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俊一
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大族是當時社會中的一個特殊階層,對于整個社會發(fā)揮著巨大影響。由于政治和社會的巨大變革,使得這一時期世家大族的孝道思想在實踐上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樼鹜跏献鳛楫敃r最為顯赫的世家大族,分析其孝道思想的演變可以加深我們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思想的理解。
關鍵詞:瑯琊王氏;孝道思想
中圖分類號:B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1-0475(2015)03-0095-02
一、緒論
孝道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如果說“忠”為公德的話,“孝”就是與之對應的私德,可以說傳統(tǒng)士大夫的標準就是孝以治家,忠以奉公。“忠”和“孝”并為士大夫的德行標準,而“忠”又始終放在“孝”的前面,所以社會上也一直將倡導忠君思想放在第一位。然而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社會局勢和社會階層的劇烈變動,孝道思想的地位卻不斷上升,在士大夫的實踐中取得優(yōu)于忠君思想的地位。同時孝道思想在社會思想上地位的上升與世家大族集團的形成同步進行,相互影響。瑯琊王氏作為當時最為顯赫的家族,在其家族形成的歷程,也恰好可以看到孝道思想的不斷上升的軌跡。對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孝思想的研究,唐長孺先生在《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中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君父先后論進行了初步論述。李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行”》中認為這一時期孝思想的重要特點為孝思想的廣泛化和平民化。對于孝思想盛行原因的研究。這個問題歷來是學者研究的重點,爭議也比較多。唐長孺先生認為社會的動蕩、政局的紛亂以及門閥士族的興起為其原因。胡和平認為其原因在于當時的社會性質和朝代的更迭。李潔、邵正坤等人從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后為穩(wěn)定社會而大力提倡的角度進行了研究。
二、孝道門風的樹立
早在漢代,就有郡國舉孝廉的制度,郡國可以向朝廷推舉轄區(qū)內孝行卓異之士,朝廷會給予一定的官職。不過舉孝廉的選拔制度在整個選官制度中一直不占主導地位,并沒有成為人們特別重視的科目。但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孝道思想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前代,成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標準。這樣一種狀態(tài)的出現既與晉朝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孝道有關,也與當時的選官制度有密切的聯(lián)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選官實行中正官的制度,中正官查訪其故鄉(xiāng)有令德之人,上報朝廷,朝廷據中正官的評判授予一定的官職。在中正官的考核中,孝道無疑是其中重要的標準之一,很多人正是因為行孝而受到鄉(xiāng)里清議的褒獎,在鄉(xiāng)里名聲鵲起,獲得中正官的賞識,從而被征為官進入仕途?,樼鹜跏霞易宓陌l(fā)展基本上也遵循了這樣的路徑,王氏家族開始崛起于王祥。史載:
祥性至孝。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于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以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刨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得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佚母。鄉(xiāng)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致如此。[1](P.987)
《晉書》中的記載雖然有夸張的成分,但是王祥能夠列在二十四孝之首也必然有突出的孝行。王祥以孝聞名后,當地的官府便多次征召,但是他直到繼母去世后才入仕??v覽其為官之政績,并沒有什么突出之處,卻能在晉武帝之時“拜太保,進爵為公” [1](P.988)他最大的政治資本就是他的孝行。魏晉兩朝的建立都不是正常的程序,強調忠君思想在士大夫階層中難得支持。所以兩朝均對孝道思想極力加以推崇。正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王祥聞名鄉(xiāng)里的孝行正好符合了魏晉時期“孝之天下”的政策,而這一政策也促進了行孝聞名的士人走上廟堂。當御史中丞侯史光“以祥久疾,闕朝會禮,請免祥官” [1](P.988)時,晉武帝的回答是“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也”, [1](P.988)所謂高行就是孝行,這里晉武帝把給予王祥高官的原因說的很清楚,那就是樹立孝道的典型,倡導全社會實踐孝行?!靶ⅰ彼枷朐谕跸榈倪z令中表達得更加明確: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1] (P.989)
遺令中無疑飽含了王祥的從政經驗,提倡孝悌之義而不提忠君的思想。如果王祥像祖上王吉等人那樣堅定地履行儒家的“忠君”的思想,那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動蕩的政局當中就會有被迫害甚至遭到滅門的不幸。王祥自己實踐也告誡子孫,要求他們堅持儒家的思想,即孝、悌、信、德,把“孝”作為從政和處理家族關系的原則,這樣就可以迎合魏晉統(tǒng)治者推崇孝道的風氣,避免了卷入殘酷的政治斗爭中。從而可以確保家族在政治上獲得最大的利益。王祥的弟弟王覽,同樣以“孝悌”聞名于當時,“覽孝友恭恪,名亞于祥” [1](P.990)《晉書》中記載了王覽保護王祥免受母親的虐待,是以“悌”而出名。王祥入仕之后,王覽也被召入仕。
王祥和王覽兄弟二人開創(chuàng)了王氏家族的新一代門風,放棄了祖上的忠君思想,把“孝”作為治家、從政的根本思想。這樣的一種門風,適應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變動和政局變革。以后無論朝代更替,政治斗爭復雜,王氏家族能夠生存下來并且獲得更大的權勢,與其家教門風的改變是分不開的。
二、孝道門風的維持
王氏家族發(fā)展到王戎、王衍、王澄這一代,三兄弟在從政中處處體現了“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1](P.990)的家訓。他們三人通過互相褒揚,互相提升他們的名望,從而維護了王氏家族的整體利益。
王衍年少而聲名卓著。晉武帝向王戎詢問王衍的情況:“夷甫當世誰比?” [1](P.1236)王戎的回答是:“未見其比,當從古人中求之?!?[1](P.1236)王戎對王衍大加推崇而毫不避諱,對王衍的品行大加贊賞,這恐怕是當時世家大族內的普遍現象,竭力提高了族人王衍的名望,無疑對其仕途發(fā)展有很大影響。王氏家族成員之間互相提攜,互相褒揚,這是遵守王祥遺訓,篤行孝道的結果。所以當王衍身居高位時,也向世人稱贊王澄,極力提攜王澄,而王澄也大力宣傳王衍的德行。“衍有重名于世,時人許以人倫之鑒。尤重澄及王敦、庾敳,嘗為天下士人目曰:阿平第一,子嵩第二,處仲第三?!?[1](P.1239)王澄也對王衍的品行進行贊揚。
兄弟三人這種互相推崇在當時注重家族名望的情況之下提高家族的名望是很需要的,特別是長輩對于后輩的褒揚和提攜,更是后人博取名聲,進入仕途不可或缺的條件。在瑯琊王氏家族當中實行的這種互相推崇的行為,與朝廷似乎并沒有多少利處,但是對于維持自己的龐大家族確實不可或缺的。而且這種相互間的推崇有賴于孝悌思想的維護和促進,王氏族人之間這種良好的關系得以維系、發(fā)展,其思想之根源都在于“孝”。
東晉初年時,王衍乘京師發(fā)生動亂,主張依靠方伯的力量來匡救,卻將自家的王敦、王澄派到具有重要地位的荊州和青州,與王衍內外呼應。就有人批評他“雖居宰輔之重,不以經國為念,而思自全之計?!?[1](P.1237)國有變亂,身居宰輔,本當竭力平叛,卻先給自己留后路。王衍的行為雖然為人詬病但是在王氏家族所信奉的價值觀看來卻是很正常很應該的,而當時其他世家大族也會采取類似的行動。他的行為可以維持家族的政治地位和利益,其在家族內部的孝行也完全沒有脫離先祖的遺令。
三、孝道思想的極端化
正是由于王氏后人對王祥遺訓的遵從,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始終堅持以“孝”為重,才使得王氏家族得以順利發(fā)展,進入東晉后,王氏仍然遵守家訓,但是曾走上了極端。東晉初年,政局不穩(wěn),王敦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動蕩的局勢中大顯身手,也把王氏家族的權勢推上了頂峰,促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形成。王敦的權勢膨脹逐漸產生了不臣之心,“敦素有重名,又立功江左,……遂欲專制朝廷,存問鼎之心?!?[1](P.2557)王敦權勢的過度膨脹威脅到了司馬氏的統(tǒng)治,不久即掀起了第一次叛亂,結果叛亂以失敗告終。后來王敦第二次叛亂,又意欲篡代。但是其他的世族大家都支持晉元帝,王導也反對他,叛亂最終失敗。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王敦為了自己也是家族更大了利益,產生僭越之心,這種行為也是遵循了家訓“揚名顯親”,是對家族的“孝”挑戰(zhàn)對皇帝的“忠”的一次嘗試,是孝道觀念在世家大族身上的一種極端化表現。其根本原因在于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發(fā)展對王權形成了挑戰(zhàn),世家大族作為一個穩(wěn)固的政治集團出現在政治活動中的極端膨脹勢必對王權產生威脅。而世家大族形成發(fā)展鞏固的主要思想基礎就是孝思想?!靶ⅰ北旧砭褪且环N家庭間的倫理道德,魏晉時期孝治天下的政策又加強了這種觀念,使得“孝”在世家大族中獲得了更大的發(fā)展,備受其崇尚,另一方面,“孝”也加強了家族的力量,維護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由于王導為了家族整體的利益果斷地站到皇帝的一邊,積極參與平定叛亂,也由于王氏家族在政治中的廣泛影響力,所以王敦的叛亂并沒有對王氏家族整體的利益造成危害。
四、結語
從魏晉到南朝,王祥、王覽開創(chuàng)于前,王戎、王衍、王澄繼承于后,永嘉南渡以后,王敦、王導權傾朝野,竟達到“王與馬共天下”的形勢。瑯琊王氏家族的興盛與其傳家思想中重視孝道而相對輕視忠君的思想有密切的關系。進入南朝以后,王氏后人仍然能夠堅持王祥的遺訓,以“禮”、“孝”作為指導,繼續(xù)維持了家族的興盛。
參考文獻:
[1]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沈約.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3]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4]姚思廉.梁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姚思廉.陳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李延壽.南史[M].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魏征.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3.
[8]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M].北京:三聯(lián)書店 ,1954.
[9]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0]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王永平.論東晉南朝時期瑯琊王氏之家風與家學[J].許昌師專學報,2002,(1).
[12]李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孝行”[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13]胡和平.淺議“魏晉以孝治天下”[J].鄭州大學學報,1996.
[14]劉詠芹.魏晉南朝孝道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09.
[責任編輯:胡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