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霍奇金淋巴瘤標準化診斷與綜合治療方案的臨床實踐
劉麗萍,冉學紅
(濰坊市人民醫(yī)院,山東濰坊261041)
1技術要點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一組異質性淋巴組織惡性腫瘤,異質性主要與病理組織類型、免疫學表型、染色體核型、年齡、腫瘤負荷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等有關。鑒于NHL的生物學行為、病理學形態(tài)及臨床特征具有高度異質性,2001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提出了淋巴造血組織腫瘤新的分類,新分類改變了以往單純以病理形態(tài)為依據(jù)的淋巴瘤分類格局,形成以病理形態(tài)為基礎,結合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學和臨床風險指數(shù)等綜合因素對NHL患者預后進行評估,并以此指導臨床治療。
2培訓內容
2.1NHL分型特點NNHL主要發(fā)生于淋巴結內;淋巴結外NHL以胃腸、咽環(huán)、鼻腔發(fā)生率最高,其次為皮膚、結締組織、骨、乳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胃腸道淋巴瘤是最常見的結外淋巴瘤。國內原發(fā)性胃腸道淋巴瘤發(fā)生于小腸最多見,而胃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歐美國家。50~60歲高發(fā),臨床表現(xiàn)與其他胃腸道腫瘤相似。臨床認為胃淋巴瘤較腸淋巴瘤比例高,胃淋巴瘤中均為B細胞淋巴瘤,其中MALT最多見。T細胞淋巴瘤較歐美國家發(fā)病率高,以結內發(fā)生多見,其中又以頸部淋巴結最多。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ENKTL)是一個獨立的疾病類型,以亞洲及中美洲國家多見,北美及歐洲國家少見。
2.2預后因素NHL的病理類型,即組織和細胞學特征,往往表明它是否為侵襲性,這是依照病理類型區(qū)分惰性與侵襲性的根據(jù)。所以,通常把起源于前體B或T細胞的淋巴母細胞性淋巴瘤/白血病(LBL)和起源于成熟階段的各類型淋巴瘤、ALK陽性間變大T細胞性淋巴瘤以外的外周T細胞性淋巴瘤等歸于侵襲性NHL。但判定臨床上患者是否為侵襲性還應結合其臨床特征,包括癥狀、體征和輔助檢查結果,比如年齡、一般狀況、受累部位、瘤塊大小和LDH等。多數(shù)學者認為,一般情況差、腫塊>10 cm、≥2處結外器官受侵、伴發(fā)熱及盜汗、體質量減輕、乳酸脫氫酶(LDH)升高和高齡為主要預后不良因素。1993 年,歐美國家提出的IPI(包括年齡、LDH、PS、分期和結外病變數(shù))對判斷NHL的預后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并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中高度惡性NHL的預后。NHL的生存率與年齡、臨床分期、病理類型、免疫分型、首發(fā)部位、癥狀體征、治療情況等諸多因素相關,故NHL的早期診斷、病理分型、早期治療是提高療效與預后的關鍵。一般來說,A癥狀者預后較B癥狀者好;臨床分期Ⅰ/Ⅱ期患者預后較Ⅲ/Ⅳ期患者好;化療患者較未化療患者預后好。因此分析各類型淋巴瘤獨立的預后因素,結合免疫組化以及基因組學研究,將更能準確指導個體化治療及判斷預后。 NHL患者血清LDH活性往往增高,這與腫瘤細胞糖酵解作用加強有關。惡性程度高的患者,病程進展更快,LDH明顯高于惡性程度較低的患者。IPI采用NHL初診患者LDH大于參考值作為預后不佳的指標,無論臨床分期早晚LDH升高都提示預后不良。
2.3治療方案的選擇NHL具有跳躍性侵犯及較多結外侵犯的生物學行為,給治療帶來困難,療效也遠不如HL。低度惡性者多發(fā)生于高齡患者,半數(shù)以上進展緩慢,早期(Ⅰ/Ⅱ期)采用局部放療,擴大放療區(qū)域或聯(lián)合化療均取得較好療效。晚期(Ⅲ/Ⅳ期)低度惡性淋巴瘤的治療仍存在爭議,有學者主張積極治療,原因是低度惡性NHL在一定時間內可轉化為惡性程度較高的類型。有學者主張觀察病情,推遲治療,待病情進展累及主要器官后再予姑息化療,以免過度治療引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中度惡性NHL常有微小病灶播散到遠處,治療上采用全身化療,受侵部位加或不加放療,是其標準的治療模式。高度惡性NHL進展迅速,常在治療過程中播散,且易侵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骨髓,應予積極全身化療,用較強化療方案,甚至初治時即選用干細胞移植保駕下的大劑量化療。如果患者的病變廣泛,或由于其他預后因素如分層、接受治療的方便性和醫(yī)療費用等,使得患者只適于單純化療,在這種情況下,8個周期CHOP-14即可。6個和8個周期CHOP-14的3年生存率幾乎相同(67.7%和66.0%),但8個周期的3年無進展生存率為53.0%,而6個周期的為47.2%,這種改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利妥昔單抗的出現(xiàn)改變了部分類型NHL的治療標準。
隨著新的WHO惡性淋巴瘤病理分類的廣泛應用和化療的進展,放射治療作為一線治療的作用有所下降。根據(jù)具體分型和分期適時選擇,常作為聯(lián)合化療的輔助治療。首先,放療仍然是某些早期低度惡性/惰性淋巴瘤或預后好的早期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例如Ⅰ/Ⅱ期Ⅰ/Ⅱ級濾泡淋巴瘤、Ⅰ/Ⅱ期小淋巴細胞淋巴瘤、早期皮膚濾泡中心細胞淋巴瘤、皮膚蕈樣霉菌病、ⅠE期皮膚大細胞間變性淋巴瘤和ⅠE~ⅡE期結外(胃、腮腺、甲狀腺等)黏膜相關淋巴瘤等。其次,部分侵襲性淋巴瘤對化療抗拒,放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或根治性治療手段。例如,ⅠE/ⅡE期ENKTL通過放射治療可取得好的療效,放療是根治性治療手段。相反,任何期別高度惡性NHL如T-LBL等都以化療為主,放療僅起姑息性作用或降低局部復發(fā)率,對生存率無影響。
原發(fā)結外NHL主要累及結外病灶,作為可手術切除的病灶,手術的作用不可避免的被引入爭論。研究發(fā)現(xiàn),手術對原發(fā)結外彌漫大B細胞淋巴結瘤患者的預后無顯著性影響。目前手術已不作為NHL的首選治療手段。胃腸道淋巴瘤主要分型為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MALT),其治療與發(fā)病部位及分期有關。胃MALT常呈多灶性分布,手術常需進行胃大部切除,嚴重影響了患者生活質量,并有殘胃腫瘤復發(fā)或腸道及遠處轉移的報道。近年研究發(fā)現(xiàn)幽門螺旋桿菌(HP)與胃MALT型淋巴瘤的發(fā)病密切相關。85%的早期腫瘤經(jīng)單純抗HP治療可獲完全緩解,抗生素治療無效或侵及肌層以下的病例對單純放療敏感。因此,國外對胃MALT、HP陽性病例已基本放棄手術治療,而采用單純抗HP治療,83%的患者可完全緩解,難治或無效者輔以放療或化療。
DLBCL是最常見的NHL類型,占成人NHL的30%~40%。患者常表現(xiàn)為淋巴結或結外部位單個或多個迅速增大的腫塊,如無有效治療,中位生存期僅為數(shù)月。以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CHOP方案為基礎的免疫化療作為一線治療可明顯改善DLBCL患者的預后。綜合治療的患者往往初診時分期Ⅲ/Ⅳ期,有結外器官的受累,IPI評分高,預后相對差。而且部分患者就診時間晚,部分患者因經(jīng)濟困難未行正規(guī)化療或未遵醫(yī)囑進行放化療等因素有關。同時,醫(yī)生對淋巴瘤治療的認識都可能造成結果的偏倚。
近40年來,侵襲性NHL治療方案仍以20世紀80年代設計的CHOP為主,它作為基礎方案的地位并沒有動搖。隨著技術的進步,針對全B細胞抗原標記CD20的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CHOP方案(R-CHOP),成功地用于B細胞侵襲性NHL,使得患者長期生存率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DLBCL是一種可以治愈的淋巴瘤。更早的研究顯示R-CHOP 8療程方案治療DLBCL,其5年無進展生存率54%,5年生存率58%。8療程R-CHOP的一線治療方案問世后,DLBCL的治愈率顯著提高。M39021研究321例初治晚期濾泡型淋巴瘤(FL)患者隨機接受8療程R-COP或COP方案治療,先給予4周期治療,隨后,緩解的患者繼續(xù)接受4周期治療,并中位隨訪53個月,顯示8療程R-COP與COP比較4年生存率提高了8%,提示8療程R-COP方案顯著提高FL患者長期生存。國家癌癥綜合網(wǎng)(NCCN)指南已將利妥昔單抗聯(lián)合CHOP方案推薦為DLBCL和FL的一線治療方案。隨后在多個中心的研究顯示,在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中,利妥昔單抗單藥一線誘導治療療效顯著;在復發(fā)性惰性淋巴瘤患者中接受利妥昔單抗的單藥治療,療效顯著。因此2010年NCCN治療指南推薦:對于不能耐受化療的患者,可以選利妥昔單抗單藥一線誘導治療。R-CHOP治療結束后,應繼續(xù)用嵌合抗CD20維持。
國內外文獻分析顯示NHL具有以下特點:①B細胞引起的淋巴瘤明顯多于T細胞。B細胞淋巴瘤中以DLBCL和MALT多見, NHL主要發(fā)生于淋巴結內。淋巴結外NHL以胃腸、咽環(huán)、鼻腔發(fā)生率最高;②針對患者不同的分型、分期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案;③預后因素分析:臨床分期為Ⅲ/Ⅳ期、年齡、IPI評分≥2分、B癥狀、LDH升高等因素影響患者預后,是臨床觀察的重要指標;④應用包含利妥昔單抗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的患者完全緩解率高,對患者預后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