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景
基于文本解讀和目標定位的閱讀課堂問題鏈設計
吳金景
時間飛逝,浙江省2015年英語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已經落下了帷幕。回想過去,在2013年得知自己要代表市里參加全省評比時,心中充滿了期盼,但更多的還是緊張。于是,我暗下決心要好好學習,爭取獲得好成績。在此后的一年半時間里,葉恩理老師時常督促我要加強理論學習和實戰(zhàn)經驗的總結,并給我創(chuàng)設了很多到各地學習的機會。轉眼到了2015年三月份,得知比賽時間后,我就開始觀看全國優(yōu)質課的錄像,閱讀葛炳芳老師主編的系列叢書,從課堂和理論兩方面著手充實自己。如今,卻沒有預先以為的如釋重負,反而有了另一種期盼。下面我就這次活動,說一說自己的感想。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對文本進行修改,在閱讀完幾次之后,因為時間的關系,我便開始著手修改了,修改時主要考慮了文章的長度、內容和細節(jié)這三個方面。不久,第一個版本“出爐”。我的師傅葉詠梅老師也改了一個版本,對比兩個版本后,發(fā)現(xiàn)修改的思路大致相同,文章長度相當,即都把中間的實習過程進行了簡化,主要篇幅在作者的經歷上,經過商量,最后選定葉老師的版本,并在原有基礎上對此版本進行了刪減和補充。其實,文本的修改并沒有到此結束,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后,我們想凸顯這篇文章對學生生涯規(guī)劃的指導作用,所以把原文的最后一段刪去。到了上課的前一天,我們又想到可以讓學生預測下文,所以同時把倒數(shù)第二段也刪去,補充一個預測作者最后選擇的環(huán)節(jié)。這樣,文章從原來的20小節(jié)變?yōu)楝F(xiàn)在的5小節(jié),字數(shù)從原來的1027字縮減到現(xiàn)在的510字。
經過這次比賽,我對文本修改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首先,文本的修改要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以及文章和他們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其次,文本的修改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最后,文本的修改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細細推敲,不斷優(yōu)化。
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忽視了教學目標的作用,每次備課時總是在思考這段應該問什么問題,下一段應該設計什么活動,最后應該設計一個什么樣的輸出活動,課后應該布置什么作業(yè),這一切設計完成后,再回過頭來想一個合適的教學目標。經過這次比賽,讓我明白了這樣的方式是完全錯誤的,沒有目標的設計將會是一盤散沙,沒有明確目標的設計只是活動的組合,這也是為什么我之前的方案被推翻的原因。拿到文本的第一天晚上,我就依此上了一堂課,這堂課是不盡如人意的。課后,來聽課的老師就問:“這堂課要呈現(xiàn)什么?”“想讓學生學到什么?”……然而,這些問題我卻回答不上來,因為于我自己而言,都還沒有形成整體的教學目標。所以,我再回去閱讀文本,這次,我抓住了文本中interest,suggest,atmosphere這幾個詞以及作者從一次意外事件中的體會,即the value of life。興趣、建議、工作環(huán)境和價值觀這四點正是學生在生涯規(guī)劃中所要考慮的因素中很必要的幾個方面。從這里看,這篇文章何嘗不是一篇引導學生如何進行生涯規(guī)劃的好文章呢?再從內容、思維、情感這三方面出發(fā),我確定了教學目標:
1.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and learn some new words, expressions and sentence patterns.
2. Students will get a general idea about what they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when choosing a career path.
3. Students can express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 certain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確定好教學目標后,我再重新設計活動。有了明確的教學目的后,問題的設計似乎就沒有那么難了,剔除那些對目標實現(xiàn)來說沒有作用的活動,其他就是我關注的重點。就拿本次課堂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來說,在第一次閱讀時我讓學生閱讀了前面兩段內容后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What problem did the author face when choosing a career path?
2. What help did he get?
3. What was his possible decision?
問題1的設計是為了實現(xiàn)第一個目標,同時追問Why,從而引出作者考慮的第一個因素:興趣。問題2是為了引導學生當遇到困難時不要忘記尋求他人的建議。而問題3是為了讓學生體會作者考慮的另外一個因素:工作環(huán)境。后兩個問題都是為了實現(xiàn)第二個目標而設定的。
經過這次比賽后,就教學目標,我也有了自己的些許看法:首先,教學目標是一盞指路燈,有了它,教師就有了方向;其次,教學目標的設定要考慮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興趣以及和他們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再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不要想著實現(xiàn)很多目標,而是要想如何將目標落到實處;最后,教學步驟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做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所提升。
問什么問題,怎么問,一直困惑著我,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shù)教師的困惑,就如我在前面提到的一樣,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似乎一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要使問題形成一個問題鏈、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從易到難,卻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說很難。從拿到文本到形成最終的教學設計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無數(shù)次的修改和取舍,也走了很多彎路。就拿本次后面設計的幾個問題來說:
What happened to the author?
What career did the author finally choose to take up?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為了讓問題的呈現(xiàn)方式更加多變,在上課的前一天,我把第一個問題改成了表格的形式,從see/do/feel/hear的四個方面去處理細節(jié)。當學生填完表格后,讓學生猜測“What would be the author’s final choice?”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再讓學生繼續(xù)閱讀下文,驗證自己的猜想。事實上,文章的最后一段也沒有明確地說明作者的選擇,但學生可以從最后一段的excitement,happiness,fabulous mood,ever experienced等細節(jié)中體會出作者的選擇,然后再讓學生去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的意思。正如葛炳芳老師說的:“這很難,但是在前面環(huán)節(jié)的鋪墊下,再加上學生本身的素質不錯,還是有一部分同學作出了令人滿意的回答。從整體上來講,這幾個問題做到了由易到難,互相聯(lián)系,步步提升,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p>
對問題鏈,我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首先,要牢記不是為了問問題而問問題,在設置問題之前,一定要先想好需達到什么效果,實現(xiàn)什么樣的目標。其次,問題一定要由易到難,避免繞著彎子問問題,更不要妄想直達目標。學生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搭建橋梁,消除學生心中的疑惑,逐步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最后,教師在設計好問題后,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回過頭來思考設計的可行性,再在此基礎上做出適當?shù)男薷摹?/p>
有這樣的學習機會,我感到無比幸運,但我深知自己還有很多需要不斷學習的地方,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能做的就是擺正位置,邁開步子,從點滴做起,再從點滴收獲中成長。在AtLife’sCrossroads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一次意外的經歷最終決定了自己的職業(yè)方向;而現(xiàn)實中的我,在這次評比活動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努力的方向,希望自己在英語教師這條職業(yè)道路上越走越好。
作者信息:323000,浙江麗水,浙江省麗水中學
491104520@qq.com