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軍偉等
摘要 總結了中原地區(qū)蘆筍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包括選用良種與培育壯苗、浸種催芽與適期播種、精細管理與培育壯苗、合理密植與科學定植、強化田間管理與壯苗促根等,以期為該地區(qū)蘆筍栽培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 蘆筍;高產;栽培技術;中原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 S644.6.0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01-0109-02
蘆筍,別名石刁柏、龍須菜,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蘆筍富含多種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天門冬氨酸及云香甙、葉酸、核酸等物質,營養(yǎng)價值極高。蘆筍具有活血通經和防癌等功效,經常食用對心臟病、高血壓、膀胱炎、糖尿病、白血病有一定療效,并能抑制癌細胞的發(fā)展,被稱為最能抗癌的保健蔬菜。蘆筍以嫩莖供食,質地脆嫩、清香可口,可以鮮食,也可以加工制罐或速凍出口。
自我國加入WTO以來,鮮蘆筍、罐頭制品及其速凍產品在發(fā)達國家需求量不斷增長。中原地區(qū)地處溫帶,四季分明,非常適合種植蘆筍,當前各地土地流轉政策的有效實施,促進了蘆筍種植加工業(yè)的加快發(fā)展,山東、河北、山西、河南現(xiàn)已發(fā)展蘆筍基地超過1.33萬hm2,其中靈寶蘆筍種植基地已達2 666.67 hm2,成為中原地區(qū)最大的蘆筍種植出口基地。
中原地區(qū)蘆筍種植春天育苗,春夏之交移栽,翌年春天可少量采收,第3年以后可大量采收,一次種植可持續(xù)采收10年以上。采用優(yōu)質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管理,3年后年采筍量可達30 t/hm2以上,產值可達22.5萬元/hm2,經濟效益極為顯著。經過深入的生產調研,為了更好地指導生產,促進農民的增產增效,筆者認為中原地區(qū)蘆筍優(yōu)質高產栽培管理技術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1 選用良種,培育壯苗
1.1 品種選擇
選用生長快、產量高、抗病強、適合采收綠蘆筍的雜交品種。近幾年來,濰坊、菏澤、邢臺、衡水、運城、三門峽、許昌、平頂山、南陽、周口、商丘、新鄉(xiāng)、安陽、濮陽等地大面積種植的蘆筍基地,多采用蘆筍收購商指定的品種,且多數(shù)是國產雜交種。
1.2 建立苗圃,適期育苗
育苗時間約75 d,麥前移栽的可于3月下旬播種,麥后移栽的可于4月上旬播種。育苗營養(yǎng)土要求質地疏松,透氣性好,養(yǎng)分充足,保水保肥性強。一般用熟化、肥沃、未種植過蘆筍的菜園土60%、細沙20%、充分腐熟的圈肥20%,混合均勻后過篩,并添加復合肥(15-15-15)1 kg/m3。苗圃地精耕細耙后起壟做畦,畦寬1.2~1.4 m,畦間平鋪10 cm厚的營養(yǎng)土,用間距20 cm的釘耙劃成營養(yǎng)方或將營養(yǎng)土裝入營養(yǎng)缽擺放畦間待播種[1]。
1.3 浸種催芽,適期播種
蘆筍種子外殼厚、吸水慢,播種前1周要進行浸種催芽。先用25 ℃的16%抑菌凈2 000倍液或50%多菌靈300倍液浸種消毒24 h,再放入25 ℃溫水中浸種2 d,每天更換新水2次。浸種后用干凈紗布包好,置于25 ℃條件下催芽3~4 d,每天用25 ℃左右溫水漂洗2次。40%種子露白即可播種,點播于營養(yǎng)方或缽中間,每營養(yǎng)方或缽播1粒,覆細土2 cm厚后澆透水,然后撒施辛硫磷或敵百蟲毒餌防治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最后畦面平鋪地膜,以畦上起拱棚蓋薄膜,棚膜頂距畦面0.8~1.0 m為宜[2-3]。
1.4 精細管理,培育壯苗
苗床管理應以調節(jié)溫濕度育壯苗、防治病蟲草害為中心。出苗前床溫白天20~30 ℃,晚上不低于12 ℃。有50%幼苗頂土出苗時去除地膜,午間通風煉苗。當幼苗長至10 cm左右時,采取晝夜通風不揭棚膜的辦法煉苗,當幼苗長至20 cm時去除拱棚,使幼苗適應外界環(huán)境。保持苗床濕潤,幼苗瘦弱時結合澆水追施苗肥復合肥(15-15-15)50 g/m2。每隔10 d噴1次殺菌劑,發(fā)現(xiàn)蚜蟲、薊馬危害及時噴藥防治,及時拔除苗圃雜草。
2 精選地塊,整地挖溝
作為出口加工的蘆筍種植基地應選擇無工業(yè)“三廢”污染、遠離公路、旱能澆澇能排的地塊,選擇土質疏松、透氣性好、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的砂壤土,酸堿度過大、土質黏重的不適宜種植蘆筍。定植前搞好田間地面平整和灌排干渠,南北放線用機械開挖定植溝。行距1.5 m,溝寬40 cm,深40 cm。定植溝內施充分的腐熟農家肥45 t/hm2,糞肥撒施到溝底厚約10 cm回填熟土10 cm混合均勻后,再均勻撒施氮磷鉀復合肥750 kg/hm2、餅肥600 kg/hm2、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濟源國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主要成分是枯草芽孢桿菌、膠凍樣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微量元素和45%的有機質)600 kg/hm2,再次回填熟土10 cm混合均勻,定植面離地面10 cm[4-5]。
3 合理密植,科學定植
蘆筍苗最適宜定植期為春末夏初(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翌年開春即可采筍,時間短、成活率高。植苗的株行距為25 cm×150 cm,栽植2.7萬穴/hm2左右。做到邊起苗邊分級,栽植、澆水、覆土等作業(yè)一次完成。每穴栽1株,壯弱苗分開定植,深栽淺埋。將根理順固定在定植溝穴里,鱗芽朝向畦中線,地下莖著生鱗芽的一端要順溝排成一條直線,便于以后培土采筍。然后覆土厚5~6 cm,定植面距地平面為10 cm,定植后澆透水。幼苗成活新莖出土后逐次填平定植溝。
4 強化田間管理,延長采筍年限
蘆筍是多年生宿根植物較耐旱而不耐澇,但在采筍期對水肥供應的要求較高。
4.1 定植當年壯苗促根
蘆筍定植緩苗后應以發(fā)棵壯苗養(yǎng)根為核心進行田間管理。緩苗后應及時中耕除草,視墑情間隔10~20 d澆水1次,雨季前開挖225 kg/hm2排水溝,做到雨停畦面干,嚴防積水漚根死苗。緩苗后20 d沿定植行一側20 cm開溝條施氮磷鉀復合肥225 kg/hm2。隔20 d沿定植行另一側20 cm開溝條施氮磷鉀復合肥300 kg/hm2,施肥后澆水。定植后約75 d,幼苗抽生最后一批莖株,其莖粗達0.8~1.0 cm時即可選定母莖,定母莖前溝施尿素300 kg/hm2、氯化鉀300 kg/hm2。每蔸選留4條老熟無病蟲害的健壯母莖,拔掉多余細小的莖株。選定母莖后要即時進行中耕培土,培成15 cm的小高壟。8月立秋后蘆筍進入秋季旺盛生長階段,應重施秋發(fā)肥,施氮磷鉀復合肥750 kg/hm2、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600 kg/hm2。在距定植行兩側各30 cm處開溝條施并澆水,促進蘆筍旺盛生長壯苗養(yǎng)根。endprint
4.2 采筍期科學管理
4.2.1 科學施肥是基礎。蘆筍生長期長,科學施肥是蘆筍獲得優(yōu)質高產的根本保障,應加強管理,做到巧施三肥,即催芽肥、復壯肥和秋發(fā)肥。2月底至3月初結合壟間培土施好催芽肥,施農家肥30~45 m3/hm2、氮磷鉀復合肥750 kg/hm2、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600 kg/hm2,滿足蘆筍嫩莖對肥料營養(yǎng)需求。6月上旬施好復壯肥,施氮磷鉀復合肥375 kg/hm2、尿素225 kg/hm2,此次施肥可延長采筍期,提高夏筍產量。8月中旬結合蘆筍平茬培土,重施秋發(fā)肥,施農家肥30~45 m3/hm2、氮磷鉀復合肥750 kg/hm2、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600 kg/hm2、尿素150 kg/hm2,促使蘆筍健壯秋發(fā)壯苗養(yǎng)根。
4.2.2 科學采筍是關鍵。綠蘆筍采收應在10:00以前,16:00以后。根據(jù)收購商要求,將長出地面20~24 cm的嫩莖,緊貼地表用利刃割下分級出售。采筍期間要適時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嫩莖才能生長快、品相好、產量高。河南春季少雨易發(fā)春旱,采收期視墑情每隔10 d澆水1次,每隔20 d追肥澆水1次,每次施氮磷鉀復合肥375 kg/hm2、尿素150 kg/hm2。雨季及時排澇,防止高溫多濕造成爛根死苗。
4.2.3 換苗摘心是根本。收筍3~4個月后筍苗開始老化,夏筍采收結束,立秋后應把筍苗全部拔掉,只留根薯,然后沿筍壟兩側35 cm開溝條施秋發(fā)肥,以攻薯出苗。蘆筍自然生長植株可達1.5 m以上,嚴重影響通風透光且易倒伏,導致田間濕度大,病害重。當植株達70~80 cm時應適時摘心,有利于促進光合作用,提高光合利用率,促使營養(yǎng)回流至根部。
4.2.4 病蟲防治是保障。蘆筍莖枯病、褐斑病是危害蘆筍的主要病害,發(fā)病快、危害重,且無特效藥。實踐證明,采取農藝措施為主,強化預防為輔的綜合防治策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清理田園,減少侵染源。這是防治莖枯病的最基礎的方法。寒冬季節(jié)全面清理田間莖桿,清掃殘枝敗葉并集中燒毀處理。8月上旬采筍結束后,結合換苗徹底清理殘樁和地上母莖后重施秋發(fā)肥,并沿種植行噴灑保護性殺菌藥,徹底殺菌消毒。秋發(fā)階段發(fā)現(xiàn)病害要及時摘除田間病殘枝葉并噴藥防治,將病害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2)留母莖采筍,延長采筍期。定植后第2年的新蘆筍田塊,延遲采收綠蘆筍,留最早長出3根健壯幼莖先不采,留作母莖以供養(yǎng)根株,以后再出的嫩莖開始采收。進入盛產期蘆筍田塊,5月上中旬前出生的嫩莖可全部采收。5月上中旬視出筍情況每穴留3根母莖后,可采收至8月上中旬。留母莖采筍既增加了筍農收益,又避開了夏季高溫高濕造成的發(fā)病高峰,減少用藥降低成本。
(3)強化管理,增強抗病性。適時中耕除草,及時清除病莖,控制母莖留量,及時摘心控高,雨季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確保行間的通風透光條件。科學施肥,以促進蘆筍健壯生長,抗御和減少病害的發(fā)生。增施有機肥、氮磷鉀復合肥和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控制氮肥用量。施好催芽肥,重氮增磷補鉀,復壯肥氮、磷、鉀齊攻,秋發(fā)肥輕氮重磷、鉀。據(jù)調查,增施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的比不施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的病株率降低60%,增產50%左右。增施迦百農地下類根莖專用菌肥,能夠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松土保肥,促根壯苗,促進光合作用提高光合利用率,促進蘆筍健壯生長,抑菌殺蟲提高抗病能力。
(4)藥劑防治,防重于治。早預防嚴控制,降低病原基數(shù),防病不見病,增產又增收。新基地重治輕防,見病才治,無病不防,造成多用藥、多費工,增加成本,效果卻很差。新基地無病地塊也要根據(jù)天氣適時噴藥預防,并交替用藥,提高噴藥質量。一定要噴保護治療型藥劑,抓住嫩莖抽生期的極易感染時段,雨停后立即噴藥,噴藥要均勻周到,間隔期宜短。防治莖枯病選用具有預防、治療、鏟除三大功能的16%抑菌凈1 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40%多菌靈500倍液噴霧,生長季節(jié)每隔15 d噴1次,母莖選留期每隔7 d噴1次。防治炭疽病可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每隔10 d噴1次,連噴2~3次,但采筍前7 d嚴禁噴藥。
(5)蟲害防治。常見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甜菜夜蛾、棉鈴蟲、地老虎等。夜蛾類成蟲可以安裝太陽能高效黑光殺蟲燈進行誘殺,環(huán)保高效無公害。夜蛾類幼蟲和青蟲1~2齡時可用安綠寶1 000倍液噴殺,或用滅幼脲、農林樂等1 000倍液防治。蚜蟲、薊馬等可用氧化樂果1 000倍液防治。地下害蟲溝施毒性較低、殘留期較短的地蟲凈或用辛硫磷、毒死蜱、阿維菌素的顆粒劑,確保收獲時無農藥殘留。
5 參考文獻
[1] 董慶富.蘆筍周年供應栽培技術[J].浙江農業(yè)科學,2001(5):17-19.
[2] 史慧英,程少敏,葛華.無公害蘆筍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3(6):61-62,159.
[3] 譚亮萍,賀超興,戴雄澤,等.我國蘆筍栽培及采后貯藏加工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11(10):1-9.
[4] 張偉.農民蘆筍設施栽培技術采用及影響因素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
[5] 莊樹峰.蘆筍高產栽培技術[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5):30-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