一方面,要對那些滋生賭博場所的窩點進行嚴厲打擊,對相關責任人依法采取相應的行政或刑事處罰。
3.強化專項整治。要加大對“黑車”的整治力度,對尚未達到刑事處罰標準、但參與違法行為的“黑車”司機,應依法給予必要的行政處罰。對容易成為非法拘禁犯罪場所的賓館、旅社等重點部位要開展專項清查整治,著重檢查是否嚴格執(zhí)行登記制度,記錄內(nèi)容應真實有效并在一定時期內(nèi)予以保存。同時,增強從業(yè)人員的舉報意識,及時向警方提供可能存在的違法犯罪線索,從源頭上堵住犯罪。
4.加強外來人員管理。首先,要規(guī)范流動人口信息登記管理系統(tǒng),加強對無業(yè)人員的控制和管理;其次,要健全外來人員的保障機制,讓他們在生活發(fā)生困難時可以得到保障,在權利受到侵犯時可以得到保護,在心理發(fā)生波動時可以得到引導;再次,要做好外來人員所在的社區(qū)工作,為他們學習、文化、娛樂提供場所和正確的導向,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
當前融資渠道的單一、資金的供不應求、居民投資渠道的缺乏,都給民間借貸提供了發(fā)展空間,但由民間借貸行為所引發(fā)的犯罪也日益增多,值得關注。
據(jù)統(tǒng)計,2010年至2012年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檢察院某審查起訴部門,共受理民間借貸類金融犯罪案件95件107人。其中,2010年受理28件30人,2011年受理32件32人,2012年受理35件45人,整體呈上升態(tài)勢。案件性質主要在兩類:一是以民間借貸為作案內(nèi)容的犯罪,主要是作案人向不特定社會公眾借款,觸犯國家金融管理體制,從而被定性為非法集資類案件。該類案件往往涉及人數(shù)眾多,也被稱為涉眾型民間借貸案件。2010年至2012年,共受理涉眾型非法集資類案件共9件。其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8件10人,集資詐騙罪1件1人。另一類是因民間借貸而引發(fā)的金融犯罪案件,即普通型民間借貸案件。除了上述9件涉眾型非法集資類案件,其余86件案件均為普通型民間借貸案件。
1.作案人員層次較低,且具有明顯的本地性。107名涉案人中,40歲以下的有61人,40歲到50歲的有39人,50歲以上的有7人,以中青年人為主。文化程度偏低,其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僅12人,其余均為小學至高中文化。此外,無業(yè)人員68人,可見,缺乏收入來源是其進行民間借貸的重要誘因。值得注意的是,107人中本市戶籍的作案人為77人,占總人數(shù)的72%,體現(xiàn)出民間借貸案件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如在所傲公司、肖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肖某某非法集資的對象均為其岳母介紹的同村的三林鎮(zhèn)胡巷村村民。
2.與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相互交織。民間借貸與賭博、高利貸、金融犯罪等違法犯罪行為形成了彼此誘發(fā)、相互交織的復雜局面。涉案案件中,有18件的作案人因欠賭債而引發(fā)。如王某某為歸還其所欠的巨額賭債,挪用本單位資金高達2000余萬元。有30件信用卡詐騙案的作案人通過透支信用卡本金的方式實現(xiàn)與其他利益主體之間的資金借貸。
3.涉眾型案件社會危害性巨大。95件民間借貸案件中,有9件是涉眾型案件,共涉及被害人792人,其中被害人最多的一起為580人。非法借貸資金總計達5億多元,其中案值最高的一起為4.5億元。除去該案的權重因素,其余8件的涉案資金總計7593萬元,平均案值近千萬元。9件案件中,平均每一名被害人向作案人出借的資金達65萬元,其中大部分資金未能歸還。被害人中不乏企業(yè)主、投資者、投機客等富裕群體,但更多的是工薪階層、普通百姓。如王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被害人杜某某將20萬元購房款交給王某某,最后只收到3萬元利息。
4.民間借貸是非涉眾型案件的重要誘因。在86件非涉眾型的民間借貸案件中,作案人為歸還欠款而進行犯罪的共77件86人。其中,信用卡詐騙罪28件28人,合同詐騙罪27件36人,票據(jù)詐騙罪6件6人,挪用資金罪6件6人,職務侵占罪4件4人,偽造金融票證罪3件3人,貸款詐騙罪2件2人,挪用公款1件1人。值得注意的是,86人中,本市籍66人,無業(yè)53人,多為沒有收入來源又有外債需要歸還的狀態(tài)。
1.與信用卡使用關系緊密。95件民間借貸案件中,有30件是信用卡詐騙案件,這與信用卡詐騙案件在金融犯罪案件中所呈現(xiàn)的高發(fā)態(tài)勢一致。通過惡意透支信用卡的方式獲取資金的門檻低,利息少,是民間借貸案件中作案人歸還欠款,出借資金的重要融資渠道。此外,其他一些民間借貸案件也與信用卡有著間接聯(lián)系。如袁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袁某某從他人處借得信用卡10余張,信用額度總計85.7萬元,其利用非法套現(xiàn)獲取資金并還款,同時對信用卡出借人支付利息。此類出借信用卡信用額度收取利息的案件,由于不能歸還所透支信用額度的法律后果歸屬于信用卡出借人,因此出借人面臨著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風險,看似是無本萬利,實則要比出借資金承擔更大的風險。
2.資金流向金融領域。9件涉眾型案件中,4件的作案人將非法集資募集的資金投向或向被害人許以投資股市、商品期貨等金融領域。一方面,也許是作案人自認為金融市場的高盈利性將幫助他們“借雞生蛋”;另一方面,出借人愿意將錢款出借也是緣于作案人夸大或虛構了金融市場的高盈利性。但金融投資的高盈利性在成為作案人吸收資金利器的同時,也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為了營造投資神話吸收更多的資金,涉案人不斷地用吸收的資金去兌現(xiàn)承諾的盈利,長此以往,資金鏈的斷裂只是時間問題。同時,行為性質也在逐漸地從借款轉化為詐騙。
3.呈現(xiàn)出新型金融機構的特征。在袁某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袁某某在利用其與他人合伙成立的公司為客戶代理向銀行申請貸款之余,還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存款,并將部分吸收的資金作為貸款發(fā)放給自己的客戶。此類的行為頗有當前逐步興起的小額貸款公司的影子。但由于該公司的資質、資本實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都不具備成為小額貸款公司的條件,卻將資金暴露于高風險之下,最終導致借貸兩空的結局。
1.創(chuàng)新金融體制、拓寬融資渠道。在進一步加大金融體制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不斷拓寬中小企業(yè)及個人的融資渠道。金融機構應繼續(xù)拓寬對民營企業(yè)融資的渠道,創(chuàng)造公平的融資環(huán)境。國有商業(yè)銀行應對中小企業(yè)積極經(jīng)營小額貸款業(yè)務。建議成立適合民營企業(yè)發(fā)展的社區(qū)銀行,以具體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的問題。
2.對上下游違法犯罪行為進行綜合治理。司法機關應依法嚴懲集資詐騙、貸款詐騙、保險詐騙、貪污、挪用公款、賄賂等犯罪,堅決打擊插手民間借貸金融活動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和其他暴力性犯罪,切實維護人身財產(chǎn)安全和金融秩序穩(wěn)定。在強調打擊的同時,也應嚴格區(qū)分合法融資與非法集資、經(jīng)濟糾紛與經(jīng)濟犯罪、工作失誤與瀆職犯罪等相關法律與政策界限。
3.厘清涉眾型民間借貸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民間借貸類案件尤其是涉眾型民間借貸案件的法律適用是一個難點,包括對非法集資對象的認定、對非法集資公開性的認定、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認定等等,需要立法部門和司法部門進行統(tǒng)一規(guī)范。
[1]黃琳霖.中小企業(yè)民間融資探析[J].合作經(jīng)濟與科技,2009(13).
[2]邢 琳.中小企業(yè)民間融資存在的根源初探[J].今日科苑,2008(24).
[3]彭 冰.非法集資堵與疏[J].財經(jīng),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