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
最美的守候,
不是相忘江湖轉(zhuǎn)身離去,
而是“奉陪”到底。
——題記
2014年是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不久前,國家主席習(xí)近平訪問里昂時,對法國“騎士勛章”獲得者李丹妮女士大加贊賞,稱她為中法文化交流和教育做出了杰出貢獻。不僅如此,這位八旬老人的愛情故事更富傳奇色彩……
西湖邊的師生戀
第一次見到李丹妮時,袁迪寶正坐在浙江大學(xué)醫(yī)學(xué)院的課堂上。上課鈴聲響起,時年25歲的袁迪寶和同學(xué)們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節(jié)俄語課。當(dāng)身著連衣裙的李丹妮款款步入教室,仿佛是飄然而至的天仙,這位金發(fā)碧眼的年輕女孩身材曼妙,皮膚白皙,五官精致……講臺下的袁迪寶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她看。這是1953年8月22日,一個令袁迪寶和李丹妮銘記終生的日子。
因為擔(dān)任俄文課代表一職,加上兩人僅僅相差一歲,袁迪寶很快和李丹妮熟絡(luò)起來。聽說袁迪寶受身為牧師的父親影響,從中學(xué)起就成了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李丹妮不由眼前一亮,因為她也是忠實的天主教徒。此后,李丹妮經(jīng)常拿著字典和參考書,找袁迪寶交流俄語。
作為中法混血兒,李丹妮備受關(guān)注的同時,也有不小的煩惱,“我小時候挨了不少白眼,被同齡的孩子喊了很多年綽號,每天放學(xué)回家都大哭?!崩畹つ菹蛟蠈氃V說著她的童年往事。“混血兒好啊。你看,你爸爸來自中國——亞洲最大的國家。你媽媽來自法國——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你是難得的一座橋梁??!”聽了袁迪寶的話,李丹妮不由開心地笑了!
確定戀愛關(guān)系后,兩人常常一起去散步,從西湖斷橋到白堤,再到平湖秋月、義莊、孤山,最后從里湖回來,這是一個浪漫的小圈子。要么就到寶石山上,找塊草坪坐下來談人生,談各自的童年趣事……直到山下華燈初上,兩人才不舍地往回走。
1955年8月初,因為高校院系調(diào)整,袁迪寶所在的院系要并入成都華西醫(yī)學(xué)院。臨走前幾天,聰穎的李丹妮隱約看出了袁迪寶有心事,就問他:“你是不是有什么瞞著我,怕我知道了傷心?”
袁迪寶坐在樹下,沉默許久,終于講出了自己的心事:原來在上大學(xué)前的兩個人星期,他迫于姐姐的壓力,已經(jīng)與匆匆相識的姐姐的同事黃秀雪結(jié)婚。無法自拔地愛上李丹妮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責(zé)中。
大洋彼岸的堅守
得知意中人已經(jīng)有了妻子,李丹妮痛徹心扉,但她明白,自己沒有權(quán)利把幸福建立在另一個女人的不幸上,“從今天起就分手吧,我們別無選擇?!崩畹つ莺瑴I作別,袁迪寶咬著嘴唇,沉默不語。
在袁迪寶離開杭州前往成都的前一天,1955年8月5日,以三潭印月為背景,他倆在蘇堤上拍了一張合影。李丹妮剪下一縷金發(fā),連同媽媽送給自己的一枚戒指交到袁迪寶手上,哽咽著說:“想念我的時候,就看看吧?!?/p>
與袁迪寶分別后不久,李丹妮隨父母離開杭州,去了法國。她萬萬沒想到,這一走,竟要和袁迪寶痛別55年!
袁迪寶大學(xué)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廈門市衛(wèi)生防疫站工作,與此同時,李丹妮應(yīng)聘到里昂一家公司當(dāng)秘書。1958年,袁迪寶和黃秀雪的第一個孩子降生。
自從到了法國,李丹妮就與袁迪寶保持著通信,她的信一開始寄到廈門防疫站。不論是言語上的“分手”,還是真正的分別,都沒有冷卻兩人的感情。但即使他們深愛對方,袁迪寶從來沒有離婚再娶的念頭,李丹妮也從未想過要他離婚。
在寫給李丹妮的信中,袁迪寶用“敬重”這個詞,來形容他對黃秀雪的情意。“她勤勞賢惠,一手培養(yǎng)了三個孩子,我不多的工資,要在她的精打細算中保證父親的生活、孩子們的教育和成長……”
但隨后由于政治原因,兩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處。有朋友告訴李丹妮,再給袁迪寶寫信會害了他。從此,兩人音訊全無。廈門這頭,袁迪寶每次到杭州出差,必去李丹妮的舊居前徘徊;里昂那頭,李丹妮頻頻翻閱著舊信,并虔誠禱告大洋彼岸的他一切安好。他們都以為,這段緣分已了……
1976年10月12日,李丹妮再次給袁迪寶寄出了一封信。此時,防疫站已經(jīng)搬走,信很快就因“查無此人”而被退回。這是李丹妮保留的唯一一封自己寫給袁迪寶的信。在法國,李丹妮一直沒有戀愛結(jié)婚。經(jīng)常有人問她,你這么美麗又有才華的女孩,怎么不談戀愛呢?她的回答斬釘截鐵:“我的戀人在中國,除了他,我無力去愛任何人?!?/p>
半個世紀后牽手余生
為了能和中國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盡管當(dāng)教師要比做秘書工資減少一半,李丹妮還是選擇了到里昂的中法大學(xué)教中文。53歲時,她如愿獲得了漢學(xué)博士學(xué)位,成為中文系的終身副教授。此后的幾十年間,李丹妮還包攬了許多中國學(xué)生赴法留學(xué)的事務(wù),如收護照、買機票、辦居留證和醫(yī)療保險等,而這一切都是義務(wù)的。
為了表彰李丹妮對中法教育做出的杰出貢獻,1992年法國政府授予她騎士勛章,并為她出版?zhèn)€人傳記《混血兒》。李丹妮選擇了林風(fēng)眠畫的逆風(fēng)飛揚的大雁作為封面,她說:“葉子往這邊倒,大雁奮力卻向那頭飛,我的這輩子就是這樣?!?/p>
1994年3月,黃秀雪被診斷出牙齦癌,10月便離開了人世。黃秀雪去世后,袁迪寶在廈門獨自生活了13年。其間,身邊的人都勸他再找一個老伴,但袁迪寶拒絕了,他說自己還有一個親人在法國。
事實上,李丹妮也曾經(jīng)在1980年、1986年、2000年三次回到中國,但均未找到袁迪寶。此后,她也就放棄了:“當(dāng)時我想,他的生活一定很好,孩子也大了。如果我突然出現(xiàn),他會怎么想呢?”
2010年春節(jié),兒媳無意中聽說了袁迪寶年輕時與俄文女教師的一段情緣,就問他:“您為什么不再給丹妮阿姨寫信了?。俊痹蠈氄f:“80多歲了,不知道還在不在人世,而且之前寄的信都被退回來了?!眱合闭f:“您再試試看吧!”
在孩子們的鼓勵下,袁迪寶花了幾個晚上,連續(xù)寫了五封內(nèi)容相同的中英文信件,中文的寄給李丹妮,英文的則寄給她的親戚和鄰居們。他想,李丹妮即使不在原址住,或許他們也會將信件轉(zhuǎn)交給她。
奇跡真的發(fā)生了。信件寄出半個月后的4月17日,袁迪寶雙手顫顫巍巍地接過了一封法國回信,里面是三張寫得密密麻麻的信紙,夾著一張彩照。他端詳著照片上的人,再看看那熟悉的中文筆跡,不禁老淚縱橫……
通過信件交流,袁迪寶得知李丹妮在法國一直孑然一身。“我每天上午去教堂做彌撒,中午在教堂用飯,下午回家之后便不再出門。等我有天生活不能自理,我會選擇到修道院終老。”李丹妮寫道。
看到“修道院終老”這幾個字,袁迪寶內(nèi)心一陣疼痛,于是他去信:“我日夜思念著你,只有默默唱歌,紓解心結(jié)。你獨身至今,信物也留存至今,請原諒我的負罪感,我們要重生!如果你愿意,來廈門后我們可以到民政局辦理結(jié)婚登記……你來和我們同住,我的兒、媳、孫一定會把你當(dāng)媽媽、奶奶尊敬的?!?/p>
看到這封信,已經(jīng)年過八旬的李丹妮不禁淚流滿面。她在里昂家里靜靜地想了一宿,最終決定飛回中國,與那個隔海相思55年的“男孩”再續(xù)前緣!
2010年9月18日,廈門機場,袁迪寶捧著55朵玫瑰,他的三個兒子各捧著一束鮮花,翹首張望。雖半個世紀未曾謀面,兩位耄耋老人還是一眼就從人群中認出了對方,含淚相擁在一起……
李丹妮到中國后的第三天,就與袁迪寶手牽手到民政局辦理了結(jié)婚證。9月26日,兒孫們?yōu)槎吓e辦了隆重的婚禮。這一年李丹妮83歲,袁迪寶82歲。當(dāng)兩位老人在教堂中執(zhí)手念出愛情誓言時,臉上都泛起了幸福的紅暈,臺下的親友們則報以熱烈掌聲。
婚后的日子充實而甜蜜,每當(dāng)袁迪寶去游泳了,李丹妮就留在家中打掃房間,把丈夫的衣服一件件熨好。下午,她會做些備課工作,廈門大學(xué)法語系的一些學(xué)生,每周會到她家參加李丹妮主持的“法語角”活動;袁迪寶的工作,則是編輯和潤色妻子的法文傳記《混血兒》的中文譯稿。吃過晚飯,老兩口會在環(huán)島路上相攜散步,在海風(fēng)中唱起當(dāng)年的歌:當(dāng)我們還年輕/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說你愛我……
2013年,袁迪寶與李丹妮被邀請到法國參加華人春節(jié)活動,并通過里昂電視臺,向當(dāng)?shù)厝酥v述了他們的傳奇戀情……2014年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國家主席習(xí)近平訪問里昂時,獲知李丹妮女士的事跡,稱贊她為中法教育和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并祝愿她和丈夫健康長壽。
憑借經(jīng)久不熄的愛火,袁迪寶和李丹妮老人歷經(jīng)半世滄桑,終于修得正果。他們的愛情之所以感人至深,不僅因為那份橫跨大洋的傳奇,更因在面對真愛時,兩人一直堅守著道德與責(zé)任,使這段曠世戀情閃耀著純美的光芒!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陳陟 ?czmocho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