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寧
(鹽城師范學院社會學院 江蘇 鹽城 224051)
延安時期(1935年10月——1948年3月),指的是從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抵達陜北吳起鎮(zhèn)到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撤離延安的13年時間。延安時期是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發(fā)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延安時期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得到了系統總結和多方面展開而日臻成熟。作為珍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延安時期的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對我國當前人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fā)展仍具有重要的啟發(fā)和指導意義。本文擬就延安時期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其影響因素作簡要探討。
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這一時期毛澤東的一系列著作、講話和題詞之中,主要有:《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實踐論》、《反對自由主義》、《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五四運動》、《青年運動的方向》、《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紀念白求恩》、《新民主主義論》、《〈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為人民服務》、《論聯合政府》、《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等。解放后出版的《毛澤東選集》4卷本,共收入158篇文章,其中112篇是延安時期寫的,占總數的70%以上。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總結人才管理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系統闡述了民主革命階段人才管理的基本思想,從而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體系。
延安時期毛澤東系統闡述了干部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干部工作的路線和政策、干部工作的原則和方法等問題,從而形成了體系完備的領導人才管理思想。
關于干部工作的地位和作用。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中,提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的重要論斷,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在一個幾萬萬人的大民族中領導偉大革命斗爭的黨,沒有多數才德兼?zhèn)涞念I導干部,是不能完成歷史任務的”[1](P526)。
關于干部工作的路線和政策。1938年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闡述了“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他指出:在用人問題上“從來就有兩個對立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賢’的路線,一個是‘任人唯親’的路線。前者是正派的路線,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線。共產黨的干部政策,應是以能否堅決地執(zhí)行黨的路線,服從黨的紀律,和群眾有密切的聯系,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積極肯干,不謀私利為標準,這就是‘任人唯賢’的路線”[1](P527)。他強調任人唯賢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堅持五湖四海而不能搞宗派主義,要公道正派而不能出于私心,要唯實唯賢而不能唯親唯上。對于干部政策,毛澤東指出:“第一,是信任干部,對干部應用之不疑;第二,對個別干部的錯誤,不應擴大化,應幫助他徹底解決問題;第三,尊重地方干部,他們與群眾有密切的聯系;第四,注意對干部政治教育”[2](P594-595)。
關于干部工作的原則。一是要堅持德才兼?zhèn)涞挠萌嗽瓌t。1937年5月在中共全國代表會議上,毛澤東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培養(yǎng)和選拔干部的標準。在德的方面,要“懂得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政治遠見”,“富于犧牲精神”,“忠心耿耿地為民族、為階級、為黨而工作”,要能夠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才的方面,要懂業(yè)務,“能獨立解決問題”[3](P277),不能成為空頭政治家。如果不懂業(yè)務,“只會做一種抽象的‘革命工作’,這種‘革命家’是毫無價值的。我們應該反對這種空頭的‘革命家’”[4](P147)。二是要堅持黨管理干部的黨性原則。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立場問題時說:“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5](P857),“我們是站在無產階級的和人民大眾的立場。對于共產黨員來說,也就是要站在黨的立場,站在黨性和黨的政策的立場”[5](P848)。文藝問題要堅持黨性原則,人才管理同樣也要堅持黨管干部的黨性原則。毛澤東強調,黨的干部管理必須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必須保持黨的立場與人民立場的一致性。黨管干部,就是要堅持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從黨和人民的需要出發(fā)來選用干部。
關于干部工作的方法。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的講話中提出了一系列干部工作的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識別干部的方法。“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時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歷史和全部工作”;二是使用干部的方法?!邦I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兩件事”。使用干部必須出于公心,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要堅持“任人唯賢”的路線和“德才兼?zhèn)洹钡臉藴?;三是愛護的辦法。愛護干部就是要做好干部的“指導”、“提高”和“檢查”工作,“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并且在可能限度內“照顧他們的困難”[1](P527-528)。
毛澤東全面地論述了知識分子問題并制定了正確的知識分子政策,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民主革命時期的知識分子思想。其要點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重視知識分子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1939年12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指出“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1](P618),還說:“對于知識分子的正確政策,是革命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我們黨在土地革命時期,許多地方許多軍隊對于知識分子的不正確態(tài)度,今后決不能重復;而無產階級自己的知識分子的造成,也決不能離開利用社會原有知識分子的幫助”[1](P620);1942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黨校開學典禮上作關于《整頓黨的作風》的講話,他強調:“我們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文化不發(fā)達,所以對于知識分子覺得特別寶貴”,“尊重知識分子是完全應該的,沒有革命知識分子,革命就不會勝利”[5](P815);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論及知識分子問題時他指出:“為著掃除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師,人民的科學家、工程師、技師、醫(yī)生、新聞工作者、著作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一切知識分子,只要是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著有成績的,應受到尊重,把他們看作國家和社會的寶貴的財富”,“中國人民的解放斗爭迫切地需要知識分子,因而知識分子問題就特別顯得重要”[5](P1082)。
二是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參加革命隊伍。1939年在《大量吸收知識分子》一文中他指出:對那些愿意抗日而且有吃苦耐勞精神的知識分子,應該多方吸收并加以教育,使他們?yōu)檐婈?、政府和群眾服務;對那些愿意入黨并具備入黨條件的一部分知識分子,要按照其具體情況將其吸收入黨;對那些不能入黨或不愿意入黨的一部分知識分子,也應該同他們建立良好的共同工作關系,帶領他們一道前進;對那些反對知識分子參加工作的干部,應做必要的說服工作,使他們懂得吸收知識分子的必要性。同時他還分析了中共黨內在知識分子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錯誤傾向及其產生的原因,指出當時許多軍隊干部還存在恐懼知識分子甚至排斥知識分子的心理、許多學校還不敢大量地招收青年學生。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原因是在于不懂得知識分子對于革命事業(yè)的重要性、不懂得為地主資產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和為工農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的區(qū)別?!耙磺袘?zhàn)區(qū)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1](P619)。
三是教育、改造和培養(yǎng)知識分子。他認為,知識分子要有所成就,就必須走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知識分子要深入工農之中,與工農群眾結合,拜他們?yōu)閹煟憻捵约?,增長才干。1939年5月1日毛澤東在《五四運動》中說:“知識分子如果不與工農民眾相結合,則將一事無成。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識分子的最后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實行和工農民眾相結合”[1](P559);5月4日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又說:“中國的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一定要到工農群眾中去”,“一定要和廣大的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和他們變成一體,才能形成一支強有力的軍隊”[1](P565-566);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強調:“今后人民的政府應有計劃地從廣大人民中培養(yǎng)各類知識分子干部,并注意團結和教育現有一切有用的知識分子”[5](P1082-1083)。
毛澤東系統闡述了民主革命時期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途徑,提出了適應戰(zhàn)爭需求的人才培養(yǎng)方針。他倡導革命根據地的辦學體制改革,探索革命根據地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人才培養(yǎng)思想。
毛澤東重視人才培養(yǎng)問題,他要求全黨必須把培養(yǎng)人才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完成,并強調要有計劃地培養(yǎng)人才。在他看來,培養(yǎng)人才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
一是在教育中培養(yǎng)人才。毛澤東主張在革命根據地開設學校培養(yǎng)人才。1938年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中提出:要“創(chuàng)設并擴大增強各種干部學校,培養(yǎng)大批的抗日干部”;要“廣泛發(fā)展民眾教育,組織各種補習學?!保浴疤岣呷嗣竦拿褡逦幕c民族覺悟”;要“辦理義務的小學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6](P49)。為了辦好這些學校,他認為,“最重要的問題,是選擇校長教員和規(guī)定教育方針”[3](P177)。延安時期,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利用陜甘寧邊區(qū)比較穩(wěn)定的條件,創(chuàng)辦了大批學校,毛澤東還親自兼任了抗日軍政大學的政委和中共中央黨校的校長,并親臨各個學校講授了《實踐論》、《矛盾論》等重要課程。對此,毛澤東總結說:“我們辦了許多學校,訓練了許多干部,這個政策是對的”[7](P99)。
二是在群眾中培養(yǎng)人才。群眾中孕藏著大量的人才。1940年2月在給《中國工人》月刊寫的發(fā)刊詞中毛澤東指出:“工人中間應該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們應該有知識,有能力,不務空名,會干實事。沒有一大批這樣的干部,工人階級要求得解放是不可能的”[1](P728);1941年,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一文中又說:“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而我們自己則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可能得到起碼的知識”[5](P790)。毛澤東認為,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因此他反復強調必須在人民群眾中識別、選拔和培養(yǎng)大批杰出的人才。
三是在實踐中培養(yǎng)人才。毛澤東歷來重視在實踐中鍛煉和培養(yǎng)人才。他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從戰(zhàn)爭學習戰(zhàn)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zhàn)爭,就是從戰(zhàn)爭中學習。革命戰(zhàn)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3](P181)。
這一時期,毛澤東對人才管理中的常用方法如思想教育方法、調查研究方法、人才激勵方法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從而構建了比較完整的人才管理方法論體系。
思想教育方法。毛澤東非常重視思想教育方法在人才管理中的運用。1942年2月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毛澤東指出“對待思想上的毛病和政治上的毛病,決不能采用魯莽的態(tài)度,必須采用‘治病救人’的態(tài)度,才是正確有效的方法”[3](P828);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中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5](P1094)。為了增強思想教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他強調做思想教育工作必須以說服教育和正面引導為主,要通過思想教育來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
調查研究方法。毛澤東論述了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具體要求。1941年3月毛澤東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說:“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于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有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5](P791);1941年8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中指出:“系統的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8](P360);1943年6月,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關于領導方法若干問題的決定,他號召各級干部在工作中要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同時他還指出調查研究必須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方法,他說:“開調查會,是最簡單易行又最忠實可靠的方法”,但是如果“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5](P790)。
人才激勵方法。毛澤東重視發(fā)揮榜樣示范和理想信念的激勵作用來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重視運用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先進人物的高尚精神來教育人、引導人、激勵人。延安時期毛澤東反復強調,共產黨員“應該成為英勇作戰(zhàn)的模范,執(zhí)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紀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內部團結統一的模范”。在艱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共產黨員只有“高度地發(fā)揮其先鋒的模范的作用,才能動員全民族一切生動力量,為克服困難、戰(zhàn)勝敵人、建設新中國而奮斗”[1](P522-523)。他又先后撰寫了《紀念白求恩》和《為人民服務》等文章,號召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努力學習白求恩、張思德等人的高尚情操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獻身精神,努力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1](P660)。毛澤東提倡的榜樣激勵、理想信念激勵等人才激勵方法,對于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和實現人的自身價值,都起到了巨大的感染、引導和激勵作用。
延安時期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之所以能夠日益走向成熟,主要是受以下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大革命以來中共人才管理既有成功的經驗又有失敗的教訓。一方面,中共黨內先后出現了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人“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和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錯誤,特別是王明“殘酷斗爭、無情打擊”的“左”傾用人路線和張國燾“任人唯親”、“宗派主義”的右傾用人路線,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嚴重危害;另一方面,毛澤東在堅持正確的用人路線和用人原則的同時,對王明“左”傾用人路線和張國燾右傾用人路線進行了堅決斗爭,并領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終勝利。大革命以來中共人才管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為毛澤東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人才管理的客觀規(guī)律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毛澤東本人也曾經說過:“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他還說:“在抗日戰(zhàn)爭前夜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寫了一些論文”,“替中央起草過一些關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經驗的總結。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9](P299),在延安時期“我們才制定了合乎情況的黨的總路線和一整套具體政策。這時候,中國民主革命這個必然王國才被我們認識,我們才有了自由”[9](P300)。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毛澤東在黨內和軍內領導地位的確立,一方面為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的發(fā)展和成熟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另一方面也為毛澤東從全局和戰(zhàn)略的高度來思考中國人才管理問題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從戰(zhàn)略層面看,這一時期毛澤東關于人才管理問題的思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著不同的思想主題: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了挽救民族危亡,毛澤東重在思考如何解決持久抗戰(zhàn)的人才保障問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為了推翻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和建立新中國,毛澤東重在思考建國人才的培養(yǎng)和儲備問題。能夠站在政治及時代的制高點上總攬全局,并從大局出發(fā)去研究和解決中國人才管理的實際問題,這對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發(fā)展到成熟有著重要的意義。
延安時期,特別是1938年10月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延安處在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之中。毛澤東抓住這個有利時機,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人才管理理論并系統總結中共成立以來人才管理的經驗教訓;而在延安時期以前,因忙于戰(zhàn)事和流動作戰(zhàn),毛澤東沒有事實上也不可能集中精力對馬克思主義人才管理理論和中共人才管理經驗教訓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和總結,此其一。
延安時期,中共中央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和研究工作,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工作空前繁榮,同時延安成立了新哲學學會并創(chuàng)辦了幾十所院校,如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延安青年學院、陜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等等??谷崭鶕叵破鹆藢W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潮,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有條件開始集中精力從事理論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工作;而延安時期以前,由于紅軍忙于長征和國民黨軍隊的軍事“圍剿”及文化“圍剿”,使得馬列著作的翻譯、出版、學習和宣傳遇到了嚴重困難,此其二。
延安時期,根據地開展的整風運動對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走向成熟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1942—1945年的延安整風運動是中共開展的有領導、有準備、有計劃的思想教育運動。延安整風使全黨從教條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用人路線得到端正、黨員和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得到提高,這有利于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的廣泛傳播和在全黨指導地位的確立;而延安時期以前,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雖然在井岡山時期和中央蘇區(qū)時期就已初步形成,但它并非一開始就為全黨所接受,此其三。
延安時期,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意味著把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確立為全黨人才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它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人才管理理論同中國人才管理實踐的結合產生了一次歷史性飛躍,也標志著全黨對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的認識達到了空前一致,此其四。
毛澤東具有扎實的中國傳統文化功底和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他早年閱讀的第一部馬列著作是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這本集中體現科學共產主義和無產階級斗爭學說的綱領性文獻促使毛澤東走上了馬克思主義道路。延安時期,抗日根據地雖然面臨復雜和艱苦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但毛澤東仍然堅持閱讀了大量的馬列原著,其中接觸最多的是列寧的著作,他認為列寧的著作“說理透徹,把心交給人,講真話,不吞吞吐吐,即使同敵人斗爭也是如此”[10]。毛澤東研讀馬列原著,尤其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與方法來分析和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注重把馬克思主義人才管理理論同中國人才管理實踐相結合,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人才管理理論的中國化,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以馬列主義的“矢”來射中國革命這個“的”;1937年,毛澤東撰寫了《矛盾論》、《實踐論》等著作,這既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又為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哲學基礎。毛澤東曾經說過:“馬列主義的書要經常讀。《共產黨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問題,我就翻閱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有時只閱讀一兩段,有時全篇都讀,每讀一次,我都有新的啟發(fā)。我寫《新民主主義論》時,《共產黨宣言》就翻閱過多次。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于應用,要應用就要經常讀,重點讀”[11](P242-243)。在這里應當指出的是,毛澤東既精心研讀馬列原著又注重研究中國社會實際,他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正是因為毛澤東有著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執(zhí)著的科學研究精神,所以才能在艱難復雜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使毛澤東人才管理思想不斷發(fā)展并且日益走向成熟。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逄先知.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7]逄先知.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陳晉.毛澤東閱讀史略[J].中共黨史研究,2013(11).
[11]陳晉.毛澤東讀書筆記解析[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