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理工學院 陳洪波
《西方行政思想史》是行政管理專業(yè)的一門基礎專業(yè)課,該課程要求學生了解不同行政理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及其所欲解決的問題,理解不同行政理論的歷史和學術脈絡,掌握西方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行政理論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觀點。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學生夯實自身的行政學理論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并通過對西方行政理論的借鑒,分析當前我國行政領域存在的現實問題。
該課程主要介紹了自19世紀末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誕生以來,對行政學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的理論,這些理論并不局限于行政學,還包括了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等。從其理論發(fā)展的脈絡來看,行政學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以下的發(fā)展階段。
(1)1887年威爾遜重新強調了政治與行政的二分,并提出行政學應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到20世紀40年代,這一階段可謂傳統(tǒng)行政學階段,包含了兩大范式,即政治——行政二分范式與行政原則范式。這一階段典型的學者包括威爾遜、古德諾、韋伯、泰勒、古立克、厄威克等。
(2)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學者們開始反思傳統(tǒng)的行政學,包括阿普爾比對政治——行政二分的批判,西蒙對行政原則的批判等。
(3)1952年,西蒙與沃爾多展開了行政思想史上的著名爭論,圍繞著研究方法、學科定位等問題,雙方展開了劇烈的辯論,并由此形成了西方行政思想發(fā)展的兩條路徑:一路徑以西蒙為代表,強調邏輯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強調價值中立,強調行政學的管理學屬性。之后,以奧斯本的企業(yè)家政府理論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理論可以看作此路徑的延伸;另一路徑以沃爾多為代表,強調規(guī)范主義的研究方法,強調價值判斷的重要性,強調行政學的政治學屬性,此后的新公共行政學、新公共服務理論可以看作此一路徑的延伸。至今,行政學的研究已呈現多元路徑并存的格局,主要包括了管理、政治 、法律、生態(tài)學、文化理論等路徑。
綜上可見,由于行政學本身的綜合性特點,導致《西方行政思想史》也必然呈現出綜合性的特點。
《西方行政思想史》的另一特點是理論性強,其中涉及不同時期的諸多行政學家、政治學家、管理學、經濟學家的經典理論與學說。不同的理論產生于不同的時代背景,致力于解決不同的問題,這些學者有著不同的知識背景,提出的觀點存在一致,但更多的是差異甚至矛盾,這為學習者理解與把握理論造成了較大的困難,例如,福萊特的思想首次關注組織中人的問題。她的觀點受到費希特的唯心主義哲學的巨大影響,帶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大大超越了現實,其思想深刻,卻也為學習者正確理解增加了難度;沃爾多的觀點彌漫著濃重的懷疑論氛圍,雖不乏真知灼見,卻表述晦澀,讀之費勁。
西方的行政理論自然有著濃厚的西方色彩。西方的行政理論產生于獨特的歷史與時代背景,致力于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其一,西方行政理論產于其獨特的制度環(huán)境,美國等西方國家實行兩黨制或多黨制、三權分立制、競爭性的選舉制、政務官與事務官相區(qū)分的文官制等,而中國實行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人民代表大會制等,堅持黨管干部原則,這就決定了西方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非常有限。其二,面對的問題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在對官僚制改革的問題上,西方國家主要面對的是官僚制過度的問題,而中國主要面對的還是官僚制不足的問題,因而在對官僚制的改革措施上必然存在很大的差異。
《西方行政思想史》課程有其本身的特點,這是不可能根本改變的,但是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學加以適當的調整,使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更加與學生相契合,從而改善教學效果。
當前,學生普遍對抽象的理論不感興趣,這對一門通篇是理論的課程來說,的確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高校學生理應有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因而,趣味性的引入也需保持一個度,不能過度強調趣味性,而忽視了理論知識的講授,導致教學娛樂化。娛樂化的教學固然會受到相當部分學生的歡迎,但這無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知識的獲取,因此不能為迎合學生而放棄教師最基本的專業(yè)判斷。趣味性的引入只是為了吸引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論知識,而不是為了趣味而趣味。
學生對該課程學習興趣低的原因很多,其中部分學生由于專業(yè)知識薄弱而導致學習困難。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沒有必要過多講授艱深晦澀的理論,應對有些理論予以適當簡化,只需要讓學生了解其基本觀點或核心觀點即可,并且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表達。當然這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能吃透理論。
西方的理論產生于西方的背景中,致力于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因而在具體的觀點方面,我們不可照搬照抄,而應奉行“拿來主義”。中西方國情固然有著巨大的差異,但是政府所面臨的問題也往往具有普遍性與共同性。例如,如何提高行政效率,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如何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等。西方學者建構理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之處。我們學習西方理論,是為了更好吸收人類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成果,從而更好地解決中國問題。因此,在理論教學中,應適時地引入當前中國面臨的熱點問題加以分析,一方面,可以更加透徹地理解理論;另一方面,可以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活學活用。
當前,西方行政理論不斷推陳出新,而教材由于編寫的滯后,很多前沿理論均沒有涉及。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講授教材的內容,而忽視對公共行政學領域最新理論知識的介紹,學生所學知識的時效性與適應性都必將大為降低,從而與時代脫節(jié)。在“知識爆炸”的今天,教師必須時刻關注理論前沿,保持對新現象、新思想的高度敏感性,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新方法、新案例詮釋經典理論與前沿理論。
第一,授課教師應做到思想與行動與時俱進,積極追蹤學科的發(fā)展最新動態(tài),關注學科的最新發(fā)展成果,及時將該領域最新的理論和知識整合進課程體系。第二,不斷完善案例庫。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案例教學法不可或缺。授課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所選案例一方面應篇幅適中,具有較強的時效性,緊貼社會熱點問題,另一方面,也應緊扣課程理論內容,能充分運用西方行政思想史中的有關理論進行分析,為了更好聯(lián)系中國實際,案例也應以中國本土案例為主。要收集好的案例并不容易,案例的收集也絕非一時之功,授課教師平時就應時刻注意搜集合適的案例,不斷更新和完善案例庫。
不同的教學方法均有利弊,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特點,致力于取得最佳效果。除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以下幾種教學法在授課過程中均可采用,即案例教學法、情景模擬法、視頻演示法等。運用案例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案例的分析和討論,增強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案例教學法有其局限性,并非所有理論都可結合案例,有的理論雖然可以結合案例,但要找到匹配的合適案例也并不容易。該課程中的部分內容較為晦澀深奧,學生除了認真聽講,還需在課后反復閱讀教材,勤于思考,才可能真正理解把握。
該課程要求學生對各時期的行政理論有深刻的理解與準確的把握,強調培養(yǎng)結合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宜采用復合型的考核方式。①筆試。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②課程論文。要求學生結合有關理論分析現實的行政問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現實的觀察能力及對有關理論的應用能力;③案例討論。通過對經典案例的分析,考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日益發(fā)達,網絡教學平臺在高等教育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運用,成為了有效的教輔媒介。該課程建設也應積極探索建立網絡教學平臺,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師信息、課件、作業(yè)、優(yōu)秀論文展示、案例、課外閱讀資料、論壇等模塊,如果條件成熟,還可上傳教學視頻,學生在課余時間可靈活學習、反復學習,并在線開展討論,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互動,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