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關注課程標準,地理教學并非簡單地基于教材展開,但教材仍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參考資料。
筆者所在的加州南山高中使用的人文地理教材是《The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這本教材適用于AP課程。作者是James M Rubenstein ,出版社是Pearson。以“人口遷移”章節(jié)為樣本,進行中美高中地理教材分析和比較。
一、背景分析
“人口遷移”是美國高中10年級人文地理教材的一個章節(jié)。整本書共14個章節(jié),本章是第三章。美國加州人文地理為選修課,每天一節(jié),每周5節(jié)課,每節(jié)課52分鐘左右,周期為1學年。
美國是世界上移民數(shù)量最多的國家。南山高中亞裔占10%,西班牙裔占66%,是一個典型的人口多元化學校。加州本身也是一個人口多元化的地區(qū)。
二、美國教材“人口遷移”簡介
在序言部分,本章節(jié)在最開始、最顯眼的地方,以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4個主要議題。
1.人們?yōu)楹我w移到其他地方?
2.移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3.移民面臨哪些障礙?
4.人們?yōu)楹螐谋緡囊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然后是概念的描述和地理學家研究人口遷移的介紹以及人口遷移對全球化的影響。
圖:中國北京農(nóng)民工在建筑工地吃飯大幅照片
案例 (CASE STUDY)Vasily Kilin從烏拉圭移民至俄羅斯的案例分析。
正文第一部分:人們?yōu)楹我w移到其他地方?
介紹理論的研究:EG Ravenstein人口遷移的研究
1.人口遷移的原因(經(jīng)濟、文化、環(huán)境)
圖:國際難民遷移圖(政治原因為主),并介紹了3大國家的難民及原因。
2.人口遷移的距離
3.移民的特征(依據(jù)R的人口遷移理論)
長距離的移民男性為主
長距離的移民單個成人為主,不是有孩子的家庭。
圖:1990一位母親帶著三個孩子從意大利移民至美國照片
圖:國際難民遷移圖(政治原因為主),并介紹了3大國家的難民及原因
圖:2005新奧爾良颶風后幾十萬人的遷移照片
圖:1930由于缺水,人們從俄克拉荷馬州搬到加州照片
圖:全球人口遷移圖
圖:一個墨西哥家庭穿過邊境來到美國照片
正文第二部分:移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
1.美國移民的形式
2.移民對美國的影響
圖:世界各國人口遷移數(shù)量分布圖
圖:每年向美國移民的主要來源
圖:拉丁美洲移民美國
圖:埃斯利島的衛(wèi)星影像圖
圖:埃斯利的照片
圖:美國非法移民分布圖
圖:美國墨西哥邊境照片
正文第三部分:移民面臨哪些障礙?
1.移民政策介紹
2.文化差異的挑戰(zhàn)
圖:土耳其人在德國的鐵路邊等待并尋找工作照片
圖:馬列爾偷渡事件照片
正文第四部分:人們?yōu)楹螐谋緡囊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
地區(qū)間的人口遷移
圖:美國人口密集地區(qū)的人口變化
圖:1886年,一張舉家搬至美國中部平原的照片
圖:1995和2007年美國人口遷移數(shù)量圖
圖:1960年,巴西首都搬至巴西利亞的貧民窟的照片
圖:歐洲的人口遷移圖
圖:美國城市與郊區(qū)的人口遷移示意圖
圖:2007美國各地區(qū)人口遷移數(shù)量分布圖
小結(jié)部分:核心觀點的再次強調(diào)
三、美國高中人文地理教材的特點
“人口遷移”這一內(nèi)容對于美國而言有其特殊的意義,因為美國本身就是一個各國人口的大熔爐,也是世界上接受移民最多的國家。本章節(jié)教材或許不能全部反映美國高中地理教材的全部特點,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理教材的總體特征,和上海地理教材相比,它有以下特點值得關注。
1.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
雖然我國教材和教學都直接指向?qū)W生的生活實際,但是教材所涉及的內(nèi)容與學生的生活有多大的聯(lián)系,卻是很難量化的問題。翻開美國地理教材這一章節(jié)時,第一反應就是這本書好像是給這一地區(qū)的學生而寫,特別是引言部分以一系列問題的形式呈現(xiàn),不僅引發(fā)了學生對人口問題的思考,更重要的是這一系列問題大多聯(lián)系他們生活的實際,并直指他們生活的美國西部。你搬過幾次家?美國家庭一般每6年搬一次。上一次搬家你感到很難過還是很興奮?失去朋友,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可能會很難過,但新的環(huán)境和這樣的經(jīng)歷也會讓你很興奮?試想很多美國人可能包括你自己從其他國家移民至美國,當你搬到一個新的國家,沒有工作、沒有朋友,語言不通會有怎樣的感覺?人們?yōu)槭裁匆@么穿越幾千公里的海洋來到新的地方?為什么要穿越平原、落基山脈和沙漠來到美國西海岸?直到今天還有大量移民?加州就是一個各國人口的大熔爐,這里有很多的亞裔、西班牙裔、墨西哥裔等。就本話題而言,每個學生的經(jīng)歷就是豐富的學習資源。
2.豐富的史實資料
當你在翻看和閱讀本章節(jié)的美國地理教材時,常常會產(chǎn)生一個錯覺,似乎忘記了這是一本地理書,有時還會覺得這是本歷史書。和國內(nèi)的教材相比,在闡述移民問題時,本書中并沒有因為是地理教材而刻意回避歷史事件。
如,美國埃斯利島是美國移民歷史上的重要地點;1886年,一張舉家搬至美國中部平原的照片;馬列爾偷渡事件照片;1960年,巴西首都搬至巴西利亞的貧民窟的照片;20世紀30年代,由于缺水,人們從俄克拉荷馬州搬到加州照片等。這些史實資料在呈現(xiàn)的過程中,并沒有采用整段的文字來告訴你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多以真實的照片來呈現(xiàn),并配以簡單的文字說明。如果學生想知道更多地細節(jié),可以自己去查找相關的資料?;蛟S,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引發(fā)孩子去主動的學習也是本教材的特點和目的。上海的地理教材更多的闡述當前時期中國和世界的移民特征,相關的史料涉及非常少,也就是學科的界限較分明,交叉較少。
3.大量的圖表信息
本章節(jié)美教材涉及的各類圖表共23張,其中一張圖表采取了1995年和2007年兩張圖對比分析的形式。圖表的類型很豐富,有照片,有示意圖,有折線圖,還有多幅地圖。相比較,我們的教材在地理圖表的數(shù)量要少得多,正文只有3張圖表。而中國學生最缺少的也是利用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特別是幾張圖表綜合獲取信息的能力。這一點,從教材編寫的角度而言,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學生沒有學會從地理圖表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習慣,地理學科相應的能力培養(yǎng)很難到位。從另一角度而言,解讀圖表是一種實證的學習方法,用數(shù)據(jù)說話,用數(shù)據(jù)闡明觀點,對高中學生而言非常重要。
4.重點突出,綱舉目張
看完這一章節(jié)美國教材時,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這本書很適合自學。在上海,大部分教材都很薄,大部分時間是老師在教教材,把教材教“厚”,學生理解后再把教材學“薄”。從“薄”到“厚”再到“薄”的過程,基本上在老師的帶領下完成。很多時候?qū)W生從未完整的閱讀過教材和目錄,學生對于教材的印象只是一個片段。而美國的教材是給學生看的,目標很明確,重點反復強調(diào)。因此,在章節(jié)大標題最顯眼的位置,以問題形勢呈現(xiàn)本章節(jié)的四個主題。具體到每個主題的內(nèi)容時,在每個主題的顯眼位置以顯眼字體呈現(xiàn)本主題的核心觀點。本章結(jié)束還專門設置了欄目小結(jié),把本章的四個重要主題和每個主題的核心觀點再次用簡潔的語言來強調(diào),重點突出。因此,美國的地理同行在應用教材時,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教材是課上最常用的教學方式。
5.各類觀點強調(diào)來源和出處
美國對知識產(chǎn)權的重視,在教材中也有明顯的特征。在本章節(jié)的教材中,印象較深的一個細節(jié)是第一個主題:人們?yōu)楹我泼?。在標題下的一行小字是關于這一理論及作者的介紹。
此外,在本章節(jié)的最后小結(jié)部分,本以為本章節(jié)的教材內(nèi)容應該結(jié)束了。不經(jīng)意后翻時,發(fā)現(xiàn)還有幾個欄目,如核心術語。“Eg brain drain (P92)Large-scale emigration by talented people”不僅有相應的解釋,還仔細地標注了出現(xiàn)這個詞的頁碼,這也是幫助學生自學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
(下轉(zhuǎn)第6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