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 邢逸菲
課題:《我是小小藝術家》
適用學段:義務教育一至六年級,課時:2 課時,課業(yè)類型:綜合·探索。
學生通過采訪、參觀美術館等活動,開闊視野,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同時,針對展覽進行的活動,通過多媒體投影裝置的形式來展現(xiàn)學生在參觀完美術館后繪制的作品,倡導美術教育的“美學回歸”,提高美術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落差,以期提升學生美感質(zhì)量。讓學生在美術館這么一個獨立莊嚴的空間,共同展示自己與同伴的畫作。這個課程更多的強調(diào)了學生作品中“自我”意識,與各種不同的藝術相聯(lián)系。
1.知識與技能:學生了解美術館的價值以及如何文明合理地利用美術館,培養(yǎng)學生美術鑒賞能力與動手繪畫能力,讓學生能夠直接感知美術大師們的線條造型特點、色彩的運用方法以及作畫方式等;學生獲得展覽相關的知識,學會如何正確地參觀美術館。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接觸全新的場合、多媒體影像,以及從美術館展品中學到相關知識;學生通過創(chuàng)作作品并將作品展示出來學會相關技能。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引發(fā)學生對于美術館學習的興趣,展覽作品中的某些藝術語言也在潛移默化地豐富著學生的藝術感覺,讓學生增加學習美術的自信心。
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鑒賞能力與動手繪畫能力,通過全新的空間場合利用多媒體影像的方式來展現(xiàn)學生作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臺灣蘇荷兒童美術館將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懸掛在美術館的特定場域,暗示了一種連結,連結孩子彼此,也連結孩子與大人,讓孩子透過畫來說明自己。從作品并列中,找到孩子成長發(fā)展的線索,成人在這空間里就會一目了然,由此可見,學校教育的配合,以及美術館教育的質(zhì)量,對培養(yǎng)兒童及民眾的文化態(tài)度與接近藝術的生活習慣,都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課題:我是小小藝術家
第一課時:介紹美術館及其定位,主要教學活動 :
1.思考和交流參觀美術館的經(jīng)驗。了解展覽中的藝術信息,讓學生了解如何參觀美 術館。
2.參觀展覽,幫助學生熟悉參觀美術館的過程。
3.讓學生學習、思考分別討論最喜歡的作品及理由,針對學生喜歡的作品具體分析并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該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構圖特點。
第二課時:繪制模仿著名藝術作品,主要教學活動 :
1.學生喜歡的作品確定后,開始討論如何將學生的創(chuàng)意元素融入自己喜歡的展覽作品中,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藝術作品創(chuàng)造方案。
2.在課堂上播放展覽的作品幫助學生回憶,同時指導學生用鉛筆繪制草圖。
3.用水彩或者剪紙拼接等等方法讓學生在原本的展覽藝術品進行原基礎上的延續(xù)和創(chuàng)新。
4.教師在觀察學生動手的同時也要及時地拍照和攝影。
第三課時:作品展示,主要教學活動 :
1.在美術館用投影的方式輪流投射展示學生的作品。學生將自己的作品擺設在投影附近包括展覽作品與主題的關系,展覽布置與主題的關系,展覽環(huán)境設計與主題的關系等。 從展覽的宣傳方面,請柬的設計制作,說明書的宣傳手冊制作,宣傳報道稿的撰寫與發(fā)布方法等。
2.在作品展示周圍設置電視機播放學生制作過程的影像,使最終的作品與過程有生動的聯(lián)系,讓參觀者更深入了解學生制作的過程,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
1.對美術館的藝術品知識具有完整的認識,積極參與自我評鑒和自我校正活動。
2.在整個學習歷程中以多元化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藝術作品。
3.熟悉不同繪畫材料的特性,合理巧妙地運用材料的質(zhì)感、肌理與形狀,體現(xiàn)繪畫創(chuàng)意。
4.是否能夠全面的描述自己的作品以及以藝術家的口吻熟練的介紹自己的作品理念,對影像表達自己作品能夠簡單介紹。
5.學會欣賞美術館的作品,正確學習利用美術館,以及理解作品背后的精神與文化。
6.學生參與整個活動的表現(xiàn),學生的首創(chuàng)性反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綜合素質(zhì)的發(fā)展。
利用美術館開展創(chuàng)作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觀眾更好地學會鑒賞,而不是作為一種獨立的活動來進行的。可以借鑒各國美術館教育的經(jīng)驗,充分地利用美術館的各種資源開展鑒賞與制作雙向的藝術教育活動,在美術館中觀看作品的行為和通過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的行為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有機的關聯(lián),從而超越知識性的鑒賞,達到體驗性鑒賞的深度。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錢初熹.美術館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美]John Dewey.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黃鈺琴.美術館的魅力[M].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