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瑄,吳 捷
(1.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天津300071;2.天津師范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院,天津300074)
懷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情感[1]。這種普遍的情感在東西方都可以找到相應的文學作品,《魯濱遜漂流記》中的主人公采用這種懷舊情感來應對船難之后獨自一人在荒島上的艱苦生活,在影視中懷舊也是一個重要的表現(xiàn)主題,如《阿甘正傳》[1]等。在中國同樣存在這種感懷的情感,文學上的“懷舊系列叢書”、建筑“老房子”、電影“流金歲月”都代表著中國人也很在意懷舊[2]。國外的學者在懷舊的性質、功能、觸發(fā)條件以及應用方面已有了一些探索。
懷舊,英文寫作Nostalgia,源自古希臘語Nostos(返回家鄉(xiāng))和Algos(痛苦)的組合[2-3]。新牛津英語詞典將Nostalgia 解釋為“對于過去事件的飽含感情的向往或喜愛之情”[4]。
懷舊情緒的科學研究始于瑞士內科醫(yī)生Johannes Hofer 的一篇醫(yī)學論文,其中懷舊是一種能夠使士兵的心理狀況瀕臨崩潰的強烈思鄉(xiāng)情緒。之后對于懷舊的研究是將其作為在精神病學上獨立出來的一門學科來對待[1]。
現(xiàn)代,懷舊的定義有了本質性的轉變[1]。在線詞源學詞典將“懷舊情緒”定義為“對先前地點或時間里幸福快樂的包含感情的向往”[1]。近來的量化研究將其確認為一種積極而非病態(tài)的體驗。對于記敘文字的系統(tǒng)分析表明,其中的大多數懷舊情緒是積極的[5-6],并且往往伴隨負面的體驗最終被積極情感補償的過程[6]。值得一提的是,懷舊是一種喜憂參半的復雜情緒,有著相當多的積極情感而絕非單純的享樂體驗[6]。
在和其他主觀情緒的比較方面,Johnson-Laird 和Oatley(1989)將懷舊劃歸為復雜情緒。不同于基本情緒,復雜情緒從更高層次的認知加工產生,并且具有命題內容[6]。相似的其他情緒體驗有“回憶、回顧(往事)”(reminiscence)等也包含重建過去的認知加工?!盎貞洝睆娬{具體事件以及前因后果,而懷舊是對過去的重新解讀,是圍繞著個人體驗的充滿情感的回憶[7]。
一些新的研究著眼于全球視野。Hepper 等人的研究強調懷舊是一種廣泛存在的情緒體驗,并且表明懷舊情緒是一種泛文化的情緒[8]。在18個國家開展的調查表明,懷舊的一些概念能在跨文化背景下達成一致。因此懷舊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體驗[6]。
綜上所述,懷舊,曾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心理疾病,現(xiàn)在更多被看作是一種有積極作用而普遍存在的復雜情緒,是對過去事件飽含向往和喜愛。
懷舊可分為特質懷舊(Trait Nostalgia)和狀態(tài)懷舊(State Nostalgia)[9]。前者是個人的一種懷舊傾向,而后者更多是由實驗中的刺激引發(fā)。鑒于這種分類更加便于操作和研究,因此基于這一假設的實驗研究較多[6,10-11]。
觸發(fā)懷舊體驗的因素包括個人層次和環(huán)境層次[10]。個人層次中包括人格特質、懷舊傾向以及情緒狀態(tài),環(huán)境層次包括情感與記憶體驗和懷舊體驗[10]。我們認為,此處的個人層次更多的指向特質懷舊,而環(huán)境層次指向狀態(tài)懷舊。
Holbrook(1993)提及了懷舊傾向。通過對消費者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即便是年齡相同的情況下,不同的消費者也會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懷舊,一些個體可能會比其他個體表現(xiàn)出更高的懷舊傾向[12]。然而他并未提出特質懷舊一詞。Seehusen 等人將特質懷舊等同于懷舊傾向,同時指出這種懷舊也是有觸發(fā)條件的,懷舊是作為歸屬需要缺失的補償而存在的,歸屬需要表現(xiàn)不同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特質懷舊[12]。
狀態(tài)懷舊主要是較特質懷舊更為短暫的懷舊情緒[12]。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觸發(fā)(狀態(tài))懷舊最重要的三個因素是消極情緒、社會互動以及感覺輸入[6]。
消極體驗。對生活具有破壞性的事件,比如離婚、身體健康問題,還有居住環(huán)境的改變都與懷舊感有正相關[13];不安全感也被認為可以激發(fā)高水平的懷舊情緒[1];負面影響尤其是孤獨感,是人們舊情緒開始的主要原因[1,6]。一系列實驗證明,懷舊情緒是由個人消極體驗引發(fā)的。處于負面情緒中的被試傾向于報告更高水平的懷舊情緒[6]。觸發(fā)懷舊的情緒還包括孤獨感[1]、價值和目標受到的威脅[1,14]、對自身終有一死的意識[1,15]以及厭倦[1,16]。
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s)。懷舊通??梢杂伞霸浺娺^的人、一起討論的事、一起共情的經歷”引發(fā)[6]。分享懷舊情景也許可以幫助人們增加親近性。
感覺輸入(Sensory Input)。包括音樂、氣味以及其他的環(huán)境因素(如溫度)。當一段歌曲具備較明顯的自傳性質,有喚醒性的、較為熟悉的、能夠引發(fā)憂樂兼?zhèn)鋸碗s交錯的情感時,被試會感受到較強的懷舊情緒[10];特定的氣味可以喚起被試個人童年的記憶以及青年時期的幸福情景。氣味導致或正面或負面的效果,導致人們對不同商品的選擇產生差異[17];在較為寒冷的天氣和溫度低的房間中,懷舊情緒會表現(xiàn)得更為強烈[18]。
原型分析表明,懷舊的第一特征包括:美好回憶,個人意義,社會關系,有紀念價值的紀念品,幸福感以及童年。第二特征包括:安慰性與安全感,渴望,夢想和目標[7]。
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對每個國家懷舊原型的等級進行排列,懷舊的35 原型因素進一步可分為兩個核心因素和兩個邊緣因素[7]。核心因素1 包括:記憶、過往、美好回憶、懷念、回顧、情緒、個人意義、向往、社會關系。核心因素2 包括:有紀念價值的紀念品、樂觀的回憶、幸福、童年或青年時代、感官觸發(fā)、思考、再體驗、失落、想要回到過去[7]。邊緣因素1 包括:安慰感或溫暖、渴望、夢想或白日夢、混合情感、變故、感到放松、遺憾、思鄉(xiāng)、功成名就。邊緣因素2 包括:老年人、孤獨感、悲傷、負面的過去、幻想扭曲或虛幻、與世隔絕、痛苦或焦慮、無精打采等[7]。
懷舊可以由一系列與退縮相關動機的情緒引發(fā)(如悲傷、孤獨感和無意義感),已有證據顯示高水平的右額葉不對稱可能是退縮動機的生理基礎,則假設傾向于感受到退縮相關動機的個體更加容易懷舊[19]。Tullett 等人使用了腦電圖描記器(EEG)研究了懷舊傾向,結果表明,高于基準水平的右額葉不對稱(right-frontal asymmetry)被試在增加懷舊情緒上表現(xiàn)顯著[19]。實驗結果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
懷舊可以作為潛在的威脅緩沖,表現(xiàn)在其提升社會支持和社會聯(lián)結緩解孤獨感[1]以及保護個體免受社會排斥的負面影響[1]的作用上。懷舊情緒還可以保護人們的自尊,緩解對人生意義的威脅。比那些沒回憶的被試,回憶懷舊情緒的被試負面表現(xiàn)反饋被緩解,并出現(xiàn)補償性自我提升[1]。在提及人終有一死的觀念時,傾向體驗到高水平的懷舊情緒的個體更少表現(xiàn)出與死亡相關的想法[1,13]。由實驗引發(fā)出懷舊情感回憶的讀者在閱讀批判人生意義重要性的文章時,更少批判作者的觀點,并且在觀看荒謬的、能干擾人們對視覺世界的期待的藝術作品之后,仍然存有意義感[1]。另一個對意義感的威脅來自于厭倦。厭倦指的是由無目標感引發(fā)的負面情緒狀態(tài),通常表現(xiàn)為有意義活動參與的缺失[16]。
鑒于已有證據表明懷舊是個人的一種積極體驗,研究者研究了懷舊在特定心理資源上的作用。研究表明,懷舊可以促進社會交往。被啟動懷舊回憶的個體感到更多被愛和保護的體驗,表現(xiàn)出更多的安全模式,并且認為自己有更高的人際交往能力[6]。
一些研究者發(fā)現(xiàn),懷舊可以增進自我報告的自尊[1]。懷舊促進了內隱自尊,被試在自我關聯(lián)的單詞和正性關聯(lián)詞匯中反應更快[1]。引發(fā)懷舊情緒同時會使個體對人生意義有更多體會,并且認為活著更有價值[1]。懷舊可以反映出個體的內在自我,應對低自我表達水平,提升內在自我表達以及幸福感,可以增進對內在自我概念的理解,但并不影響日常的自我概念[1]。
Ye等人發(fā)現(xiàn)狀態(tài)懷舊而非特質懷舊可以提升創(chuàng)造力。研究者讓兩組被試進行引起懷舊經歷或是日常生活的書寫任務,并填寫人格問卷、懷舊傾向問卷以及創(chuàng)造力問卷,結果顯示,被啟動懷舊情緒的實驗組被試比控制組被試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11]。
懷舊在很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銷售領域。比較常見的有廣告中的懷舊、包裝中的懷舊等。這些領域往往和懷舊的觸發(fā)相關,如通過音樂或者氣味進行懷舊情緒的引發(fā)從而促進產品的銷售;也有使用懷舊概念作為主題進行營銷,如“80 懷舊食品包”等[20]。懷舊廣告對不同的消費者效果是不同的[21]。因此在對懷舊的應用上應當避免使用單純懷舊的做法,避免懷舊營銷的負面影響[20]。
懷舊可以促進社會聯(lián)結,應用于改善對某一群體的刻板印象[9]。懷舊可以幫助減輕對過度肥胖者的歧視和消極印象。比起平?;樱ㄟ^采用懷舊互動讓被試回憶與過度肥胖者的相遇,可以改善對該群體的消極態(tài)度[22]。同樣,通過使用材料啟動被試的懷舊情緒假想與精神病人進行互動,也可以減少對精神病人的偏見[9]。
懷舊在心理治療方面的應用也有所進展。懷舊療法(Reminisce therapy)在老年護理中得到廣泛應用。該療法通過引發(fā)患者過去生活中的愉快經歷來進行治療。懷舊療法對老年抑郁癥的干預效果已得到證實[2]。實證研究表明,懷舊療法還可以顯著提高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和自尊水平[23]。
懷舊是一種個人珍重的情緒體驗,可以增進一系列的心理資源,并且由負面悲傷的體驗觸發(fā),對于負面體驗有緩和作用,與其他情緒相比具有特殊性。先前的研究更多側重于證明它是一種喜憂參半的復雜情緒,而當下的研究更傾向于懷舊觸發(fā)幸福感和健康的廣泛積極作用。當人們體驗悲痛的經歷時,懷舊可以起到緩解作用。
懷舊在我國的研究剛剛起步。作為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認為研究的下一步應是建立起對懷舊情緒的系統(tǒng)的理論解釋,有關懷舊與其他相似情緒的區(qū)別仍然有待發(fā)掘。如果可以結合中國社會歷史的獨特性,建立起適合中國人的懷舊系統(tǒng)研究,懷舊也許可以作為維持社會穩(wěn)定和構建社會和諧的重要促成因素。
[1]Baldwin M,Biernat M,Landau M J.Remembering the real me:Nostalgia offers a window to the intrinsic self[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5,108(1):128-147.
[2]薛婧,黃希庭.懷舊心理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4):608-616.
[3]Laubscher L.Of Odysseus and Abraham:Nostalgia,heimwe?,and the ways (of)home[J].Peace and Conflict:Journal of Peace Psychology,2012,18(3):214-224.
[4]Seehusen J,Cordaro F,Wildschut T ,et a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stalgia proneness:The integrating role of the need to belo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55(8):904-908.
[5]Davis F.Yearning for yesterday:A sociology of Nostalgia[M].New York:Free Press,1979.
[6]Wildschut T,Sedikides C,Arndt J,et al.Nostalgia:content,triggers,func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6,91(5):975-993.
[7]羅海玲.懷舊的內涵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10.
[8]Hepper E G,Wildschut T,Sedikides C,et al.Pancultural Nostalgia:Prototypical conceptions across cultures[J].Emotion,2014,14(4):733-747.
[9]Turner R N,Wildschut T,Sedikides C,et al.Combating the mental health stigma with Nostalgia[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13,43(5):413-422.
[10]Barrett F S,Grimm K J,Robins R W,et al.Music-evoked Nostalgia:affect,memory,and personality[J].Emotion,2010,10(3):390-403.
[11]Ye S,Ngan R Y L,Hui A N.The State,Not the Trait,of Nostalgia Increases Creativity[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2013,25(3):317-323.
[12]Seehusen J,Cordaro F,Wildschut T,et al.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ostalgia proneness:The integrating role of the need to belong[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3,55(8):904-908.
[13]Sedikides C,Wildschut T,Arndt J,et al.Nostalgia past,present,and future[J].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17(5):304-307.
[14]Routledge C,Arndt J,Wildschut T,et al.The past makes the present meaningful:Nostalgia as an existential resour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101:638-652.
[15]Juhl J,Routledge C,Arndt J,et al.Fighting the future with the past:Nostalgia buffers existential threat[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10,44:309-314.
[16]Van Tilburg W A,Igou E R,Sedikides C.In search of meaningfulness:Nostalgia as an antidote to boredom[J].Emotion,2013,13(3):450-461.
[17]Hirsch A R.Nostalgia-A Neuropsychiatric Understanding[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2,19:390-395.
[18]Zhou X,Chen X,Wildschut T,et al.Heartwarming Memories:Nostalgia Maintains Psychological Comfort[J].Emotion,2012,12(4):678-684.
[19]Tullett A M,Wildschut T,Sedikides C,et al.Right‐frontal cortical asymmetry predicts increased proneness to Nostalgia[J].Psychophysiology,2015,52.
[20]王庚蘭,張瑋.基于消費者懷舊的品牌營銷策略[J].品牌生態(tài),2011,11(39):46-49.
[21]Zhao Guangzi,Muehling Darrel,Singh,et al.Looking into Consumer’s Feelings of their Past:the effectiveness of Nostalgia Advertising[C]//SCP 2011 Winter Conference Atlanta:2011 SCP,2011:165-166.
[22]Turner R N,Wildschut T,Sedikides C.Dropping the weight stigma:Nostalgia improves attitudes toward persons who are overweight[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12,48(1):130-137.
[23]李沫,呂繼輝,郝智慧,等.懷舊療法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認知和自尊水平的影響[J].北京醫(yī)學,2014,36(10):80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