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偉榮
提高德育實效性,是科學理性在道德教育的泛化和功利主義的錯誤導向,實踐中無法計量也不易操作。當前最須關注的是學校德育是否“合乎道德”,并隨時糾正我們的教育行為,避免誤導和損害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合乎道德的學校德育應更多的從學生的個體道德需要出發(fā),采取民主和尊重的人文德育方式,喚醒、激活與弘揚學生個體道德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真正把德育做到學生的心里并使學生終身受益。
合乎道德 實效 審視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黨的十八大也明確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這將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國家的戰(zhàn)略層面。值得思考的是,學校德育工作一直在加強,同時也伴隨著非議甚至是批評,其中,指責最多的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差”。于是,我們在有關德育的行政部門文件或基層學校計劃里,最常見到諸如“提高德育實效性”的表述。實踐中,學校也從常規(guī)紀律、活動、課程等方面去努力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性。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提出“遵守紀律究竟是為了什么”、“轟轟烈烈的活動效果如何”、“到底該怎樣去尊重兒童”、“如何在自然狀態(tài)下開展教育”等有關學校德育內容、方式方法的質疑。在常規(guī)思維下,“提高德育實效性”具有天然的正當性,是真理性的概念,我們從不質疑。但筆者認為,對“提高德育實效性”進行重新審視與思考,有助于澄清我們德育認識的固化思維與現(xiàn)實困惑。
一、提高德育實效性無法界定也經(jīng)不起推敲
談及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首先要弄清楚的問題是何謂德育實效性。講實效性一般涉及兩個維度,一是短時間內取得更多的成果,即所謂低成本、高效率;二是成果必須合乎目標價值。人們批評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也多體現(xiàn)在這兩個方面,如認為學校在德育工作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往往收效甚微,看不到多大的顯性成效;還比如反映在學生身上,依舊是不守紀律、責任心差等品德問題,認為德育沒有達到其預定的目標,甚至有的還跟學校升學掛起鉤來,認為學風差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升學率,德育沒有實現(xiàn)“生產(chǎn)力”(實際中往往用分數(shù)衡量),就認定學校德育實效性低。
就如我們經(jīng)常批評分數(shù)不能體現(xiàn)學生的真正素質一樣,德育也是如此。我們對要求德育效果立竿見影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德育實效確實無法精確計算。盡管教育部門根據(jù)不同階段學生身心特點、思想實際和理解接受能力,對不同年級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目標,但我們在考核學校德育時,還是無法用數(shù)據(jù)來評價,如學校投入多少德育資源,開了多少德育課時。我們依據(jù)的只是模糊評價和經(jīng)驗判斷,如一般沒有出現(xiàn)大的學生事件,就算合格或良好;如果活動開展比較頻繁,就稱得上優(yōu)秀。問題是,優(yōu)秀就代表學校德育實效高嗎?現(xiàn)實卻不見得。德育規(guī)律告訴我們,德行的養(yǎng)成是一個復雜而長期的過程,往往要經(jīng)歷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最后形成比較穩(wěn)固的道德品質階段。德育效果的長遠性和延遲性,說明現(xiàn)有的德育評價方式無法準確評估其“實效性”。再者,就算德育評估指標科學且全面,而影響學生德育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用城市學校和農(nóng)村學校比較,一般城市學校要優(yōu)于農(nóng)村學校,背后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家庭教育,農(nóng)村學校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要遠遠高于城市學校。因此,德育不同于智育,難以歸因也無法簡單計量,“德育實效性”是一個虛假的概念,“提高德育實效性”自然也成為一句誰都在講卻誰都又講不清楚的“口號”或“宣言”。
二、合乎道德是衡量學校德育有效性的價值底蘊
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或者說德育工作的實效崇拜,是科學理性在道德教育的泛化和功利主義的錯誤導向。那么,不談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是否就意味著學校德育工作失去方向和動力了呢?其實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相反,我們應警惕那些打著“提高德育實效性”旗號的各種德育秀。國家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了學校德育工作的目標,由于學生個體千差萬別,在通往德育目標的路上,我們最須關注的是學校所有的德育內容和方式方法是否“合乎道德”。只有在合乎道德的前提下,學校德育工作才談得上有實效,否則,不但無效,甚至有害。借用趙汀陽的論述,“道”意味著任何一種事物本然的存在方式,人的道即人的生活;“德”是道德可能發(fā)展方式,或者說是道的最好表現(xiàn)形式[1]。因此,合乎道德的學校教育,并不僅是遵從某種德行規(guī)范,更體現(xiàn)為個體創(chuàng)造性的道德生成。況且,人的道德品質是知情意行相統(tǒng)一,道德情感和品行需要真實的道德生活和交往來養(yǎng)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中不存在與學生德行無關的教育或活動,學校中每個人、每個部門的工作和服務都要合乎道德。就學校德育而言,從主體上,學生是道德生活的主體,所有為了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德性、使其具備追求美好生活的心向和能力,都是合乎道德的教育;從內容上講,應摒棄單純?yōu)榱苏莆崭鞣N規(guī)訓的道德知識目標,而是培養(yǎng)具有理性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的學生;從途徑上講,道德的學習必須始終在生活中“過”一種有道德的生活[2]。這些都可以作為評判學校德育是否合乎道德的準則,學校德育的成功與否,不在于其實效性的高低,而在實施中多大程度上合乎道德。
三、反思當下學?!安缓虾醯赖隆钡牡掠龑嵺`
學校德育是一個不斷走向合乎道德的過程,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期望或保證所培養(yǎng)的學生個個德性高尚,因為影響學生道德形成的因素太多,但這不代表學校德育實效性不高。我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反思學校的德育實踐是不是合乎道德,并隨時糾正我們的教育行為,避免誤導和損害學生的道德發(fā)展。厘清當前學校德育工作中不合乎道德的觀念、內容、方式方法,可能比追求學校德育實效性更有意義。
1.偏重規(guī)限與控制
學生進入學校,首先體驗到的是各種嚴格的戒律:不準追逐打鬧;不準大聲喧嘩;不準頂撞老師……筆者在基層做班主任時,在學生的入學教育中,學校就要求宣傳“十不準”,以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在校行為。具體到班級和課堂,各種規(guī)則也“細致入微”:舉手時肘關節(jié)擱在桌子上,不能舉太高;雙手背后放好……網(wǎng)上搜索,五花八門的各式校規(guī)班規(guī)更是“雷人”:禁止看湖南衛(wèi)視;違紀罰款;劉海長過眉毛不許上課……學校的這些規(guī)則往往有著冠冕堂皇的理由: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更好地教育管理學生。但細想一下,學生不是一個物件,任由成人擺放;學生作為有生命的獨特個體,我們制定的各種規(guī)則,在訓練學生達到要求時,也限定和控制了學生的天性和自由,更別說對學生的尊重。筆者去到一些學校,特別是中學,感受不到應有的奔跑、嬉鬧、活潑的青春氣息,相反,是一種安靜得令人壓抑的死氣沉沉,像是一個嚴謹有序的成人世界,一群群小大人在規(guī)規(guī)矩矩地前行。有人曾尖銳地指出,現(xiàn)在的教育是“不許”的教育而不是“許”的教育,我們制定的規(guī)則更多的是禁止學生做什么,而不是引領學生做什么。學校作為一個集體存在,不是不要規(guī)范,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初衷,不代表控制學生天性和自由的合理性。合乎道德的學校規(guī)則應該充分考慮人的自由發(fā)展,即每一個具體真實的個人,基于人格的獨立和平等,在遵守社會理性規(guī)范的前期下,依照自己自覺自主的意志而充分展開自己的生命活動[3]。
2.一味活動與表演
在“提高實效性”的追求下,學校德育活動開展可謂豐富多彩,但也一直伴隨著是否合乎道德的爭議,更有人批評學校很多德育活動過于形式化,一場場“德育秀”的表演只是為了吸引眼球和擴大學校知名度罷了。就拿學校儀式教育來說,往往關注的是外在要求,如著裝統(tǒng)一、站列整齊、口號標準等,臺上是各方嘉賓。開展時,“首先請……致辭”“接下來請……致辭”“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講話”,整個活動過程中,講話的是各級領導,主持人是教師,學生只不過是陪襯的工具。前些年重慶一位校長為喚醒學生感恩的心,當眾下跪為母親洗腳,也惹得很多爭議。贊同者認為孝敬父母,即使做秀也無妨,只要德育結果有利,過程的做秀又何妨。反對者認為感恩太沉重,需要細膩而合乎道德的反思,德育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學生的眼淚會很快在寒風中風干。其實,德育最不能做的就是做秀,如果校長在家天天為母親洗腳,碰巧又無意被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體驗可能更自然而真實一些。班級的德育活動也是如此,學校組織初一學生觀看初二年級的德育活動“模擬法庭”,活動請來了教育局、法院的領導;學生按照事先經(jīng)過多次排練的程序照稿宣讀,表演的孩子一個個一本正經(jīng),面部表情僵硬呆板;更可笑的是法庭沒有任何辯論,沒有任何異議,沒有任何取證,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他的辯護律師,都一律低頭認罪,而且態(tài)度極其誠懇。身邊就有學生低聲說:“太假了吧!”本來教育者希望借助這樣的德育活動來教育學生,結果反而讓學生看到教育者精心策劃的虛假。與其“表演”,還不如讓學生去法庭旁聽一次真實的案件審理,遠比這樣的模擬法庭活動有效果。學生的道德生活不需要預設和扮演,任何合乎道德的學校德育活動,在于喚醒學生的道德自覺,通過真實的情感體驗深入學生的心靈,而功利式的應景德育活動反而會誤導學生的道德情感。
3.簡單計量與評判
走進學校,我們都能看到專門有一些小墻壁,上面寫著全校各班級的“一日常規(guī)評比”,以表格的形式記錄著各班紀律、文明、衛(wèi)生等得分和扣分情況。這種管理方式還延伸到班級,在許多班級的墻壁上,也貼有各式各樣的評比表、成績欄,表現(xiàn)好的就在該學生空格里粘上“紅花”或“紅旗”,有的粘滿了,有的全空白。用評比、檢查、扣分來代替教育,佩戴紅領巾是為了不被扣分、守紀律是為了維護集體榮譽,搞好衛(wèi)生是為了保住流動紅旗。據(jù)2009年4月13日《華商晨報》報道,9歲的小東在沈陽市皇姑區(qū)某小學讀3年級,4月10日放學后小東在路邊撿到50元錢馬上想到要把錢交給學校??尚|讓媽媽把50元錢換成10張5元的,想分10次交給學校,因為拾到5元錢交學校就可以給班級加5分。在簡單計量的道德評判方式下,小東“聰明”的舉動卻是扭曲的,我們看到了不合乎道德的管理方式造成學生道德情感的負面影響。為了學校管理的方便,學校重視的是班集體的排名、各類評比的結果、競賽中的榮譽等,卻忽略了在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幫助和教育。這種評價方式看似規(guī)范了學生行為、取得了一時的管理實效,其實并不道德,也不穩(wěn)固,不利于學生良好道德品行的養(yǎng)成。
學校德育的不夠好,是因為我們的德育不合乎道德。如果一味陷入德育的實效性崇拜,急功近利的思想反而會違背德育的本質、損害學校德育工作。對學校德育實踐不合乎道德的檢視,就是為了進一步明晰學校德育工作的價值取向。正如檀傳寶所言,德育的本質功能只有一個,那就是對于人的生活意義的探索和生存質量的提升。學校德育應更多的從學生的個體道德需要出發(fā),采取民主和尊重的人文德育方式,喚醒、激活與弘揚學生個體道德潛能中積極的、建設性的因素,真正把德育做到學生的心里并使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 馮建軍.德育與生活關系的再思考——兼論德育就是生活德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
[3] 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