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moud+Ahmed+Mohamed+Mohamed+Soliman
摘要:漢語阿拉伯語屬于兩個不同的語系,這兩種語言在詞匯上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詞匯關系到漢語學習者能否準確恰當?shù)剡\用漢語進行交際。埃及漢語學習者對漢語詞匯文化不容易很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本文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從埃中詞匯文化的角度進行詞匯教學探究,以提高埃及漢語學習者文化交際水平目標,提高學生在不同語境中的實際交際能力。
關鍵詞:埃及漢語學習者;對比;漢語詞匯;漢阿詞匯
引言
埃及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屬于第二語言學習,和第一語言阿拉伯語學習相比,第二語言學習表現(xiàn)出了一些特點。舉個例子,第一語言可能會對第二語言學習產(chǎn)生影響;當?shù)谝徽Z言和第二語言相同時,第一語言會對第二個語言的獲得產(chǎn)生積極影響;當?shù)谝徽Z言和第二語言有不同特點,會出現(xiàn)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產(chǎn)生消極影響。學習第二語言需要我們操練和模仿,我們認為學習第二個語言必須以模仿為主而已,當開始模仿第二語言時,語言學習者的模仿是自覺,慢慢來語言模仿者不知不覺的仿照別人的行為。因此,我們可以按照教學類型來劃分,可以把教學模式分為語音教學模式、詞匯教學模式、語法教學模仿、聽力教學模仿、口語教學模仿等。我們在口語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如圖示法、演示法、朗讀法等。本文對埃及漢語學習者詞匯教學方法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兩個不同國家與詞匯文化一些比較的看法。
一、阿拉伯語與漢語的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先認識阿拉伯語與漢語的關系。阿拉伯語屬于閃含語系閃米特語族西南語支北阿拉伯語群,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漢語族,是漢族及中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人民共同使用的語言。我國與中國自古就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保持著友好往來,近代又同屬發(fā)展埃及,在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文化等方面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但是漢阿兩種語言的差異很大,兩種語言的語系也不同。因此,在對埃及漢語學習者進行漢語詞語教學時可以利用這些有利的資料。對外漢語教學中,應適當講解兩個不同的國家詞匯和文化的對比,通過它們揭示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使?jié)h語學習者更好地了解中國。
二、詞匯中的文化對比研究
語言是作為總的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的文化內涵無法翻譯,而且受到不同的文化的語言學習者對語言的文化詞有不同的理解。而且語言學習者經(jīng)常受到他們的母語文化影響,因此,他們很容易造成誤解。詞語中蘊涵內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漢語的詞匯代表了漢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漢民族心態(tài)特點。對外漢語詞匯教學必須重視漢語文化和漢民族心態(tài)的講授。下述說明漢語詞匯中文化的難點:
1. 中國和埃及國俗詞語對比
什么是國俗詞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王德春教授是中國最早研究語言國情學的專家之一。他對漢語“國俗詞語”所下的定義為:“與我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和民情風俗有關的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詞語?!?/p>
如:“包子、餃子、氣功、京劇、相聲、麻將、內人、貴體”。
“吃過飯?”“馬后炮”、“馬大哈”
王德春教授將漢語國俗詞語分為七種:
1.反映中國特有事物,外語中沒有對應的詞語如:(“太極拳”、“四化”)
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詞語如:(“竹子”表示高風亮節(jié))
3.具有特殊歷史文化背景的詞語如:(“紅豆”被作為夫婦、情侶相思的象征
4.國俗熟語如:(“守株待兔”)
5.習慣性寒暄用語如(“哪里,哪里!”)
6.兼具兩種以上國俗語義的詞語如:(“粽子”),表示一種特殊食物,
國俗詞語或國情詞匯無法翻譯成阿拉伯語。因此,我們認為有一些國俗詞語可以使用“看圖說話”,讓很多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后老師才講這種詞匯,有些詞匯老師可以講故事或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馬大哈”我跟朋友見一個面,一起聊天,我說:“已經(jīng)下雨了,但是你沒有帶傘?!比缓笪艺f:“哇,我就知道今天會下雨,你干嘛!不帶傘?!,朋友對我說:“昨天,怎么沒有說要帶傘,提醒我,今天下雨,你才說帶傘?!?(馬大哈:事情發(fā)生,才說)。還有一些詞匯可以讓學生看無話的視頻,讓他們猜猜或者一部電影里面的一部分包括與國俗詞語有關。
2.中國和埃及顏色詞語對比
顏色詞在中國埃及文化中內涵很深,連心理反應也有不同的想法。由于中埃的文化傳統(tǒng)和風俗習慣,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心理因素,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各個方面不同之處,顏色詞所涵載的信息,意義也不同,體現(xiàn)了中國和埃及文化的差異。
比如:
1.“紅”在中國代表“繁榮、喜慶、順利和成功”。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可以看到“紅燈籠”、“紅炮竹”、“紅對聯(lián)”,說話中“開門紅”表示好運氣,“紅光滿面”和“滿堂紅”等說法代表紅色在中國人目光中的重要性,連中國國旗是“紅色”?!凹t色”在埃及代表血腥、殘酷和狂熱等?!凹t色”在埃及人目光中表示淫穢和淫亂。如“紅色電影”,埃及的國旗的紅色部分代表“戰(zhàn)爭中流血”。目前,埃及年輕人受到西方對紅色的影響代表愛情,也受到愛情節(jié)日送愛人的玫瑰和紅色的禮物。
2.“白”在中國文化中,白色是“喪事”,“不吉利”的涵義,中國人說話中的“白吃白喝”和“白費”等說法代表不吉利。白色在所有埃及人的目光中所代表是“和平”和“清白”。
3.“黑”在漢語中,他氣得臉色去鐵青。這里的“青”,指的就是臉色發(fā)黑。同時,“黑”在埃及人的目光中是“死色”、“喪事”,常與“不好的”、“壞的”相聯(lián)系,象征苦難,埃及國旗的黑色部分代表黑暗歲月。
4.“綠”在中國、埃及和其他的國家是青草和樹木的顏色,但是在中國有“戴綠帽子”的說法,表示淫亂和不好的事情。
5.“黃”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黃色被視為皇帝的象征,代表高貴、富貴、榮耀等。比如:黃袍加身即帝王之位。黃金的顏色又是色彩高貴無比,比如:“金碧輝煌”、“金科玉律”等。但是現(xiàn)在的中國,黃色是淫穢、腐敗等。如:黃色電影、書刊、音像制品等,黃色在埃及代表太陽,溫暖的氣候,埃及金字塔和很多的神廟,雖然這樣,但是,埃及人不喜歡“黃顏的眼睛”,覺得黃色的眼睛會嫉妒人們的好事情。endprint
總的來說,顏色詞在漢語阿拉伯語的詞匯中反映了兩個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情趣。顏色詞不僅有字典上的、直接的表層含義,更有文化上的、情感旳語用含義。因此,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對外漢語詞匯文化有很大的作用,適當了解不同顏色詞在中埃倆的語言中的文化,對我們更好地進行文化交際和互譯。
3.漢語阿拉伯語的稱謂詞語對比
所謂“稱謂”,是“人們由于親屬和別方面的互相關系,以及身份、職業(yè)等而得來的名稱,如:父親、師傅、工廠等”。稱謂反映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關系。
1.中埃的親屬稱謂
在中國,親屬稱呼謂十分復雜,也十分嚴格。在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有著嚴格的宗教制度。這反映在親屬稱謂上,是長幼有別,嫡庶有別,親疏有別,內外有別,可以說是系統(tǒng)分明、層次清楚。除了我們可以在上述的表格外,按血統(tǒng)遠近分內親和外親,內親中妻子的弟弟叫內弟,妻子兄弟的兒子叫內侄,外親中母親的父親、母親叫外公、外婆,姐妹的兒女叫外甥、外甥女,女兒的兒女叫外孫、外孫女等等,中國稱呼詞是代代清楚明白,界限嚴格。漢語中這些親屬稱謂如果搞錯,就叫亂了輩分或亂了套了。
在埃及的稱呼謂中如阿語,稱謂分別有時不甚嚴格,如現(xiàn)代阿拉伯語中,“侄”和“甥”不分;“姨母”、“伯母”、“姑母”、“舅母”用一個詞“阿姨”,這說明,埃及人宗法等級關系不太嚴格。
2.中埃的非親屬稱謂
非親稱謂也叫社交稱謂,在漢語中,社會交稱謂中的通稱詞會隨意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變化。比如:20、60、70年代的通用稱謂“同志”,80年代流行的是的“師傅”,90年代之后,流行的是“先生”和“小姐”,目前,“小姐”成了壞女孩子的專門稱呼。目前中國除了“叔叔”和“阿姨”以外,“帥哥”和“美女”替代了“先生”和“小姐”非親屬稱謂,不管帥不帥,美不美,都可以說。埃及對非親稱呼謂沒有中國的嚴格和專業(yè)。我們對非親屬沒有稱謂,開始跟他們聊天時,就說“對不起,……”,目前,年青人在咖啡廳等其他的地方對非親的稱呼是“Mohamed”或“Ahmed”埃及和阿拉伯國家最流行的姓名有很大的作用。
4.漢語和阿拉伯語數(shù)字文化
數(shù)字是一種特殊語言符號,數(shù)字詞語以其獨特的文化蘊含和功能,在人類文化交流與發(fā)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國人以數(shù)字詞語的使用很廣泛,有的數(shù)字受到中國人的喜愛,因為它可以帶來好運;但有些數(shù)字詞語卻受到他們的討厭,因為它們厄運的象征。中國人對數(shù)字“四”很忌諱,因為它和死諧音,不吉利,醫(yī)院不設四號病床,賓館沒有四號房間。中國也對于“六、九”這兩個數(shù)字情有獨鐘?!傲笔侵袊诵哪慨斨凶钭钚疫\的數(shù)字,俗話說“六六大順”,漢族文化對數(shù)字“九”偏愛,因為從中國古代數(shù)字“九”代表皇帝,而且“九”有“久”諧音,喻示著天長地久?!鞍恕庇小鞍l(fā)”諧音,因此數(shù)字“8”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18”的意思“我要發(fā)”。埃及人對數(shù)字沒有興趣,但是我們可以說阿拉伯數(shù)字對所有的阿拉伯和其他的國家有很大的影響。
5.漢語阿拉伯語諧音文化對比
語言和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它們分不開,諧音和漢語文化也是這樣。諧音作為一種語用現(xiàn)象,漢族從古以來的日常生活中的詞語包括好多諧音現(xiàn)象。因此,漢語中的諧音成分與其文化傳統(tǒng)有密切的關系。比如:上海人去看望病人,不送蘋果,因為“蘋果”跟“病故”諧音。由于“梨”跟“離(分離、離婚)”的諧音,梨也不能分著吃,因為“分梨”跟“分離”諧音。中國春節(jié)時常常在門上貼一個倒著的“?!弊?,意思“福到”。“年年有魚”寓意“年年有余”等諧音說法,阿拉伯語也有諧音,叫“文字修飾”,它的觀念是:兩個詞發(fā)音相同,意義不一。文字修飾有兩種類完全形的:“兩個詞在字母種類、音符、數(shù)量和次序四個方面完全一致。 比如:“謝里福是一個高貴的人”(前者是人名,后者形容詞),非完全型的:兩個詞在字母種類、音符不同,但是字母的數(shù)量相同。比如:“ ” 真主說:“他們阻止他,他們遠離開他”。
在語音方面,漢語和阿拉伯語是很豐富的兩種語言,對我們漢語學習者來說是很有興趣了解漢語說的諧音的說法,這樣才能提升教學水平以及漢語學習者的學習水平。
6.漢語阿拉伯語禁忌語對比
人們經(jīng)常將語言中的詞語跟很多事物聯(lián)系起來,這些詞語在原始或古代時期,人們表現(xiàn)得很明顯,但是他們認為一些事物不能出現(xiàn),不便出現(xiàn)。因此表達這些事物的詞語也應避免說出來。這些不能說的詞語便是禁忌語。吉祥語是語言中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由于文化的樣性,各民族對于吉祥概念表達的不相同。雖然中國生活水平的速度發(fā)展的很快,但是中國吉祥語還存在。漢語中禁忌語和吉祥語涵蓋的范圍很廣,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各個方面,禁忌語和吉祥語是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的一種流行文化。漢語中的出現(xiàn)了很多有關“死”的同義委婉,如:“去世、逝世、永別、身亡、作古、百年之后”等書面語常用的表達方式,口語中可以說:“走了、老了、永遠離開了、過去了、不在了”,如果是壞人死了,可以說“斷氣了、見鬼去了、見閻王了”,如果是黨政干部死了可以說“光榮了、犧牲、倒下”,信仰基督教或佛教可以說“見到了上帝、上西天、到西方極樂等”還有可說“見馬克思、見爹媽、見上帝等”。
早在伊斯蘭教興起之前,當阿拉伯人談“死”的時候,他們通常會直接說某人死了,同時會使用“死”的多義詞,如:“”、“”、“”、“”等都是“死”的意思,雖然阿拉伯語的表達很豐富,但是沒有中國委婉語的表達。雖然這樣,阿拉伯人的詩品里會找到“滅亡”等,因為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爭或自然災難,他們會使用這種詞匯表示生活中碰到的戰(zhàn)爭或自然災難的死亡。
伊斯蘭教興起之后,伊斯蘭教對阿拉伯語的影響很大,阿拉伯修辭開始發(fā)展起來,當阿拉伯人談“死”時,跟中國不會直接說某人死了,而會用(回歸他的主)、(響應安拉召喚)、(離開座位)、(轉入另一個世界)等委婉語endprint
總的來說,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文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語言的發(fā)展和變遷,同時,語言有承擔著文化傳承的任務。因此,學習任何一種語言都必須深入地了解和研究相應的文化。在漢語詞匯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把語言的教學與文化的研究以及民族心態(tài)結合在一起。
三、詞匯文化對比的作用
《對外漢語教學難點問題研究與對策》本書研究了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課堂教學的難點,探索對外漢語教學的評估體系。在第七節(jié)“詞匯課”提出了詞匯教學的難點說:“詞匯教學的難點主要集中在記憶和理解。記不住,理解錯誤,勢必導致運用錯誤?!蔽覀冋J為漢語阿拉伯詞匯文化對比研究將在這一方面起到明顯的作用。例如:可以解釋漢阿語言在不同層面上的異同、揭示漢民族和阿拉伯族使用的詞匯和他們的思維的差異,以及詞匯層面上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可以為我國漢語學習者、研究者及中國阿拉伯語學習者雙語詞詞匯提升水平。同時,通過對比,對語言學習者有很好的作用,讓他們通過對比不會忘記,一直記住,理解無錯誤,提高他們說漢語的能力,讓他們在生活和對外交流中能更清楚明確地表述埃中之間的不同。
四、結語
本文運用詞匯對比教學法對漢語阿拉伯語兩種不同語言詞匯進行了探索和解讀,初步涉及了漢語阿拉伯語詞匯和文化中的詞匯之間詞義的差異問題。對比教學是語言教學中一種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詞匯教學研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希望這種方法能在漢語阿拉語教學中,能解決漢語學習者詞匯使用的錯誤,更好的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朱芳華.對外漢語教學難點問題研究與對策.[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2]齊滬揚,陳昌來. 應用語言學綱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現(xiàn)代漢語詞典[D].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4]馬堅.中文譯解《古蘭經(jīng)》
[5]黃伯榮,瘳序東.現(xiàn)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胡勇強.白永權,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英漢對比研究:漢語國俗詞語的英譯方法[J].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外語學院,2004.
[7]周祖謀.詞匯和詞匯學[J].語文學習,1958.
[9]王友民.中外學生詞匯和漢字學習對比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88.
[10]趙永新.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8.
[11]漢語阿拉伯語詞典[D].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1999 .
[12]蔡基剛.英漢詞匯對比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Mahmoud Ahmed Mohamed Mohamed Soliman 中文名:曉宇(1988—),男,埃及開羅市,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士研究生,單位:浙江師范大學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研究方向:語言學與翻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