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方
不同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清晰路線和脈絡(luò),道教的傳播線路顯得撲朔迷離,讓人莫衷一是。然而再讀道家、道教的史籍,再訪鶴鳴山的道家仙骨,探尋終南山深處的空谷幽蘭,不禁發(fā)現(xiàn),秦蜀的道觀宮宇間竟然隱藏著道教傳播的文化秘語。
作為道教文化的載體,道觀的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道教經(jīng)典認為其“乃窺測無上天意所在之所”,故有“道觀觀道”之說。因此,道觀地理位置的選擇必然十分考究?!稑怯^道源流考》中對道觀的地理位置如此描述:“凡道觀之稱于世者,或占山川之秀,或擅宮宇之盛。非宮宇則無以示教,非山水則無以遠俗。是二者難以兼得,雖使兼之,非有道德之士,亦莫能于焉?!?/p>
樓觀臺 ?老子行走的秘徑
樓觀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周至縣東南終南山北麓,是世界公認的道教祖庭,號稱“天下第一福地”,其起源可追溯至?xí)x代。東晉葛洪在《關(guān)尹子·序》中記載:“今陜州靈寶縣太初觀,乃古函谷關(guān)候見老子處,終南宗圣宮乃關(guān)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樓,改號樓觀,建老子祠。道觀之興,實祖於此?!?/p>
從位置上看,樓觀臺位于終南山北麓中部。終南山,古稱“中南”,取意“居地絡(luò)陰陽之中,在都之南”。如此看來,樓觀臺就為“陰陽之中”之中了。
從地形上看,樓觀臺南依秦嶺,地勢起伏明顯,遠觀如重重樓臺相疊;北對蜿蜒西去的渭河,惹得大文豪蘇軾也吟誦“此臺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jīng)意已空”。
從布局上看,樓觀臺由東元始臺、中道德臺、西靈寶臺3部分組成,暗合道教“三清”觀念?,F(xiàn)今,東元始臺、中道德臺中的說經(jīng)臺、老子祠、唐宗圣宮遺址等景觀盛名在外,成為游客留連所在;而位置相對較偏的西靈寶臺則顯得人跡罕至。西靈寶臺不僅有吾老洞(老子陵)等遺址,也是傳說中老子羽化成仙的地方。
吾老洞千百年來隱藏的秘密是什么呢?關(guān)于此洞,當(dāng)?shù)孛耖g認為其直通四川成都的青羊?qū)m。傳說并非空穴來風(fēng),因為漢代揚雄在《蜀王本紀(jì)》中就有“老子為關(guān)令尹喜著《道德經(jīng)》,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的記載。
傳說也罷,記載也行,一條清晰的自關(guān)中至成都的道教秘徑隱隱現(xiàn)形。一個更大的疑問接踵而至,為什么老子要西南而行?很明顯當(dāng)時中華文化的核心和政治權(quán)力的中心均重合在咸陽、長安、洛陽一線;要獲得自己學(xué)說影響的最大化,北向的效果明顯大于南向。要理清這個頭緒,我們就得追隨尹喜的腳步前往青羊肆走一遭。
青羊?qū)m ?改變一座城市
今天的成都,你再也不會找到一個叫青羊肆的地方。提到青羊,人們會給你提供兩個聲名更響亮的去處——青羊區(qū)和青羊?qū)m。青羊區(qū)因青羊?qū)m而得名,追溯青羊?qū)m的修建源頭,則會發(fā)現(xiàn)其與樓觀臺西靈寶臺吾老洞“老子入蜀”的傳說密切相關(guān),今天青羊?qū)m的唐王殿兩邊還保留有老子降生臺和說法臺等建筑。
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尹喜在樓觀臺行道千日后前往成都。他在成都西向的一個小市場附近找到了老子。重逢后,老子和尹喜在此廣收門徒,講經(jīng)傳法,這里很快就成為道家圣地——青羊觀(后改稱為青羊?qū)m)。隨著道教影響的擴大,成都地區(qū)在農(nóng)歷二月二十二(老子生日)形成了規(guī)模最大的賞花、迎春盛會,這就是一直延續(xù)至今的青羊?qū)m“趕花會”。
青羊?qū)m得到發(fā)展還要歸功于唐代兩位皇帝:天寶十五年(756年),唐玄宗為避“安史之亂”,入蜀后居于青羊觀;100多年后,為避“黃巢之亂”奔蜀的唐僖宗也駐營觀中。唐僖宗因意外發(fā)現(xiàn)刻有“太上平中和災(zāi)”的玉板而大喜過望,認為天降吉祥;返回長安后,為感謝太上老君恩典,唐僖宗賜錢200萬興土木、建殿堂,并改“觀”為“宮”。
千百年來,青羊?qū)m只有青羊傳說,直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四川籍大學(xué)士張鵬翮“京師會上得銅羊,移往成都古道場。出關(guān)尹喜似相識,尋到華陽樂未央”,為青羊?qū)m捐獻一只銅羊。這只鎮(zhèn)宮之寶目前安置于青羊?qū)m玉皇殿門前。銅羊造型奇特,有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胡、猴頸、雞眼、狗腹和豬臀,全身集合了12生肖的所有特征。
然而至此,老子的腳步仍然沒有停息,他仍有繼續(xù)西行的跡象,那就是大邑鶴鳴山。
鶴鳴山 鶴舞祥瑞與道教源頭
鶴鳴山地處成都平原西側(cè),古稱鵠鳴山。這里松柏翠綠,鶴舞祥瑞,風(fēng)光旖旎,自古就是仙家聚集的地方。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說這里“絕壁千尋”,是“張道陵等仙之所,當(dāng)有白鶴游其上”。依照《老子想爾注》記載,老子的確來過這里,他從天而降,并授予來此修道的一位外鄉(xiāng)人經(jīng)書秘訣,雌雄寶劍,打印一枚,觀衣、方裙、竹屐各一,以助他修道成功,這就是道教的創(chuàng)始人——張陵張?zhí)鞄煛?/p>
張陵是漢初丞相張良的第八代孫,他7歲時便能通讀《道德經(jīng)》,后因諳熟天文、地理、醫(yī)藥、方術(shù)等本領(lǐng)而受到皇家的重視。一心修道的張陵卻特意避開京都近郊的俗務(wù)嘈雜,毅然離開都城洛陽。自此張陵云游名山大川,一路追隨老子的足跡來到成都,拜祭過青羊?qū)m之后開始游歷成都平原,最終選擇在鶴鳴山修道。
鶴鳴山的地理位置優(yōu)越,貼近“巫風(fēng)甚濃”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且面對成都平原,輻射眾多的人口;其“絕壁千尋”的自然環(huán)境又為問道修持提供了相對獨立的空間,達到了“宮觀以示教,山水以遠俗”的理想狀態(tài)。
道教祖庭的影響及修養(yǎng)身性理想之地的強大吸引,使得隨后的杜光庭、陳摶、陸游、張三豐、楊升庵等都紛至沓來,修行于此。鶴鳴山也在清靜中吐故納新,在盛名下虛懷若谷。道教也正是在這個地方誕生、發(fā)展、壯大,后傳播到漢中、關(guān)中、江南乃至全中國。
道觀傳說中隱藏于秦蜀間的線路與實際道教傳播線路的偏差,正好反映了老子從人到神的轉(zhuǎn)化和道家向道教過渡的需要。而“大道無形”,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時光的流逝,那些曾經(jīng)清晰的“道”之道早已隱匿在名山大川之間,早已沒跡于宮宇道觀之前,留下的只有千年傳承下來的“道”的精神和對人們的心靈滋養(yǎng)。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