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尉,朱峰
民初北京的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
李小尉1,朱峰2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北京,100875)
通俗教育是晚清新政時期倡導開民智、立新民的產(chǎn)物,通俗教育不僅被時人賦予了“普及教育”的重任,還具有移風易俗、改良社會風氣、開通社會文明之功效。因此,通俗教育的推行多立足于底層社會,注重與戲曲、小說、演講等大眾娛樂方式相結(jié)合,以達到潤物無聲之功效。這些通俗教育活動雖然沒有達到最初設想之成績,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底層民眾起到了思想啟蒙、普及現(xiàn)代社會文化知識、改良社會風氣等作用。
移風易俗;通俗教育;大眾娛樂
通俗教育是晚清新政時期倡導開民智、立新民的產(chǎn)物,其側(cè)重“通過底層民眾喜聞樂見的聽演講、看書報、賞戲曲等生活娛樂方式,用淺顯、簡單的方式來傳播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知識,以期革除封建陋習,喚醒民眾思想,培育公眾道德,”①參見劉曉云:《清末北京社會教育述論》,《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不但在底層社會傳播現(xiàn)代文明知識,而且對于移風易俗、啟蒙民眾思想、豐富民眾的娛樂生活均有特殊意義。
關(guān)于清末民國時期北京地區(qū)通俗教育的研究,學界已頗有建樹。②劉曉云將北京地區(qū)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方式,概括為學校式社教機構(gòu)和社會式社教機構(gòu),學校式社教機構(gòu)主要包括建立公眾補習學校、露天學校、半日貧兒學校、注音字母傳習所等形式來開展,社會式社教機構(gòu)主要包括講演所、閱報處、圖書館、公園幾種形式來進行。袁熹、萬妮娜則對清末民國時期北京的講演所進行了細致分析。參見劉曉云:《民國初期北京社會教育述論》,《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12年第7期,《清末北京社會教育述論》,《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袁熹:《清末民初北京的講演所》,《北京檔案史料》2001年第3期;萬妮娜:《民初北京通俗講演評析》,《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第2期;施克燦、李凱一:《江湖與廟堂:北洋政府時期社會教育的路徑選擇——以通俗教育研究會為考察對象》,《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10期;王笛:《茶館、戲園與通俗教育——晚清民國時期成都的娛樂與休閑政治》,《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但是,多數(shù)研究者關(guān)注的是通俗教育運動中“普及教育”的方式與方法,或?qū)δ骋环N通俗教育組織與機構(gòu)的研究,如露天學校、通俗教育館或通俗教育研究會等的研究。其實,近代興起的通俗教育運動,不僅僅是為了“普及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則是“改良社會”,即通俗教育具有移風易俗、改良社會風氣、開通社會文明之作用。因此,通俗教育的推行多立足于底層社會,注重與戲曲、小說、演講等大眾娛樂方式相結(jié)合,以達到潤物無聲之功效。正如王笛所言:“大眾娛樂是一個強有力的教育工具,許多人,尤其是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教育的人,從地方戲、評書中接受關(guān)于歷史、文學、傳統(tǒng)價值觀的熏陶”,由此,政府和社會精英通過對公共空間、底層民眾娛樂休閑領域的干預,“利用公共娛樂灌輸正統(tǒng)思想,影響普通人的頭腦”③王笛:《茶館、戲園與通俗教育——晚清民國時期成都的娛樂與休閑政治》,《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3期。,以期開民智,立新民,甚至達到移風易俗、改良社會之目的。從這一角度來看,關(guān)于通俗教育的研究尚有進一步拓展之空間。本文擬以北京為例,對清末民初北京的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之間的互動及影響略陳管見,以就教于方家。
中國近代通俗教育思想源于梁啟超、嚴復等維新人士,為了推動維新變法的需要,他們提出中國社會自強應“風氣同時并開,民智同時并啟,人才同時并成”,提出“去千年愚民之弊,為維新第一大事”①黃珳評注:《新民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頁。的觀點,主張“開民智”、“新民德”,疾呼培養(yǎng)“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②梁啟超:《新民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8頁。由此,清末通俗教育思想開始興起,1906年學部在北京設置了主管北京地區(qū)教育的機構(gòu)——京師督學局③京師督學局:清政府于1906年7月26日設立京師督學局,以統(tǒng)一管理北京的官立、公立、私立中小學堂及師范學堂的教學事務。京師督學局下設總務處和師范、中等、小學教育三科。1912年5月,教育部將京師督學局及宣統(tǒng)元年復設的八旗學務處合并,設立京師學務局。參見中國革命博物館編著:《近代中國報道》,第611頁。,局內(nèi)主要業(yè)務設為總務科、中學師范教育科、小學教育科和社會教育科,其中社會教育科負責全面執(zhí)掌通俗教育事業(yè),這為通俗教育的推行奠定了制度保證。此外,北京也陸續(xù)興辦起通俗講演所(亦稱宣講所)、閱報欄、簡易學堂等實施通俗教育的公共設施,并在小說、戲曲等大眾娛樂內(nèi)容中宣揚通俗教育。
民國初期有關(guān)教育行政和社會人士的言論方面,均體現(xiàn)了重視通俗教育之認識。如在1914年高丕基擬的《各省教育行政宜設專管總機關(guān)》草案中,就明確提到,“立國之道,首在開通民智;欲開通民智,須力求教育普及”。④陳元暉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gòu)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27頁、363頁。1915年教育總長湯化龍在呈大總統(tǒng)擬設《通俗教育研究會》文中說:“竊以為國家之演近,胥恃人民智德之健全,而人民智德之健全,端賴一國教育之普及??冀逃占爸椒ǎ瑢W校以外,尤籍有社會教育,以補其不逮?!雹蓐愒獣熤骶帲骸吨袊逃焚Y料匯編?教育行政機構(gòu)及教育團體》,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0 7年,第1 27頁、3 63頁。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通俗教育研究會演說詞》中,詳細介紹了國外知識分子在校外“以實用智識”教授一般工人的做法,認為通俗教育是開民智的重要內(nèi)容和方向。社會各界對通俗教育的認同與提倡,成為民初北京地區(qū)開展通俗教育的直接動力,而北京作為首都,為各地“觀瞻所擊”⑥《北京師范學校校長陳寶泉報請創(chuàng)設北京通俗教育會并請立案的呈及京師學務局的批文》,附《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章程及會員、職員名單》,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號J4-1-62。之地,因而北京地區(qū)的通俗教育對全國通俗教育建設具有示范作用。
民國初建之時,對于北京地方的通俗教育事業(yè),京師學務局規(guī)劃了一幅建設發(fā)展的宏偉藍圖,由學務局內(nèi)部的通俗教育科主持“設通俗教育研究所一處,研究一切關(guān)于通俗教育事項”,而北京“凡通俗教育之各種機關(guān),以研究所為匯總之處”,具體事項則包括十八項“應行辦理及研究事項”,如“通俗教育雜志的編輯發(fā)行;編輯通俗演義;講演練習;公眾補習學校管理教授法;改良輿論的各種方法;理學實驗會的組織;幻燈演試的說明;演藝館的籌劃;國民教育展覽所的布置;油畫館的布置;世界游覽館的布置;音樂改良;詞曲改良;說部改良;戲劇改良;圖書改良等通俗教育事業(yè)。”⑦《北京師范學校校長陳寶泉報請創(chuàng)設北京通俗教育會并請立案的呈及京師學務局的批文》,附《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章程及會員、職員名單》,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號J4-1-62??梢钥闯觯煂W務局對通俗教育的規(guī)劃,注重將通俗教育與展覽館、音樂、戲曲、圖書等大眾娛樂方式結(jié)合起來,以達到推廣普及之功效。
實施通俗教育,首先必須掌握地方風俗習慣、生活狀況等鄉(xiāng)土民情,才能有效地深入民眾生活,達到改良社會之目的。1913年4月,教育部令京師學務局設立京師通俗教育調(diào)查會,調(diào)查北京地區(qū)的各種社會民情,為推行通俗教育做詳盡的準備。1915年7月袁世凱批準各地普遍設立通俗教育研究會,9月6日在北京召開了通俗教育研究會成立大會,頒布了《通俗教育研究會章程》,規(guī)定了各股職責及會員、職員的組成、會議、經(jīng)費等事項?!锻ㄋ捉逃芯繒鲁獭芬?guī)定:“本會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項,改良社會,普及教育為宗旨;本會研究事項分下之三股:(一)小說,(二)戲曲,(三)講演。
小說股所掌事項如下:(一)關(guān)于新舊小說之調(diào)查事項,(二)關(guān)于新舊小說之編輯改良事項,(三)關(guān)于新舊小說之審核事項,(四)關(guān)于研究小說書籍之撰譯事項。
戲曲股所掌事項如下:(一)關(guān)于新舊戲曲之調(diào)查及排演之改良事項,(二)關(guān)于市售詞曲唱本之調(diào)查及搜集事項,(三)關(guān)于戲曲及評書等之審核事項,(四)關(guān)于研究戲曲書籍之撰譯事項,(五)關(guān)于活動影片、幻燈影片、留聲相片之調(diào)查事項。
講演股所掌事項如下:(一)關(guān)于講演材料之搜集審核事項,(二)關(guān)于講稿之選擇及編輯事項,(三)關(guān)于畫報、白話報、俚俗圖畫等之調(diào)查、及改良事項,(四)其他不屬于各股事項?!雹偎味鳂s,章咸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guī)選編(修訂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31頁。
此后,各地均成立通俗教育研究會,積極推廣地方通俗教育。在1915——1919年間,通俗教育研究會在推廣通俗教育活動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
首先,該會提出了很多較有影響的議案,如《選印講演稿議案》、《調(diào)查年畫議案》、《戲曲腳本總集議案》、《改良戲劇議案》、《調(diào)查戲劇議案》、《提倡學術(shù)通俗講演議案》、《戲劇獎勵章程草案》、《公布良好小說目錄案》、《審核講演參考書案》、《勸導改良及查禁小說辦法案》、《試辦通俗教育講演傳習所案》、《獎勵小說章程草案》、《小說股進行辦法案》、《調(diào)查社會風俗案》等等。
其次,在通俗教育研究會的推動下,民國教育部相繼制定并頒布了一系列通俗教育法規(guī),對全國各地的通俗教育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也使此時期的通俗教育運動逐漸有了行為依據(jù)與準則。例如,《通俗教育講演所規(guī)程》(1915年10月18日)規(guī)定通俗講演所在省會地方須設置四所以上,在縣治及繁盛市鎮(zhèn)須設置兩所以上,在鄉(xiāng)村各地方由地方長官酌量推行;《圖書館規(guī)程》(1915年10月18日)提出,“圖書館為表彰文化,發(fā)揚國光,廣求知識,振興學藝所必須。通俗圖書館為灌輸常識,啟迪國民之關(guān)鍵。通俗教育講演為廣施勸教,指導社會之要務,均難視為緩圖”。②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史料匯編》第三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04頁。此外,還有《通俗教育研究會章程》(1915年7月20日)、《通俗教育演講規(guī)則》(1915年10月18日)《通俗教育館規(guī)程》(1915年10月18日)、、《通俗講演傳習所辦法》(1916年4月15日)、《露天學校簡章和規(guī)則》(1916年)等。這些規(guī)程的頒布,一方面促進了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標志著民國政府為主導的通俗教育運動逐漸進入鼎盛時期。
在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觀念中,小說、戲曲以及各種民間藝術(shù)都被看作“小道”、“末技”,始終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到了近代,由于啟蒙大眾這一時代使命,使得無數(shù)啟蒙者迫切想找到一種能夠接近民眾并且易被民眾接受的啟蒙載體。于是對大眾娛樂、民間文化的重視,一時興起,在知識界逐漸達成共識。以此理念為指導,通俗小說、改良戲曲及民間評書等各種各樣的平民文化形式漸漸被大膽地借用為思想啟蒙的手段。關(guān)于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的相互作用,社會各界均有所關(guān)注。1915年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會聯(lián)合會中,北京教育會提出的《提倡社會教育建議案》中指出:“我國之社會教育固有者,要以演劇唱曲說書三者為最有勢力,而坊間刊印之各種讀物,普及于多數(shù)青年,其影響尤巨”,③《提倡社會教育建議案》,北京教育會編?。骸抖际薪逃罚?915年第2期。因此,要推行通俗教育,除“應請教育部將社會教育各項規(guī)程,及早編訂頒布”之外,還應“先從戲劇唱曲說書及青年讀物四者入手,詳為調(diào)查,繼以研究編輯,實現(xiàn)改良,嚴行取締?!雹堋短岢鐣逃ㄗh案》,北京教育會編?。骸抖际薪逃?,1915年第2期。由此,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亦注重從戲曲、小說讀物及宣講三個角度來普及通俗教育。
(一)戲曲
正如蔡元培所說:“戲劇之有關(guān)風化,人所公認。蓋劇中所裝點之各種人物,其語言動作,無一不適合世人思想之程度。故舞臺之描摹,最易感人。且我國舊劇中之白口,均為普通語言,聽之者絕無隔膜之弊。未受教育之人,因戲劇而受感觸者,恒較為敏銳。嘗見北京舊日戲園有所謂池座者,大抵為不識字之人所占,而每次采聲,必先發(fā)自池座?!雹莶淘啵骸对诒本┩ㄋ捉逃芯繒菡f詞》,《東方雜志》1917年4月15日,第14卷第4號。可以看出,將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方式結(jié)合起來,寓教于樂,對推動社會底層民眾的通俗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地區(qū)的通俗教育開展,也頗為注重此方面特點。1913年初,北京通俗教育會在宣講所、廟會、集會等地進行通俗教育宣講之時,發(fā)現(xiàn)宣講地點的選擇對聽講人數(shù)、社會影響均很重要。隨后,他們開始嘗試在天壽堂等戲園推廣宣講。在天壽堂舉行第一次宣講的時候,群眾反響一般,為了吸引觀眾,第二次宣講時增加了“音樂唱歌”一項,受到了群眾的熱烈歡迎。為此,北京通俗教育會的人員總結(jié)說,通俗教育若“徒恃言語之勸告與文字之鼓吹,觀念究不能明了”,“欲使人民直接覺悟”,就要“使社會種種方面?zhèn)€人之心理,盡納之于優(yōu)孟衣冠之中,以聲容并具之劇的組織,為變形的演說,直接觸動社會人民之感覺,與以刺激,使之不得不奮興”。①《北京通俗教育會會務報告書·五、社會對于本會之信用》,參見《北京通俗教育會史料》,《北京檔案史料》1994年第2期。這種想法雖然沒有超出清末以來文明戲的思路,但將通俗教育與戲劇等娛樂內(nèi)容結(jié)合在一起而付諸實踐卻是相當難得的。
1913年8月,北京通俗教育會在天壽堂組織了第三次宣講,內(nèi)容增加了改良戲,這應該算是通俗教育會在戲劇方面的首次嘗試。后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準備,從1914年8月至1915年10月間,北京通俗教育會舉辦的五次大型宣講活動均是這種“變形的演說”,即將宣講與戲劇相結(jié)合、針砭時弊的改良戲劇。這五場宣講中,增加的改良戲劇分別是《勸剪發(fā)》、《勸購內(nèi)國公債》、《勸學》、《家庭鑒》和《提倡國貨》,以中間三場最受歡迎和好評。其中,1914年秋上演的《勸購內(nèi)國公債》②“內(nèi)國公債”,又稱“民三公債”,是民國政府首次成功發(fā)行的國內(nèi)公債,由特設的“內(nèi)國公債局”負責發(fā)行,主要人員有梁士詒、葉恭綽與海關(guān)總稅務司安格聯(lián)等人。,與當時國家公債的發(fā)行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該戲一共上演了4次,除了9月20日在慶升茶園首演之外,后來又在第四中學排演一次,9月27日在三里河“織云公所”、10月18日在“第一舞臺”舉辦兩次大規(guī)模演出,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該劇根據(jù)1914年8月北洋政府發(fā)行的“內(nèi)國公債”計劃而編排,9月上演,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就編好劇本,排練劇本,登臺演出。全劇從提倡內(nèi)國公債會的發(fā)起開始,到國民爭購公債券結(jié)束,共分為10幕。除了最后一幕實寫國民爭購公債情形以外,其余9幕,通過金姓兄弟五人來串聯(lián)實寫富翁家庭。正如大多數(shù)宣傳的戲劇一樣,該劇中的正面人物形象較為膚淺,反面人物的轉(zhuǎn)變也缺乏一些過硬的依據(jù),但是劇中某些具體人物的刻畫卻表現(xiàn)的很好,比如對于“吝嗇舊官僚派”金守仁、“假名士派”金守禮、“紈绔子弟”金守智等人的刻畫都運用的相當嫻熟??偟膩碚f,該劇雖屬急就,但是并非粗制濫造之劇,可以算是水平線以上的作品了,并且它實際的演出效果也相當好,“每遇重要關(guān)目,來賓席上輒掌聲四起”,“十幕演畢,各來賓贊嘆之聲,不絕于耳”③李定夷:《社會叢談·天然戲》,北京:國華書局,1935年,第39頁。。《勸購內(nèi)國公債》可謂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相結(jié)合的典范。
清末民初,在推行通俗教育的活動中,把演說和戲曲兩種形式合并使用,把演戲與演說融為一體,通過角色之口隨時將教育思想傳達給觀眾,通俗演說在戲院逐漸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戲劇形式——中國話劇。“中國話劇并非真正的舶來品,而是一種在本土上發(fā)生的新興民族戲劇,它脫胎于晚清的戲曲改良運動,與演說有著天然聯(lián)系。演說本來是晚清政府推行的一種底層啟蒙方式,因與傳統(tǒng)戲本性相同而順利引進吸取創(chuàng)作。演說進入戲曲后,很快將曲唱排擠出去,成為了戲劇結(jié)構(gòu)的核心。”④馬俊山:《演說與中國話劇之發(fā)生考論》,《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0年第4期。1905年3月29日在北京福壽堂首演的新戲劇《惠興女士》,就是將“演說與戲曲兩種啟蒙形式的合并使用”,⑤夏曉虹:《舊戲臺上的文明戲》,參見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14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劇是根據(jù)1905年末在杭州滿城發(fā)生的一件真人真事編排,開幕前先請名人志士演說介紹劇情大概,演說詞極具感染力,借此引導觀眾入戲,劇中也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演說,引發(fā)觀眾同情與思考。該劇多次公映,受到京師外城巡警總廳的傳喻嘉獎,社會各界也好評如潮?!敖柚鷤鹘y(tǒng)戲曲的力量,舊曲翻新的文明戲扮演了啟蒙者的角色,為在天子腳下的京師推行新政與傳播新思想,提供了一種適宜而得力的方式?!雹尴臅院纾骸杜f戲臺上的文明戲》,參見陳平原、王德威編:《北京: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14頁。
可見,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的結(jié)合,不僅寓教于樂,且對普及現(xiàn)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衛(wèi)生等思想,亦有重要意義。正如《大公報》上所評:“編戲曲以代演說,人亦樂聞,且可以現(xiàn)身說法,感人最易”,“蓋聽戲一事,上而內(nèi)廷,下而國人,無不以聽戲為消遣之助。正如上海伶隱汪笑儂《黨人碑》一出,其登臺演說時,具愛國之肺腸,執(zhí)郭明之血性,能使座中看客為之痛哭,為之流涕,為之長太息。獨是此等戲曲,編者不多,誠能多編戲曲以代演說,不但民智可開,而且民隱上達?!癫挥_化則已,如欲開化,舍編戲曲而外,幾無他術(shù)?!雹佟毒帒蚯源菡f說》,《大公報》1902年11月11日,轉(zhuǎn)引自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頁。
(二)小說
通俗教育在推行中也借助了小說這種民間文化形式。蔡元培在論及通俗教育的發(fā)展時著重指出小說之功用,他說:“小說于教育上猶有密切之關(guān)系,往往有寢饋其中而得獲知識者,昔時尚無人注意及此,近自西學輸入,翻譯彼邦小說,日漸繁多,國人始稍稍注意”。②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演說詞》,《東方雜志》,1917年4月15日,第14卷第4號。然我國傳統(tǒng)小說多“涉男女之情”,或“不外乎鬼怪神仙之談”,③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演說詞》,《東方雜志》,19 17年4月15日,第1 4卷第4號。直到1904年梁啟超主編的《新小說》創(chuàng)刊后,開始在小說中加入隱惡揚善之寓意,以期純潔社會風氣,教育底層民眾。④蔡元培:《在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演說詞》,《東方雜志》,1 91 7年4月1 5日,第1 4卷第4號。由此,小說在改良社會風氣、教化民眾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效才逐漸為社會重視。
1913年,京師通俗教育調(diào)查會即以“研究通俗教育事項,改良社會,普及教育”為宗旨,“從事搜集各種圖書、講演、歌謠、戲劇、故事、小說、彈詞、唱本,以為改進之參考?!雹荨毒熗ㄋ捉逃{(diào)查會章程》,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號J4-1-76.及至1915年教育部設立通俗教育研究會,負責調(diào)查和審核小說、戲曲、講演三項內(nèi)容,并“視其內(nèi)容”可以提出褒獎、提倡、聽任、查禁、毀版、停售、刪改、停演、封閉等意見咨內(nèi)務部或京師警察廳執(zhí)行。其中小說股主要負責新舊小說的調(diào)查、編輯、改良、審核等工作。通俗教育研究會確定了小說評選的標準是“純正有益于國家社會者,思想優(yōu)美有益于世道人心者,灌輸科學知識有益于文化發(fā)達者,文詞優(yōu)美宗旨純正者”。⑥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文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52頁。這些標準排除了封建、淫穢書刊,并將西方現(xiàn)實主義文學向全國推廣。小說股的會員,最初“包括來自教育部、京師警察局、商務印書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農(nóng)專學校、法政學校及京師鐵路局等單位共二十四人?!雹邔O瑛:《魯迅在通俗教育研究會的工作》,《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78年第3期。1915年9月1日,教育部長湯化龍指定魯迅擔任通俗教育研究會小說股主任。在魯迅擔任小說股主任期間,小說股制訂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如《小說股辦事細則》、《小說股進行方法》、《編譯小說標準》、《審核小說標準》、《查禁(不良)小說議案》、《獎勵和公布良好小說議案》等章則。自1915年至1917年間,小說股便根據(jù)這些規(guī)章制度審核了“630余種小說和數(shù)十種報刊”?!捌渲行≌f方面:通令褒獎的有26種;列為上等予以提倡的有70種;查禁或勒令停售的有32種;此外有幾百種被列為下等而加以‘限止’?!雹鄥⒁娚蝙i年:《魯迅在“五四”以前對文壇逆流的斗爭——關(guān)于他和通俗教育研究會關(guān)系的一段史實》,《學術(shù)月刊》1963年第6期。
在通俗教育運動中,通俗教育研究會制定審核小說標準,強調(diào)小說應該理想高尚純潔,有益于改良社會,能增進國民常識,取材精審,詞意精美。以此為標準,將小說分為上、中、下三等,“關(guān)于教育之小說:理論真切,合于吾國之國情者為上等;詞義平穩(wěn)者為中等;思想偏僻或毫無意義者為下等。關(guān)于政事之小說:宗旨純正、敘述詳明,有益國民之常識者為上等;雖未精美、尚無流弊者為中等;立意偏激或敘述多誤者為下等。關(guān)于哲學及宗教之小說:理想高上純潔,足以補助道德教育及國民教育之不逮者為上等;平正通達者為中等;意涉荒渺或迷信太過者為下等。關(guān)于歷史地理之小說:取材精審、足資觀感者為上等;事實不謬者為中等;疏誤太多或語涉猥褻者為下等。關(guān)于實質(zhì)科學之小說:闡明真理有裨學識者為上等;敘述無訛者為中等;借研究學術(shù)之名,支節(jié)離奇頗滋流弊者為下等。關(guān)于社會情況之小說:以改良社會為宗旨、詞意俱精美者為上等;記載詳實足廣見聞者為中等;描寫猥瑣,有害道德及風俗者為下等。”⑨薛綏之主編:《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三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69頁。
為了擴大優(yōu)質(zhì)小說的影響,小說股還制定了《獎勵小說章程》,規(guī)定凡“有裨益于人心風俗者”、“可補助我國人之道德智識者”、“有益于社會者”均分級給予褒獎。例如,林紓、魏易同翻譯的《黑奴吁天錄》一書,在中國社會引起很大影響,小說股對其評語是:“此書描寫美洲奴禁未馳以前,白人虐待黑奴之慘狀,群轉(zhuǎn)販賣,視人如貨,妻子離析,鞭笞橫施,慘無天日,令人不忍卒讀。譯者之意在喚醒國民之自覺心,使知白人雖號文明,然其待異族,實無人道之可言。保存種族,惟在自強,寓意最為深遠……應列上等與獎勵?!雹賲⒁娚蝙i年:《魯迅在“五四”以前對文壇逆流的斗爭——關(guān)于他和通俗教育研究會關(guān)系的一段史實》,《學術(shù)月刊》1963年第6期。
在通俗教育運動時期,被列為上等書目的小說有描寫被壓迫者的生活及斗爭的,有描寫兒童或青少年、婦女正直無私的品質(zhì)和勇敢進取的精神的??傊?,通俗教育研究會對小說的編譯審核,不但推動通俗教育在文學領域的健康開展,而且對啟蒙底層民眾的民族民主觀念,培養(yǎng)愛國心與獨立自強的民族精神均有裨益。
(三)宣講
宣講,即演說,是傳播新思想最直接的工具。根據(jù)1906年清政府學部奏定的《勸學所章程》規(guī)定:“各屬地方一律設宣講所”,“延聘專員,隨時宣講”。②舒新城編:《近代中國教育史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65頁。民國成立之后,宣講仍被作為普及通俗教育的工作重點之一。民初教育總長蔡元培非常重視社會教育,在教育部發(fā)給各省的通電中明確指出:“惟社會教育,亦為今日急務。入手之方,亦先注重宣講?!雹劾罟鹆值染帲骸吨袊逃焚Y料匯編·普通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宣講成為民國初年推進通俗教育的開路先鋒。
北京負責宣講的機構(gòu)為宣講所,宣講地點則多選擇在茶館、戲院或者廟會、集會等人數(shù)較多之處。1906年10月,京師督學局在大柵欄廣德茶園開設了第一處宣講所。清末民初,大多數(shù)茶館是底層社會民眾聚集之地,在北京,“中上社會人物”也“無有不以茶館為生活及休息的地方,日日晨起茶館穿衣吃飯,沒有不去茶館的時候,甚且有連洗臉漱口都要到茶館去辦……”④《茶館的消遣品》,《順天時報》1924年3月2日,第7版。茶館不僅容納社會各界三教九流,而且是社會民眾休閑娛樂的首選之地。因此,京師督學局在北京城內(nèi)相繼開設了十處宣講所,地點多設在普通的茶館,并且在茶館內(nèi)陳列各種報紙,顧客可以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或是聽講演。
在宣講內(nèi)容上側(cè)重多以國家觀念、國民道德、獨立自營、公共衛(wèi)生為綱目,宣講所用資料大致有命令章程、社會教育書籍、講員自撰的講稿。宣講的主要書目有:《歐美教育史》、《兒童教育鑒》、《兒童修身之感情》、《普通新知識讀本》、《普通理化問答》、《農(nóng)壇》、《普通農(nóng)學淺說》、《治工軼事》、《致富錦囊》、《普通商業(yè)問答》、《蒙學衛(wèi)生手冊》等等,⑤《京師學務局所辦通俗教育各項章程表冊、宣講書、通俗教育調(diào)查會章程、公立圖書館管理規(guī)則、圖書目錄及公眾補習小學校簡章等》,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檔案,檔案號:J004-001-00076。還時而介紹教育部和內(nèi)務部的通告、京師學務局的通知等,對民初推行的地方自治制度,《地方自治章程》、《印花稅章程》等內(nèi)容也簡要介紹。在講演的過程中,為了吸引更多聽眾,還經(jīng)常采用幻燈機、科學實驗、風琴唱歌等形式。1915年10月,為了推動通俗教育的普及,教育部制定了《通俗教育講演規(guī)則》和《通俗教育講演所規(guī)程》,規(guī)定“通俗教育講演,以啟導國民改良社會為宗旨”,講演內(nèi)容以“鼓勵愛國,勤勉守法,增進道德,灌輸常識,啟發(fā)美感,提倡實業(yè),注重體育,勸導衛(wèi)生”為主,⑥宋恩榮,章咸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guī)選編(修訂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33頁。通俗教育講演所的所長及講演員須年在25歲以上具有下列資格之一者:講演傳習所或通俗教育研究所畢業(yè)者;曾任講演一年以上著有成績者;曾任小學校以上之教員或簡易師范畢業(yè)者;教育會勸學所各職員;地方紳董夙有學望者。⑦宋恩榮,章咸編:《中華民國教育法規(guī)選編(修訂本)》,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33頁。
北京的通俗講演最初多在城區(qū),1912年至1915年京師學務局先后在城區(qū)開設十一處通俗教育講演所,實施的方式有固定講演、廟會講演、巡行講演及少量的臨時講演。相比之下,郊區(qū)僅有私立西王府宣講所一處。后京師學務局根據(jù)郊區(qū)的實際情況,增設了很多的廟會或市集講演。到1916年的時候,北京東南西北各郊區(qū)開始在廟會期間舉行講演。為了繼續(xù)推廣通俗教育,1917年8月1日京師學務局在四郊添設了四處公立通俗教育講演所。到1925年,北京的通俗講演所維持在20處,包括城區(qū)講演所9處、廟會講演所6處、郊區(qū)講演所4處及模范講演所1處。①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教育》第三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63-564頁。
通俗講演作為一種口耳相傳的教育方式,比其他通俗教育的方式顯得更為有成效。講演施行方便,在經(jīng)費短缺的情況下無疑是最佳之選;并且講演在形式上與說書類似,“在同一時間和地方,一個人對著許多聽眾,用他自己所構(gòu)成的資料,有頭路和條理,從口里說出來,使聽眾們都明白了解?!雹谟嵊汉猓骸锻ㄋ字v演》,杭州:浙江省立圖書館,1931年,第2頁。在講演過程中,講演員的語言、聲調(diào)、情態(tài)等可隨機應變,能夠給聽眾留下深刻印象,因而取得的社會影響也較好。北京通俗教育會在1915年11月的會務報告中,曾提出推行通俗教育的未來計劃,其內(nèi)容除了擴充公開演講之外,還準備增加其他的項目,包括設立通俗講演研究所,天然戲講習所,改良說書練習所,改良詞曲練習所等,并通過這些活動培養(yǎng)通俗教育的人材。這一計劃若能順利實施,則北京的通俗教育無疑會更上一層樓。然而,由于民初特殊的社會背景與政治環(huán)境,決定了以改良主義為特征的通俗教育運動,最終被新文化的革命大潮所席卷淹沒。
近代以來,中國內(nèi)憂外患日益嚴重,社會精英和政府均認識到,中國落后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國民素質(zhì)太低,沒有國家觀念和現(xiàn)代意識,于是,如何滌蕩民眾落后的思想觀念,提高國民素質(zhì),開啟民智,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民國初期,在政府和民間的雙重努力下,各種通俗教育活動逐漸開展起來。除了建立公眾補習學校、露天學校、貧兒半日學校等社教機構(gòu)之外,還側(cè)重通過戲劇、小說和講演等娛樂形式,寓教于樂,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底層民眾的素質(zhì)。民初北京通俗教育娛樂化的各項活動雖然并未達到改良精英們設想的效果,但仍然給北京底層民眾社會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融入大眾娛樂生活的通俗教育活動,能夠給北京社會底層民眾進行思想啟蒙,輸入各種現(xiàn)代性知識。清末民初北京的通俗教育活動有多種形式,例如開設閱報處、平民學校、通俗圖書館等等,然而,由于中國社會底層民眾多數(shù)都不識字,這些教育方式所能取得的成效極為有限。比較來看,戲曲、小說、講演等大眾娛樂方式可以通過口耳授受的形式得到廣泛傳播,因此,通俗教育中的愛國、自強、教育、衛(wèi)生等觀念,經(jīng)過改良直接地融入大眾娛樂當中,對社會底層民眾的思想啟蒙、風氣開化均起到較好的影響。
通俗教育在大眾娛樂領域開辟了一種全新的移風易俗的渠道,在戲曲、小說與講演中,一方面,吸食鴉片、纏足、蓄發(fā)、早婚、溺嬰以及婚喪嫁娶中的種種陋俗,遭到徹底地批判與抨擊;另一方面,也以愛國、教育、自強、論自由等新鮮的話題來啟迪民眾,促進普通民眾意識的覺醒和轉(zhuǎn)變,從而改良社會。社會底層民眾則在娛樂中逐漸地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和知識,由此,通俗教育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改良普通民眾的行為與生活習慣。
總之,伴隨著一系列通俗教育活動的展開,改良精英通過戲曲、小說、講演等大眾娛樂方式,將自己的知識、思想傳達給下層民眾,進而達到影響社會底層、改造基層民眾之功效。這種將通俗教育與大眾娛樂的結(jié)合運作模式,不但促進了北京地區(qū)普通民眾思想覺悟的提高,讓他們對于世界現(xiàn)代思想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在增進社會上層知識分子與下層普通民眾的聯(lián)系和互動方面開啟了新的通道,使改良精英的思想,能夠在底層社會孕育發(fā)展,為開通社會風氣,提高底層民眾的文化教育水平,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責任編輯:劉麗)
Popular Education and Mass Entertainment in Beijing in the Early Republic
Li Xiaowei1,Zhu Feng2
(1,2.History Institut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 eijing China,100875)
Popular education is a product of opening intelligence and developing new people advocated in the New Deal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which gives people not only the important task of"universal education",but also an effect of transforming social traditions,improving social ethos,and promoting social civilization.Therefore,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pular education mainly based on the underlying social,paid attention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ss entertainment such as drama,fiction and speech,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hanging in quiet.Although these popular education activities did not achieve the result of original thought,but in some extent,it still played a role of enlightening the common people,popularizing the knowledge and culture of modern society,improving the social atmosphere,and so on.
Transform social tradition;Popular education;Mass entertainment
G40-055
A
1008-7354(2015)05-0027-08
作者介紹:1.李小尉(1979-),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2.朱峰(1992-),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