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柏銓
新媒體語境中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研究*
丁柏銓
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是關涉外國或外國人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其輿論與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輿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在對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及其輿論的一些基礎性問題進行探討的基礎上,本文對“毒餃子”事件、湄公河事件、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等典型個案中的輿論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就在新媒體語境中如何對涉外重大危機事件輿論進行引導提出了見解。
新媒體語境;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研究
一般而言,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較之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要復雜得多,這是不言而喻的;而在新媒體語境中,此類事件就更其復雜。在歷史上,在現(xiàn)實中,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并不鮮見。它們因涉外而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對此加以專門研究是完全必要的。
一
作為研究的第一步,對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及其輿論的一系列基礎性的問題,需要先行探討。
(一)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概念界定
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是指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中涉及外國抑或外國人的事件?!吧嫱狻笔窍鄬τ凇吧鎯取倍缘摹jP于涉內、涉外,須作如下說明:(1)對此進行區(qū)分的重要依據和著眼點,當是和國家領土與主權的完整緊密聯(lián)系的。(2)具體而言,港澳人士與臺灣同胞均為中國人,他們在中國大陸遭遇公共危機事件(例如1994年3月31日臺灣游客在千島湖游船火災事件中罹難),不在“涉外”事件范圍之內。(3)港澳臺地區(qū)雖常被稱作“境外”,但它們均為中國領土的構成部分,因此在港澳臺地區(qū)發(fā)生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倘不涉及外國或外國人,則不在本研究范圍之內。(4)若港澳人士、臺灣同胞在別國的領土上成為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受害者、受損者,理所當然在本課題研究之列,例如2010年8月23日發(fā)生的香港游客在菲律賓遭劫持事件。(5)港澳人士和臺灣同胞在本土遭遇由外國人造成的災難,則也在研究之列。以上這些,是需要特別加以說明的。
(二)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類型
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按其性質,可分為天災、人禍、天災人禍等三類。在這一方面,與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無甚區(qū)別。純粹是天災類的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它們所引發(fā)的輿論也可能會呈迅猛、強烈之勢,但多對受害者、受損者表示同情和悲憫,對大自然的肆虐發(fā)出慨嘆。政府機構、部門及其負責人,只要不是在事件處理中出現(xiàn)嚴重失誤,輿論一般不會對之進行質疑和追究。屬于人禍類或天災人禍類的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與天災類的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相比,由于人為因素摻雜其中(或為事件的直接原因,或為深層次原因,或構成其誘因,由此,有關機構、人員對事件程度不等地負有責任),會使輿論的復雜性因之陡增。經相互感染,輿論甚至會激起巨大波瀾乃至成為“海嘯”。因此,屬于人禍類或天災人禍類的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無疑應是本研究的重點。
人禍類或天災人禍類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因空間位置的不同而有差異,又呈現(xiàn)為兩種不同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人禍類或天災人禍類事件發(fā)生在中國本土。在這類公共危機事件中,中國的某些人,為事件的行為主體,是施事者;而他國的特定公眾則為事件中受侵害的客體,是受事者。至于說中國本土發(fā)生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則還很少有外國人充當行為主體和施事者的情況。
另一種情況是人禍類或天災人禍類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在中國的領土以外。中國的一部分公民是此類事件的受害者、受損者;特定外國人則為行為主體。當然,也有中國的行為主體在異國造成公共危機事件的案例。此類事件中新媒體包括社交類媒體對于事件輿論發(fā)揮了巨大作用的,要數湄公河事件、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
倘若換一個角度考察問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是事發(fā)即事件結束(公眾關注時事件已成“過去時”),以后進入危機處理階段,此類事件相對較多;而另有一些事件則是事發(fā)時事件尚未結束(處于“現(xiàn)在進行時”態(tài)),必須就尚未結束的事件緊急進行危機處理。以上兩種事件的輿論形態(tài)當是有所不同的。
(三)涉外與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的比較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兩者的相同之處和相異之處。從總體上說,兩者有諸多相同之處:
一是都為眾議。都由眾多的人以披露信息或發(fā)表意見(眾議)的方式參與輿論、助推輿論、形成輿論。事實信息是形成相應輿論的源頭、基礎和因由。真實、確切的事件信息,有利于形成負責任和經得起推敲的輿論;虛假的事件信息,則可能為謠言提供“炮彈”或“溫床”;而屏蔽事實信息,只能為謠言的流播預留空間。
二是都圍繞事件而展開。事件是相應輿論之原因、之內容、之焦點,事件輿論由事件而生、并因之而興。事件的曲折會帶來輿論的起伏,事發(fā)后仍處于“現(xiàn)在進行時”的事件的輿論,情形尤其是如此。
三是輿論的運行方式、所遵循的規(guī)律無異。大致總是呈現(xiàn)如下軌跡:有人或有媒體引發(fā)輿論(起始),眾人參與議論(形成),在某些時間節(jié)點上輿論受到激發(fā)(發(fā)展至高潮),持續(xù)一定時長(各種輿論較量、博弈),逐漸趨于低落(退潮)。
兩者的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獲得消息源的難度存在差異。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與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媒體人接近消息源和從那里獲得消息的難度,客觀上存在差別,這可能對社會輿論構成一定的影響。如果涉外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在中國的領土上,消息源就在本土,從理論上說,在政府信息公開已經成為制度的情況下,媒體人接近消息源和從那里獲得消息不致于成為一個特別的難題,然而,事件的涉外性質往往會帶來實際操作上的難度;若事件發(fā)生在別國的領土上,則消息源更多地在別國,關于事件的首發(fā)報道往往是由所在國的新聞傳媒或由國際上處于強勢地位的新聞傳媒刊播的。這些報道對外界輿論的牽引作用不可低估。再則,發(fā)生在異國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被中國人目擊并通過自媒體爆料的概率比較小,也就是說,國人通過披露事件信息充當輿論的主動發(fā)起者的角色,機會大為減少。國人大抵只能以基于閱聽新聞報道、發(fā)表意見的方式參與形成輿論和壯大輿論。
其次,輿論形態(tài)的復雜程度存在差異。某些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也會產生國際影響,引起海外輿論的關注,但并非事事如此和必然如此。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往往會涉及國家之間的關系(而中國與某些國家例如日本之間的關系原本就極具敏感性),故而比中國涉內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更能引起國際輿論特別是事件關涉國輿論的關注。由此,所涉國的國內輿論與中國的國內輿論往往會交織在一起,國際輿論與國內輿論呈現(xiàn)更高程度的雜陳狀態(tài)也在情理之中。事件的輿論形態(tài)呈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復雜性,當是題中應有之義。
再次,就國與國之間外交關系進行考量對輿論的影響?!巴饨粺o小事。”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從國家層面看,中國的中央政府勢必從外交方面考慮問題。地方政府在涉外問題上必須向中央政府請示。必要時,要由外交部或國務院的有關機構、部門代表中國政府“發(fā)聲”。由于涉及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甚至涉及國際法的有關內容,中國國內媒體對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會得到相應指示,會受到相應控制,會慎而又慎地進行。這也是合乎情理的。而從民眾層面看,一般而言,網民通過可以方便發(fā)聲的網絡就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聲”,也會比就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聲”多一份謹慎。
最后,國與國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事件輿論也有所影響。由于種種原因,各國之間的文化背景殊異。而殊異的文化背景,又會在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中有所折射。此處本文不作詳論。
二
下文將以“毒餃子”事件、湄公河事件、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為個案,探討新媒體語境中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輿論情況。三例都發(fā)生在中國境外,這是其相同點。在前一案例中,中國企業(yè)和特定個體的行為在日本造成了食品安全事件;在后兩案例中,中國若干公民成為事件受害者。此為前一例與后兩例的不同點。就后兩例而論,官媒及由官媒掌控的新媒體在前一例中不如在后一例中發(fā)聲早、發(fā)聲多,輿論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
(一)“毒餃子”事件:輿論的放大化和嚴重化
這是一起在日本境內發(fā)生的中國食品安全事件。從2007年12月底至翌年1月22日,日本兵庫、千葉兩縣發(fā)生逾10人食用中國河北石家莊某食品廠生產的速凍餃子而食物中毒事件,3人情況危重,1名兒童一度昏迷。后日警方介入調查?!岸撅溩印笔录〕鏊妗?/p>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涉日的事件特別容易引起中日輿論的軒然大波,更何況是由中國銷往日本的食品引發(fā)的安全事件呢?1月30日,日媒披露此事件的信息后,輿論迅即發(fā)酵。在一段時間內,日本各大媒體連續(xù)大篇幅報道、評論。以共同社為例。1月30日下午16點11分,該社率先播發(fā)了一條快訊——“千葉縣一家人食用中國產冷凍餃子后中毒”。此后,這家日本主流媒體一口氣連續(xù)播發(fā)了13條相關新聞。③它還就“你還會吃中國食品嗎?”這一問題,通過電話進行了一項全國民意調查。結果顯示:75.9%的受訪者回答“今后將不買中國食品”。受訪者中回答“此前買,今后也會買”的占21.6%,回答“此前有買,今后不會買”的占36.3%,而回答“此前從不買,今后也不會”的占39.6%。事件發(fā)生后,買中國產食品的人從57.9%銳減至21.6%。④民意即輿情??梢姡纱耸录l(fā)的日本輿情對中國食品在日銷售極為不利。
對該事件的處理及與此對應的輿論,大致分為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事件信息甫一披露,媒體輿論的矛頭集中指向中方。
一些媒體報道說:被指為導致食物中毒的元兇的劇毒農藥甲胺磷,在日本屬早已被取締、難以找到的化學物質。輿論集中指向中方,理由有二:其一,毒物可能為餃子餡中的農藥殘留;其二,也可能是中方在生產過程中有人投毒。無論是哪種情況,中方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官方立即作出回應。商務部發(fā)言人就事件發(fā)表談話,誠懇表明態(tài)度:將會同日方,盡快查明真相,并要求有關生產廠家停產配合調查。國家質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官員則表示,在調查結論得出前,應避免任何形式的主觀臆測。2月1日出版的《環(huán)球時報》引用有關專家發(fā)言指出:“中國食品生產者不可能故意把有毒的產品銷往日本”,并批評了日本媒體的“過度反應”。⑤日媒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來的媒介審判傾向,對日本國內輿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第二個階段,中日官方在事件原因方面明顯存在分歧意見。
事件輿論的參與者的相當一部分議論是圍繞追根尋因展開的。在這一時段中,輿論曾改變過方向。2月1日,日本兵庫縣警方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毒餃子塑料包裝袋上似有人為穿刺的小孔,這意味著不能排除在日本國內流通過程中人為投毒的可能性。⑥后這一猜測被否定。
中國官方就輿論關切做出了回應。2月28日上午,對“毒餃子”事件,中國政府有關發(fā)言人明確表示:該事件是“人為的個案”,而且“在中國境內人為投毒的可能性極小”。日本警方當天下午就召開記者會,質疑中方的調查結論,并敦促中方提供具體的“科學數據”來支持其立場。⑦這實際上是中日官方層面和消息源層面的較量。從事件最終結果(系中國境內有人投毒)來看,中方這位發(fā)言人是否應當這樣發(fā)言,值得推敲。
第三個階段,中國國家元首的談話及訪日對輿論發(fā)生了積極影響。
時任國家主席的胡錦濤2008年5月4日說,希望中日雙方繼續(xù)加強調查和合作,以盡早查明輸日餃子問題真相。胡錦濤的表態(tài)及其旨在推動兩國關系總體發(fā)展的對日訪問(被譽為“暖春之旅”),增進了中日雙方的互信。此舉對日媒及日本輿論產生了積極影響。
第四個階段,投毒嫌犯呂月庭被抓捕,事件輿論趨于正常和平緩。
2008年初事發(fā),約兩年后,中國警方查明此次中毒事件是一起投毒案件,將犯罪嫌疑人呂月庭抓捕歸案。⑧事件終于真相大白,信息公開披露后,輿論歸于理性。由此證明:查出并公布事件的真相,是在輿論較量中掌握主動權的關鍵。
對“毒餃子事件”輿論進行研討,我們可以得到兩點警示:
警示一:涉日事件輿論中往往充分反映了民族情緒。
中國警方最終查明“毒餃子”事件是一起刑事案件。但此事件一開始被日媒過度解讀。日本問題專家王新生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說:這“實際上是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情緒的一次集體爆發(fā)”,“世界發(fā)展的趨勢是全球化,有意思的是,各國間依賴程度增進的同時,民族情緒也會不同程度地反彈。近些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對于鄰居的強大,日本人還不適應。兩國間一旦出現(xiàn)問題,在彼此的信賴感與親近感比較脆弱的當下,很容易被放大化嚴重化?!雹徇@種說法應該是比較接近問題的本質的。
警示二:當時日本的一部分輿論,還將“毒餃子”事件向政治方面和其他方面包括北京即將舉辦的奧運延伸。有專家指出:“日本在毒餃子問題上,還有奧運問題上等等出現(xiàn)了一些噪音”,“不能否認日本國內本身就存在著幾種勢力,其中在對華問題上有溫和友好的,還有一些人不愿意看到中日關系變好”,“這些人煽風點火、利用媒體炒作,有些人要給福田難堪、有些人要給中日關系設障”,“他們沒有任何由頭也是做不到的,所以像毒餃子啊本來是一個食品安全問題,他們就小題大做,把食品安全問題轉嫁成什么政治問題”,“給外交設置障礙”。⑩不可否認,當時日本輿論中確實存在著將食品安全問題政治化和復雜化、借題發(fā)揮、把小題目炒作成大事件的傾向。
(二)湄公河事件:云南官方信息發(fā)布遲滯和輿論場域中不乏猜測臆斷的成分
2011年10月5 日上午,“華平號”和“玉興8號”兩艘搭載13名中國船員的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泰國境內水域遭遇槍擊事件,12人遇難,1人失蹤。對此事件,云南官方很快知悉,但礙于涉外而一時又難以核實,故未在第一時間向媒體和公眾公開發(fā)布事件相關信息。至第三天即10月7日,網友“北緯21度1973”在天涯發(fā)帖曝光,由此,關于慘案的信息才得以迅速傳遍全國。這一爆料帖子稱:一艘中國籍船舶和一艘緬甸籍船舶被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員武裝劫持,十多名船員全是中國船員。有媒體報道說:年近40歲的吳德昌是中國貨船“中盛號”的船長,也是以網名“北緯21度1973”最早在天涯論壇發(fā)布湄公河血案消息、引起國內媒體注意的人。另有媒體報道說:“10月7日,網友‘北緯21度1973'在天涯發(fā)帖曝光湄公河慘案”,“后經證實,該網友為被劫船只的船東郭志強。在帖子中,郭志強對事件展開了較為詳盡的描述”??梢姡襟w對于發(fā)帖者的真實身份的報道不盡一致。就輿論對云南官方反應遲緩的質疑,有媒體記者采訪了云南省外事辦新聞處處長李暉。李暉表示:10月5日晚,云南省政府即已獲悉該事件,但礙于難以核實,未向媒體和公眾發(fā)布他以官員的身份對輿論的質疑作出了公開的回應,但這樣的解釋有待商榷。
由以上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如下三點:
第一,關于事件信息的官方發(fā)布遲于網民發(fā)布。就湄公河慘案,網民“北緯21度1973”使用新媒體最早對事件進行爆料,直接引爆了關于湄公河慘案的輿論。而云南官方的信息發(fā)布明顯滯后。當然,因涉外須特別謹慎可以成為信息滯遲的一條理由,但它無法改變官方在事件輿論中顯得較為被動這樣一個事實。其實,較好的辦法是官方允許新聞傳媒先報事實,再作滾動式的后續(xù)報道,變被動發(fā)布為主動發(fā)布,變滯遲發(fā)布為及時發(fā)布,方能在事件輿論中在一開始就握有話語權和話語主導權。
第二,由于官方信息的缺失,事件輿論中不乏猜測或臆斷的成分。有報道指出:“關于案情,輿論還有多種猜測。有人說可能是毒販劫持人質運毒,計劃失敗后殺人滅口。報復性屠殺也是猜測的版本之一。有人說,10天前中國的‘載鑫號'被緬甸政府征用去打過劫匪,有可能劫匪為此對中國船只展開報復。”事發(fā)后權威機構新聞發(fā)言缺失,關心事件而又缺乏信息來源的人們對他人的臆測往往只能姑妄聽之;而好事者,則從傳什么都有人信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虛假信息的存在空間和傳播市場。
第三,緬甸佤邦及時通過官方微博影響輿論?!?0月13日,緬甸佤邦新聞局開通認證微博,并就中國船員遇害事件發(fā)表聲明。佤邦新聞局在聲明中表示,中國船員遇害事件發(fā)生在泰國警方管制區(qū)域,佤邦人無法進入該地區(qū)行兇。聲明建議中國政府進行現(xiàn)場調查,并要求讓當天在該水域執(zhí)勤的泰國警察接受中方調查。佤邦方面也愿意接受同樣的調查?!必舭罟俜酵ㄟ^開通論證微博及時“發(fā)聲”,既巧妙地撇清了關系(此事不是佤邦人所為),又表明了態(tài)度(愿意接受中國警方的調查),顯得很坦誠、很懇切,公眾輿論中夾雜的對佤邦的懷疑情緒和相應言論隨之減少。
(三)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輿論格局中眾聲喧嘩
2014年3月8 日,發(fā)生了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對這一撲朔迷離的怪異事件,輿論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始終保持密切關注。此日晨間7點24分,馬航官方網站發(fā)布一聲明,稱:馬航MH370航班于凌晨2點40分與吉隆坡雪邦空中管制區(qū)失去聯(lián)系。由此,事件輿論開始形成并屢成大潮。
經考察,筆者有如下發(fā)現(xiàn):
第一,媒體和公眾輿論對事件的關注度極高。
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自3月8日凌晨至3月13日12時,在短短5天時間內,關于馬航飛機失聯(lián)的輿情信息總計達337241條。其中,電視節(jié)目2670期,報刊報道9233篇,網媒報道、轉發(fā)新聞146420篇,微博轉發(fā)、討論170656條,論壇帖文8235篇??芍^新聞傳媒密集報道,社會公眾聚焦熱議。
第二,新媒體在輿論中的表現(xiàn)相當突出。
這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突出表現(xiàn)一:新媒體的使用者輿論參與度高。如上所列,新媒體刊播的事件信息數量非??捎^,遠遠超過了傳統(tǒng)媒體刊播的事件信息數量;網民參與輿論的活躍度,不是非新媒體語境所能企及的。
突出表現(xiàn)二:新媒體多處于事件輿論大潮的前沿。事件輿論前期發(fā)展中的幾乎每一波,都是由新媒體引發(fā)的、挑頭掀起的。第一波:新媒體及時傳播了由消息源馬航提供的信息,輿論由此引發(fā)。在馬航聲明發(fā)布一個小時之內,于8點23分,法新社的Twitter發(fā)布了第一條突發(fā)消息:馬航稱失去與一架載有239人客機的聯(lián)系。稍后,中國的新浪微天下、央視的新聞微博、CNN的Twitter、中國的新華社微博、美聯(lián)社的Twitter,分別在8點29分、8點33分、8點44分、8點49分、8點53分,轉發(fā)了法新社的該則報道。第二波:事件信息的發(fā)布對消息源局限于馬航的現(xiàn)狀有所突破。第一次有所突破的是中國新華社的twitter。有關記者采訪了中國民航局空管局,證實這架飛往北京的航班失聯(lián)了。第三波:關于機上中國人的消息。中國人當然特別關心機上的中國乘客的狀況。9點10分,央視的新聞微博發(fā)布了如下消息:馬航失聯(lián)客機上有160名(應為154名——筆者注)中國人。其他消息被轉發(fā)幾百次、數千次已屬頻率很高的了。央視的這條報道中國乘客的消息被轉發(fā)了19萬次,評論多達2萬條(次)??梢姳魂P注和被熱議的程度之高。
第三,新媒體使用者的評論中不乏精辟之見。
在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的輿論中,不實信息、傳聞紛飛。同屬于新媒體的微博和微信,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傳謠的工具。但有識之士經過理性思考,認為微博的自我凈化能力優(yōu)于和強于微信。有關報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羅昌平的評價頗為契合馬航事件輿情走勢:今天的航空事故,應驗了我在《經濟學人》的分析,在真相面前,微信對體制的傷害性比微博更大。公議市場存在謠言對沖,私密交流沒法做到這一點,所以現(xiàn)在這會還有大量的滯后虛假信息在微信蔓延。信息已經全球同步,真相時常還在路上?!蔽⒉┖臀⑿磐瑯佣家鎸κ录嫦唷N⒉┐嬖谟诠h市場,微信則適宜私密交流。前者發(fā)生謠言會“對沖”,后者不僅做不到這一點,而且滯后的虛假信息通過微信還會蔓延。這樣比較微博和微信是有意義的。
第四,傳統(tǒng)媒體也有被他人誤導和誤導他人之憾。
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是一段時間內全球新聞傳媒和自媒體共同關注的焦點性事件。由于披露事件信息的新聞傳媒和自媒體使用者的水平、素質參差不齊,據此為消息源進行報道的新聞傳媒有可能傳播錯誤的信息和誤導他人(當然,并非主觀故意)。“@孫禮紀事感慨:關注了馬航事件這幾天,驚詫地發(fā)現(xiàn),看到的謠言幾乎都是傳統(tǒng)媒體發(fā)的,然后在微博被澄清;最有價值、最專業(yè)的幾條分析不是來自電視評論員,而是幾個專業(yè)的航空類微博用戶;另外,幾家‘權威主流媒體'除了翻譯下外稿,傳謠,就只剩下無節(jié)制煽情。”誠然,這樣的批評中不無過激之詞,但確實也涉及了由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形成的輿論場的某些發(fā)人深省之處。必須指出的是:馬方對某些信息有所隱瞞,這不能不是眾多媒體被誤導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
在新媒體語境中,如何對涉外重大危機事件輿論進行引導?這不能不是一件比對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進行引導更為棘手的事情。
(一)有關部門:力爭在第一時間披露應該而且可以披露的事件信息
應當說,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本身復雜是事件輿論和輿情復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于事件信息中的原因的部分,核實準確了再行發(fā)布固然有其道理,這樣可以保證信息千真萬確因而體現(xiàn)公信力;但如果在事發(fā)后若干小時內官方無語,就會任由各種傳聞滋生、膨脹、泛濫,從而形成另一種災難——由不實信息乃至謠言對公眾心靈和社會穩(wěn)定構成的災難。這將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情形。比較好的做法是:政府有關部門先在第一時間披露應該而且可以披露的事件信息(告知公眾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同時告知公眾調查即將展開或警方已經介入調查,再不失時機地滾動發(fā)布后續(xù)信息(包括經核實的較為詳細的信息)。這樣就不會為流言或謠言的傳播預留空間。權威部門不發(fā)聲、不回應、不澄清,不實信息乃至謠言就有可能泛濫成災。
就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新聞發(fā)布和新聞應對,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學院吳旭副教授提出:“涉外公共危機事件的新聞應對需要遵從一些大的原則,包括:(1)第一時間、第一現(xiàn)場公布事件的基本情況。(2)設立專門的新聞中心,負責24小時不間斷地向國內外媒體匯總和發(fā)布最新的、經過核實確認的消息。(3)指定專門的、經過訓練的、熟悉情況的新聞發(fā)言人,負責與媒體和公眾的溝通。(4)確定危機事件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次級利益相關者'等,并迅速與相關人員建立暢通無阻的溝通管道。這些措施,能保證在事件發(fā)生24小時這一最關鍵的‘時間窗口’,危機管理者擁有對事件的發(fā)布權、定義權和解釋權,同時防止各種流言蜚語、小道消息、陰謀論推理在非傳統(tǒng)媒體上的散播流行?!币陨险撌鲋械摹皟蓚€第一”(“第一時間”、“第一現(xiàn)場”)“公布”、確定“利益相關者”(分“核心”和“次級”兩類)、用好“時間窗口”、握住事件“發(fā)布權、定義權、解釋權”等見解,都是頗有啟發(fā)性的。其中有些完全可以進入危機應對和危機管理的實踐層面。
筆者覺得有必要補充的是:在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發(fā)生后,對于政府機構、部門及其負責人來說,政治智慧、外交謀略、事件調查、信息公開,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少。如此,才能引導事件輿論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特定主體需要由政治智慧、外交謀略、信息公開(以公正、客觀、科學的調查為基礎)等三個維度組成的能力結構,這是與應對涉內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輿論有所不同的地方。
(二)新聞傳媒:及時發(fā)出事實之聲和應發(fā)出之聲
上文主要說的是官方。對于新聞傳媒來說,不因重大公共危機事件涉外就可以遲報道或不報道。事實上,在自媒體時代,以“舊聞”或“不聞”方式處置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信息,即使能夠做到,也只能是自毀公信力和權威性。而報道不滯遲與報道不失實,是一個兩難命題。報道滯遲,有可能讓謠言鉆了空子;報道失實,則與傳謠無異(即使并非有意)。在報道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的過程中,新華網、“人民日報”官微、人民網、央視新聞官方微博等,都因不慎而有過被學界人士稱作技術性失實報道的程度不等的新聞失實。作為官媒主辦的新媒體,對事件及時發(fā)聲了,但在所發(fā)之聲中傳遞了不實信息。因事發(fā)地在國外,對消息源提供的信息難以辨別,抑或由于專業(yè)方面的原因對信息和意見無從鑒別,偶發(fā)不實信息委實難以完全避免。問題在于,一旦使用了、傳播了不實的乃至虛假的信息,該怎么辦?筆者認為:應以醒目的方式,及時作出負責任的自我更正和自我糾錯,自覺消除自己所傳信息產生的不良影響。這對于澄清事實和維護媒體自身的公信力無疑是有好處、有幫助的,但需要特定主體有勇氣對待,以對社會和公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加以實施。
傳統(tǒng)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所辦的新媒體,對于來自網上的意見,有必要審慎地進行甄選,只推送(引用或轉發(fā))那些經過仔細選擇的、由專業(yè)人士發(fā)表的、合乎科學和合乎事實真相的意見。也可就公眾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的事情,求教于專家學者以及權威部門的權威人士,引用他們的意見來解釋公眾的疑惑。在“毒餃子”事件發(fā)生后,我國媒體對日本問題專家王新生等進行的采訪,有利于從積極的方面引導事件輿論。
對于事件輿論中微信和微博提供的信息及意見,新聞傳媒和媒體人宜對它們的信度加以區(qū)別。微信中的信息可以作為消息源和新聞線索,但不可不加求證就直接引用。對提供不同的信息和意見的微博,宜細加分析、比較,選取其中相對靠譜的信息和相對合理的意見。不僅如此,還須密切關注事件處理的進展情況,密切關注本媒體刊播過的信息被證實或證偽的情況,就被證偽的信息及時進行匡正。進而言之,需要有比較權威的媒體對事件的各類信息做開列“勘誤表”這樣一項工作,以保證公眾知曉自己所接受的信息的真假、對錯。
正確、有效地引導涉外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中的輿論,還需要深入研究與事件相關的專業(yè)問題、法律問題、心理問題以及可能派生的社會問題。就此而言,有必要采訪或請教特定專業(yè)領域中的行家里手(如食品安全專家、醫(yī)療衛(wèi)生專家、對象國問題研究專家),法學(包括國際法)、心理學、新聞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等方面的專家,聽取他們的灼見,避免在報道和評論中說違背專業(yè)常識、違背相應國際法法理、違背新聞傳播規(guī)律、違背社會心理規(guī)律的話,避免對已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輿論產生不良影響。
(三)大V中V:以自己的負責精神和真知灼見引領公眾輿論
在湄公河慘案案發(fā)以后,在網民中,也還有與知情人即網友“北緯21度1973”不同的另一類人。如網絡大V董如彬在湄公河中國船員事件發(fā)生后,編造虛假信息在網絡上散布,惡意攻擊、詆毀國家機關和政府形象,嚴重擾亂公共秩序,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其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對于網絡大V構成犯罪的行為,當然應該依法處理;而對于意見領袖的非理性的聲音如何處理為好?有一種意見值得重視:“對那些意見領袖中的非理性聲音,不推送、不升溫,不讓其成為焦點,不做簡單刪除,避免引發(fā)網民情緒反彈,抵觸管理?!薄安煌扑?、不升溫,不讓其成為焦點”,這是不難理解的。為何“不做簡單刪除”呢?因為帖子已經發(fā)出就會留下痕跡。有時,網絡管理者刪貼遠不如網民轉帖、跟帖快。在這種情況下,刪帖不僅于事無補,而且還會極大地刺激網民的情緒,使對抗性矛盾因之而產生、而增加、而激化。
但此事也給網絡大V和中V們留下了值得深思的問題:如何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論以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公共利益,而不是信馬由韁、不負責任地恣意發(fā)揮?
在新媒體語境中,新媒體使用者掌握著前所未有的話語權(有時甚至相當于擁有“核按鈕”)。一部分人由此成為有眾多擁躉的意見領袖。大V們自不必說,即如“中V”們在事件輿論格局中也顯現(xiàn)出話語的分量和力量。這就要求大V和中V們自我珍重,明白手下鼠標的分量和肩上的責任,慎用手中的“核按鈕”。誠如一位報道者所說:“(在馬航MH370航班失聯(lián)事件發(fā)生后,)在消息傳播失序的同時,‘中V'崛起也得以凸顯。一批具有專業(yè)背景的‘中V'在信息傳播中扮演了專業(yè)的闡釋者和辟謠者的角色。他們的微博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抵消負面影響的效果。他們專業(yè)化的解讀也被普通網友大量轉發(fā)?!爸蠽”在新媒體語境中獲得了亮相的舞臺和發(fā)言的機會。惟其具有專業(yè)化的背景,他們的意見又比較中肯,因而令人信服。這是事件輿論格局中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他們在事件輿論中的正向引導作用理當得到重視。他們自己則應主動地、義不容辭地擔當起從正面引導輿論的重任。
注:
①徐迅雷:《大橋坍塌的中美調查之別》,《金羊網》2007年8月9日。
②《環(huán)球日報》2015年1月5日。
③陳言:《從餃子事件看日本媒體責任》,http://news.sohu. com/20080303/n255490615.shtml。
④左志英:《毒餃子懸疑——一次“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情緒的集體爆發(fā)”》,《南方都市報》2008年2月22日。
⑤劉檸:《毒餃子事件的公共輿論危機》,《南方都市報》2008年2月3日。
⑥干雯婷:《從“毒餃子事件”看日本媒體的輿論導向》,《新聞記者》2008年第5期。
⑦郝亞琳:《餃子事件系人為個案且在中國境內投毒可能性極小》,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2/28/ content_7686514.htm。
⑧《“日本毒餃子案”偵破 系中國食品廠臨時工投毒》,http:// news.163.com/10/0326/22/62O3VCSU000146BC.html。
⑨左志英:《毒餃子懸疑——一次“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情緒的集體爆發(fā)”》,《南方都市報》2008年2月22日。
⑩見人民網理論頻道,2008年4月29日。
〔責任編輯:御 風〕
A Research on Public Opinion of Pulblic Crisis Event Involving Foreign A ffairs in Context of New M edia
Ding Boquan
Critical public crisis events involving foreign affairs are critical public crisis events which involve foreign states or foreign people.There are differences and also some same points between the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crisis events only involving domestic affairs and the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crisis events involving foreign affairs.Based on case studies of Poison Dumplings Event,Mekong River Event,MH 370 Event,this paper put forwards some ideas for guiding the public opinion of critical public crisis events involving foreign affairs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critical public crisis events;public opinion;research
G206.3
A
1001-8263(2015)06-0123-07
丁柏銓,三江學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導 南京210093
* 本文是國家社科規(guī)劃重點項目“新媒體語境中重大公共危機事件與輿論關系研究”(11AXW0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