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泉(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zhèn)農(nóng)業(yè)公共服務中心313200)
大棚雙季茭白早熟高產(chǎn)高效栽培模式
姚林泉
(浙江省德清縣武康鎮(zhèn)農(nóng)業(yè)公共服務中心313200)
大棚雙季茭白栽培模式目前在德清縣栽培面積400hm2左右,主要分布在武康地區(qū)。春季在清明前后定植,夏秋季在6月下旬7月上旬定植,10~11月采收秋茭,翌年4月上旬夏茭上市。夏茭667m2產(chǎn)值6000~8500元,秋茭667m2產(chǎn)值3500元左右,全年667m2總產(chǎn)值1萬元左右,具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選擇雙季茭類型品種,如浙大茭白、河姆渡雙季茭白等,目前寧波市選用品種以浙大茭白為主。
1.1浙茭2號
由浙江大學選育,中熟品種,生長勢較強,分蘗中等,抗逆性好,適應性廣;商品茭形短而圓胖,表皮光滑潔白,質(zhì)地細嫩,味鮮美,單茭茭肉重約100g,商品性好;秋茭667m2產(chǎn)量750~1250kg,夏茭667m2產(chǎn)量1250~1750kg。
1.2浙茭99-1
由浙江大學選育,早中熟品種,生長勢中等,分蘗力強,結(jié)茭率高,抗病抗逆性強;茭肉潔白光滑,質(zhì)地細嫩,味鮮美,品質(zhì)好;秋茭667m2產(chǎn)量1250kg,夏茭667m2產(chǎn)量1250~1750kg,適宜露地和小拱棚栽培。
1.3浙茭911
由浙江大學選育,早熟品種,高產(chǎn),適應性廣,生長勢較強;茭肉潔白,表皮光滑,無皺紋,品質(zhì)優(yōu);秋茭667m2產(chǎn)量1000~1250kg,夏茭可提早7d左右成熟,667m2產(chǎn)量1275~1750kg。
1.4河姆渡雙季茭白
余姚市河姆渡鎮(zhèn)農(nóng)民從7月茭白中選育而成,早熟品種,種性好,收獲期早,產(chǎn)量高;茭肉潔白光滑,不皺不綠,肉質(zhì)細嫩,口味軟糯略甜,長短適宜,個體肥大。
應從上年結(jié)茭整齊,生長一致,抗逆性好,分蘗性強,無灰茭、雄茭及雜株的茭墩中選留種苗。河姆渡雙季茭白,春栽苗高20~30cm,從老茭墩中掘出劈成小墩栽植。浙大茭白夏秋季栽培,4月初掘取種墩,分苗寄植,株行距30cm×60cm,加強寄秧田肥水管理和除草,栽前剪去基部老葉,掰開后每株留有硬軟管和分蘗苗1~2個,剪去上部葉片,留1m左右下部葉。
選擇土壤疏松肥沃、排灌方便、保水保肥性強、平整無雜草、上年未種過茭白的田塊種植。春栽667m2施有機肥2000~2500kg、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各50kg作基肥;夏秋季栽培,667m2施腐熟有機肥1000~1200kg或茭白專用有機肥50kg。河姆渡雙季茭白種植行株距90cm×60cm,667m2栽1200墩,每墩4~5株。浙大茭白種植寬行100cm、窄行80cm,窄行雙行種植,株行距各50cm左右,667m2栽1500墩,每墩1~2株。以陰天或晴天下午4時后移栽為宜。
4.1搭建大棚與蓋膜
12月底前搭建鋼管大棚或毛竹大棚并蓋膜,棚寬6m、高2m。清明前揭膜,棚內(nèi)溫度超過30℃時揭去邊膜,兩頭通風。
4.2肥水管理
4.2.1追肥追肥采取促-控-促方法。春栽茭白移栽后10d,667m2施尿素10~15kg、過磷酸鈣20~30kg;15d后667m2施復合肥50kg作長稈肥;7月中旬追施碳銨或尿素;秋茭孕茭后有25%~30%扁稈時巧施秋茭孕茭肥,667m2施尿素15kg。翌年1月底至立春前施夏茭基肥,每667m2施有機肥1000kg、碳銨和過磷酸鈣各50kg;2月底3月初施苗肥,每667m2施尿素12~15kg;3月下旬施分蘗肥,每667m2施復合肥30kg;4月中旬酌情施孕茭肥,每667m2施尿素10kg、過磷酸鈣20kg、氯化鉀10kg。夏秋栽茭白移栽后20d,667m2追施尿素10kg,35d后667m2施碳銨和過磷酸鈣各40~50kg;8月底9月初667m2施三元復合肥40kg或其他相應肥料;后期視茭白葉色巧施催茭肥,667m2施碳銨30~40kg。翌年追肥同春栽茭白。
4.2.2水分管理掌握淺-深-淺-露-深-淺原則。移栽后淺水勤灌促分蘗,后灌水逐漸加深,高溫及孕茭期灌深水。結(jié)合追肥耕田1~2次,植株封行后及時擱田,秋茭采收后仍以淺水為主。12月底以后保持田平濕潤、不開裂。翌年1月底施好夏茭基肥灌淺水,以利于提高土壤溫度,促進地下匍匐莖萌發(fā)。2月底3月初開始淺水勤灌,萌芽后遇寒潮應深水護苗。
4.3耘田、剝?nèi)~、培土
定植成活后,隔10~15d耘田1次,達到田平整、無雜草、泥不過實。結(jié)合耘田及時剝?nèi)S葉、老葉、病葉。及時疏苗,每墩保留15株左右有效株,隨時拔除雄茭、灰茭植株。茭白開始孕茭后,在植株基部分次培土,培土高度不可超過茭白眼。梅茭采收時保護好小分蘗及蘗芽,秋茭采收后保留新抽生的分蘗,一般不采收茭肉。
茭白病害主要有胡麻斑病、銹病、茭白紋枯病、小黑菌核病等,蟲害主要有二化螟、稻薊馬等。
5.1病害
5.1.1胡麻斑?。?)危害癥狀:主要危害葉片,病斑橢圓形,邊緣深褐色,中部黃褐色至灰褐色,斑外圍具有黃暈,潮濕時斑面出現(xiàn)暗灰色至黑色霉病征。發(fā)病嚴重時,葉片病斑密布,有的聯(lián)合為大斑塊,終致葉片干枯。(2)發(fā)病條件:高溫多雨天氣、連作地塊、缺鉀或缺鋅致植株生長不良、過度密植、株間通透性差等均加重發(fā)病。(3)防治方法:收獲時徹底清除病葉,集中燒毀,減少翌年病菌源;施足基肥,配方施肥,適時噴施葉面肥,增強植株抗病力。發(fā)病初期可選用20%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7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噴霧防治。
5.1.2銹?。?)危害癥狀:主要危害葉片、葉梢和莖稈。病部前期散生稍隆起褐色小皰斑,皰斑破裂后散出褐色粉狀物,為病菌夏孢子堆,后期病部出現(xiàn)黑色短條狀皰斑,嚴重時病斑密布,水分蒸騰量劇增,導致葉鞘、葉片枯死。(2)發(fā)病條件:每年7~8月氣溫高、濕度大、田間植株過密通風不良、茭白田連作、栽培管理粗放、偏施氮肥等情況下最易發(fā)病。(3)防治方法:冬季齊泥面割去茭墩殘株枯葉,鏟除田邊、溝邊雜草,收集燒毀,減少越冬菌源;實行輪作,合理密植,加強肥水管理,摘除植株基部病、黃葉,促進通風透光。發(fā)病初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8000~10000倍液或12%腈菌唑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
5.1.3紋枯?。?)發(fā)病條件:主要危害秋茭,以6~8月發(fā)病最重,9月下旬后停止發(fā)病。時晴時雨、高溫高濕天氣、連作田塊、長期深灌、偏施氮肥、植株長勢過旺、管理粗放、株間郁閉等情況下病害發(fā)生較重。(2)防治方法:消滅越冬菌源,合理密植,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加強肥水管理,及時清潔田園。發(fā)病初期可用5%井崗霉素水劑800~10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防治。
5.2蟲害
5.2.1二化螟(1)危害癥狀:蟻螟孵化后,先群集在葉鞘內(nèi)危害,初孵幼蟲有群集性,蛀食葉鞘組織,造成枯鞘。3齡開始逐漸分散轉(zhuǎn)移,蛀入莖中造成枯心苗、枯莖和蟲蛀茭,為茭白主要害蟲。(2)防治方法:冬季火燒茭白墩,齊泥面割除茭白墩殘株,集中燒毀,消滅越冬幼蟲;早春在幼蟲轉(zhuǎn)移危害前鏟除田埂、田邊、溝邊雜草,消滅各代幼蟲;幼蟲即將化蛹時,排干田水,使幼蟲化蛹部位降低,待化蛹高峰期灌深水淹蟲;在二化螟羽化階段,用黑光燈等誘殺成蟲;幼蟲孵化高峰期可用1.1%煙·楝·百部堿(綠浪)乳油1000~1500倍液或5%氟蟲腈懸浮劑1500~2000倍液噴霧防治。
5.2.2稻薊馬可選用2.5%保得乳油2000~2500倍液、20%吡蟲啉(康福多)濃可溶劑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10%除盡乳油2000倍液、1.8%愛比菌素乳油2000倍液、25%雙硫磷或殺螟松乳油500倍液噴霧防治。
5.3草害
采取化學防治與人工除草相結(jié)合的方法??稍谲缫圃院?5~30d,每667m2用10%芐嘧磺隆可濕性粉劑20g拌土25kg撒施,預防雜草。
茭肉肥大后,葉鞘略有裂縫時及時采收。秋茭一般隔2d采收1次,如氣溫較高應提前采收。采收時先折斷莖管,連同上部葉片一同采下,然后剪去上部葉片,外部葉鞘留1~2張,整理后捆扎或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