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容(福建省周寧縣農業(yè)局355400)
·瓜果花草·
茶園套種黃花菜栽培技術
劉本容
(福建省周寧縣農業(yè)局355400)
黃花菜又名萱草菜,因花蕾似金針狀又名金針菜,為百合科萱草屬中可形成肥嫩花蕾的宿根多年生草本作物,供食用的花蕾為黃花菜,我國各地均有種植。黃花菜味甘微寒,能清煩熱、安神志、明耳目。黃花菜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B族維生素和蛋白質、脂肪等成分,對神經衰弱、失眠、頭昏等病癥療效尤佳,被譽為健腦菜。現(xiàn)將黃花菜的特征熱性及茶園套種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黃花菜根系發(fā)達,可分為肉質根和須根,須根吸水吸肥能力強,塊狀肉質根為養(yǎng)分貯藏器官。根系盤生,主要分布在30~70cm土層內,從莖基部發(fā)出條形肉質根20多條、粗0.2~0.5cm,新生的肉質根外皮呈淡黃色,內部白色。莖為短縮的根狀莖,粗2.0~3.0cm,一般夏季地上部枯死到第2年開花的1周年中形成1節(jié)莖,新生的肉質根著生在新形成的莖盤及根狀莖上,著生部位逐年隨新生莖盤上移,所以進入盛產期的黃花菜應加強培土,以防冬季凍傷新莖和新根。葉呈線狀,披針形,叢生,葉長50~80cm、寬2~3cm?;ㄞ烦嗜庑?,內空,壁厚堅硬,高0.5~1.5m,有花枝6個?;ɡ俪拾糸承?,長10~16cm,花柄長3~4cm,花蕊7枚,6個雄蕊、1個雌蕊,雌蕊柱頭高于雄蕊。子房3室,6瓣雙房,外層3瓣較窄較厚,內層3瓣較寬較薄,初期呈青綠色,中期呈青褐色,后期呈金黃色。多在6~8月開花,單朵花期只有1d,早上開放,日暮閉合,但其每枝花蕾達40多個,花蕾相繼開放,所以整個花期較長。黃花菜分蘗性強,每片葉的葉腋內都是1個潛伏芽,條件適宜可萌發(fā)成分蘗,但只有部分腋芽萌發(fā)出來形成新的分蘗,并逐漸生長獨立的植株。植株的分蘗能力不但與品種有關,也與種植密度、土壤肥力、植株本身營養(yǎng)狀況有密切關系。栽培時應根據(jù)品種、土壤肥力等條件合理種植,以最大限度發(fā)揮群體增產優(yōu)勢,獲得理想的產量。
2.1地塊選擇與種植季節(jié)
黃花菜適應性廣,對土壤要求不嚴格,耐脊薄干旱,以排水良好、土壤疏松、土層深厚的幼茶園沙壤土為宜。種植時應深翻和多施有機肥,盛花期為肥水敏感期,若干旱缺肥易造成落花落蕾。黃花菜肉質根怕積水,雨季應注意排水。從采摘結束至翌年3月均可栽植,南方地區(qū)以白露和立春兩個節(jié)氣較宜,尤其在白露栽植,植株進入第2長葉期尚有充足的雨量和適宜的氣溫,有利于其分株繁殖,成活率高,當年就可長出3~5個新芽,翌年產量高。
2.2苗根修剪
每片種苗保留1~2層新根,新根長4~5cm,其余全部剪去,同時剪掉根豆和根部的黑須根,以利于根群發(fā)育旺盛。
2.3合理密植
可根據(jù)梯園的寬窄,將苗根種植在梯園外邊緣,叢距35~45cm,每叢2~4片(株苗),叢內株距10cm左右(每叢栽3片苗的呈三角形排列,栽4片苗的呈正方形排列),以免影響茶樹正常管理與操作。栽種時挖穴深15~20cm、寬20~30cm,種苗按上述從內排列法植入穴內,稍蓋土覆蔸,然后施入土雜肥,再澆入稀釋過的人糞尿并覆土。種植深度以10~15cm為宜,過深分蘗慢,進入盛產期要推遲1~2年;過淺植株矮小,分蘗過多而細,容易早衰,而且秋冬遇干旱影響出苗。
3.1追肥
根據(jù)黃花菜各階段生長發(fā)育特點適時追肥。萌發(fā)第1次新葉時施春苗肥,抽薹期施催薹肥,結蕾期施催蕾肥,采摘后及時割苗再施冬苗肥。前3次可追施化肥,以氮肥為主,氮、磷、鉀配合,最后1次施人糞尿。施肥必須掌握差苗多施、壯苗少施,瘦地多施、肥地少施,晴天水施、雨天干施的原則,看天、看地、看苗靈活掌握,同時追肥應結合中耕除草進行。
3.2中耕
結合茶樹中耕除草,每次追肥前先進行中耕除草。第1次中耕宜深,約15cm,第2、第3次宜淺,第4次中耕做到早、深、干、空、大。早,應在采收完后抓緊進行;深,青壯齡期深30cm以上,新擴種的只在行間深挖,在近蔸處淺挖;干,選擇晴天、土地干燥時進行;空,苗蔸四周要挖得空,以促長新根;大,將大塊大塊的土翻轉而不打碎,但遇旱則應打碎。黃花菜葉片對除草劑很敏感,茶園應慎用化學除草劑。
3.3堆蔸
黃花菜的根系每年從新生的基節(jié)上發(fā)生,有漸向上生長的趨勢,冬苗凍死后應隨即用肥土堆蔸,可加深耕作層,有利于新根生長,而新植的不必堆蔸。
3.4更新復壯
黃花菜栽植一定年限后,因肥水條件差、管理不善,地上部分成為密集的株叢,地下部產生許多粗短肥大的肉質根,花蕾減少,采摘期縮短,產量下降,需要更新。采收完成后深中耕時,在老蔸的一邊連根挖掉1/3分蘗,讓其另長新苗,3、4年后又在另一邊挖掉1/3分蘗,以后挖掉全部老蔸,重新深翻土地,選苗移栽。
3.5病蟲害防治
黃花菜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葉斑病、白絹病、銹病等,蟲害主要有紅蜘蛛、蚜蟲等。防治病蟲害首先應采用農業(yè)防治,在采摘完黃花菜后及時清除病殘體,集中深埋或燒毀,以減少病源。采用配方施肥技術,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注意及時排水,避免田間積水或地表濕度過大;加強黃花菜冬培春肥工作,以增強其抗病能力;適時更新復壯老蔸,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病害發(fā)生初期可選用百菌清500倍液、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可濕性托布津1000倍液、6%代森鋅500倍液等防治,隔7~10d噴1次,連續(xù)防治2~3次,采收前3d停止用藥。紅蜘蛛可選用40%樂果乳劑1500倍液、摘滿1500倍液、滅掃利1000倍液防治,蚜蟲可用氧化樂果1500倍液或茶喜1500倍液防治。
采收時應按早熟先采、遲熟后采、每天按時采的原則。成熟的花蕾黃色飽滿、花瓣上的縱溝明顯。采摘過早,花蕾未充分膨大,產量低,干制后顏色差;采摘過遲,花蕾裂嘴或開放,干制后不僅產量低、質量差、商品率低,而且在儲運過程中易生蟲。采摘后及時蒸制,蒸制適度標準:顏色由黃綠變淡黃,用拇指食指輕輕捏搓花蕾,發(fā)出聲響。蒸制適度干花率高,過度則不但出干花率低,而且干燥后呈黑色,品質差;蒸制不足則干后色淡黃、生青、品質低。蒸制后及時曬干或烤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