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亞
櫻語
張詩亞
春日多變。艷陽三春,冬衣乍褪,兀地狂風驟至,陰云裹挾,氣溫陡降。繼而風挾冷雨,呼嘯天來。霎時,世界昏暗,一夜頓回三九天。昔易安有詩曰:“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當感自親歷。知冷暖,人可添衣減衣。草木鳥獸值天驟變,何以加減枝葉皮毛?且胎芽初綻,春蕾新鼓,又焉能回縮再孕?逢春之時,萬物萌動。凡初綻,無不嬌嫩纖弱,以其絨絨胎息,何以對料峭寒逼?雨打風撲,怎能搖曳無助,任其凌辱?冷雨冷風中,見鵝黃小芽,猩紅微苞,嬌綠柔條,反復掙扎,其嗷嗷呻吟之狀,聲聲揪心,雨夜中實難入寐。
晨起,雨住,風亦緩。唯滿地殘枝敗葉,混于泥水,且遭踐踏,狼藉不堪,令眼前浮現(xiàn)夜里景象。難怪孟襄陽有問:“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正陷目于狼藉中,猛抬頭,瞥見庭中掠來一片鮮色粲然。
一棵剛及人高之小樹,竟在初晴之春日下,綻得粉色盈枝。小樹,新枝,粉花,嫩葉,迎春風,沐春日,帶春雨,亮春光也。其精神,挺拔,清秀,凈潔,格外奪目。趨前細看,原是去年不經(jīng)意間手植之櫻樹。植時還問:“得活不?”不意一年后竟然于雨劫,倒春寒之余,嫣然,悄然,卓然,純?nèi)欢?。新枝尚弱,風中纖條微擺,帶初張之胎綠嫩葉,新綻之粉淡苞蕾,閃動晶晶殘露,珠璣瑩瑩,煞是賞心怡情。此小櫻何以能承受料峭?且傲然而綻,竟無一星半絲殘敗?新生之嬌,實非所見之這般纖弱,其內(nèi)蘊之力,拳拳,勃勃,郁郁,憧憧,足以激發(fā)心志,振奮神氣,溫暖肺腑,提運丹田。生生之力從來起自幽冥,而終呼喚風云,其勢參天。
花,乃所謂“日本櫻花”,孟春盛開,不及逾旬,故有日諺“櫻花七日”。此花,日本本土有,中國多地亦有,世界其余地方亦有。日本人愛櫻花,以其盛開之際為“櫻時”,每年3月15日至4月15日定為“櫻花節(jié)”。南起琉球群島,北達北海道,因氣候暖熱,開花早晚,在此一月之間,此起彼伏,輪番入其“櫻時”。花盛之際,日人三五成群,紛至沓來,或席地,或繞叢,或圍坐,或徜徉,舉壺觴而暢飲,索枯腸以和歌,俱以“花見”為賞心樂事。以此俗為“櫻花祭”。細考之,日本賞櫻之俗肇自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而此前,如奈良時代(公元710-794)“賞花”之謂,是謂梅花。一如隋唐之際,日本以漢為師,賞梅之俗亦源自大唐。自奈良時代轉(zhuǎn)入平安時代之際,幾乎與中國武則天女皇同時,日本第41代天皇——持統(tǒng)天皇即位。這位日本女天皇,先是嫁給自己的皇叔大海人皇子(天武天皇)為妃,其后(673年),晉皇后。壬申之亂時與天武天皇同在軍族之中。686年天武死后,執(zhí)政事。690年因東宮草壁皇子亡,乃即大位。此位女皇獨好櫻花。春日常到奈良的吉野山賞櫻?!吧嫌泻谜撸卤厣踔?,從此,春日賞櫻遂興。
至嵯峨天皇舉行首次賞櫻大會后,賞櫻之風,民間亦興,從而形成傳統(tǒng)。如果說持統(tǒng)天皇賞櫻是個人愛好,那么嵯峨天皇舉國體制。于是,千年賞櫻之俗于扶桑蔚然盛焉。有物之戀,再生發(fā)文之戀。
持統(tǒng)天皇好和歌,《萬葉集》收有其所和歌:“不覺春已過,薰風裊裊漫步還,翠籠香具山。往歲白衣一片片,今年又誰曬衣衫”。此歌雖似寫“往歲白衣一片片,今年又誰曬衣衫”,但“薰風裊裊”中,“白衣一片片”,其意象即為“吹雪”,以狀櫻花之凋謝也。從此賞櫻與和歌遂成雅事,接踵者川流。
如《古今集》中紀貫之所賦:“山櫻爛漫霞氤氳,霧底霞間隱芳芬。多情最是依稀見,任是一瞥也動人?!?/p>
櫻開七日,絢麗燦爛,人生倏忽,譬如櫻綻。如此之櫻花與和歌之結(jié)合,遂鑄入日本人之理念。其所謂“欲問大和魂,朝陽底下看山櫻”是也。而這一“大和魂”的經(jīng)典案例則是平安時代末期的武將、歌人平忠度(1144年-1184年)。
12世紀后期(1180-1185),日本關(guān)東的源氏與關(guān)西的平氏,兩大武士集團間爆發(fā)“源平之戰(zhàn)”。平氏家族大敗。徹底結(jié)束了平安時代幾近400年的統(tǒng)治。據(jù)《平家物語》載:1183年平家倉惶撤離京都之時,平忠度逆難民追兵亂流,獨自奮力返回京都,求見其師和歌人藤原俊成,將自己所寫的和歌百余首交給了他。中度深知,抱定戰(zhàn)死自己,此一別為訣別。死不足惜,武士本分也。然自己嘔心所作的百余篇和歌,倘隨之湮滅,實難心甘。身可滅,而詩必存。故當托付知音,方能識其價值,使之傳世。其和歌之師,歌人藤原俊成無疑是不二人選。托付俊成后,中度雖死無憾了。
中度憂其和歌湮滅,并非無端多慮??〕善浜缶幾摹肚лd集》中收錄中度之《故鄉(xiāng)之花》: “志賀舊都盡荒蕪,祗有山櫻開若初”。署名“佚名氏”。中度乃朝敵,故藤原俊成為收其詩,使之傳世,不得已而隱其名之故。直到后世之《新勅撰和歌集》方改作者為:“薩摩守忠度”。 《平家物語》中收錄薩摩守平中度所作和歌?!堵盟拗ā房芍^其臨終絕唱:“旅途暮宿櫻樹下,今夜東道是櫻花”。
《平家物語》對其決死戰(zhàn)的記述頗為悲壯。其梗概如次:平忠度騎黑馬,佩金鞍,率百騎軍行進。源氏之岡邊六野太忠純見其是大將軍,便踏鐙揮鞭,躍馬趨前,問:“是何人?報名!”答:“自己人!”可野太見其抬頭,出露黑牙,便識得是平家的公子,遂與之交手。忠度百騎乃烏合之眾,不僅不助,反作鳥獸散。忠度無奈迎敵,迅速拔刀,把六野太在馬上搠落下馬,但均未傷及要害。當忠度按住六野太欲取首級時,六野太之護兵趕到,拔長刀,斷忠度右臂。忠度心知不妙,便道:“且慢!等我念完十遍佛!”說畢,推六野太一弓之地,然后,面西念誦:“光明遍照十萬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舍?!笔榻?jīng)剛念完,六野太便從后襲來,取下忠度首級。六野太只知是大將軍,但不知是誰,遂取箭筒,開啟文袋看,見內(nèi)有此《旅宿之花》和短歌。落款書忠度,方知此人乃薩摩守平忠度。顯然,此歌是其訣別藤原俊成后所作。方才隨身所帶。中度為武士之典型,其死,其歌,其櫻之戀融為一體, 乃謂“大和之魂”也。對此,《平氏物語》有言:“此景不勝哀愁”。
在《故鄉(xiāng)之花》與《旅宿之花》中,櫻花都是核心意象。在前者中,黯然神傷,凄惶離故鄉(xiāng),亦是故都,其往昔在鄉(xiāng),在都之溫情,美好,愜意,舒適,均如櫻開七日般,絢麗多彩;在后者中,孔武,神勇,征戰(zhàn),搏殺,亦如櫻之怒綻、奔放、熱烈,雖倏忽而燦爛。
理解這種敗之美,即所謂“玉碎”,堪稱解讀日本文化之鑰匙。也是認識其后日本漸次強大中,為何藏有,并能不斷發(fā)酵,最終釀致世界劫難,亦讓日本自身罹受滅頂之災(zāi)的關(guān)鍵。
櫻花,本自然物,負載了文化精神后,便不再是純自然物了。尤其當這種所凝聚負載的文化精神,被偏執(zhí)解讀,過度詮釋后,其異化的就不僅自然物,也異化了以之為負載體的人自身。
自平安時代漸次興盛之賞櫻之俗,漸為日本之道統(tǒng)。內(nèi)蘊其道統(tǒng)的櫻花,又隨明治維新崛起之日本在島外濫觴,且日見熱絡(luò)。以致世人皆以櫻花,賞櫻,櫻文化為日本特色也。
就有形之物論,日本之櫻花亦是舶來物?!稒汛箬b》有據(jù):櫻花之物種,最早出自喜馬拉雅山區(qū),漸次南傳至印度北部,北傳至云南,繼而長江流域,再至臺灣、韓國、日本。其后,方形成獨具特色之日本櫻花。
除有形之物外,無形之賞櫻,以致祀櫻之文化,精神,俱自大陸傳入日本列島。
上溯先秦,有據(jù)可靠,廟堂即有祀櫻之禮。此禮見之于《禮記·月令》:“羞以含桃,先薦寢廟”。文中之“含桃”,即是櫻桃之別名。
如果《禮記》所用還是別名,那么《漢書·叔孫通傳》即是正名:“惠帝常出游離宮,通曰:古者有春嘗果,方今櫻桃熟,可獻,愿陛下出,因取櫻桃獻宗廟。上許之。諸果獻由此興”。此外,皇家園林中亦有栽培。
漢賦大家,司馬相如之名篇《上林賦》中,有“于是乎盧橘夏熟,黃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樸,梬棗楊梅,櫻桃蒲陶,隱夫薁棣,答沓離支,羅乎后宮,列乎北園”之描寫。顯然,“櫻桃”乃名木,早為皇家青睞。既祀且植,顯為賞也。賞而賦之,已完成文之升華。
可見自先秦到漢,俱是以之“薦寢廟”,“獻宗廟”,且以之為“先”。如果先秦至漢,祀櫻尚在廟堂,衍變到唐,漸次深入士林。獻櫻亦成為櫻桃宴。唐僖宗時,以櫻桃宴來賀進士及第。五代王定保有文,《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雜紀》,其中便有“新進士尤重櫻桃宴”之說。
再次,唐姚合《姚少監(jiān)集》中有《別胡逸》詩,“記得春闈同席試,逡巡何啻十年余”之句。詩中“春闈”即春試,因唐時殿試定在四月,正當櫻桃上市之際。
有祀櫻,賞櫻之禮俗,必催生詠櫻,頌櫻之詩文。
如魏晉南北朝之際有南朝之梁宣帝所撰《櫻桃賦》:“素顏嘗惜時,百果第一枝。珠胎宛若翡翠,瑪瑙正比熟時。晨光霞蔚,櫻珠露滋。歌唇點紅,桃腮粉施。果麗麗耀目,條依依參差。從春風以搖擺,逐心浪而放詞。獨繞櫻樹徘徊,青眼盡付南枝。暮春花開次第,皆賴東君所司。春風大愛,天地無私。處丘壑以全身,在人境而鳥食。因爭摘而隕落,為得寵獻丹墀。枝疏懶蛛網(wǎng)掛,果靚麗蠅蠓孳。物華累于紛爭,聰慧病于重輜。春風煙柳,秋月鏡池。無意乎相求,不期乎至之。覽物悅心,如嗅蘭芝。能入此境者,多為后世師。”
再如,唐時有李群玉《題櫻桃》:
春初攜酒此花間,幾度臨風倒玉山。
今日葉深黃滿樹,再來惆悵不能攀。
頌櫻之風,一脈承之。至宋時又有范成大所作 《櫻桃花》:
借暖沖寒不用媒,勻朱勻粉最先來。
玉梅一見憐癡小,教向傍邊自在開。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多民族社區(qū)中的佛寺,除了有佛教早晚課、念經(jīng)等活動外,還是年度性民俗活動或地方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比如,龍泉寺所在的社區(qū)有彝族、漢族,每年會舉行祭龍活動,布依族群眾會在他們社區(qū)的小廟舉行地母會。對此,祝國寺從不干涉。素祥法師說,“這些是傳統(tǒng)習俗,我們又是外行了?!?/p>
可見,在中土,早自先秦以降,賞櫻之俗,漸次濫觴;賞櫻之文,已成文統(tǒng)。盡管如此,倘因形而下之櫻之物,形而上之櫻之文俱為舶來,就以日本之櫻之物,櫻之文皆乃鸚鵡學舌,東施效顰,就失之淺薄。日本賞櫻之風俗與頌櫻之道統(tǒng),自平安時代濫觴之日本櫻之物,櫻之文,都熔鑄了大和民族之精神特質(zhì),使之成為日本文化之象征,大和之魂。從含苞到盛開,再到飄零,櫻花,粉紅中透著白皙,熱烈中蘊含冷艷,奔放中雜糅矜持,倏忽中追逐雋永,其瞬逝之美與執(zhí)著之戀,火爆之炫與雪飄之散,達到完美之結(jié)合。
每當櫻花盛開,日本賞櫻之人常衣和服,三五成群聚于樹下林中,一派節(jié)日氣象。其中尤以盛裝之藝伎,光彩照人。與藍天,與白云,與陽光,與櫻花,與芳草,與春意,與繽紛融為一體,極具野性與精致,奔放與恭謹,熱力與冷艷,典雅與矯飾,完美的融于一體。天然浪漫的櫻花與極致修飾的藝伎,可謂最經(jīng)典的賞櫻畫圖。
此乃賞櫻與賞櫻中,大和民族所奉之文化之獨特也,非舶來。熟稔中日文化之蘇曼殊,作了題為《櫻花落》與《櫻花橋》之七律與七絕,可謂融兩種賞櫻文化之精髓于一體。七律,七絕,純粹近體格律詩,正宗中國味,而其所描摹之櫻花,顯為日本櫻花盛開之情狀,因作于日本,又自然透出一股股濃郁扶桑格調(diào)。
七律《櫻花落》:
十日櫻花作意開,繞花豈惜日千回?
昨來風雨偏相厄,誰向人天訴此哀?
忍見胡沙埋艷骨,休將清淚滴深杯。
多情漫向他年憶,一寸春心早巳灰。
七絕《櫻花橋》: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
花雖日本之花,盛開亦在日本,賞花亦在日本,然以格律詩,以蘇曼殊既有中國文脈,又有日本情緣,既有詩眼,又有禪心之筆,酣暢書來,可謂中日兩種文化賞櫻,頌櫻之精華完美結(jié)晶。與其母之櫻山村,堪稱名至實歸也。
此列不惟蘇曼殊之櫻花詩,是兩大文化之長處化融之果,而應(yīng)視之為任何文化都當融而合之,此融乃為化融,各自特色,長處之平常、平等、平易、平素之化融。倘如此,既可特立獨行,亦可互尊、互學、互促、互榮也。
臨櫻樹,賞櫻花,品櫻詩,可也。
壬辰春撰于無名堂
201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