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卉 袁碧宇 張曉紅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信息類優(yōu)勢專業(yè)教學團隊建設的研究與實踐
王 卉 袁碧宇 張曉紅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社會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這給高校信息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帶來嚴峻挑戰(zhàn)。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學團隊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保證,文章對信息類優(yōu)勢專業(yè)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進行了初步探索,總結出一套教學團隊建設措施。
信息類;優(yōu)勢專業(yè);教學團隊
隨著經濟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學科間的不斷交叉和滲透,如何順應高等教育普及化、國際化、信息化的發(fā)展趨勢,培養(yǎng)新型的高素質人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這給高校人才培養(yǎng)帶來嚴峻挑戰(zhàn),特別是電子信息工程等信息類專業(yè),這些專業(yè)對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先進性的要求很高,對軟硬件、強弱電、新技術、新方法、新理論的結合更加緊密。師資隊伍建設是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基礎和保證,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而教學團隊是師資力量的強力紐帶。因此,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促進教師間教學研討和經驗交流,提高教師能力,對培養(yǎng)21世紀應用創(chuàng)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1]
1.1 信息類專業(yè)的特點
(1)技術更新快。半導體、集成電路、計算機、互聯網的發(fā)展,推動信息技術產業(yè)結構加速重組和世界經濟持續(xù)增長。
(2)學科交叉融合。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開拓科學研究新領域、新概念和新技術,如計量經濟學、生物信息學、空間與海洋科學等都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興產物。
(3)應用性強。信息技術發(fā)展更多地是趨于高度綜合,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5]
1.2 教學團隊現狀分析
電子信息學院的電子信息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yè),于2012年被列為本科院?!笆濉眱?yōu)勢專業(yè)建設項目,在教學團隊建設方面,雖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團隊整體素質有待提高。由于歷史原因,團隊中存在學歷、職稱等偏低,海外經歷教師比例不高,高層次人才缺乏等現象。
(2)教師培養(yǎng)機制不夠完善。為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不斷地“充電”,團隊沒有建立較完善的教師培養(yǎng)機制。
(3)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力度不大。團隊教師參與科研活動較多,但在教育教學活動方面的參與度不夠。
(4)團隊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團隊采取課程人負責制,團隊內部不同課程任課教師間的溝通和交流較少,團隊成員歸屬感不強。
2.1 加強師德建設,深化育人理念
目前高校師德狀況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環(huán)境下,在部分教師中出現了職業(yè)責任感淡薄、教學態(tài)度不端正、教書育人意識不強,治學態(tài)度不嚴謹等現象,對信息類專業(yè)教師,市場經濟的影響和金錢的誘惑更加明顯。[2]因此,團隊建設首先從師德建設入手,統(tǒng)一思想,提高團隊師德水平,增強教書育人的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具體舉措如下: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增強教師榮譽感。重視思政教育,要求團隊教師積極參加各級黨組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政治理論學習活動,引導教師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qū),課堂講授有紀律,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堅持依法執(zhí)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guī)和教學紀律,為人師表;堅持教書育人,團隊教師黨員帶頭聯系一個本科班級,全面關心學生成長。
(2)拉近師生間距離,增強師德意識。與學工線配合,引入導師/班主任聘任制度,加強對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增強教師師德意識。在團隊中選拔骨干教師和優(yōu)秀青年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和本科生班主任,導師/班主任制度有明確的工作職責和健全的考核機制。導師或班主任通過走訪寢室、談心溝通、專業(yè)指導,定期開展教育活動,不僅加強對學生專業(yè)培養(yǎng),也縮短師生間距離,培養(yǎng)師生間感情,增強教師師德意識。
2.2 優(yōu)化團隊結構
(1)推動團隊國際化,發(fā)揮人才資源優(yōu)勢,提升團隊綜合實力。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信息化,首先是教學團隊的高層次、高素質。而信息類專業(yè)的實用性、創(chuàng)新性和先進性也要求加大引進具有海外背景、企業(yè)經歷,掌握業(yè)界先進知識與技術的人才來充實團隊,傳承業(yè)界最先進的知識與技術,實現培養(yǎng)行業(yè)優(yōu)秀人才。而信息類專業(yè)青年教師多,其教學科研水平和獨立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的能力還不太強,引進高層次人才,有利于提高團隊綜合實力,推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另外,要充分利用高層次人才在海內外高校、研究機構或企業(yè)的資源,通過教師互訪、交流學生、項目合作等方式加強合作,加快并保持團隊走在時代前列。
(2)采?。⑵髽I(yè)推動高校-高校培養(yǎng)學生-學生服務企業(yè)"模式,充實教學團隊。加強與企業(yè)溝通,聘請相關企業(yè)高層次技術人才為客座或兼職教授,通過專業(yè)講座、學術報告、項目合作、交流座談等方式開展教學科研活動,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和前沿性,改善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問題,讓學生了解學有所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目的。[3]同時合作企業(yè)也可申請校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通過這種模式,高校培養(yǎng)的學生實踐性更強,更受社會歡迎,合作企業(yè)也更容易招聘到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學校也開辟了新的就業(yè)渠道,實現多贏。
2.3 多渠道提高團隊能力素質
(1)加強中青年教師培養(yǎng)。團隊建立和完善教師培養(yǎng)制度,有計劃安排中青年教師出去培訓、交流、訪學或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等。團隊每年有40余人次教師參加各種培訓、訪學等活動,其中與比利時IMEC建立良好合作關系,每年派青年教師參加培訓,今年已派出3位青年教師到比利時培訓。
(2)鼓勵學術交流,特別是教育教學學術活動。鼓勵教師參加國際性或全國性學術會議、教學研討會、經驗交流會等,擴大眼界,不斷充實自己,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工作能力。今年團隊已派教師參加“第二十九屆電子線路課程教學研討會”、“工程教育專業(yè)認證交流研討會”、“高等學校電路和信號系統(tǒng)、電磁場教學與教材研究會第九屆年會”等教育教學術活動20余人次。
(3)采取教學科研兩手抓互促進方針,提高教師能力。團隊教師都有明確學術方向,歸屬不同科研團隊,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了解科技前沿,保證知識結構和教學內容的更新,提高教學質量。通過科研活動,將實踐中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同時將科研成果、實踐經驗和工程方法等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實現知識再次提升和凝練;通過教學活動,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前沿技術聯系起來,啟發(fā)和調動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積極性和目的性,達到理論指導實踐的目的。[4]
(4)合理控制教學科研比重,提高教師競爭和創(chuàng)新意識。每位團隊成員可以根據自身職稱等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科研比重,但團隊人均教學工作比重不能太大,不能因承擔太多課程,而沒有更多時間思考或從事其他教學和科研活動。否則,不僅不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也影響教師個人和團隊整體發(fā)展。合理控制教學科研比重,增強教師憂患意識、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也有利于擇優(yōu)上崗,提高團隊整體素質。
2.4 多渠道提高團隊教學質量
(1)嚴格上崗制度,嚴把教學質量。首先,在招聘時,堅持嚴格的政治、道德和業(yè)務標準選拔新教師;其次,新教師在上崗前,必須經過高校教師崗前培訓、教師教學技能培訓和“傳幫帶”等環(huán)節(jié);最后,新教師在授課中,團隊將組織骨干教師隨機聽課,及時掌握新教師上課情況,隨時傳授授課經驗,提高新教師教學水平。[1]
(2)開展教風建設。團隊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座談會、經驗交流會和教學觀摩等活動,促進教師間的思想和經驗交流、商討課程銜接、研討新方法、分析和解決新問題等。研討會和座談會,將邀請相關專業(yè)教學團隊骨干教師及學工線代表參加,集思廣益,交流思想,提高團隊整體教學質量。團隊還定期組織教師技能比賽、微課比賽等,培養(yǎng)和提高團隊教師教學技能和水平。
(3)開展學風建設。采取學工線、教師線、學生線三手抓方針,加強學風建設。一是通過走訪寢室、隨班聽課等方式,加強輔導員對學生的管理;二是通過嚴格出勤制度、狠抓課堂紀律,加強任課教師對課堂的管理;三是注重信息溝通,加強任課教師和輔導員間的聯系,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tài)。四是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參與意識。學生是學習主體,團隊通過活動,讓學生在多向交流中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學工線也定期開展學生座談會,及時向團隊反映學生學風問題。
(4)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信息技術發(fā)展快,教學內容要能及時反映相關領域的新發(fā)展和新要求,減少陳舊內容,及時修改培養(yǎng)方案,提高雙語教學質量,加大實踐教學比重,重視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水平。[4]開展“翻轉課堂”、“MOOCs”等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改革,推進新形勢下的教學信息化進程。另外,教學改革時,要充分發(fā)揮新進教師的工程經驗、海外背景等優(yōu)勢。如,團隊在“VLSI設計”課程內容改革時,及時吸納具有工程經驗、企業(yè)經歷的新老師參加,更新授課內容,提高課程的前沿性和實用性,效果良好。
2.5 加強團隊內部管理機制改革
改革原有的課程人負責制,建立專業(yè)(系)-基礎核心課程教研組-課程負責人-任課教師的分級管理機制。每個優(yōu)勢專業(yè)由多個基礎核心課程教研組組成,每個教研組又包含若干個課程負責人,每個課程負責人負責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構造分級管理、層層負責的嚴謹的內部管理機制。通過分級管理機制,每個專業(yè)的授課內容、授課進度、出卷、閱卷等更加統(tǒng)一協(xié)調,課程銜接更加合理。另外,分級管理機制也促進教師間的溝通和交流,增加了團隊教師的歸屬感。
2.6 建立激勵機制提高團隊質量
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是長期開展好教師繼續(xù)教育,提升團隊質量的有力保證。教學科研并重,積極開展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擇優(yōu)選派優(yōu)秀教師進修培訓,在崗位設定、職稱評定中,分為教學為主、科研為主、教學科研并重、社會服務等不同類型,使教學成績突出的教師和科研做得好的教師均有機會參與高崗位、高職稱的申報,而在教職工考核中,也加大對教學工作量和教學質量的要求。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充分地調動了教師參與教學研究的積極性,有利于穩(wěn)定教學隊伍和提高團隊質量。
2.7 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盤活人才資源
創(chuàng)新管理模式,建立“能進、能出、能轉”的靈活的人員流動機制,激發(fā)團隊活力。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創(chuàng)造條件,營造寬松的人才發(fā)展環(huán)境,把更多人才“吸引進來、流得進來、留得下來”,充分施展才華。另一方面,嚴格考核制度和建立轉崗制度,使教師“能走出去、樂走出去、走得出去”。在合理控制崗位類型比例和滿足崗位要求前提下,允許團隊成員從教師崗位轉到實驗、思政或行政崗位等,通過“轉崗制度”促進教學團隊人員流動,激發(fā)團隊生機和活力。
多年來,團隊在“引進、用好、穩(wěn)定、培養(yǎng)”人才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努力做到“引進急需的人,用好現有的人,留住關鍵的人,培養(yǎng)未來的人”。以國際化、信息化的教育思路和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建成一支教學、科研、實踐、競賽、創(chuàng)業(yè)相輔相成的優(yōu)秀教學團隊。
目前,團隊擁有中組部國家“千人計劃”引進人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等國家級人才 4人,浙江省“千人計劃”、浙江省特聘教授、浙江省高?!皟?yōu)秀教師”等省級人才 7人,兼職教授和講座教授20人。團隊中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比例分別為65.12%和29.46%、具有教授和副教授職稱的比例分別為14.73%和 32.56%,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比例為 24.81%。與2011年比,教授、博士和海外教育背景比例分別上升4.88%、13.6%和14.96%。
團隊教師參與教學積極性明顯提升,成果顯著。三年中,共獲國家資源共享課1門、省級教學成果獎1項,課堂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等15項、出版教材16本,21人次獲各種教學榮譽。團隊教師科研能力明顯提升,特別是青年教師。與2011年相比,團隊省部級項目數增加13%,科研經費增加32%,三大收錄論文數增加83%、其中青年教師約占70%。人才培養(yǎng)質量明顯提升。近三年,就業(yè)率、考研率均列學校前茅,三次獲校就業(yè)質量獎,6人創(chuàng)業(yè),20人獲省新苗人才計劃立項、發(fā)表論文22篇、324人次獲省級以上學科競賽獎,其中國際獎21人次、國家級獎65人次。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在信息類優(yōu)勢專業(yè)教學團隊建設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總結出一套建設措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初步達到教學團隊建設目標,實現了信息類優(yōu)勢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
[1] 孫莉莉.電氣信息類專業(yè)教學團隊建設與實踐[J].科技視界,2012,(28):63-86.
[2] 佟穎.新時期高校教師隊伍建設幾點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 2014,16(3):58-60.
[3] 楊冬曉.信息類特色專業(yè)建設的若干實踐[J].中國電子教育,2010 ,(1):38-45.
[4] 田恩舜.建設高水平教學團隊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8,(15):20-22.
[5] 邵杰,王成華,江愛華.淺談高校信息類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 2005,27(1):1-4.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am of information majo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mands increasingly more on people, bringing unexpected challenges to college education of IT specialists.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educational team is the found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refor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high-level educational team of IT major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concludes a set of team construction measures.
IT majors; advantaged major; educational team
G642.0
A
1008-1151(2015)02-0092-03
2015-01-08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高教研究課題(YB1202)。
王卉(1973-),女(滿族),遼寧撫順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