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軍,王 涵 (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黑龍江哈爾濱150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679(2015)05-0057-05
收稿日期:2015-08-2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12YJA752026)
作者簡介:王 軍(1970-),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A world filled with evil: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me of evil in Atonement
WANG Jun,WANG H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1,China)
Abstract:Atonement written by Ian McEwan tells a story about Briony,the heroine of the novel,who spends her whole life atoning for the big mistake she made when she was a child.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theme of evil of the novel from three aspects,namely,the evils of human nature,the evils of hierarchy and the evils of the war.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an admonition is given that only by resisting evil,doing good and eliminating unfairness,can mankind really redeem themselves from sins,society really develop in a harmonious way and the world really enjoy peace.
Key words:the theme of evil;human nature;hierarchy;war
伊恩·麥克尤恩是當代英國文壇最為著名的小說家之一,被公認為英國的“國民作家”。他創(chuàng)作的小說《贖罪》獲全美書評人協(xié)會獎。在該作品中,女主人公布里奧妮在少年時期因錯誤地指證傭人的兒子羅比為強奸犯而使其身陷囹圄。為此,羅比和與其深深相愛的布里奧妮的姐姐塞西莉亞的命運都發(fā)生了改變。最終,二人相繼在戰(zhàn)爭中喪生。布里奧妮長大成人后,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并感到十分懊悔。因此,她通過一種特殊的方式——創(chuàng)作小說來告慰亡者,救贖自己的靈魂。
由于作者獨具匠心的情節(jié)安排和各具特色的人物性格特征,使得眾多專家學者對該作品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他們有的專注于該小說敘事的研究,如廖靜“從敘事倫理視角深入分析《贖罪》敘事文本中‘作者——敘述者——文本——讀者’之間的多維度對話” [1],以及鄒濤在“敘事認知中的暴力與救贖——評麥克尤恩的《贖罪》”一文中“揭示了敘事認知的陷阱和潛在威脅” [2];有的則運用“創(chuàng)傷”理論對小說文本進行解讀,如王利文在“創(chuàng)傷視角下的《贖罪》”一文中,“從布里奧妮對待創(chuàng)傷的態(tài)度和創(chuàng)傷的影響角度,分析創(chuàng)傷在小說中的表現(xiàn)” [3];還有一些研究是從“成長小說”的視角展開的,如呂霞在“成長的代價——解讀《贖罪》的成長主題”中“探討了主人公由無知到成熟的心靈歷程” [4]。盡管以往對該作品的研究是多角度多層次的,但對該作品主題的探討卻是零星的,尤其是對于貫穿于小說情節(jié)中的罪惡主題更是鮮有論及。本文將對作品的罪惡主題從人性的罪惡,等級制度的罪惡以及戰(zhàn)爭的罪惡三方面加以解讀。
1 人性的罪惡
基督教早期最偉大的思想家奧古斯汀認為人天生就是有罪的,這種罪惡源于人類始祖亞當和夏娃違背上帝的意志而偷食禁果的行為。類似的,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也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也就是說人的本性是惡的,那些善的表現(xiàn),是人們后天的作為 [5]。“所謂‘善’,就是一切行為都符合道德規(guī)范,服從禮義制度;所謂‘惡’,就是用心險惡,行為不正違背倫理道德,破壞社會秩序” [5]。正是由于人類為人之初的惡性,注定了人們在后天接受教育而不斷向善的過程中會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人性中的邪惡之處。其中的貪婪、淫欲、驕傲、嫉妒、冷漠和虛榮都通過《贖罪》中的人物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1.1 保羅·馬歇爾的貪婪和淫欲
貪婪可以使人變得瘋狂,而淫欲則會使人失去道德。保羅·馬歇爾是一個巧克力大亨、布里奧妮哥哥利昂的朋友,也是當年強奸案的始作俑者。同時,他也是人性中貪婪和淫欲兩種罪惡的代表。一方面,保羅可謂是唯利是圖,見利忘義。他本身已經(jīng)十分富有闊綽,但已有的財富并不能滿足他對金錢的渴望。彩虹·阿莫巧克力投放市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他變得愈加貪婪,而戰(zhàn)爭的爆發(fā)則為他提供了巨大的商機,他可以通過向軍隊出售巧克力來賺取巨額利潤。為此,他希望希特勒能夠繼續(xù)這場戰(zhàn)爭,那樣的話,“武裝部隊的花費肯定繼續(xù)呈上升趨勢;這一種巧克力條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官方定額配量包中的一部分” [6],他也就可以因此獲利??v觀歷史,人類已經(jīng)飽受戰(zhàn)亂之苦,故而人們對戰(zhàn)爭可謂避之唯恐不及,而保羅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卻如納粹般的瘋癲癡狂。他絲毫不顧及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性后果,一味地希望它持續(xù),唯一的目的就是借機大發(fā)橫財。保羅的貪婪可以說達到了利令智昏的程度。另一方面,保羅又是淫邪放蕩的。在塔利斯家中作客期間,由于羅拉的雙胞胎弟弟夜晚突然離家出走,大家紛紛出來尋找,保羅也在其中??墒聦嵣?,他非但沒有去找人,還借著夜色的掩護強奸了出來尋找弟弟們的羅拉。對于保羅的為人,小說中雖然沒有過多的交代,但塞西莉亞對他是這樣描述的,“馬歇爾說話時嘴唇就像一條長長的肌肉在他下巴上方不停地顫動著。一撮濃密的黑發(fā)在他眉毛上邊隨意地卷著,而他耳角邊也開始長出同樣烏黑的頭發(fā),就像陰毛那樣滑稽地糾結(jié)成一團” [6]。由此可見,在塞西莉亞眼中,他就是一個丑陋淫邪的家伙,而這一印象恰恰通過保羅令人不齒的行為得到了印證。
1.2 布里奧妮的驕傲和嫉妒
驕傲是一種自我膨脹,和“嫉妒”一道被列入“基督教所認為的最嚴重的七種罪惡” [7]。人性中的這兩種罪惡在女主人公布里奧妮身上可見一斑。布里奧妮出生于一個貴族家庭,從小愛好寫作。她單純、敏感、固執(zhí)、驕傲又充滿幻想。她13歲的時候,家中發(fā)生了一起強奸案,在沒有看清罪犯面容的情況下,布里奧妮主觀地認定家中清潔工的兒子羅比·特納就是“罪魁禍首”。正因為如此,她犯下了一生都難以彌補的過錯。她的錯誤指正不僅令真正的罪犯保羅·馬歇爾逍遙法外,而且使得羅比含冤入獄,而后又應征入伍奔赴法國戰(zhàn)場,最后在敦刻爾克撤退過程中死于敗血癥,深愛著羅比的姐姐塞西莉亞最終也被無情的戰(zhàn)火吞噬。羅比所蒙受的冤屈至死沒有得到昭雪,一對有情人也未能終成眷屬。造成這一悲劇的直接原因恰恰是布里奧妮的盲目自信、驕傲和莫名的嫉妒。由于在家中年齡最小,布里奧妮得到上上下下所有人的關照和寵愛。十一歲時,她模仿民間傳說寫成了一個可笑的戀愛故事,但事實證明這次笨拙的嘗試是失敗的,原因就是她過于富于想象而缺少對世事的觀察??伤募胰藚s認為她“有個古靈精怪的頭腦,并在文字方面頗有天賦” [6],這便使她倍受鼓舞,從而也變得愈發(fā)地自信,時時表現(xiàn)得像個驕傲的小公主。為了取悅這位小公主,媽媽對她為歡迎哥哥利昂回家而創(chuàng)作的劇本《阿拉貝拉的磨難》大加贊賞;遠道而來家中做客,還帶著滿面風塵的表姐弟們也假裝欣然地接受著她的排練安排;姐姐塞西莉亞會在她任性地放棄表演并大發(fā)脾氣時,用愛撫和親切的語言來撫慰她。眾人的憐愛和遷就使布里奧妮永遠會表現(xiàn)得驕傲、盲目自信甚至固執(zhí)、自以為是,而這恰恰就是她日后犯下終身難贖之罪的根本原因。同時,人性中的嫉妒也對布里奧妮所犯之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愛情懵懵懂懂的布里奧妮對羅比心生情愫,并以縱身跳入水中看羅比能否舍命相救的方式來試探羅比,向其表達愛意。但羅比卻與姐姐塞西莉亞相互愛慕,在她看來,這就是對她的愛戀的背叛。不僅如此,羅比還寫給塞西莉亞一封帶有“色情”色彩的情書,這徹底顛覆了布里奧妮對羅比的看法。從此,她對羅比的愛慕也變得扭曲,成為了一種莫名的妒恨。在她眼里,羅比儼然已變成了“色情狂”。這樣一個人,能將“黑手”伸向塞西莉亞,同樣會對表姐羅拉“圖謀不軌”。原本13歲的孩子就不諳世事,加上這種妒恨,使她更加無法理性地分析判斷事物,最終將“強奸犯”的帽子扣到了羅比頭上。
1.3 塔利斯夫婦的冷漠
人性中的冷漠不僅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而且會改變事件的發(fā)展方向,甚至葬送一個人的一生。《贖罪》中羅比的悲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塔利斯夫婦的冷漠造成的。杰克·塔利斯和艾米莉·塔利斯是布里奧妮的父母,一座貴族莊園的男女主人。杰克在倫敦政府部門任職,整日忙于工作,很少住在家中,“讀者對他的了解僅僅來自于妻子和孩子們的印象” [8]。似乎工作繁忙成為了他對家中事務不聞不問的最好借口。實際上,這種所謂的繁忙折射出的是一種冷漠。他對妻子是冷漠的,每天只是例行公事地通個電話;他對孩子們是冷漠的,要么不在家,在家時也不與他們做任何交流,只是一個人坐在書房里,以至于布里奧妮已經(jīng)將父親的冷漠視為理所應當;他對羅比也是冷漠的,在羅比遭到誣陷身陷囹圄最需要他幫助時,他卻扭身走了,躲進了內(nèi)政部。假如他對家人能多些關愛,多些陪伴,在聚餐時坐鎮(zhèn)家中,或許那無恥的保羅·馬歇爾就不敢造次,羅比的悲劇也就不會發(fā)生;假如他對羅比能多些關懷,以他的身份出面要求深入調(diào)查,或許誤會就會消除,真相就會被還原。遺憾的是,他沒有。另一方面,艾米莉也是冷漠的。自從布里奧妮出生艾米莉患上偏頭痛后,就整日躺在臥室里,對臥室外面發(fā)生的一切都不聞不問。她對自己孩子沒有足夠的關心,否則就不會任由布里奧妮沉溺于過度的想象,從而以主觀的態(tài)度判斷事物;她對親妹妹的孩子沒有愛心,否則作為女主人,就不會讓由于父母離異來姨媽家做客的雙胞胎兄弟因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而離家出走,也不會在大家都去尋找時,自己一個人暗想兩個孩子不見了沒什么大不了的;她對羅比沒有丁點仁慈,否則就不會強奸案發(fā)生后,聽信一個13歲孩子的一面之詞,兇狠又不可理喻地將羅比送上了法庭。塔利斯夫婦平日里的冷漠為保羅施暴提供了可乘之機,關鍵時刻的冷漠斷送了羅比和女兒塞西莉亞的一生。
1.4 羅拉·昆西的虛榮
所謂虛榮就是追求表面的榮耀和光鮮,是人性中遭人鄙視的一面。伊恩對羅拉·昆西的塑造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做虛榮。羅拉是布里奧妮的表姐,由于父母離異而和雙胞胎弟弟到姨媽家暫住。她的虛榮決定了她戲劇性的人生。虛榮心使得她來到姨媽家后,假裝可憐地贏得了布里奧妮的同情,從而得到了布里奧妮精心準備良久的《阿拉貝拉的磨難》中阿拉貝拉這一主要角色;又是虛榮心使得她能與初次見面,長著一張亡命徒似的臉,但卻表現(xiàn)得舉止優(yōu)雅,最重要的是十分闊綽的保羅·馬歇爾談天說地,并大談特談兩人都不曾看過的《哈姆雷特》,目的是為了博得保羅對她的好感,結(jié)果卻引火燒身,成為了強奸案的受害者;還是虛榮心使得她不但沒有指認真正的罪犯,還羅比以清白,相反,最終卻嫁給了保羅,合理合法地享受著保羅帶給她的榮華富貴,過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羅拉的一生令人覺得真可謂既可悲可笑,又可憐可嘆。
2 等級制度的罪惡
眾所周知,英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的國家,貴族和平民之間有著清晰的界限。人們在接受教育、擇業(yè)、社交以及通婚方面都要嚴守等級規(guī)范。這種等級制度造成的后果就是社會成員之間機會的不均等和人格的不平等。
2.1 不均等的機會
在英國這樣一個等級社會中,應該說地位決定命運,機會永遠屬于有能力得到機會的人。小說中作為貴族的塔利斯一家,家境殷實,男主人擁有體面的工作,女主人整日不為任何事情操心,三個子女,一個年紀尚小,兩個畢業(yè)于劍橋大學,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三個子女呆在家里的時候除了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喝咖啡、聊天。他們不必做家務,也不必為前途和命運擔憂。原因就是他們有著高貴的血統(tǒng),因而也就會有無數(shù)的機會在等待他們。塔利斯先生曾為利昂在政府部門謀了一份體面的工作,可是他卻拒絕了,而選擇了一家私人銀行。利昂沒有煩惱,也不必有煩惱;他沒有雄心壯志,也不必有雄心壯志,因為一切自會有人為他安排妥當。相比之下,作為清潔工兒子的羅比卻是命運多戕。他沒有父親,也沒有兄弟姐妹,母親則是個卑微的清潔工。若不是母親的為人贏得了利昂和塞西莉亞的尊重,即便是這樣一份卑微的工作她也不可能做得長久。因此,能否將羅比養(yǎng)大成人都是問題,更不用說供他上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羅比又是幸運的,是塞西莉亞和利昂對羅比母親的敬愛不僅拯救了他們母子,還打動了塔利斯先生,使得他能一直資助羅比讀完大學。但后來因遭到錯誤的指控,羅比的一生就此被斷送。試想,如果羅比和利昂分別出生在對方的家庭里,那么兩人的命運一定與現(xiàn)在截然不同。
2.2 不平等的人格
在等級社會中,不平等的社會地位必然會導致人格的不平等。由于人格不平等,羅比被錯誤地指認為強奸犯,因為在人們眼里那些為非作歹的不法之徒永遠來自社會的底層,而上層人士則永遠是高貴的、守法的。羅比案的定案依據(jù)的不是確鑿的證據(jù)而是一個小女孩的不能言之鑿鑿的一面之詞。不僅如此,在場的其他人,除塞西莉亞外,無論他們曾經(jīng)多么信任和欣賞羅比,都沒有人肯出面為羅比擔?;蛞笞龈鼮樯钊爰氈碌恼{(diào)查。相反,他們?yōu)樽x者繪制出一幅極具諷刺意味的畫面,那就是大家冷漠地看著警察將剛剛把兩個離家出走的雙胞胎找回的羅比押上警車。由于人格不平等,塔利斯夫人反對丈夫資助羅比上學,認為這對自己的子女不公,一個清潔工的兒子怎能和貴族公子小姐平起平坐。還是由于認為人格不平等,塞西莉亞深愛羅比,卻沒有勇氣告白真情,只能暗暗地折磨自己。在校園里遇見羅比時,也只能對朋友說羅比是家里清潔工的兒子。同樣是由于人格不平等,羅比在劍橋上學期間,有一位同學在就餐時突然間大聲問起他的身世,以此來奚落侮辱他。由此可見,這種等級制度導致的人格不平等對羅比造成的身心傷害是巨大的。
3 戰(zhàn)爭的罪惡
“戰(zhàn)爭是剛強與懦弱、忠誠與背叛、正義與邪惡、理智與瘋狂、仁慈與兇殘等的對決,是人類的一種極端的生存狀態(tài)。戰(zhàn)爭又是悲劇性的事件,它導致殺戮成性,人頭落地,血流成河,生命如同草芥” [9]。因而,發(fā)動戰(zhàn)爭的本身就是一種罪惡?!囤H罪》的第二部分就是從羅比的視角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法國戰(zhàn)場,著重展示戰(zhàn)爭的殘酷性和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3.1 生靈涂炭
羅比在英國軍隊撤離法國之前,趕往敦刻爾克的途中目睹的盡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慘狀。村莊被炸毀,房屋被夷為平地,隨處可見被烈火吞噬的農(nóng)舍以及平民和士兵的尸體,兒童的斷肢橫掛在樹枝上,腐肉的氣味和濃煙夾雜在一起撲面而來,懷抱孩童的婦女連同手中的孩子一道被敵人的飛機炸得連尸首都無處找尋。此外,傷者也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很多士兵和平民為了能生存不得不忍受著傷痛繼續(xù)前行,羅比也身在其中。不幸的是,最終羅比因患敗血癥而失去了年輕的生命。戰(zhàn)爭是政治集團或國家之間解決紛爭的一種暴力手段,它的目的就是為了掠奪,掠奪領土,掠奪資源,掠奪財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敵對雙方不擇手段,不計后果。不僅如此,“殺戮成了冷冰冰的工業(yè)中的一環(huán)” [6],生命的價值在此過程中變得如此低廉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計。當看到伊恩所描寫的那些血肉橫飛,橫尸遍野的場景,不能不令人顫栗并慨嘆戰(zhàn)爭的殘酷。
3.2 夢想破滅
從小說中看,這場戰(zhàn)爭不僅毀掉了城市、村莊、房屋和生命,還摧毀了人們的夢想。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想要的生活無非是家人團聚,夫妻恩愛,子女圍繞膝下。然而,當戰(zhàn)爭來臨時,這一切都成了奢望。生活在一個法國村莊的八十多歲的老嫗,在一戰(zhàn)中失去了大兒子。從此,她便生活在絕望當中,內(nèi)心也充滿了對士兵的仇恨。因而,盡管英法是同盟國,但她對待羅比和隨他一同到來的兩位英軍士兵并不友好,甚至表現(xiàn)出極大的敵意,這一切都是戰(zhàn)爭給她帶來的創(chuàng)傷,從而使她不再對生活抱有希望和幻想。同樣地,因為戰(zhàn)爭奪去了羅比和他心愛之人的生命,從而也就使羅比洗刷罪名,與塞西莉亞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的夢幻破滅。
3.3 人性泯滅
戰(zhàn)爭的另一罪惡之處就是讓人變得冷漠無情,人性泯滅。在撤退途中,當羅比和兩個下士看到一條孩子的斷腿掛在樹枝上時,兩個下士的反應是“發(fā)出輕蔑的聲音以表示厭惡” [6],因為司空見慣,所以他們不愿意為此再表現(xiàn)出任何同情。當羅比一行三人來到海灘與大部隊會合等待接應撤離時,他們看到一群英軍在圍毆一名皇家空軍士兵,他們要把制空權的丟失,德軍的空襲,戰(zhàn)友的犧牲乃至每一次失利的帳都算在這位皇家空軍頭上,所以出手之重可想而知。若不是羅比三人尚存惻隱之心,機智地幫助他逃脫,這位士兵必定會命喪其他士兵的拳打腳踢之下。是戰(zhàn)爭和殺戮使人們漠視死亡,還是戰(zhàn)爭和殺戮,讓人們喪失理性和人性,同胞之間手足相殘,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4 結(jié)束語
作為一名頗具實力的作家,伊恩·麥克尤恩以獨特的手法為讀者展示了布里奧妮的自我救贖之路。然而,盡管布里奧妮可以通過創(chuàng)作來向世人坦白所犯之罪,并以此來減輕自身的罪惡感,但她并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脫,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罪罪疊加,令她有罪難贖。是人性的貪婪、淫欲、驕傲、嫉妒、冷漠和虛榮使無辜的羅比遭受牢獄之災;是社會等級制度的不公注定了羅比卑微低下的地位,從而使他自然的成為了保羅的替罪羊;是戰(zhàn)爭的殘酷性和破壞性奪去了羅比和塞西莉亞的生命,拒絕給予布里奧妮贖罪的機會。因而,只有從根本上棄惡向善,消滅一切不公平現(xiàn)象,人類才能真正做到自我救贖,社會才能真正和諧發(fā)展,世界也才能真正和平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