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華
偏頭痛的中醫(yī)藥治療
吳明華
吳明華 教授
偏頭痛是指反復發(fā)作的一側或兩側搏動性頭痛,為臨床常見的特發(fā)性頭痛。通常認為是顱內血管和神經功能調節(jié)失常所引起的復發(fā)性疾病,具有病程長、間隙性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等特點。偏頭痛的發(fā)病率男女之比為1∶4,可有家族史。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可能與遺傳、內分泌、代謝、飲食及精神因素有關。中醫(yī)文獻將本病歸屬于“頭風”、“腦風”、“頭痛”、“厥頭痛”等范疇。中醫(yī)學通過辨證施治,整體治療的方法,在臨床治療中取得較好的療效治療偏頭痛,因而本文將近年來中醫(yī)中藥治療偏頭痛的文獻綜述如下。
辨證施治是中醫(yī)治療偏頭痛的基本方法。我們對偏頭痛的基本辨證分型分為肝陽上亢型、氣血虧虛型和痰瘀阻絡型。肝陽上亢型臨床上較為常見,我們選用的基本方是天麻鉤藤飲,具有平肝潛陽的作用。如果患者伴有心煩急躁、目紅眼赤等肝火偏旺癥狀,我們往往加龍膽草、白蒺藜等加強平肝降火之力。氣血虧虛型常用補中益氣湯健脾補氣,調補氣血。痰瘀阻絡型,如果痰濕較重,久而化熱,如伴頭暈目眩、口干口苦、舌苔黃厚膩,可以選用黃連溫膽湯。如果伴有痛有定處、舌紫暗等癥狀,可以選用通竅活血湯來達到化瘀通竅之效。
也有醫(yī)家采用不同的辨證分型方法。如劉偉[1]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舌象、脈象將偏頭痛分為4型:風寒外襲型:治以疏風散寒,藥用柴胡、菊花、川芎、白芷、羌活、荊芥、防風、細辛、丹參、蜈蚣;肝郁氣滯型:治以疏肝理脾、解郁瀉火,藥用柴胡、當歸、白術、茯苓、川芎、牡丹皮、梔子、赤芍、白芍、菊花、薄荷、丹參、蔓荊子;痰濕上蒙型:治以化痰降逆,藥用姜半夏、陳皮、白術、川芎、柴胡、蒼術、厚樸羌活、天麻、茯苓、竹茹;瘀血阻絡型:治以活血化瘀行氣通絡,藥用柴胡、枳殼、當歸、川芎、川牛膝、延胡索、郁金、赤芍、丹參、甘草。共治療偏頭痛70例,總有效率為100%。楊瑞平[2]認為偏頭痛急性發(fā)作期應重在散風、祛痰、清火、化瘀,緩解疼痛;緩解期要標本兼顧,重在益氣養(yǎng)陰。分肝陽上亢、肝氣郁滯、痰濁上泛、血瘀阻絡、肝腎陰虛、氣血兩虛、風寒外襲七型,采用自擬川芎止痛湯(川芎、細辛、茺蔚子、柴胡、牛蒡子、白芍、甘草),隨證加減共治療偏頭痛86例,總有效率為91.5%。
經方一般指古代經典醫(yī)著中的方劑。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古代漢醫(yī)經典著作之一,當歸芍藥散即出自《金匱要略》,有健脾利濕、養(yǎng)血益脾等功效,可以治療脾虛運化失司的氣血不足型偏頭痛。出于明代《松崖醫(yī)經》的川芎茶調散,主治風邪頭痛,也是常用的經典方劑。
著名醫(yī)家王清任撰刊于道光年間《醫(yī)林改錯》,是他行醫(yī)四十二年嘔心瀝血之作,其著名方劑補陽還五湯,原本是治療氣虛血瘀型中風,臨床上也可用于治療氣虛血瘀型偏頭痛。 通竅活血湯也出于《醫(yī)林改錯》,我們往往用其治療瘀血阻絡型偏頭痛。
很多醫(yī)師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結合中醫(yī)經典方劑,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經驗方,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文宗軍等[3]自擬偏頭痛方,藥用川芎、天麻、鉤藤、當歸、牛膝、地龍、細辛、白芷、全蝎治療瘀血阻絡型偏頭痛療效確切,效果滿意,明顯優(yōu)于鹽酸氟桂利嗪膠囊(P<0.05)。焦玉娟等[4]自擬疏肝止痛湯,藥用川芎、當歸、赤芍、柴胡、白芷、羌活、芥穗、全蝎、僵蠶、郁金、香附、延胡索;暈者加天麻、半夏等;惡心嘔吐者加半夏、吳茱萸、竹茹等;肝陽上亢者加夏枯草、石決明、鉤藤、菊花等;痰濕甚者加蒼術、制半夏、陳皮等;肝腎陰虛者加女貞子、旱蓮草、 山茱萸、枸杞等;煩躁易怒、心火熾盛者加丹皮、梔子、燈心草、 珍珠母等;大便秘結者加大黃、牛蒡子、芒硝等治療40例偏頭痛患者,其中痊愈23例,有效1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段文艷[5]自擬天麻芎芍湯,藥用天麻、川芎、白芍、赤芍、柴胡、黃芩、丹參、夏枯草、牡蠣、菊花、炙甘草治療偏頭痛98例,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0.56%,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2.2%,2組患者療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張英等[6]自擬天蝎止痛湯,藥用全蝎、蜈蚣、鉤藤、僵蠶、川芎、白芷、天麻;淤血者當歸、桃仁、丹參、紅花;痰濁者加半夏、白術、陳皮、白茯苓;肝陽上亢者加龍膽、柴胡、黃芩、石決明;風濕者加蒼術、羌活;血虛者加當歸、熟地;腎虛者加生地、枸杞治療偏頭痛 89例,其中痊愈 46例 (51.7%),顯效39例 (43.8%), 無 效4 例 (4.5%), 總 有 效 率為95.5%。黃戎[7]自擬芎芷桃紅湯,藥用川芎、白芷、桃仁、紅花、白芍、全蝎、延胡索、石菖蒲、甘草;并風寒者加羌活、細辛;兼風熱者加菊花、山梔; 兼風濕者加羌活、藁本;兼肝陽上亢者加天麻、石決明;兼痰濁者加半夏、膽南星;兼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 氣虛者加黃芪共治療偏頭痛 30例,臨床治愈 18 例, 好轉 10 例,未愈 2例,總有效率為 93. 33%。梁建[8]自擬平肝通絡湯平肝祛風,化瘀通絡,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7.5%, 對照組為60.5%, 2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厲秀云等[9]自擬清肝活血湯,藥用龍膽草、黃芩、赤芍、川芎、桃仁、柴胡、生甘草、白芷、元胡、郁金、決明子、蒺藜治療偏頭痛患者60例,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分別為 90% 和81.67%,2組療效比較,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 (P<0.05)。
有不少中成藥對偏頭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可以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選用。如川芎清腦顆粒治療偏頭痛的總有效率為86.7%;通心絡膠囊治療瘀血阻絡型偏頭痛總有效率為87.1%;養(yǎng)血清腦顆粒治療偏頭痛的總有效率為94. 1%;正天丸治療偏頭痛血虛陽亢挾瘀型總有效率為75%;全亞萍等[10]應用天寧飲治療偏頭痛患者120例,總有效率為 92.5%; 王艷昕等[11]應用羚芎膠囊治療風陽上擾、絡脈不和型偏頭痛64例,總有效率為92.2%;張陽等[12]應用全天麻滴丸治療本病肝陽上亢型24例,總有效率為87.5%。
偏頭痛經久不愈符合中醫(yī)內傷頭痛之特點,往往與肝風肝陽相關,但外風可引起內風,因此臨床上諸多偏頭痛患者遇風則痛劇。頭為諸陽之會發(fā)揮其正常功能主要依賴肝腎精血的充盈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輸布氣血的濡養(yǎng),故肝脾腎病變均可引起頭痛。因此,在病情發(fā)展任何階段均可見虛實夾雜證。如劉福友教授運用川芍茶調散加減治療偏頭痛,藥用為川芍、荊芥、羌活、防風、蔓荊子、延胡索、甘草加減[13]。周慎教授認為,腦絡瘀阻,絀急而痛是偏頭痛的基本病機,病變部位在于腦之脈絡,病理機制為絡脈瘀阻絀急而痛,病理因素則責之為寒、痰、風、瘀、虛,其主要治法為通絡止痛,兼以散寒、化痰、熄風、活血、補血、益氣[14]。王松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將頭痛的致病因素概括為風、痰、瘀、虛,現代醫(yī)學所云偏頭痛,多屬“內傷頭痛”范疇,但常為外邪所誘發(fā),故在辨證論治時首察風、痰、瘀、虛[15]。王松齡對頭痛的治療多以祛風散邪、健脾化痰、活血通絡以及滋補肝腎、氣血等方法,并配合使用外治法,提高中醫(yī)藥治療頭痛的臨床療效。
針灸治療偏頭痛也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如徐紅[16]針刺頸夾脊穴治療偏頭痛,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而且治療組療效穩(wěn)定。王非等[17]在常規(guī)針刺及電針的基礎上用刺絡放血法治療偏頭痛54例,總有效率為97.30%。白忠勇等[18]取風池、 太沖為針刺主穴,加以辨證配穴,治療偏頭痛的總有效率為 92.59%。陳宏偉等[19]對45 例偏頭痛患者采用毫針針刺雙側 C1 ~T4 夾脊穴, 患側耳門、太陽、頭維、絲竹空、 率谷、風池、太陽透率谷、絲竹空透率谷、耳門穴直刺,得氣后用捻轉瀉法,加以辨證選穴,各穴加以 G6805 型電針治療儀,總有效率為 95.6%。鄭盛惠等[20]對60例偏頭痛患者針刺“顳三針”,得氣后行搗法,總有效率達 93.33%。
中藥配合西藥治療偏頭痛在臨床上也有廣泛的應用。中藥可以與氟桂利嗪、尼莫地平等配合治療。對一些焦慮性偏頭痛患者可與氟哌噻噸、美利曲辛配合治療,而伴有抑郁情緒的可與舍曲林配合治療。如馮寶靜等[21]應用川芎清腦顆粒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44例,總有效率為93%,且起效時間顯著快于對照組。游國芹[22]對51例偏頭痛患者予頭痛寧膠囊聯合氟桂利嗪膠囊治療,總有效率為 90.20%,試驗組治療期間頭痛持續(xù)時間和發(fā)作頻次減少明顯大于對照組(P<0.01)。鄧毅等[23]以天舒膠囊聯合舍曲林膠囊治療偏頭痛 60 例,總有效率為91.7%。
中醫(yī)學在治療偏頭痛方面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從宏觀角度解釋病因病機,在此病機指導下不但可以采用辨證分型施治,內服經方驗方、中成藥、針刺推拿,而且可以配合西藥治療,臨床上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療效。由于本病病程較長,許多患者反復發(fā)作數十年,纏綿難愈,日久必耗損陽氣,陽氣一衰,陰邪更甚,寒凝血瘀、濕痰死血痼守腦穴,頭痛則頑固不愈,所以對于一些久病難愈的患者須考慮溫補陽氣,應用附子、烏頭、細辛、白附子、白芥子等性溫燥烈之品。偏頭痛是一種發(fā)作性和起病迅速的嚴重頭痛,所以藥物的攜帶和服用方便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治療本病的劑型很多,今后的研究方向重點應放在對諸多劑型的篩選上,在保證療效的前提下,利用現代制藥手段研制出應用簡便、高效、速效的新劑型,同時對于臨床驗證有效的外治及綜合治療方法,應進一步進行科研設計,以利于開發(fā)出更為有效的新方法。
[1] 劉偉,李忠遠,宋昌紅.分型辨治偏頭痛70例體會[J].吉林中醫(yī)藥,2004,24(5):20-21.
[2] 楊瑞平.川芎止痛湯治療偏頭痛86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1997,16(10):448.
[3] 文宗軍,曾祥志. 自擬偏頭痛方治療瘀血阻絡型偏頭痛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 2015,37(3):29-30.
[4] 焦玉娟,張連勇,于格. 自擬疏肝止痛湯治療偏頭痛40效觀察[J]. 國醫(yī)論壇,2015, 30(3):24-25.
[5] 段文艷.擬天麻芎芍湯治療偏頭痛98例的療效觀察[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雜志,2015,2(8):1459-1460.
[6] 張英,胡萬海. 自擬天蝎止痛湯治療偏頭痛 89 例[J]. 浙江中醫(yī)雜志,2015,50(3):185-186.
[7] 黃戎. 自擬芎芷桃紅湯治療偏頭痛 30 例臨床觀察[J].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26(4):527-528.
[8] 梁建.平肝通絡法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J].內蒙古中醫(yī)藥,2013,32(34):29.
[9] 厲秀云,陳希源. 自擬清肝活血湯治療偏頭痛 60 例[J]. 四川中醫(yī),2012,30(2):78-79.
[10]全亞萍,王瑋,王念,等. 天寧飲治療偏頭痛的療效評價及機理探析[J].世界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10(3):353-356.
[11]王艷昕,陳懷珍,楊興濤,等.羚芎膠囊治療風陽上擾、絡脈不和型偏頭痛64例[J]. 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18(9):534-535.
[12]張陽,王建.全天麻滴丸治療肝陽上亢型偏頭痛48例[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23(3):44.
[13]李曉麗,張志全,劉福友. 劉福友教授治療偏頭痛經驗介紹[J].新中醫(yī),2008,40(10):7-8.
[14]唐燕,周慎,謝樂. 周慎教授從絡辨治偏頭痛六法[J].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5,35(5):42-44.
[15]僧志飛,王松齡. 王松齡治療偏頭痛經驗[J]. 中醫(yī)臨床研究,2015,7(2):78-76.
[16]徐紅.針刺頸夾脊穴治療偏頭痛遠期療效觀察[J]. 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12):64-65.
[17]王非,孫海東.刺絡放血療法治療偏頭痛94例[J]. 中醫(yī)外治雜志,2010,19(5):42-43.
[18]白忠勇, 黃保余.針刺太沖、 風池為主穴治療偏頭痛 27 例[J]. 實用中醫(yī)內科雜志, 2012, 26(11):97-99.
[19]陳宏偉, 楊國榮, 唐永春.電針治療偏頭痛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09, 28(6):353-354.
[20]鄭盛惠, 焦建凱, 蔡智剛, 等.“顳三針” 搗法針刺治療偏頭痛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 2010, 19(1):13-14.
[21]馮寶靜,尹學永,王守臣,等. 川芎清腦顆粒聯合尼莫地平治療偏頭痛療效觀察[J].陜西中醫(yī),2014,35(12):1614-1616.
[22]游國芹. 頭痛寧膠囊聯合氟桂利嗪膠囊治療51例偏頭痛的臨床療效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7):877-879.
[23]鄧毅,韓毅,李曉燕. 天舒膠囊合舍曲林膠囊治療偏頭痛 60 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5,24(9):56-57.
210029 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中醫(yī)院神經科
R 747.2
A
10.3969/j.issn.1003-9198.2015.10.002
2015-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